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Q 清暑益气汤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解]本方治证乃暑热内侵,耗伤气津所致。暑为阳邪,暑热伤人则身热;暑热扰心则心烦;暑性升散,致使腠理开泄,而见汗多;热伤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黄;暑热耗气,故见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治宜清热祛暑,益气生津。正如王士雄所言:“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泻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暑热夹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黄连味苦质燥,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用于小儿夏季发热者,可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小儿夏季热属气津不足者。
4.使用注意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宜使用。


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由版主最后编辑: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3克、苍术3克、升麻3克、人参l.5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神曲1.5克、泽泻1.5克、麦门冬1克、当归1克、炙甘草1克、黄柏0.6~l克、葛根0.6克、青皮0.75克、五味子9粒,水煎服。

以上为原方,体现了李东垣先生的药方,药味多而用量轻,组织巧妙, 药队有纪的特点。现在我们使用本方时,可结合当前情况和具体病情,灵活运用。目前临床上的用量比原方约大l~2倍。

方中以参、芪益气而固表,二术燥湿而强脾,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黄柏泻热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滞,当归养血而和阴,神曲化食而消积,升、葛解肌热而升清,泽泻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诸药相合能益气、强脾、除湿、清热。

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中气不固。本方不只清暑而兼益气,因为暑能伤气。益气不但能使肺金不受火克,而且凡气之上腾为津、为液者,下降即为肾中之水,故益气亦能生水,水气足,火热之气自退。本方之意自明。

凡劳倦内伤,平素气虚,长夏受暑,四肢困倦,身热气短,口渴自汗,精神减少,心烦尿黄,大便溏黄,苔腻脉虚者,以本方主之。

本方去青皮、泽泻、葛根,名黄芪人参汤,治暑热伤元气,长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痛(时作时止)者。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亦治暑热伤气,但偏用于暑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者。清暑益气汤则偏用于平素气虚暑伤气,湿困脾而精神肢体困倦者。前方偏主于上焦,后方偏主于中焦。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名称:清暑益气汤

组成:黄耆1钱(汗少减5分),苍术1钱(泔浸,去皮),升麻1钱,人参5分(去芦),泽泻炒曲5分,橘皮5分,白术5分,麦门冬3分(去心),当归身3分,炙甘草3分,青皮(去白)2分半,黄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葛根2分,五味于9枚。

出处:《脾胃论》卷中。

功效:清热益气,化湿生津。

主治:平素气阴俱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便溏尿赤,舌淡苔腻,脉虚弱。

用法用量:上(㕮)咀,都作1服。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远温服。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加减:若中满老,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咽干者,加干葛;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长夏湿土客邪火旺,可以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腹满闭塞,大便不通,夏月宜少加酒洗黄柏大苦寒之味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灵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耆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躁,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热伤气,参、耆益气而固表;湿伤脾,二术燥湿而强脾;火盛则金病而

附注:本方改为丸剂,名“清暑益气丸”(见《饲鹤亭集方》)。
 
名称:清暑益气汤

组成:人参5分,当归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1钱,白茯苓1钱,麦冬1钱,五味子10粒,陈皮7分,黄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生甘草3分。

出处:《集验良方》卷三。

主治:夏月暑病,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脉虚之症。

用法用量:上加乌梅1个,炒米1撮,大枣2枚,水煎服。
 
名称: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出处:方出《温热经纬》卷四,名见《中医方剂学讲义》。

功效:清暑热,益元气。

主治: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汗多烦渴,脉大而虚。

各家论述: 《中医方剂学讲义》:方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气清热解暑,西洋参、麦冬、石斛、知母、粳米、甘草益气生津,合而用之,具有清暑热、益元气之功,方名清暑益气汤,即本于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