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L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20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不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4.使用注意 脾虚泄泻者慎用。
 
六味地黄丸

熟地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丹皮9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也可以把上述各药的用量减为1/10量作为汤剂水煎服,即名为六味地黄汤。

本方为滋补肾阴最常用的方剂,因为肝肾同源,所以也可以养肝阴,但以补肾阴为主。

本方主治肾阴不足,精血亏损,腰膝痿软,憔悴羸弱,虚火炎上,发热咳嗽,虚火牙痛,消渴淋漓,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足跟作痛,遗精盗汗,舌燥喉痛,脉象细数或尺脉虚大者。

方中以熟地滋阴补肾生精填髓,壮水之主,作为主药。山萸肉温肝敛阴,涩精秘气,山药益肺健脾而补脾阴,肝肾同源,养肝阴亦即补肾阴,土生万物,滋脾阴亦即益肾阴,二药共助熟地滋补肾阴为辅药。主辅药能补肾、肝、脾三脏。但这三药补而腻滞,故又以泽泻宣泻肾经浊邪,以防熟地补肾之腻;丹皮清肝泻热,以除山萸肉温肝敛阴之滞;茯苓淡渗脾湿,以免山药补脾中满之壅。六药相合,三补三泻,使此方有收有散、有补有泻,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可以大补元阴。

现代常用此方治疗高血压病属于肾阴虚而现手足心发热、头晕、烦躁、腰酸膝软、大便干燥、尺脉虚大者,常加玄参、生石决明、钩藤、牛膝之类。

我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出现口渴引饮,小便频多,性急烦躁,颧红低热,心惊心悸,消谷善饥,大便干涩,脉细数或弦数,重按无力,尺脉较弱等症者,以此方加减常收佳效。举方例如下: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玄参30克,生白芍12克,生石膏30克(后下),天花粉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川贝母10克,香附10克,炒黄芩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须服用l~2个月,如有效,可继服。

对于红斑狼疮出现发热、身面有红斑、舌红苔薄黄、夜间口渴盗汗、腰酸腿软、脉沉细而数者,可用本方加丹参20~30克、红花10克、玄参10~20克、桃仁10克、刘寄奴10克、白藓皮15~30克、白薇10克、炙山甲6克、苦参12~20克等随证出入,并把熟地改为生熟地同用。

对阴虚火旺,性欲亢奋,阴茎易举之人,必令其清心寡欲,服药治疗。若误认为肾气足而纵欲,是速其死。可用本方加牛膝、知母、黄柏、龙胆草、木通、车前子、玄参、天冬,并加重泽泻用量来治疗。

本方加肉桂30克名七味地黄丸,可治肝肾不足,筋骨失养的筋骨疼痛、脚软懒行,木中无火的手足牵引,肝经血虚火燥的筋挛等症。此方有辛以润之、引火归源的作用。

本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可益肺滋肾而治劳嗽。

加肉桂30克、五味子60克,名加减八味丸,治肾虚火旺之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疼痛等症。

本方加黄柏、知母各60克,名知柏八味丸或知柏地黄丸,主用于阴虚火旺,骨痿髓枯,尺脉躁旺及肝阳上升者。但注意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忌用。

加麦冬90克、五味子60克,名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治虚劳发热、劳嗽、肝肾阴虚、口燥烦渴等。

加枸杞子、菊花各90克,名杞菊地黄丸,用于治疗肝肾虚而视力减退、视物不明等症。

加柴胡、白芍各适量,名疏肝益肾汤。肝肾阴虚,肝血不足,木旺克土,而胃脘疼痛,大便干燥者,用逍遥散而不愈者,均可用此方。

加五味子60克、生地90克、当归60克,名抑阴肾气丸,治诸脏亏损,胸膈痞闷,发热,潮热,或寒热往来,五心烦热,口渴,月经不调等症。

加当归、白芍、柴胡、枣仁、山栀,名滋水清肝饮,可治胃脘燥热疼痛、气逆左胁痛、呕吐酸水等症。

加白芍90克、菊花90克、当归90克、枸杞子90克、白蒺藜90克、石决明120克,即(近代通行方)明目地黄丸。功能滋肾养阴,平肝明目,主治肝肾虚而致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夜盲、目涩多泪等症。

本方与左归丸、左归饮均补肾阴,但左归饮纯甘壮水,滋补肾阴之力更强些;左归丸加有血肉有情之品,滋肾填精、养肝补血之力更大于以上二方。

本方由纯阴之品组成,凡气虚脾胃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忌用。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六味地黄丸
【出处】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决》
【组成】熟地黄八钱
山茰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园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园。
【方歌】六味地黃益腎肝。山茱丹澤藥苓丸。八仙長壽增冬味。治損功同九轉丹。
陰虛火旺宜知柏。目病滋陰杞菊堪。七味力專分附桂。耳聾磁石一兩參。
【趣记】渔夫单要熟蟹。/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方。
【方解】明•李中梓:肾者水脏也,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故启玄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地黄味厚,为阴中之阴,主补肾填精,故以为君。山茱萸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与之宜也。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仇,故用为臣。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也。且色白属金能培肺部,又有虚则补母之义。至于泽泻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无喜补增气之虞,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而昧者薄其功缓,盖用药者有四失也。一则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九蒸则不熟;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一则恶泽泻之渗而减之,则使者缓,蹈是四失而顾咎药之无功,毋乃愚乎(《删补颐生微论》)。明•赵献可:熟地黄、山茱萸,味厚者也,经曰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咸,咸先入肾。地黄、山药、泽泻,皆润物也,肾恶燥,须此润之。此方所补之水,无形之水,物之润者亦无形,故用之。丹皮者,牡丹之根皮也。丹者,南方之火色,牡而非牝,属阳,味苦辛,故入肾而敛阴火,益少阴,平虚热。茯苓味甘而淡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淡能渗泄,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即此药也(《医贯》)。明•龚居中:六味丸,古人制以统治痰火诸证,又谓已病、未病并宜服之,此盖深得病之奥者也。何则?痰火之作,始于水亏火炽金伤,绝其生化之源乃尔。观方中君地黄,佐山药、山茱,使以茯苓、牡丹皮、泽泻者,则主益水、清全、敦土之意可知矣。盖地黄一味,为补肾之专品,益水之主味,孰胜此乎?夫所谓益水者,即所以清金也,惟水足则火自平而金自清,有子令母实之义也;所谓清金者,即所以敦土也,惟金气清肃,则木有所畏,而土自实,有子受母荫之义也。而山药者,则补脾之要品,以脾气实则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输转肾脏而充精气,故有补土益水之功也。而其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之药,助地黄之能。其泽泻一味,虽曰接引诸品归肾,然方意实非此也,盖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六味之设,何其神哉。经有亢则害、承乃制之论,正此谓也(《红炉点雪》)。清•柯韵伯: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春生之令,上绝肺金之化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逆行,故君地黄以护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藉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此一端耳(《古今名医方论》)。清•汪讱庵:此足少阴、厥阳药也。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医方集解》)。清•王晋三:六味者,苦、酸、甘、咸、辛、淡也。《阴阳应象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之精,皆赖肾气闭藏,故以地黄名其丸。地黄味苦入肾,固封蛰之本,泽泻味咸入膀胱,开气化之源,二者补少阴、太阳之精也。萸肉味酸入肝,补罢极之劳,丹皮味辛入胆,清中正之气,二者补厥阴、少阳之精也。山药味甘入脾,健消运之机,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器,二者补太阴、阳明之精也。足经道远,故制以大,足经在下,故治以偶。钱钟阳以肾气丸裁去桂、附,治小儿纯阳之体,始名六味。后世以六味加桂,名七味;再加附子,名八味,方义昧矣(《绛雪园古方选注》)。清•沈金鳌:肾之蛰藏,必藉土封之力,《内经》所以谓肾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也。罗淡生亦云:水藏土中。此前人补肾用六味,当知其入茯苓、山药之妙是已。但脾药甚多,而必用此二味者,实因补水故补土,水本湿土,又易生湿,故必须此二味能渗土中之湿,则上既无湿淫之患,而水之藏土中者,亦自若其性,而不至湿与湿并,多溃溢之病矣。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药,而必用茯苓、山药者,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香岩:此为补阴之主方,补五脏之阴以纳于肾也。脏阴亏损,以熟地大滋肾阴,壮水之主以为君。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从左以纳于肾;山药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从右以纳于肾。又用三味通腑者,恐腑气不宣,则气郁生热,以至消烁脏阴,故以泽泻清膀胱,而后肾精不为相火所摇;又以丹皮清血分中热,则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为火所烁矣;又以茯苓清气分之热,则饮食之精,由脾输肺以下降者,亦不为火所烁矣。夫然后四脏之真阴无所耗损,得以摄纳精液,归入肾脏,肾受诸脏之精液而藏之矣。从来囫囵看过,未识此方之元妙,至于此极。今将萸肉、山药二味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极分明,而气味又融洽。将熟地、萸肉、山药三味总看,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入肾脏,以为统摄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至泽泻、茯苓、丹皮与三补对看,其配合之妙,亦与三补同法。制方妙义,周备如此,非臻于神化者,其孰能之?惟其兼补五脏,故久服无虞偏胜,而为万世不易之祖方也(《吴医汇讲》)。清•费伯雄: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阖,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足,精血亏损等证。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必以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山萸之补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山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和相济,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成方便读》)。
【应用】例一 蔡荣治颈椎综合症案(选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李某某,女,50岁,江西省洪都机械厂干部。1976年1月10日初诊。门诊号:314653,X光片号:760219(腰椎照片),机械厂职工医院颈椎照片:5499号。患者于1975年6月间开始,自觉腰酸颈疼,四肢关节痹痛。血液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 833单位。颈椎照片:第4颈椎前下缘呈现较大尖刺状骨质增生;腰椎照片:腰椎生理前凸度稍变直,第3、4、5腰椎肥大性骨质增生。曾使用中药、理疗、抗风湿类药及颈项牵引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由江西来诊。证见:眩晕自汗,头痛失眠,耳鸣目眩,腰膝酸痛,颈项肩胛及上肢疼痛,颈项活动受限,左上肢麻痹感,胸前隐痛不适,舌质淡苔厚白,脉弦细而略数。此为肝肾气虚,血脉不荣,风寒湿邪乘虚入络之候。治宜滋养肝肾,补益气血为主,辅以祛寒湿。①内服药:六味地黄汤去丹皮、泽泻,酌加党参五钱,白芷三钱,乌豆衣四钱,桑寄生一两;或加首乌五钱,白芍五钱,白术四钱。②外治则着其每天坚持体疗。治疗约月余,门诊共八次,服药三十剂。抗“O”检查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例二 岳美中治低烧案(选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郭某某,女性,40岁,因久患低烧症,于1973年6月17日来诊。患者主诉:三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现代医学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切其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有阴虚肝阳旺现象,投予都气丸加柴、芍、桂作汤用,以滋肾调肝。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怀山药四钱,丹皮四钱,泽泻三钱,茯苓三钱,柴胡三钱,五味子二钱,白芍三钱,紫肉桂二钱。水煎服,嘱进七剂。方中六味丸,系宋•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医方论》谓:“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滋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泻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此证下午低烧,夜间腿麻,为真阴亏损,又是女性,故以生地易熟地,入五味子成都气丸,以益气强阴,加柴胡疏理滞气,抑肝散火,益白芍以敛虚热、护营阴,要点在加桂作反佐,使引火归原,以退久虚低烧。26日复诊,低烧下降到37℃,嘱再服前方十余剂,以巩固疗效。例三 米伯让治肝郁胁癖并发臌胀(肝硬化腹水、肾周围脓肿)案(选自《米伯让先生医案》)。李某某,男,34岁,农民。以腹胀一月余,发烧60天之主诉于1959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于60天前发热,下午及夜间加重,未引起重视,继之于一月前出现腹胀,纳差,尿少等症,经作各种检查,西医诊为“脾肿大待查”,经用大量抗菌素及其它药物,效果不佳,转请中医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00次/分,血压100/60mmHg。腹膨隆,肝未及,脾大4~5cm,较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腹水征(+),腰部在左侧相当于12肋以下及第一腰椎为中心大片发红,局部肿胀,有压痛及波动感,试验穿刺抽出脓液4毫升。经作肝、肾功能检查及常规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合并腹水”、“肾周围脓肿”。中医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苍黄,形体消瘦,发热纳差,腹胀如臌,乏困无力,左腰部膨隆,局部肿胀,有波动感。舌苦白而燥,脉沉弱。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脾肾两虚,治以健脾补肾利水。方选六味地黄汤加车前子、牛膝。处方:熟地28克 山药14克 山萸肉14克 丹皮10.5克 茯苓17.5克 泽泻17.5克 牛膝17.5克 车前子35克(另包) 三剂。二诊:患者于昨日作脓肿切开,抽出脓液600毫升后体温正常,服上药后腹胀稍退,渴而饮水多,仍尿少纳差。舌质红苔黄,脉沉细而数,继服上方加当归10.5克,杭芍10.5克。三诊、四诊。服药七剂后尿量1800~2000mL/日,大便2次/日,舌质淡,苔白而燥,脉沉,继服上方。五诊、六诊、七诊、八诊:服药十剂后尿量增加,腹围缩小,无腹胀之感,纳好,面色红润,伤口愈合。舌苦白,脉细,继服上方六剂。十二诊:诸症消失,舌苦薄白,脉细。带上方六剂出院继服。例四 沈件圭治隐匿型肾炎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沈仲圭》)。郑某,女,青年。初诊:1980年11月下旬。主诉:据述患慢性肾炎十年,西医诊断隐匿型肾炎,曾在北京某医院作肾造影正常,尿检查红血球多,白血球少,蛋白(+)或(土),间有管型。诊查:脉象沉细,舌洁无苦,周身乏力,溺黄而频。辨证:根据患者病史及脉舌症状,断为肾阴不足,脉络损伤。治法:治宜养阴补肾,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怀牛膝,金狗脊,菟丝子,枸杞子,茅根,藕节,茜根炭,炒白术,陈皮等。
服药五十剂,同时少啖咸味,忌食发物,适当休息,怡悦性情。如是调理,红血球由减少至消失,肢体亦轻快有力,尿检查正常,血压110/60毫米汞柱,患者要求改用丸药,遂处人参养营丸长服以调补气血,患者病情迄今无反复。
【按语】清•董西园《医级》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以治肝肾不足之目糊涩痛,清•高鼓峰《医宗已任编》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五味子一味,名都气丸,以治肾虚喘促,呃逆等证,清•鮑相璈《验方新编》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苁蓉,白蜜,名苁蜜地黄丸,用治阴虚津枯之便秘。近代•何廉臣氏,于都气丸方中,加补骨脂、胡桃肉、淡附片,名加味都气丸,用治肾气不纳,浊阴上泛,稠饮漾漾,溢出口中者。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以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者,何廉臣于知柏地黄丸方中,加龟板、蒙自桂、童便,名滋肾六味汤,用以清滋×脉。近代•张山雷氏,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煅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之演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矣。
 
名称: 六味地黄丸

别名: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4两,山茱萸肉2两,山药2两,牡丹皮1两5钱,白茯苓1两5钱,泽泻1两,香附米(童便浸3次,炒)1两,蕲艾叶(去筋,醋煮)5钱。

出处: 《准绳·女科》卷四。

主治: 妇人经事不调,即非受孕,纵使受之,亦不全美;肾经虚火致妊娠吐衄。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白沸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加味地黄丸(《济阴纲目》卷六)。
 
六味地黄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中药材组成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24g 山茱萸 山药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9g

方歌: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入长寿丸。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1],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疼痛[2],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可固精,共为臣;三药相配,自养肝肾脾,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以泄肾浊[3],防熟地滋腻之性;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

附方

1、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黄柏盐炒各6g。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症。

2、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9g,功用: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 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6g,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或呃逆之证。

4、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9g,五味子6g,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1] 遗精:此为虚火上炎之遗精,为梦遗。

[2] 足跟疼痛:少阴经循行之处,故如此。

[3] 肾浊:由于肾的功能失调产生的没有生理功能的寒水之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