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0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序
记得自己几年前刚刚学习手法时,同学“密授”一颈椎手法,如获至宝。后来机缘成熟,反复学习钻研各家各派手法,虽不能尽得其真传,亦往往有所得。不经意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颈椎滑脱手法,环椎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等等。虽有漏洞,但往往对临床有良效。从迷茫走向成熟,用了两年的心路。很多手法虽都是在学习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往往都是灵感乍现的结果。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一个好的手法的建立,简直需要一个太多的时间过程。但学习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学会了。所以手法的学习并不难,关键是老师肯不肯教给你的问题。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般两天就可以掌握了。但有个手法是例外,就是冯氏手法。结合朋友学习的体会,和自己的一些感悟,把冯氏手法的一些机理谈了出来,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今天将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推动手法的发展,更希望广大手法爱好者尽量少走弯路,在手法上尽快成熟。
梁子峰
2010-12-12
一、环椎手法
操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会听到弹响声。
1、 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
2、 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 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是其他手法达不到的。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虽然说起来啰嗦,其实很简单。
4、 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 枢椎手法
枢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关节突错动,通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今天解绍一种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有卡塔弹响。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是关节卡压明显者。
三、改良颈椎手法
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我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桡侧及近节桡侧,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
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以矫正手发力为主。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简直是手到擒来。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我用此手法不下百人,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
3、制动性好。有人说这不和谢谢庆良老师的手法一个原理吗?可以这么说。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我有时候也结合谢谢老师的手法,如左侧颈椎456错位,用此手法;往往伴有右侧颈椎123有错位,就用谢谢老师的手法。
4、此手法触诊时,是用双手四指掌面比较左右横突的挡手程度。因为椎体错位,导致脂肪分布不均,横突很容易暴露出来,摸起来很明显。
5、有人颈椎2或颈椎23错位,但关节囊比较松弛,双手锁定后可以加微微牵引。其实此手法在锁定时,有微微侧弯锁定,让矫正手推紧关节。
6、矫正手发力方向是有讲究的,如病人头可以旋转45度,那发力方向是向健侧上方44度发力的;60度就向59度方向发力。因为你得切过它,所以数字表示一下。其实这也正是此手法的安全性所在。
四、颈椎滑脱手法
数年前,本人就发现一种颈椎滑脱手法,感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特录于下:
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
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有20—30度吧,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3——6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
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发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
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此种类型的错位用其他手法好像很难解决。二郎也给大家贡献了一种好手法,相信效果也不错。
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而中式手法往往都在棘突或关节突上做文章。如果着力点移到横突侧面,就可以调整常见的椎体错位。
。
五、中式颈胸交界手法
病人坐位,直腰,低头,我左手扶住病人的左侧头上部,旋转并后仰其头部,右手拇指抵住病人胸1棘突右侧,其余四指放在病人的右侧肩上。双手协调,待病人头部后仰至拇指下滑动感,术者右手离开头部,贴于病人左侧下颌处,完成左手旋转—右拇指冲压动作。 。
六、美式颈胸交界手法
美式颈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法,手法操作要领:病人俯卧在有孔的按摩床上,术者站在床头,右手用豆状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侧),左手掌轻推病人右侧颞部,让其头部转到适当的角度(面向病人右侧),以豆骨下锁紧为度,术者右手向病人右侧肩峰方向寸劲发力,左手只是辅助作用,不发力。也可以用左手豆骨压住病人右侧的横突,发力向下微微向中线。右手姿势同上。
说明:1、病人头部转动时是依附在床孔的边缘的,美式的床孔很窄。有的中式的手法也很类似,就像李建民老师早期的手法,但头几乎转到90度,平放在床面上的,此手法角度太大,有危险系数,通常颈椎567都会弹响。
2、此手法适应于颈胸关节囊松弛者,并伴有强直的最好用。对颈椎7胸1、2有效。有的颈胸交界曲度太大,不适应此此手法。或有人虽有偏歪,但关节囊紧张者,许掌握发力的时机和速度。个人认为有一半人适合此手法。
3、此手法可以在推完棘突后,再推对侧的横突,以达到最大限度复位。其实此手法和天津北门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互结合,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谢谢庆良老师是用杯形手对付胸1、2错位的。早期本人也曾经用肘托下颌拇指推抵的手法治疗,也有些效果,而且有牵引力。
此手法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就让病人趴在枕头上,一定要让病人的嘴趴在枕头上,当然锁骨和胸骨上端也要趴在上面,然后用上述手法。胸椎123动的很轻松了。尤其是初学者用过就会了。
七、美式胸椎手法(一)
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头后大椎处,小臂托其头部,病人双臂抱肩膀,我赞美手垫在病人的后背棘突下,以我剑突下方的上腹部压住病人的双肘部,与病人上身形成整体,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离开床面30——40度,下手赞美手法掌心垫在要矫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离开床面,然后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滚压在床面上。
说明:一、胸椎手法对胸3——10有常规的松解和矫正作用。操作时术者用前胸压住病人的双臂,病人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用术者体重向前下方按压病人的身体,注意不是垂直按压。因为笔者身材矮小,手臂太短,有时候矫正手伸不到矫正的椎体。我就用自己剑突下方的三角区按压在病人的双肘部位,操作时似乎更加方便。而且加长了术者和病人脸部的距离,防止碰脸。
二、下胸椎10--12手法要领与胸椎手法看起来相似。操作:左手托在病人的颈胸交界处,小臂托着头;病人病人双手抱臂,术者用胸或腹部压住其双臂,进行铁板烧手法。
说明:1、术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开,中上段同样适应。这是此手法的关键。
2、病人不是双手抱肩,而是抱住对侧上臂,目的是让病人的脊柱弯曲顶点下移。
3、此手法如果让病人胸腰段以上全部抬起,操作起来很费力,不如让病人中上段胸椎抬起一定角度后,侧翻病人的下段胸椎或腰椎1、2,把杯形手插进去,完成手法。
美式胸椎手法(二)
操作:病人胸椎右侧隆起,或压痛明显,病人仰卧,低枕,双手抱肩膀,双肘重叠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在病人右手腕关节处锁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动病人身体向右侧旋30——45度,同时我右手四指关节屈曲,伸到病人的右侧错位处,我左手及身体压到病人双肘,调整病人的旋转角度,让力点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关节上,做寸劲垂直按压。
说明:1、此手法是专门针对单侧胸椎错位,比谢谢氏手法更有针对性,往往顽固性的可以在瞬间复位(建议先做X诊断)。
2、此手法对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时。个人认为此手法是胸椎类手法中的一个基本手法。
美式胸椎手法(三)
病人仰卧位,双臂抱肩膀,低枕,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转病人的身体,术者右手赞美手插于病人的患椎下,然后让病人从新躺平,左手臂及术者上半身的体重按压病人的身体,发力方向前下。此手法适应胸4到胸9的后错位。对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较适合。
八、美式腰椎手法
病人侧卧,曲膝曲髋,患侧在上,术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压住病人的横突或棘突,身体或胯卡压旋转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关节的松动,用董安立的话说:造成瞬间游离状态。此手法对腰椎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传统的腰椎斜扳法。压横突时,术者手和身体向同向发力;压棘突时,因为发力方向不同,所以身体发力要照顾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压为主。此手法主要用于腰椎3、4、5和骨盆后错位的矫正。
九、于氏腰椎手法
病人侧卧,患侧横突在上,病人一手抓住另手腕,曲膝曲髋,术者用双肘做斜扳,但推肩膀之手臂发力,下手只是固定作用,同时双手中指点压横突。
说明:1、此手法描述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奥妙自在其中:只用上手发力。此处与直腰定点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操作更加简单、实用。独辟蹊径、简单实用是于氏手法的一大特色。
2、病人双手抓住,目的是让病人的上半身形成整体,推动肩膀时,让旋转力都集中到定点处,力量不散。
3、病人曲膝曲髋,主要是定位和固定下部的作用。在美式中往往是定点下部腰椎的技巧。
4、如左侧横突是患处,调整后,继续调整右侧下一个椎体的横突。如调完腰4左侧横突,继续调腰5右侧横突。于氏手法中把代偿椎体亦当作调整对象,强调手法不留死角,从中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十、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
本人在运用苟亚博教授的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手法时,发现一种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双手交叉放脑后,医生站在病人一侧,一手按住对侧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对侧肩胛骨,在固定骶髂关节的情况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况下向内旋转,可以调节胸8以下的各小关节。如果想调节骶髂关节就使劲拧动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劲冲压,可有弹响。
说明:1、此手法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者,并伴有腰椎紊乱者,此类患者是不适用于传统斜扳的。
2、对腰椎关节松动者效果非常好,对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对后凸者或关节僵硬者不好。
3、此手法并不能代替坐式扳法,但对调节腰5和骶髂关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很好的改善腰骶椎的关系,传统侧卧斜扳无法达到的。
4、此手法是侧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对因腰椎斜扳后引起的不适有很好的纠正。
5、此手法临床另一指证是:病人平卧时,髂前上棘内侧的肌肉疼或酸,维道穴附近肌肉疼痛,用完此手法后马上就不疼。其实这也是骶髂关节前错位的一个特点,到目前我还没发现文献记载。
6、操作时拉肩之手应灵活的随身体的自然角度旋转,以腰椎为中心身体转向医者,稍加顿力。
注:
1、此手法对大肚子患者不好用,对瘦弱或上身旋转30度以上者效果很好
2、此手法可以矫正腰椎胸椎的侧歪,对紊乱的脊柱在旋转并带有牵引的情况下操作,效果很好。我刚刚做了一位女性患者,她感觉就象身体透气,很爽。
3、此手法对骨盆外旋或前下错位效果很好,我发现腰椎传统斜扳后,再用此法还会有弹响声音,尤其在骶髂关节和腰骶部,而此法之后,过一短时间,再用此法,则鲜有弹响。
4、双手操作时,两手还有上拉下推的意思,加大椎间隙
十一、冯氏手法
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术者坐在病人的后面,病人右手抬起放在后枕部,左手放于右侧季肋,术者左手定点棘突一侧,右手从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俯式手法:病人弯腰,定点,旋转,向斜后方倒下去,这是对付腰椎曲度大的,如滑脱。仰式手法:病人稍稍弯腰,再直腰定点,后仰旋转,倒下去,这是对强直者。以上是机械的分解手法,初学者只要按此练习,各种腰椎基本都能调动。熟练后,上述手法可以一气呵成,动如太极,不着痕迹。连俯式、仰式你都看不出来啦,感觉都一个模样。初学者知此奥妙,盲目模仿,往往陷入迷茫。怪不得有人在冯氏进修数月亦不知其所以然。冯氏手法是脊柱俯仰、旋转、侧弯的高度整合手法,抗模仿能力最强的手法。此手法是最难掌握的手法,学者如果没有几个月的学习体会,很难掌握其要领。
说明:冯氏手法讲座中,冯氏用“稳定的失稳态”来形容椎体的运动状态。其实就是让椎体在俯仰旋转中始终处于上半身(椎体以上)和下半身(椎体以下)旋转的临界面上,处于最大的运动灵活状态上。寥寥数字告诉我几点:一、椎体定位要达到临界失稳状态,二、侧弯旋转要在临界失稳下完成。
椎体定位是冯氏手法的关键,椎体的定位很少见论述。其实冯氏手法定位方式,我们不妨分成两种:一、直腰——弯腰定位,就是病人先直腰,然后低头弯腰,术者拇指下椎体紧张,感觉力量所至,就是定位完成。此种定位适合于椎体前曲或棘突不明显,两侧竖脊肌隆起者。二、直腰——弯腰——直腰定位,就是病人弯腰后再直腰,感觉拇指下椎体松动感,即是定位完成。此种定位适合于椎体反张或棘突隆起明显者。
一旦定位完成,就要侧弯旋转椎体,为保证椎体在临界状态下运动,必须保证病人的上身的稳定。术者拉肩手与自己的肩膀稳定住病人的上身,在缓慢运动状态下旋转(有时候在极限下也须要发寸力)。术者此时不光是手感了,更是体感了,用心去感应病人椎体的运动状态。
当然如果诊断不清,或摸不出哪节是患椎,那定位和操作就更无从谈起了。冯氏手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记得自己几年前刚刚学习手法时,同学“密授”一颈椎手法,如获至宝。后来机缘成熟,反复学习钻研各家各派手法,虽不能尽得其真传,亦往往有所得。不经意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颈椎滑脱手法,环椎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等等。虽有漏洞,但往往对临床有良效。从迷茫走向成熟,用了两年的心路。很多手法虽都是在学习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往往都是灵感乍现的结果。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一个好的手法的建立,简直需要一个太多的时间过程。但学习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学会了。所以手法的学习并不难,关键是老师肯不肯教给你的问题。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般两天就可以掌握了。但有个手法是例外,就是冯氏手法。结合朋友学习的体会,和自己的一些感悟,把冯氏手法的一些机理谈了出来,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今天将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推动手法的发展,更希望广大手法爱好者尽量少走弯路,在手法上尽快成熟。
梁子峰
2010-12-12
一、环椎手法
操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会听到弹响声。
1、 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
2、 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 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是其他手法达不到的。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虽然说起来啰嗦,其实很简单。
4、 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 枢椎手法
枢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关节突错动,通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今天解绍一种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有卡塔弹响。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是关节卡压明显者。
三、改良颈椎手法
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我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桡侧及近节桡侧,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
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以矫正手发力为主。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简直是手到擒来。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我用此手法不下百人,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
3、制动性好。有人说这不和谢谢庆良老师的手法一个原理吗?可以这么说。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我有时候也结合谢谢老师的手法,如左侧颈椎456错位,用此手法;往往伴有右侧颈椎123有错位,就用谢谢老师的手法。
4、此手法触诊时,是用双手四指掌面比较左右横突的挡手程度。因为椎体错位,导致脂肪分布不均,横突很容易暴露出来,摸起来很明显。
5、有人颈椎2或颈椎23错位,但关节囊比较松弛,双手锁定后可以加微微牵引。其实此手法在锁定时,有微微侧弯锁定,让矫正手推紧关节。
6、矫正手发力方向是有讲究的,如病人头可以旋转45度,那发力方向是向健侧上方44度发力的;60度就向59度方向发力。因为你得切过它,所以数字表示一下。其实这也正是此手法的安全性所在。
四、颈椎滑脱手法
数年前,本人就发现一种颈椎滑脱手法,感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特录于下:
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
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有20—30度吧,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3——6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
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发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
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此种类型的错位用其他手法好像很难解决。二郎也给大家贡献了一种好手法,相信效果也不错。
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而中式手法往往都在棘突或关节突上做文章。如果着力点移到横突侧面,就可以调整常见的椎体错位。
。
五、中式颈胸交界手法
病人坐位,直腰,低头,我左手扶住病人的左侧头上部,旋转并后仰其头部,右手拇指抵住病人胸1棘突右侧,其余四指放在病人的右侧肩上。双手协调,待病人头部后仰至拇指下滑动感,术者右手离开头部,贴于病人左侧下颌处,完成左手旋转—右拇指冲压动作。 。
六、美式颈胸交界手法
美式颈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法,手法操作要领:病人俯卧在有孔的按摩床上,术者站在床头,右手用豆状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侧),左手掌轻推病人右侧颞部,让其头部转到适当的角度(面向病人右侧),以豆骨下锁紧为度,术者右手向病人右侧肩峰方向寸劲发力,左手只是辅助作用,不发力。也可以用左手豆骨压住病人右侧的横突,发力向下微微向中线。右手姿势同上。
说明:1、病人头部转动时是依附在床孔的边缘的,美式的床孔很窄。有的中式的手法也很类似,就像李建民老师早期的手法,但头几乎转到90度,平放在床面上的,此手法角度太大,有危险系数,通常颈椎567都会弹响。
2、此手法适应于颈胸关节囊松弛者,并伴有强直的最好用。对颈椎7胸1、2有效。有的颈胸交界曲度太大,不适应此此手法。或有人虽有偏歪,但关节囊紧张者,许掌握发力的时机和速度。个人认为有一半人适合此手法。
3、此手法可以在推完棘突后,再推对侧的横突,以达到最大限度复位。其实此手法和天津北门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互结合,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谢谢庆良老师是用杯形手对付胸1、2错位的。早期本人也曾经用肘托下颌拇指推抵的手法治疗,也有些效果,而且有牵引力。
此手法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就让病人趴在枕头上,一定要让病人的嘴趴在枕头上,当然锁骨和胸骨上端也要趴在上面,然后用上述手法。胸椎123动的很轻松了。尤其是初学者用过就会了。
七、美式胸椎手法(一)
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头后大椎处,小臂托其头部,病人双臂抱肩膀,我赞美手垫在病人的后背棘突下,以我剑突下方的上腹部压住病人的双肘部,与病人上身形成整体,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离开床面30——40度,下手赞美手法掌心垫在要矫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离开床面,然后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滚压在床面上。
说明:一、胸椎手法对胸3——10有常规的松解和矫正作用。操作时术者用前胸压住病人的双臂,病人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用术者体重向前下方按压病人的身体,注意不是垂直按压。因为笔者身材矮小,手臂太短,有时候矫正手伸不到矫正的椎体。我就用自己剑突下方的三角区按压在病人的双肘部位,操作时似乎更加方便。而且加长了术者和病人脸部的距离,防止碰脸。
二、下胸椎10--12手法要领与胸椎手法看起来相似。操作:左手托在病人的颈胸交界处,小臂托着头;病人病人双手抱臂,术者用胸或腹部压住其双臂,进行铁板烧手法。
说明:1、术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开,中上段同样适应。这是此手法的关键。
2、病人不是双手抱肩,而是抱住对侧上臂,目的是让病人的脊柱弯曲顶点下移。
3、此手法如果让病人胸腰段以上全部抬起,操作起来很费力,不如让病人中上段胸椎抬起一定角度后,侧翻病人的下段胸椎或腰椎1、2,把杯形手插进去,完成手法。
美式胸椎手法(二)
操作:病人胸椎右侧隆起,或压痛明显,病人仰卧,低枕,双手抱肩膀,双肘重叠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在病人右手腕关节处锁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动病人身体向右侧旋30——45度,同时我右手四指关节屈曲,伸到病人的右侧错位处,我左手及身体压到病人双肘,调整病人的旋转角度,让力点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关节上,做寸劲垂直按压。
说明:1、此手法是专门针对单侧胸椎错位,比谢谢氏手法更有针对性,往往顽固性的可以在瞬间复位(建议先做X诊断)。
2、此手法对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时。个人认为此手法是胸椎类手法中的一个基本手法。
美式胸椎手法(三)
病人仰卧位,双臂抱肩膀,低枕,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转病人的身体,术者右手赞美手插于病人的患椎下,然后让病人从新躺平,左手臂及术者上半身的体重按压病人的身体,发力方向前下。此手法适应胸4到胸9的后错位。对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较适合。
八、美式腰椎手法
病人侧卧,曲膝曲髋,患侧在上,术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压住病人的横突或棘突,身体或胯卡压旋转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关节的松动,用董安立的话说:造成瞬间游离状态。此手法对腰椎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传统的腰椎斜扳法。压横突时,术者手和身体向同向发力;压棘突时,因为发力方向不同,所以身体发力要照顾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压为主。此手法主要用于腰椎3、4、5和骨盆后错位的矫正。
九、于氏腰椎手法
病人侧卧,患侧横突在上,病人一手抓住另手腕,曲膝曲髋,术者用双肘做斜扳,但推肩膀之手臂发力,下手只是固定作用,同时双手中指点压横突。
说明:1、此手法描述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奥妙自在其中:只用上手发力。此处与直腰定点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操作更加简单、实用。独辟蹊径、简单实用是于氏手法的一大特色。
2、病人双手抓住,目的是让病人的上半身形成整体,推动肩膀时,让旋转力都集中到定点处,力量不散。
3、病人曲膝曲髋,主要是定位和固定下部的作用。在美式中往往是定点下部腰椎的技巧。
4、如左侧横突是患处,调整后,继续调整右侧下一个椎体的横突。如调完腰4左侧横突,继续调腰5右侧横突。于氏手法中把代偿椎体亦当作调整对象,强调手法不留死角,从中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十、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
本人在运用苟亚博教授的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手法时,发现一种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双手交叉放脑后,医生站在病人一侧,一手按住对侧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对侧肩胛骨,在固定骶髂关节的情况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况下向内旋转,可以调节胸8以下的各小关节。如果想调节骶髂关节就使劲拧动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劲冲压,可有弹响。
说明:1、此手法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者,并伴有腰椎紊乱者,此类患者是不适用于传统斜扳的。
2、对腰椎关节松动者效果非常好,对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对后凸者或关节僵硬者不好。
3、此手法并不能代替坐式扳法,但对调节腰5和骶髂关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很好的改善腰骶椎的关系,传统侧卧斜扳无法达到的。
4、此手法是侧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对因腰椎斜扳后引起的不适有很好的纠正。
5、此手法临床另一指证是:病人平卧时,髂前上棘内侧的肌肉疼或酸,维道穴附近肌肉疼痛,用完此手法后马上就不疼。其实这也是骶髂关节前错位的一个特点,到目前我还没发现文献记载。
6、操作时拉肩之手应灵活的随身体的自然角度旋转,以腰椎为中心身体转向医者,稍加顿力。
注:
1、此手法对大肚子患者不好用,对瘦弱或上身旋转30度以上者效果很好
2、此手法可以矫正腰椎胸椎的侧歪,对紊乱的脊柱在旋转并带有牵引的情况下操作,效果很好。我刚刚做了一位女性患者,她感觉就象身体透气,很爽。
3、此手法对骨盆外旋或前下错位效果很好,我发现腰椎传统斜扳后,再用此法还会有弹响声音,尤其在骶髂关节和腰骶部,而此法之后,过一短时间,再用此法,则鲜有弹响。
4、双手操作时,两手还有上拉下推的意思,加大椎间隙
十一、冯氏手法
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术者坐在病人的后面,病人右手抬起放在后枕部,左手放于右侧季肋,术者左手定点棘突一侧,右手从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俯式手法:病人弯腰,定点,旋转,向斜后方倒下去,这是对付腰椎曲度大的,如滑脱。仰式手法:病人稍稍弯腰,再直腰定点,后仰旋转,倒下去,这是对强直者。以上是机械的分解手法,初学者只要按此练习,各种腰椎基本都能调动。熟练后,上述手法可以一气呵成,动如太极,不着痕迹。连俯式、仰式你都看不出来啦,感觉都一个模样。初学者知此奥妙,盲目模仿,往往陷入迷茫。怪不得有人在冯氏进修数月亦不知其所以然。冯氏手法是脊柱俯仰、旋转、侧弯的高度整合手法,抗模仿能力最强的手法。此手法是最难掌握的手法,学者如果没有几个月的学习体会,很难掌握其要领。
说明:冯氏手法讲座中,冯氏用“稳定的失稳态”来形容椎体的运动状态。其实就是让椎体在俯仰旋转中始终处于上半身(椎体以上)和下半身(椎体以下)旋转的临界面上,处于最大的运动灵活状态上。寥寥数字告诉我几点:一、椎体定位要达到临界失稳状态,二、侧弯旋转要在临界失稳下完成。
椎体定位是冯氏手法的关键,椎体的定位很少见论述。其实冯氏手法定位方式,我们不妨分成两种:一、直腰——弯腰定位,就是病人先直腰,然后低头弯腰,术者拇指下椎体紧张,感觉力量所至,就是定位完成。此种定位适合于椎体前曲或棘突不明显,两侧竖脊肌隆起者。二、直腰——弯腰——直腰定位,就是病人弯腰后再直腰,感觉拇指下椎体松动感,即是定位完成。此种定位适合于椎体反张或棘突隆起明显者。
一旦定位完成,就要侧弯旋转椎体,为保证椎体在临界状态下运动,必须保证病人的上身的稳定。术者拉肩手与自己的肩膀稳定住病人的上身,在缓慢运动状态下旋转(有时候在极限下也须要发寸力)。术者此时不光是手感了,更是体感了,用心去感应病人椎体的运动状态。
当然如果诊断不清,或摸不出哪节是患椎,那定位和操作就更无从谈起了。冯氏手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