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X 泻白散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由版主最后编辑: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一钱(3g)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现代运用 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名称:泻白散

组成:地骨皮1两,桑白皮(炒)1两,甘草(炙)1钱。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功效:化痰止咳,宽气进食,泻肺清热,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用法用量:入粳米1撮,水2小盏,煎7分,食前服。

制备方法:上锉散。

各家论述:1.《医方考》: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 2.《古今名医方论》: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泻白者,正金之令,驱气之逆,非劫金而泻之也,法使金清则气肃。

附注:泻肺散(原书同卷)、泻肺汤(《准绳•幼科》卷九)。本方改为丸剂,名“泻白丸”(见《集验良方》)。
 
名称:泻白散

组成:桑皮、地骨皮、甘草、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

出处:《症因脉治》卷二。

主治: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
 
名称:泻白散

组成:黄芩、栀子、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各等分。

出处:《医统》卷六十一。

主治:风热翳膜血筋,一切肺热外障。

用法用量:每服3钱,为散、为汤任服。

附注:五味泻白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名称: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炒黄)2钱,地骨皮2钱,五味子21个,甘草1钱,贝母(去心)1钱,天门冬(去心)1钱,麦门冬(去心)1钱。

出处:《玉案》卷三。

主治:肺经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2两,地骨皮2两,生甘草1两。

出处:《杏苑》卷三。

主治:肺热。

用法用量:每服2-3钱,以麦门冬汤调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名称: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2钱,地骨皮3钱,知母2钱(炒),甘草1钱。

出处:《医方简义》卷二。

主治:肺火喘咳者。

用法用量:加粳米1撮,水煎服。
 
【组成】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正文】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