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N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2
声望
38
年龄
54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既然病理属性是火热,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人。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人,由表人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更急,传变更快,热势很甚。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发热病证。

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人营人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临床表现】

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诊断】

1.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学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脓细胞,大便中有脓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鉴别诊断】

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在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人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

真寒假热证:一般(也有例外)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尤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2-40~C之间,甚至更高,一日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5.不规则发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
 
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2.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3.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4.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分证论治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此时仍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选用银翘散为主方。

·肺热证

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痰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白虎汤。

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玄参、丹皮清热凉血。

·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

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增液润燥。

·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

本方以大黄、黄芩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柴胡、白芍、枳实疏肝利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可加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加茵陈清热利湿。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黄。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

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贯众清热解毒,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若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其清热燥湿。腹满而疼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止痛。痢下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八正散。

本方以大黄、栀子清热泻火;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利湿清热;甘草解毒止痛。热甚者,加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呕恶者,加半夏和中止呕。小腹坠胀疼痛者,加乌药、枳壳理气止痛。尿中有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清热止血。

外感发热也可以配合选用下列方法协同治疗。药物方面: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双黄连粉针剂,每次3g,溶人10%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i中,静脉滴注,或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500ra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转归预后】

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转归,一般规律是由表人里,由卫人气,进而人营人血,伤阴耗气,甚者或动血生风、惊厥闭脱等。因所包含的病种广泛,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治疗有差异等,故预后亦有差别。二般说来,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只要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治愈。部分患者,由于感邪太盛,或治疗不力,未能控制病势的发展,出现津气大耗,或动血生风,惊厥闭脱之变证,则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调摄方面,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酒精擦浴等,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病人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凉开水等。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
 
【结语】

外感发热是感受六淫、疫毒之邪,由口鼻皮毛人里,正邪相争,阴阳失调,阳盛则热的病证。临床以体温升高,面红,身热,口干,舌红,脉数等症为特征。发热的形式有恶寒发热、壮热、寒热往来、潮热及不规则发热等。由于病变所在脏腑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卫表证、肺胃热盛、肝胆湿热、下焦湿热等证候。辨证应结合热型分辨病因,如风热、湿热等,分辨病变的脏腑,分辨有无气阴耗伤等。热者寒之,应以寒凉清热为治疗原则,常选用清热解毒、清热除湿、通腑泻下、清理脏腑等治法,有时常须配合凉血、化瘀、熄风、开窍等治法,总之,围绕清热祛邪,保护气阴,防止传变进行积极治疗。
 
【文献摘要】

《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素问·评热病论》:“有温病者,汗出则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人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m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

《中藏经·死脉》:“温病发热甚,脉反小者死。”

《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现代研究】

1.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的研究中,辨证论治仍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荣氏辨证治疗体温在39℃以上或波动在38.5~C以上的外感发热症300例。方法:卫分证,风热用银翘散去豆豉加黄芩、板蓝栂、青蒿合五味消毒饮;风寒用荆防败毒散加桂枝、麻黄、北杏仁;冒暑用新加香薷饮加荷叶、石膏;温燥用桑杏汤加黄芩、银花、麦冬。卫气同病,用银翘白虎汤加黄芩、花粉。气分证,肺热用麻杏石甘汤加黄芩、鱼腥草、银花、连翘;胃热用白虎汤加黄芩、黄连;腑实用大承气汤加黄芩、山栀子或增液承气汤;胆热选用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选加金钱草、银花、连翘、板蓝根之类;大肠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山栀子、黄柏、白头翁、广木香;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加柴胡、黄芩、银花、蒲公英。热人营血证,热灼营阴用清营汤加减;热人心包用清官汤加减;热盛动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血热动风用羚羊钩藤汤加减。结果治愈281例(93。66%),显效10例(3.33%),有效5例(1.66%),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98.66%[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59]。董氏应用系列辨证方药治疗335例风温肺热病,有效率89.6%,疗效与抗生素对照组相当而无毒副反应[中医急症研究1989:96]信外感发热治疗应及时有效,否则延误病情,治疗则难。王氏临床验证外感热病504例,中药辨证论治474例,收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据对呼吸道感染100例分析,病邪初人期者全治愈;邪盛表里期者治愈率为96.1%;邪盛里实期者治愈率为54.6%,邪进入营血期者较难控制(中医急症通讯1987;(7):11)。

2.专方治疗以清法为主,多种治法结合,研制专方治疗外感热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新制剂研究与开发是当前外感热病研究的重要形式。涂氏以清、解、和、下四法联用而设计的热必宁(银花、柴胡、石膏、大黄等)治疗外感高热300例,并与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大多数两联应用,体温39.5℃以上配合物理降温、肌注氨基比林等)对照组112例及单用清热解毒法(辨证选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新加香薷饮、A.t散加减)治疗组6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平均为21.92小时),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用清热解毒法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6.50小时和38.64小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症状、体征改善迅速,充分显示了热必宁治疗外感高热的优越性与可靠性[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52]。赵氏以银翘散、白虎汤、承气汤化裁而成的清热饮(银花、连翘、板蓝根、生石膏、制大黄、甘草)随证加减,治疗高热病人300例,治疗时停用一切西药,仅给予支持疗法,体温过高者可用温水浴、酒精浴等物理降温疗法。结果:3天内体温降至37~C以下,又观察一周出院的172例;4-5天热退,观察一周出院的88例;6-7天热退,观察一周出院的32例。8天以上热退不明显而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例[中国中医急症1997;6(2):60]。

3.针剂治疗中药针剂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已较普遍地应用于外感发热的临床中。郝氏以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200例,体温均;2c37.5~C。观察期间不同时使用本病的同类其他药物。结果:上呼吸道感染94例,治愈70例,治愈率74.5%,有效率92.8%;急性扁桃腺炎59例,治愈40例,治愈率68%,有效率97%;急性支气管炎12例,治愈8例,治愈率66.7%,有效率92.3%;急性支气管周围炎6例,治愈4例,治愈率66.7%,有效率83.3%;肺部感染29例,治愈18例,治愈率62%,有效率89.5%[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64]。张氏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主。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315例,有254例是发热病例,平均体温为38.1℃。方法:鱼腥草注射液lOOml加入5%或10%葡萄糖液200mi中静滴,日2次。结果: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9~C以上配合穿琥宁640mg/日静滴)165例,治愈120例,治愈率72,7%,有效率90.9%,平均治疗时间3.8天;化脓性扁桃体炎(配合普济消毒饮频服)55例,治愈43例,治愈率78.2%,有效率87.3%,平均治疗时间7.5天;肺炎(配合清开灵60mL/日,穿琥宁800mg/日静滴)46例,治愈37例,治愈率80.4%,有效率87%,平均治疗时间20.1天;急性支气管炎(配合清开灵60ml/日)49例,治愈36例,治愈率73.5%,有效率83.6%,平均治疗时间15.5天[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66]。

4.多法并用外感高热多以邪实为主,是正邪剧烈相争的表现。急则治其标,治疗应急祛邪气为主,采用多种治法同时使用,利用多种途径给药,使用多种治疗方法,给邪气以去路,从而使体温快速下降,并应及时防治痰瘀、水毒等继发病变,控制病情发展,阻断病邪传变,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常将辨证论治口服汤剂与静脉给药联合应用,肌肉注射、穴位注射临时退热药物,可防止过高热产生。持续发热无汗的患者,可用针刺疗法、擦浴疗法。不能口服汤药的,采用直肠给药法。夏季感受暑热、湿热病邪者,选用刮痧疗法。有局部病变的患者,可采用喷喉法、灌肠法、滴鼻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29]。

治疗外感热病,不应囿于寒温流派,三阳病皆可归之于表,都可用解表解肌之法。外感热病,总忌用闭塞表窍之药,即使传人到三阳之腑,仍要留此祛邪之路[中医杂志1995;36(1):12]。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