•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Q 牵正散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喁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于风痰阻络者。
4.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方中白附子和全蝎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1:“治口眼喁斜。”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经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喁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临床报道]
王氏以本方加鳝鱼500g(剪去尾部,放入砂锅中,加清水500ml,让其游动20分钟后,加入牵正散),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用鳝鱼血于临睡前涂于患侧面颊、额头等处,治疗面瘫98例。结果:痊愈97例(自觉症状消失,外观正常),好转1例(自觉症状好转,外观轻度口角不对称),一般治疗4-5天即愈。[王成文.牵正散加鳝鱼血治疗面瘫98例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 1997;(2):31]
 
牵正散(《成方切用》引《直指方》)

白附子50克、白僵蚕50克、全蝎50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黄酒调服。

主治中风(发病突然)口眼歪斜,半边脸面瘫痪,口不能撮,鼻唇沟歪斜不正,一侧嘴角下垂,一只眼不能闭合,全身更无其他症状者,即西医所谓颜面神经麻痹。

中医认为此证主见口眼喎斜,别无他症,知为足太阳、足阳明二经(足阳明经挟口环唇、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风痰蕴热,经脉牵急而口眼喎斜,其他经脉脏腑,并未受邪,故无他证。

此病虽也称中风,风字实为表示发病突然、快速之意,并非专直伤风所致。取白附子性辛散而驱头面游风。白僵蚕性气轻清上走头面,咸能软化痰浊,辛能驱散风邪。全蝎为治风要药,有小毒可破风痰结滞。又以黄酒调服,辛温疏散,引药入经络而正其口眼。

近代多把此方改为汤药服用,并且常常是随证加味而运用。一般每药用量为6~10克,白附子可稍轻些(一般5~6克),疗效也很好。

我应用本方加味曾治愈许多颜面神经麻痹病人,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治愈,无后遗症。我常用的经验方为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全蝎9克,白芷10克,葛根10~15克,荆芥穗6~10克,防风10克,蜈蚣2~3条,苏木12~18克,红花10克,细辛3克,炙山甲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白芥子细末,以浓茶水调为稀糊状,摊在纱布上,贴于患侧。贴前先在口腔中患侧颊内粘膜上,用针尖挑之出微血,一般是令病人张口,沿患侧上齿挑三针(前、中、后各1针);沿下齿边挑三针,上下齿中间边挑三针。然后在患侧面部贴摊有白芥子末所调稀糊的纱布,纱布可按面型予先剪好。一般宜在晚上贴,至后半夜药力已无,则可弃掉。每晚或隔1晚贴1次。贴后如皮肤有起泡或破皮处,可等皮肤长好后再贴。再贴时可将其白芥子糊调稀些,摊薄些,以免再破皮肤。一般说内服上方,外贴此粉末,约1~2周即可明显见效。1个月左右可渐痊愈。要注意,最好是内服汤药外贴白芥子粉同时并用,这样可提高疗效,如再配合针灸每周2~3次则见效更快。

1980年我一学生的母亲突患口眼歪斜,病例如下:邵某某,女,50岁,初诊时间为1980年11月29日。初诊前一天突然左侧面瘫,口向右歪斜,左眼亦不能闭合好,舌发木,左侧耳鸣,心跳,素有便秘之情,此次发病前曾患咽喉疼痛,舌苔薄微黄,脉象弦滑。据此脉证诊为风中于络,内有郁热,内外合邪,经络闭阻,发为口眼歪斜之证。治以疏风清热,平肝活络之法。牵正散结合消风散意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僵蚕10克,白附子6克,全蝎6克,菊花10克,生石决30克(先煎),银花10克,白蒺藜10克,苏木20克,黄芩10克,玄参15克,灵磁石20克(先煎),蝉衣6克,3剂。二诊(12月2日):口眼部仍歪斜,头晕,左侧耳鸣,舌左侧发麻,味觉不灵敏,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再加减前方,加重平肝清火。处方:生芥穗10克,防风10克,蔓荆子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6克,白附子9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苏木30克,生石决30克(先煎),生赭石30克(先煎),炒黄芩12克,生军3克,3剂。三诊(12月5日):左口角已能自主活动,口已无明显歪斜,左面部及眉棱骨部疼痛,舌苔黄,脉滑。再守前方稍事出入,去白蒺藜、生军,加白芷10克、炙山甲6克、红花10克,改生赭石为40克,5剂。四诊(12月13日):口眼已不歪斜,只有在大笑时可看到稍欠对称,尚有左侧耳鸣,舌脉同上次。再加减前方。处方:白芷10克,防风10克,红花10克,生芥穗9克,全蝎9克,白附子6克,全瓜蒌30克,炒黄芩12克,苏木30克,白僵蚕10克,川芎9克,菊花1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炙山甲6克,5剂。五诊(12月19日):面瘫、口眼歪斜已痊愈,只有仔细端详下,可看到鼻唇沟偏左侧稍浅,左耳尚鸣,大便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细弦,尺脉明显。据此脉症,知尚兼有肾火。改方如下:炒黄柏10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红花12克,全蝎9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瓜蒌30克,生石决30克(先煎),菊花10克,炙山甲9克,5剂。六诊(1981年1月2日):面部形态已完全恢复正常,左侧面部的感觉亦恢复正常,舌的感觉亦正常。近几天大便干结,口干,左耳尚鸣,舌质红,苔薄黄少津。面瘫已愈,尚有肝肾之火。治宜加强益肾平肝。处方:生地20克,地骨皮12克,防风10克,白芷12克,全蝎9克,白僵蚕10克,白附子5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灵磁石20克(先煎),草决明10克,天花粉15克,蔓荆子10克,全瓜蒌30克,6剂。追访数年,未再复发。

我的大女儿于1960年(18岁)突患口眼歪斜,我当即用针刺太阳、耳门、上关、下关、颧髎、地仓、合谷,隔日一次,一次刺患侧,一次刺健侧,同时用牵正散加减:白芷10克,防风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10克,白附子6克,皂刺9克,炙山甲9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毛巾包裹本方煎汁后的药渣熨敷患处,十天即痊愈。

古方中还有一名为“不换金丹”的丸药:荆芥穗、甘草、防风、天麻、白僵蚕各一两,薄荷叶三两,羌活、川芎、白附子、乌头、蝎梢、藿香叶各半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三钱(相当于现代剂量的9克),每服1丸,用茶水或黄酒送下。也治中风口歪。也对用酒化开,涂口歪处。二方相比,不换金丹有退风散热、祛痰祛寒作用,药力大于牵正散。遇中风口眼歪斜,不但风邪盛大,而且挟寒,挟痰及气血闭塞之证者,可采用不换金丹。也可随证加减,改为汤药使用。牵正散药味少,便于随证加味,故应用较多。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组成】

白附子、僵蚕各6g,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斜。


【正文】

用法: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

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疗效彰。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病机: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筋肉失养,故见口眼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

运用:

1.方中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以卒然口眼斜,舌淡苔白为证治要点。方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2.本方为治风中经络,口眼斜的常用方剂。若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可增强疗效。

3.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

注意事项: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应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名称: 牵正散

别名:牵正散

组成: 白附子(制)4钱,天麻4钱,全蝎2钱7分,僵蚕(麸炒)2钱7分。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功效:疏风镇惊。

主治: 中风初起,口眼?斜,半身麻木,惊痫抽掣。

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牵正散

别名:牵正散

组成: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一。

主治: 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 2.《成方便读》: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

附注: 祛风散(《鲁府禁方》卷一)、三神散(《仙拈集》卷一)。本方改为丸剂,名“牵正丸”(见《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牵正散

组成:白附子 白僵蚕各6g,全蝎3g。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解:方中白附子归脾经,白僵蚕、全蝎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痉。使用时用热酒调服,可以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另外,炙甘草汤、生化汤也是水酒各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