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X 小柴胡汤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炙(9g)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入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惟宜和解之法。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原方“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小柴胡汤为和剂,一般服药后不经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却,胃气调和所致。正如《伤寒论》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属正胜邪却之征。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加减变化 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禁用。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由版主最后编辑:
小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5克(或党参9~12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本方用量参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试用教材《方剂学》)

本方主治伤寒、中风邪入半表半里而出现的少阳证。其症状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聋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并能治疗妇女产后发热,或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

少阳经居人体半表半里之分,邪入少阳经,乃由表而传入,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治宜和解,勿令邪气传里。方中取柴胡升阳达表,散半表之邪为主药;黄芩降泄退热、清半里之邪为辅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党参)、甘草味甘和中,补气扶正,以助抗邪外出,和解转枢,使邪气不得更传入里,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辛甘合化,以和营卫而助和解营卫之功,为使药。

我曾治一女成年病人,症状为胸胁满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口苦耳鸣,下午低热,有时恶心,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苦薄白,脉象右手滑中带弦,左手弦。病已近2个月,经西医院检查,诊为低热待查。询其病史为在一次感冒发烧时,自购一些治感冒药服了几次,热渐退即上班工作,二三天后下午仍发热,并且症状越来越多,曾到几家医院诊治未效。据此症状结合脉象、病史,诊为少阳证。虽然有心下堵闷,但问其无用下法的病史,故知不是结胸,也不是痞证。仍投用和解少阳之法,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枳壳10克,枳实6克,瓜蒌30克,川连5克,桔梗6克,水煎服。进5剂病去大半。再以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克、生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又进4剂而痊愈。

1972年时还治一男性中年病人,主诉为反复发作性发高烧已近2年。每于发烧时先感发冷,继则发热,并咳吐血痰,体温高达39℃以上,共烧3~4天或1周,用抗菌素治疗2~3天,即可退烧。但过7~10天则仍发作如前。如此反复发作已近2年。虽经多个医院多次做心肺等多种检查,均未见异常,亦未能治愈。本次来就诊时,已是发作后的第六七天,自觉又要发作。舌质、舌苔均未见异常,腹部无积聚,脉象双手均弦。据其定时寒热,六脉皆弦,知为邪据少阳之证。邪久郁化热,每于发热时,热邪扰血,故咳吐血痰。四诊合参,诊为少阳郁热之证。治用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法。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白薇12克,生地12克,白芨9克,水煎服,初诊投3剂。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又因病久多次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分之邪,引邪外出;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地骨皮清泻肺火以止咳血;生地甘寒益阴。凉血降火以清热止血为佐药;更以白芨入肺,活瘀止血,作为使药。

二诊时,情况良好,已距上次发作十余天,一直未再发作,六脉弦象渐退,仍投上方,减柴胡为12克,再服3剂。又过8天后追访,病已痊愈,未再发烧。又过半个多月,再去家中随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正常上班,精神健旺。

本方在临床上很常用,我曾以本方随证加减治愈过不少疑难病证。例如痎疟(长期的定时发热)、瘅疟(定时发热不恶寒)、牝疟(定时发冷)、过敏性休克(表现有少阳证者)及急、慢性肝炎等等,不去一一介绍,清查看各中医药杂志及拙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书中所附病例。

少阳证如出现口渴者,可去半夏,加天花粉9~12克以生津止渴。如心中发烦而不呕者,可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以荡郁热。呕逆重者,可加重生姜,再加陈皮9克以理气散逆。咳嗽者,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6克以合肺气,加干姜3~6克以散肺寒。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覆取微汗。口渴思饮,齿燥无津,加生石膏3o克(先煎)以清胃火。下午低热加青蒿9~15克、地骨皮9~12克、白薇10克,把人参改为沙参。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12克合甘草以缓急止痛。胁下痞硬,心下满闷,可去大枣,加生牡蛎20~30克(先煎)以软坚散结。胁下痛者,加青皮9克、白芍12克、白蒺藜10克以平肝火。心下悸动、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0~20克以淡渗利水。两侧头痛或偏头痛者,加川芎9克、菊花10克以散郁除风。兼有黄疸者加茵陈10~20克、车前子9~12克利湿导热。兼有里实而大便秘结或潮热大便下利不畅者,可加芒硝6~10克以和解攻里。

我治疗慢性肝炎,症见胁痛(隐痛、胀痛、刺痛)、脘闷、食欲不振、饭后迟消,大便或清或不利,生气则症状加重,肝功检查时好时坏,或谷丙转氨酶单项高者,常用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炒川楝子10克、白蒺藜10克、红花9克、皂刺6克、泽泻10~20克、炒莱菔子10克、焦四仙各9克、片姜黄9克,每周6剂,服4~6周,每收满意效果,有效可以继服。肝功不正常者,最好每服1个月查一次肝功,连查3个月,以观察疗效。

本方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可治寒热交作,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定时发作。本方合白虎汤名柴胡白虎汤,治寒热交作,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定时发作。本方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用于治疗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者,亦治疟疾。本方合平胃散同用名柴平汤,可治湿疟,身痛身重,寒多热少,舌苔厚腻,脉濡滑或弦细乏力。

近些年来也常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去人参,加黄柏9克、五味子9克、茯苓20~30克,猪苓10~20克、泽泻15克、萹蓄10~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滑石块9~12克)、急性胆囊炎(去人参、大枣,加茵陈10~15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元胡9克、焦槟榔10克、川楝子10克、酒军3~5克)、急性支气管炎(去人参加桔梗6~9克、前胡10克、苏子10克、紫菀12克、杷叶12克)等。总之选用本方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

日本医家大塚敬节氏,曾用小柴胡汤加牡蛎,治愈多例圆形脱发症,快者1个月有效,慢者一年半治愈,禁服砂糖,尽量多食小鱼骨和蔬菜。他还用小柴胡汤合牛黄丸治愈了不明原因的高热。均资参考。

本方去人参、甘草,加白芍9克、枳实9克、大黄6克,名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大便不畅,舌苔黄厚,脉象弦而有力等。

近些年来有些医院以本方加减(去半夏,加木香、元胡、胡黄连、芒硝、蒲公英、槟榔等)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附小柴胡汤原方的煎服法,以资参考。“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斤、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主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浮紧者。
【方论选萃】明•许宏: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汤,乃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明•吴昆:耶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府,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医方考》)。明•方有执;柴胡,少阳之君药也;半夏辛温,主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欤(《伤寒论条辨》)。清•柯韵伯: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血弱气虚,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正分争,故往来寒热。与伤寒头疼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故取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参之微甘微温者,预补其正气,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头汗心烦、舌苔等症,皆虚火游行于半里,故用黄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枣之甘以缓之,亦以提防三阴之受邪也。太阳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此欲呕者,邪正相搏于半里,故欲呕而不逆。胁居一身之半,为少阳之枢,邪结于胁,则枢机不利,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也。引用姜、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枣之泥滞。可以止呕者,即可以泄满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清•汪讱庵: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表半里,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医方集解》)。清•周扬俊:柴胡少阳经药,升也,苦寒散表,气味俱轻,邪至少阳,则半主表半主里,因胆无出路,故禁汗、吐、下,惟有升散一法,仲景用之为君。以半夏为使,生姜止呕,黄芩除热,甘草和中,使主表者得柴胡而自散,主里者得黄芩而复除。然往来寒热,邪正胜复也。柴、芩有除热之功,而不能祛争胜之气,遂用人参出阴入阳之药介于其间,使之辅正即有以祛邪,非圣人莫能用也(《伤寒论三注》)。清•吴谦等: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腑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清•程郊倩: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升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伤寒论后条辨•少阳篇》)。清•尤在泾:胸中烦而不呕者,邪聚于膈而不上逆也,热聚则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而加栝蒌实之寒,以除热而荡实也。渴者,木火内烦而津虚气燥也,故去半夏之温燥,而加人参之甘润,栝蒌根之凉苦,以彻热而生津也。腹中痛者,木邪伤土也,黄芩苦寒,不利脾阳,芍药酸寒,能于土中泻木,去邪气止腹痛也。胁下痞硬者,邪聚少阳之募,大枣甘能增满,牡蛎咸能软坚,好古云: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饮蓄而不行也,水饮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参之补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咳者,肺寒而气逆也。《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放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气,干姜之温以却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耳(《伤寒贯珠集•少阳篇》)。清•徐大椿:此汤除大枣共二十八两,较今秤亦五两三钱零,虽分三服已为重剂。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渣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伤寒论类方》)。清•王旭高: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盖彼用黄芩泻肺热,恐金胜木也;此用枳实泄脾实,恐土胜水也。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肝阴,恐少阴之邪伴入于厥阴也。而枢机为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易矣(《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清•唐容川: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血证论》)。
【近代验证】
例一 张耀卿治悬饮(渗出性胸膜炎)案(选自《内科临证录》)。(节录)仇某某,女,34岁,工人。1960年8月31日因咳嗽气急,发热四、五天入院,10月28日出院。住院号:5585。患者于近两周来,觉右侧胸痛。五天来咳嗽,为白色泡沫样痰,量不多。未咯血。发热已四、五天,初起时畏寒,但无寒颤。今晨因胸闷,气急由门诊入院。体检:右肺前第三肋、背第七肋以下叩诊浊音,浊音区语颤降低,呼吸音减弱。心尖搏动于锁骨中线外侧第五肋间,心音无特殊,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血液化验:红细胞沉降率90毫米/小时,红细胞352万/立方毫米,血色素10.50克,白细胞7600/立方毫米,淋巴52%,中性48%。X线胸部透视:右侧胸膜炎,心影向左移位。诊断:渗出性胸膜炎。中药治疗,予小柴胡汤后,症状明显改善。初诊:1960年9月8日,风温痰瘀互阻肺胃之间,以致肺气郁塞不宣,遂使水湿凝结成痰。郁结则痛,成痰则咳,气升则喘。身壮热朝轻暮重,不为汗解,恶风之象未罢。舌苔薄腻,根较厚,脉濡滑且数。当以轻清宣化以去外来之风热,凉血化瘀藉以行气通络,俾得痰随气化,络通则瘀散之意。清水豆卷12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壳12克 薄荷叶3克,后下 象贝粉12克,包 粉丹皮9克 炒赤芍9克 淡子芩9克 天花粉15克 小青皮6克 川楝子9克 丝瓜络9克 二帖三诊:9月13日,身热时轻时剧,缠绵已将一月。日前汗泄不畅,形寒头痛未瘥,胸痛虽减未除。刻诊脉来濡数,舌苔薄滑无华。外感之邪尚未清彻,内蕴痰瘀留恋未化,再从表里双解法。清水豆卷12克 紫苏梗4.5克 全当归9克 炒赤芍9克 杜红花1.5克 紫丹参9克 金银花9克 连翘壳9克 川贝粉4.5克,包 嫩前胡4.5克 水炙桑叶4.5克 淡子芩4.5克 四帖四诊:……五诊:9月20日,身热形寒,往来无常,已延月余,叠进汗下之法*,胸胁痞闷,隐痛未除,嘿嘿不欲饮食。舌苔薄腻,脉来沉弦。胁乃肝之分野,《内经》所谓邪在肝则胁下引痛。拟仲景小柴胡汤法。软柴胡4.5克 淡子芩4.5克 姜半夏4.5克 潞党参9克 清炙草2.1克 大枣4枚 生姜3克,切片 二帖六诊:9月22日,形寒已罢,胸闷胁痛较减,夜寐自汗,纳食不香。苔薄,脉濡细无力。前法已获效机,当以原方乘胜进取。原方四帖。七诊:9月26日,身热已退,气逆渐平,纳食不香。苔薄中剥,脉象濡细。久热伤气,阴津亦受消烁。再以扶正达邪、和解枢机为治。软柴胡4.5克 淡子芩4.5克 姜半夏4.5克 潞党参9克 清炙草2.1克 大枣4枚 生姜3克,切片 四帖八诊:9月30日,诸恙均减,惟觉头昏心悸。邪去正伤,亦意中之事。再拟原法续进。原方六帖。九诊:10月6日,头昏心悸已减,饮食倍增,面色转和,苔薄脉濡,再以原法续进。原方十帖。十诊:10月17日,口苦咽干已瘥,纳食已香,胸胁闷虽减未除。苔薄净无华,脉来濡滑。此少阳枢机不和,木失条达之现象。再拟小柴胡汤加味治之。软柴胡4.5克 淡子芩6克 潞党参9克 仙半夏4.5克 紫丹参9克 云茯苓12克 清炙草3克 大枣4枚 生姜3克,切片 三帖十一诊:10月20日,连进小柴胡汤加味三剂,胸胁痞痛之症逐渐消失。此少阳胆木渐有宣畅之机,厥阴肝木亦得条达之势。苔薄净渐有精华,脉来濡软。再拟原法续进。原方八帖。十二诊:10月28日,胸胁痞痛已除,二便如常,近日后背作痛。舌苔薄净有华,脉来濡小。再拟小柴胡汤参入养血理肝之品。软柴胡3克 淡子芩4.5克
潞党参6克 仙半夏4.5克 清炙草3克 紫丹参6克 生姜3克,切片 大枣4枚 丝瓜络9克 煎一帖,带回六帖。
例二 钟翊乾治暑湿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项氏,年逾不惑,住瑞安鲍川。酷暑之日,头时痛,嗜食瓜果,犹强饭作劳。七八月间,忽起飓风,从此饮食减少,神疲乏力。寒热往来,日作两次,头汗出,寒时欲饮,热反不渴,后头眩口苦作呕,神倦欲寐,热时谵语。脉弦濡微数,微数为暑,弦濡为湿,暑湿伏邪,内蕴膜原,乘新凉而外发,故始则懔寒,头痛如破也。《内经》疟论篇曰:“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间日乃作。”后贤薛生白亦云:“邪阻膜原,寒热如疟。”夫膜原乃隔膜之称,居表里之间,欲达不果,欲入不能,所以形寒壮热,似疟状也。寒欲热饮,热反不渴者,良以邪欲内入,正气难支,得热饮以助阳御邪故也。身体疲倦者,湿阻气滞也。延及三候,寒热不已,日仍两作,症添口苦、目眩、作呕。乃邪移少阳之见象。经云:“少阳之为病,口苦、目眩、咽干”也。初用茯苓、夏、朴,理湿为君,藿梗、蔻仁,芳香化浊为臣,滑、芩、连翘,解暑为佐,使以竹茹、荷梗,清络热以达膜也。处方:仙半夏6克 浙茯苓9克 川朴2.4克 杜藿梗4.5克 竹茹6克 白蔻仁二粒,研,冲 青连翘9克 飞滑石9克,包 淡子芩2.1克 荷梗一尺,切寸 连服数剂,未见进退。继用柴胡升阳达表为君,芩、茹退热和阴为臣,佐以芩、夏祛痰降逆,佐以参、竹辅正调中。处方:川柴胡2.4克 淡黄芩2.1克 仙半夏6克 浙茯苓4.5克 西党参3克 炙甘草1.8克 复杯即已。
例三 丁甘仁治湿温案(选自《思补山房医案》)。赵童 湿温已延月余,身热早轻暮剧,有时畏冷背寒;热盛之时,谵语郑声。渴喜热饮,小溲短赤,形瘦骨立,纳谷衰微。舌质红、苔薄黄,脉象虚弦而数。白疹布而不多,色不显明。良由病久正气已虚,太少之邪未罢,蕴湿留恋膜原,枢机不和。颇虑正不敌邪,致生变迁。书云:过经不解,邪在三阳。今拟小柴胡合桂枝白虎汤加减。本虚标实,固本去标为法。潞党参4.5克 软柴胡3克 生甘草1.5克 仙半夏6克 熟石膏9克 朱赤苓9克 炙远志3克 川桂枝2.4克 通草2.4克 泽泻4.5克 焦谷芽9克 佩兰叶4.5克二诊:进小柴胡合桂枝白虎汤加减,寒热渐退,谵语亦止,白疹布而渐多。脉象濡数,苔薄黄。太少之邪已有外达之势。口干不多饮,精神疲倦,谷食衰微。正气已夺,脾胃鼓舞无权。今拟制小其剂,扶正祛邪,理脾和胃,奠胃气来复,自能入于坦途。潞党参4.5克 银柴胡3克 生甘草1.5克 辰云苓9克 仙半夏6克 清葛根4.5克 广橘白3克 佩兰叶4.5克 白薇15克 川通草2.4克 生熟谷芽各9克 姜一片 枣三枚
例四 施启谟治三阳合病案(选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林某,男,16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三日后热增高,口苦,目眩,身不能转侧,渴不欲饮,小便赤。脉浮数,左兼弦。互参脉症,知为三阳合病,宜解表散火。处方:生麻4.5克 党参4.5克 葛根9克 滑石12克 柴胡12克 羌活6克 蔓荆子6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生姜3克 防风3克 独活3克 大枣3枚复诊:服后汗出至足,头项已不强痛,惟热退不尽,脉转弦滑。此太阳阳明已罢,惟少阳余热未清,用小柴胡汤和解。处方:柴胡12克 黄芩6克 党参4.5克 半夏4.5克 甘草3克 滑石12克 生姜3克 大枣3枚服二剂热退神清,病已痊愈。
例五 练伯平治痢疾案(选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卢鼎元,广东梅县人,随叔父搏九,商于武平中赤区。患痢疾日达百次,又外挟表症,寒热并作,当地医生,治疗罔效,远请先君往诊,情甚惶急。先君至,诊后开小柴胡汤加减,搏九粗知医学,疑方不切痢病,姑听服一剂,未见大效,明日再诊,仍是前方,心愈疑,三服后,心下能忍,乃问不易之由。先君则对曰:“外解而内自轻,乃逆流挽舟,喻嘉言先生治痢之秘法。”搏九方悟。其互理甚周,日记下利次数多少以验药。四、五服后,寒热除,次数大减,先君便告回,并开善后调理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并吞香连丸收功。
例六 刘强治热入血室案(选自《新中医》1979年1月)刘某某,女,21岁,河北省人。1976年7月3日初诊。患者不能自述病情,由家属陪伴就诊。见患者神志失常,谵语如狂,手舞足动,时作推人之势,并有恐惧不安之象。其家属介绍:一周前曾患外感,发热恶寒。后寒热止,则自觉胸胁胀满,心烦意乱,耳中如闻异声,眼中如见鬼神,狂言乱语,惶恐不安,入夜尤甚。曾经某某医院和某某卫生院中西医治疗,均诊断为精神失常(癫狂),服药无效,反增口渴思饮等症,病情加剧,故来我科诊治。经细问,知患者初病发热恶寒时,适逢月经来潮。现六脉弦数,舌红苔黄,据此脉症,诊为“热入血室”处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 清半夏9克 黄芩9克 台党参9克 生赭石30克 灵磁石30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三枚 二剂 并针刺期门,百会,风池,阳白,印堂,内关,神门诸穴。7月5日复诊,服上药两剂,神志已定,夜能入睡,恐惧之状大减。惟感头晕头痛,口渴思凉饮,心中烦乱。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因前医误用攻下,胃阴被伐,津伤液耗,邪热炽盛,故予白虎大剂。处方:生石膏90克 知母9克 元参30克 丹皮15克 柴胡9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三剂药服完后病告痊愈。
例七 留章杰治产后郁冒案(选自福建晋江地区《医案医话选》)。市东涂学校教员涂某,产后十余日感冒,服药未解,无大寒热,但觉时时微冷。询是否多汗,云无汗,亦无呕吐,但有恶心。初时尚能食,逐渐食欲不振,然亦勉强饮食。诊其脉微数,舌淡红而润。此系产后郁冒,无多汗,非桂枝证,无发热非竹叶汤证,又无腹痛不必兼生化汤。乃按《金匮》法拟小柴胡汤:柴胡15克 党参9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黄芩6克 大枣3枚 荆芥4.5克服二剂得微汗,再以原方去荆芥,加党参至五钱,两剂而愈。
【按语】金•刘完素《病机气宜保命集》于本方倍人参,加青黛,面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王旭高以为“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之法,柴胡为要药,加青黛直折肝胆之火,生姜汤冲开格拒以止呕豁痰,允称良药。金•张子和《儒门事亲》于本方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以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者,王旭高称许此方治三焦积热,略施攻补,深中肯絮。明•张景岳《新方八阵》于本方去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加生地、芍药、陈皮,名一柴胡饮,治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寒热如疟等证。于本方去人参、黄芩、大枣;加厚朴、细辛、陈皮,名二柴胡饮,以治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寒胜之令,本无内热等证者。于本方去人参、半夏、大枣、黄芩,加当归、芍药、陈皮,名三柴胡饮,以治血虚感受风寒或病后产后感冒,不能鼓邪外达,于本方去黄芩、半夏、大枣,加当归,名四柴胡饮,以治忍饥劳倦,外感风寒,正不胜邪者。小柴胡加减化裁之法,于此可见一斑矣。近代用治疟疾,胰腺炎,胆道感染等证,确有功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