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S 参苓白术散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缩砂仁一斤(500g)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s)白茯苓二斤(1000g)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白术二斤(1000g)山药二斤(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缩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黄色)1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参(去芦)2斤,甘草(炒)2斤,白术2斤,山药2斤。

出处: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主治: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胸脘闷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枣汤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2.《冯氏锦囊·杂症》: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否

附注: 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白术(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楂肉、陈皮、桔梗、木香、枳壳(炒)。

出处: 《片玉痘疹》卷五。

主治: 痘疮,脾胃气弱不能消食。

用法用量: 上用水一盏,砂仁1个(捶碎),为引,煎服,不拘时候。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干葛、木香、藿香、麦冬。

出处: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主治: 痘已靥未靥,身热不退,烦渴不止。

附注: 《种痘新书》有炙耆。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东洋参2钱(米炒),白茯苓3钱,煨肉果1钱5分,炒薏苡5钱,炒车前3钱,仙居术2钱(炒),淮山药3钱,冬瓜子3钱,桔梗1钱,炒谷芽5钱。

出处: 《镐京直指》。

主治: 久泻伤脾胃,气虚脉弱,饮食不化。

制备方法: 上为末服。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白扁豆(姜汁炒)1钱半,白茯苓1钱半,山药1钱半,甘草1钱,桔梗1钱,苡米1钱,莲肉(去心)1钱,川芎1钱,当归1钱。

出处: 《幼科指南》卷下。

主治: 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1两,茯苓(蒸)2两,山药(炒)2钱,苡仁(炒)2钱,扁豆(炒)2钱,莲肉(去心,炒)2钱,砂仁1两,神曲(炒黑)5钱,甘草(炒)5钱,白术4两(陈土炒),陈皮1两(微炒)。

出处: 《医学心悟》卷六。

功效:健脾养胃。

主治: 痈疽脾虚者。

用法用量: 每用3钱,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白术1钱,人参5分,茯苓5分,苡仁5分,莲子5分,山楂5分,神曲5分,肉蔻(去油)4分,诃子(煨,用肉)4分,陈皮4分,白芍5分,木香2分,炙草2分。

出处: 《种痘新书》卷四。

功效:健脾去积。

主治: 痘疮虚泄。小便清利,其粪或白或黑,或饮食不化,其气腥,其泄则滑溜自下而无声者。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厚朴、肉桂、泽泻、诃子肉、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煨)。

出处: 《诚书》卷八。

主治: 小儿惊风。久吐、久泻、久痢、久热之后,目陷无神,唇燥烦渴,厥,掌中热。

用法用量: 米汤调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出处: 《回春》卷三。

主治: 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灯心1团,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加减: 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附注: 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米仁、山药、扁豆、芡实、砂仁、桔梗、川连、甘草(一方有葛根)。

出处: 《己任编》卷三。

主治: 小儿疳症,头大肚大,筋青,四肢独细。

用法用量:
 
名称: 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 扁豆(炒)2钱,人参2钱,茯苓2钱,白术(土炒)2钱,甘草(炙)2钱,山药2钱,米仁1钱,砂仁1钱,莲肉1钱,桔梗1钱,天麻5分,藿香5分。

出处: 《婴童百问》卷二。

功效:急惊下后和气助胃。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参苓白术散[1]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益肺。

主治:脾虚夹湿证[2]。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益气健脾为主,配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止泻。加砂仁[3]行气化湿,使补而不滞。桔梗[4]宣肺利气,入肺经以通调水道[5]以利湿;又可借肺之布津而养全身,并引药补肺而防肺虚。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为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扁豆、薏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可益气健脾,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而参苓白术散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之效,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于肺损虚劳诸证,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



[1] 此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另有《古今医鉴》载有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宜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证者。

[2] 本证为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气机不畅,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之以补益脾胃,兼以渗湿为法。

[3] 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

[4] 桔梗:为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配入本方,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

[5] 肺为水之上源,宣肺亦可利水渗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