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4
- 帖子
- 366
- 获得点赞
- 17
- 声望
- 18
黄汗
【概念】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后世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身目发黄的黄疸,如《证因脉治.黄疸论》说: “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医学心悟》进一步肯定说: “出汗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也。"肯定黄汗是阳黄的一种。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仅汗出染衣而黄如柏汁,而身目并不发黄。本文所述的黄汗主要指后者,至于黄汗且又身目发黄的黄疸,另见专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营卫壅闭黄汗: 汗出如黄柏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沉。
湿热蕴积黄汗: 汗出色黄,发热,身微肿,胁痛,纳呆,口苦,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营卫壅闭黄汗: 多由身热汗出,卫虚营郁,热与水搏;或遇雨淋,或以冷水洗浴,使肌肤闭郁,营卫为之壅遏。故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水气内停,则气不化湿,津不上承而口渴,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治宜宣通郁滞,调和营卫,方用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湿热蕴积黄汗: 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因内湿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积,熏蒸脾胃,故见汗出而黄、发热、口苦、胁痛、纳呆、溲赤、苔黄、脉弦滑等湿热表现,即《医宗金鉴》所谓: “黄汗微肿皆湿热"。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加味玉屏风散加减。
以上二证,一为汗出入水,营卫壅闭所致,一为湿热内蕴,熏蒸脾胃而成。一在肌肤之表,一缘脾湿内蕴,前者宜调营卫以祛表湿,后者宜清湿热,营卫通,湿热除,则黄汗自愈。但临床上亦有仅汗出染衣而黄,别无他症者,可选用蔓菁散治疗。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去水加目),(润字去水加目)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证因脉治.黄疸论》: “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以上选自《中医内科症状学鉴别》
【概念】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后世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身目发黄的黄疸,如《证因脉治.黄疸论》说: “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医学心悟》进一步肯定说: “出汗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也。"肯定黄汗是阳黄的一种。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仅汗出染衣而黄如柏汁,而身目并不发黄。本文所述的黄汗主要指后者,至于黄汗且又身目发黄的黄疸,另见专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营卫壅闭黄汗: 汗出如黄柏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沉。
湿热蕴积黄汗: 汗出色黄,发热,身微肿,胁痛,纳呆,口苦,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营卫壅闭黄汗: 多由身热汗出,卫虚营郁,热与水搏;或遇雨淋,或以冷水洗浴,使肌肤闭郁,营卫为之壅遏。故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水气内停,则气不化湿,津不上承而口渴,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治宜宣通郁滞,调和营卫,方用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湿热蕴积黄汗: 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因内湿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积,熏蒸脾胃,故见汗出而黄、发热、口苦、胁痛、纳呆、溲赤、苔黄、脉弦滑等湿热表现,即《医宗金鉴》所谓: “黄汗微肿皆湿热"。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加味玉屏风散加减。
以上二证,一为汗出入水,营卫壅闭所致,一为湿热内蕴,熏蒸脾胃而成。一在肌肤之表,一缘脾湿内蕴,前者宜调营卫以祛表湿,后者宜清湿热,营卫通,湿热除,则黄汗自愈。但临床上亦有仅汗出染衣而黄,别无他症者,可选用蔓菁散治疗。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去水加目),(润字去水加目)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证因脉治.黄疸论》: “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以上选自《中医内科症状学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