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L 龙胆泻肝汤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当归酒炒(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原书无用量)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肝经绕阴器,布胁肋,连日系,入巅顶;胆经起于目内眦,布耳前后入耳中,一支入股中,绕阴部,另一支布胁肋。肝胆之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舒,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由版主最后编辑: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龙胆草1克、柴胡3克、泽泻3克、车前子15克、木通1.5克、生地1克、当归1克,水煎服。

以上为李东垣原方,目前在临床处方时,多根据原方精神加大其用量。由于后世方书中所列的剂量,各有出入,并且还有加入黄芩、栀子的也名龙胆泻肝汤。故而把我用龙胆泻肝汤时常用的剂量列后,以供参考。

龙胆草5~6克,柴胡6~9克,黄芩9克,泽泻9克,木通6克,生甘草3克,竹叶5克,生地6~12克,当归5克,有时加栀子5克。东垣原方本为治疗因饮酒湿热下注于下焦,前阴热痒臊臭等症而设。后世又加黄芩9克、栀子6克,生甘草3克,用来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耳聋目肿、前阴湿热痒肿、尿赤溲血、筋痿(阳萎)阴汗、妇女黄带臊臭等症。

方中以龙胆草泻厥阴肝经之热,柴胡平少阳胆经之热,二药共泻肝胆之热为主药。辅以甘草缓其急且护胃。更以黄芩清泻中上二焦之热;泽泻、木通泻肾与膀胱之湿,大利前阴,为佐药。车前子利湿而不伤阴为使药。尤为妙者,是恐大队泻肝胆利湿之药伤肝阴,而少佐了归、地以养肝血,在泻肝之中设有补肝之品,又寓有战胜之后,兼顾安邦之意。

近代医家也常以此方加减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出现肝胆湿热证者。有黄疸者,我常加茵陈15~30克、黄柏9~12克、生大黄3克(大便干结者可用5~9克)。上腹胀满者加厚朴9克、枳实9克。食欲不振者加陈皮6~9克、麦芽9克。肝区痛者加炒川楝子9~12克、元胡6~9克。呕恶嗳气者,加半夏9克、苏梗12克、茯苓12克。

我最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缠腰蛇(龙),即西医诊断的带状疱疹,能获得良好效果。在日本和美国讲学时,也遇到过此病患者,都很快治愈。今简举两例仅供参考:

例一:在美国时会诊一位韩国中年妇女,半个多月以来,左胁肋部起红色疱疹,从左乳外下方向左腋下及肩脚下蔓延,起疱疹处有的约2厘米宽,有的约4~5厘米宽,烧灼疼痛,影响饮食及睡眠,舌苔略黄,脉弦,小便短赤,大便略干。证属肝胆湿热,蕴成毒火,发为缠腰蛇病。治以清利肝胆湿热,泻火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克,泽泻21克,车前子9克(布包),木通9克,柴胡9克,生地12克,当归尾6克,蒲公英24克,连翘15克,苦参15克,白藓皮15克,黄芩9克,竹叶6克,忍冬藤30克。水煎服3剂。二诊时疼痛大减,夜间已能睡,食纳亦转佳,起床时很快即能起身下地,大便偏干。患处已有1/3干瘪生痂。上方去竹叶、加酒军4.5克、青黛6克(布包煎),又进5剂而痊愈。

例二:苏某某,男,65岁。3天来初起似感冒,但很快即局限在左眼赤痛及在鬓额处头痛,在鬓额处皮肤发红,起小红疹,疼痛难忍,半夜即急去某某大医院急诊,诊断为眼型带状疱疹。经治疗无效,次日即来邀余诊治。诊其脉弦数,左目赤痛,左偏头痛,大便偏干,小便黄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腻。辨证认为肝开窍于目,头两侧属少阳,脉症合参诊为肝胆湿热,肝火上亢之证。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克,泽泻3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车前子15克(布包),连翘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蔓荆子10克,木通6克,白藓皮15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川连6克,玄参12克,5剂。服3剂,头目即不痛,诸症减轻。仍以此方加减,共进14剂而愈。

当归龙荟丸(当归30克、黄连30克、黄芩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仁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木香7.5克黄柏30克、麝香1.5克,共为末,炒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与本方皆治肝胆实热之证。但当归龙荟丸治肝胆实火兼见惊悸、烦躁狂妄、大便秘结者,功用偏于治肝胆实火,可使火热从大便而去;本方功用偏于治肝胆湿热,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二药功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使用,须详为辨析。

泻青丸(龙胆草、山栀、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蜜为丸)虽也可泻肝胆大热,但偏用于肝胆风热,症兼多惊多恐、目赤肿痛及小儿急惊抽搐者。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出处】龙胆泻肝汤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诀】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禁忌】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用法】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方解】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化裁】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附方】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附注】本方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辩证要点。 方剂比较: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皆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出处: 《医方集解》引《局方》。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火盛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肿耳聋;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尿血,带下等。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伤肠胃,为臣使也。 2.《重订通俗伤寒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芩纯苦泻肝为君;然火旺者阴必虚,故又臣以鲜地、生甘,甘凉润燥,救肝阴以缓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轻清疏气,归须辛润舒络;使以泽泻、车

附注: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四)。本方改为丸剂,名“龙胆泻肝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柴胡、黄芩、山栀、知母、麦冬、黄连、人参、胆草、甘草、大黄。

出处: 《症因脉治》卷四。

主治: 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脉左关洪大。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黄芩7分,柴胡1钱,甘草(生)5分,人参5分,天门冬5分,黄连5分,知母5分,龙胆草5分,山栀子5分,麦门冬5分,五味子10个。

出处: 《卫生宝鉴》卷十二。

主治: 肝经湿热,口苦生疮,筋痿爪枯,小便赤涩。寒热,胁胀,痰咳等。

用法用量: 上(㕮)咀,作1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

各家论述: 《医方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则火起于肝,不决则火起于胆。柴胡性温味苦而气薄,故入厥阴、少阳;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子得柴胡以君之,则入肝胆而平之矣;制肝者惟金,故用无、麦门冬、五味、知母以益肺;畏肝者惟土,故用人参、甘草以益脾。肝者,东方木也;色青者,肝病而色自见也;肝主筋,爪者筋之余,肝热故令爪枯也;口苦者,胆为肝之府,咽为之使,胆热则汁上溢于咽,故令口苦也;肝主筋膜,筋膜于则燥而挛急,挛急则手足不用,故曰筋痿。是方也,黄芩、黄连、山栀、胆草,皆足以泻肝火;君之以柴胡,则能条达乎肝胆矣;木盛而

附注: 龙胆汤(《奇效良方》卷六十)、龙胆清肝汤(《明医杂著》卷六)、龙胆草汤(《证治主鉴》卷十)。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柴胡梢1钱,泽泻1钱,车前子5分,木通5分,生地黄3分,当归梢3分,草龙胆3分。

出处: 《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 肝经湿热,喉口热疮,阴痒肿痛,小便赤涩,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 用水3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1服。

各家论述: 此药柴胡入肝为引;用泽泻、车前子、木通淡渗之味利小便,亦除臊气,是病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黄、草龙胆之苦寒泻酒湿热,更兼车前子之类以撤肝中邪气;肝主血,用当归以滋肝中血不足也。

附注: 七味龙胆泻肝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龙胆汤(《幼幼集成》卷四)。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3钱,黄芩2钱,山栀子2钱,木通1钱,车前1钱,银柴胡1钱,甘草1钱,当归2钱,生地黄5钱。

出处: 《羊毛温证论》。

主治: 温邪病退,余毒留于肝肾,胁痛耳聋,口苦咽干,筋痿阴汗,阴囊肿痛,白浊便血,忽寒忽热。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下黄蜜3钱,和匀,温服。

加减: 如伏邪未尽,加蝉蜕7枚,僵蚕2钱。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山栀、知母、麦冬、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外感齿痛,身发寒热,痛连头目,甚则攻注牙龈,肿痛作脓,属肝经积热者。

加减: 元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大便结,加大黄;气结,加青皮。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1钱,软柴胡5分,小青皮1钱半(炒),怀生地5钱,车前子3钱(炒),全当归2钱,黑山栀1钱半(炒),鲜生姜1片。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主治: 肝胆火逆,面肿连颐,脉数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恼怒伤肝,肝胆火逆,而湿热不消,循经彻络,故面肿漫连两颐焉。生地滋阴以降胆火,胆草直折以平肝火,青皮破气平逆,柴胡泄热疏肝,山栀降屈曲之火,车前子利湿热之气,当归活血养肝,生姜散郁退肿焉。水煎温服,使火降气平,则湿热自化,而面肿连颐无不退矣。此清热利水之剂,为肝胆火逆颐肿之专方。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山栀(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甘草、柴胡、牛蒡、天冬、黄芩、麦冬、元参。

出处: 《治疹全书》卷下。

功效:泻肝化痰。

主治: 急惊风。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连翘、生地、黄芩、黄连、山栀、归尾、甘草、泽泻、车前子、木通、大黄。

出处: 《医学传灯》卷下。

主治: 水疝。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酒炒)1钱,天冬1钱,麦冬1钱,甘草1钱,黄连1钱,黄芩1钱半,柴胡1钱半,山栀1钱,知母1钱,五味3分。

出处: 《会约》卷四。

主治: 筋疝。

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柴胡、黄芩、山栀、连翘、知母、麦冬、川连、人参、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 肝火腹胀,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脉左关弦数。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8分,升麻3分,柴胡3分,羌活根1钱,酒黄柏1钱,防风根2钱,麻黄根2钱,苍术5分,猪苓3分,泽泻3分,藁本2分,红花2分,当归2分,黄芩5分,炙甘草3分。

出处: 《医统》卷六十。

主治: 尿黄,臊臭淋沥,两丸如水,汗浸两胯,阴头亦冷。

用法用量: 上(㕮)咀,作1服。水2盏煎,稍热服。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3钱,黄芩2钱,山栀子2钱,木通1钱,车前1钱,银柴胡1钱,甘草1钱,当归2钱,生地黄5钱。

出处: 《羊毛温证论》。

主治: 温邪病退,余毒留于肝肾,胁痛耳聋,口苦咽干,筋痿阴汗,阴囊肿痛,白浊便血,忽寒忽热。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下黄蜜3钱,和匀,温服。

加减: 如伏邪未尽,加蝉蜕7枚,僵蚕2钱。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山栀、知母、麦冬、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外感齿痛,身发寒热,痛连头目,甚则攻注牙龈,肿痛作脓,属肝经积热者。

加减: 元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大便结,加大黄;气结,加青皮。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1钱,软柴胡5分,小青皮1钱半(炒),怀生地5钱,车前子3钱(炒),全当归2钱,黑山栀1钱半(炒),鲜生姜1片。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主治: 肝胆火逆,面肿连颐,脉数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恼怒伤肝,肝胆火逆,而湿热不消,循经彻络,故面肿漫连两颐焉。生地滋阴以降胆火,胆草直折以平肝火,青皮破气平逆,柴胡泄热疏肝,山栀降屈曲之火,车前子利湿热之气,当归活血养肝,生姜散郁退肿焉。水煎温服,使火降气平,则湿热自化,而面肿连颐无不退矣。此清热利水之剂,为肝胆火逆颐肿之专方。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山栀(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甘草、柴胡、牛蒡、天冬、黄芩、麦冬、元参。

出处: 《治疹全书》卷下。

功效:泻肝化痰。

主治: 急惊风。
 
名称: 龙胆泻肝汤

别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连翘、生地、黄芩、黄连、山栀、归尾、甘草、泽泻、车前子、木通、大黄。

出处: 《医学传灯》卷下。

主治: 水疝。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