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杏林一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2827
获得点赞
31
声望
38
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于己百教授,生于1920年4月。18岁随父学习中医,1955年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务。于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分课题“于己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对于己百教授临证经验作了系统总结,现介绍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常有糜烂和溃疡。临床基本表现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及黏液血便,多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属常见多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病程漫长难愈,容易复发,并发症多,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一般需通过X线气钡双重造影、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以及黏膜活检确诊。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腹泻便溏、湿泻水泻、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临床特征,于教授认为本病似属“肠澼”、“泄泻”、“腹痛”、“休息痢”的范畴,特别是与肠澼证非常相象。

肠澼,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肠澼为痔。”《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湃。”肠澼一证,在《内经》凡十多见,既指痢疾,又指湿泻水泻,如杨上善释为“泄脓血”的痢疾,《康熙字典》引《集韵》之“澼,肠间水”而解为水湿泄泻。从《内经》原文所述来分析,“肠澼”的临床表现不仅有腹泻便溏、湿泻水泻、久泻不止即“飧泄”、“肠澼”的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即“肠澼”痢疾的症状,更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际。所以,从《内经》“肠澼”的概念去认识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比起用泄泻、痢疾等立论更为贴切。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症,因脾胃虚损,水谷不能腐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而致。脾虚湿胜,气机运行无力或郁滞,故腹胀腹痛。中虚化源不足,加之久泻脾愈加虚衰,又见消瘦、乏力等症。因此,脾虚湿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寒、湿邪偏胜。而导致本病发作的诱因则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是情志失调、肝气乘脾,致使脾胃运化无力、食滞湿胜。脾虚能生湿。湿胜则伤脾,二者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泻皆成于湿,湿皆本于脾虚。”因此,脾虚湿胜、运化无力,湿邪蕴结化热,寒热交织,湿邪蕴结,小肠不得成聚、大肠传导失职,导致腑失通降、气血壅滞、蒸腐化脓即会发生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泄泻迁延不止,愈泄愈虚,气随泄去,阳随气去,日久及肾,必致脾肾阳虚,所以本病后期每兼五更泄泻、畏寒肢冷等兼症。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理表现是脾胃虚寒、湿热蕴结,但临床却很少见到单纯的寒证或是热证,更多的则是寒热错杂证。如腹泻黏液血便、腹部冷痛、逢寒遇冷痛泄加重、口苦、舌红、脉沉缓等证即非常多见。

2 治法

溃疡性结肠炎属肠澼,以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为主症;病性属寒热错杂;病机是脾胃虚寒,湿热蕴结,虚实夹杂。所以,其治疗原则应是清解湿热,温中散寒,止泻止痢,温补脾肾。

3 方药

3.1基本处方 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甘草10g,炮姜10g,桂枝10g,焦山楂15g,白术10g,茯苓12g,芍药30g,白芷12g,椿根皮12g,乌梅10g,补骨脂12g,吴茱萸10g。功用:清热利湿、温中散寒,补脾益肾,止泻止痢。方义: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宜于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错杂之痞满疼痛、呕吐泄泻的治疗。黄连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桂枝在本方一则与干姜为伍以散脾胃之寒,二则温经通阳以降寒气之上逆,故本方可治上焦有热、胃热肠寒所致呕吐暖气、腹痛腹泻诸证。于教授以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主,四君子汤、四神丸(汤)为辅,又随证增损,用治溃疡性结肠炎,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是因为方中半夏、炮姜(仲景原方为干姜)并桂枝散寒和阴,温中降逆,黄芩、黄连及椿根皮清热和阳,燥湿止泻,以上辛苦寒温并用既能散寒清热,除湿止泻,又能行气降气,止痛除噫。四君合四神益气助阳,脾肾双补,固肠止泻;炮姜、焦楂温中散寒消食,行气和血止泻;白芷、桂枝、芍药、炙甘草行气通阳散寒,缓急解痉止痛;椿根皮、乌梅清热凉血,涩肠止泻。全方合用即具平调寒热、燥湿止泻、行气和血、脾肾双补的功效,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服之有效。

3.2 常见加减脘胁疼痛:加川楝子12g,元胡12g以疏肝,活血,止痛;便血较多加地榆20g,白头翁30g以清热凉血,涩肠止泻;泄泻清稀、次数较多,或有滑脱,合桃花汤(炮姜易干姜,山药易粳米,赤石脂30g,炮姜10g,山药30g),以温中,涩肠,止泻;久泄久痢,或是下坠、里急,加诃子10g,米壳10g以涩肠止泻;大便干结去桂枝,加枳实10g,玉片10g以行气,导滞,通便;易生口疮加茵陈30g,桑白皮30g,白芷12g以清热祛湿、散瘀止痛;胃脘痞闷、呃逆嗳气:加代赭石20g,莱菔子15g以降胃,除痞,止噫;纳呆纳差加陈皮10g,砂仁6g或炒麦芽15g,焦楂15g,莱菔子15g以醒脾开胃、消食导滞。 (崔庆荣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