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5
- 获得点赞
- 35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
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实测结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
*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
〖1〗 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 颜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实测结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
*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赵宏利等 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
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
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
--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
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
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
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
--“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崔勿骄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
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
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
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
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
生白矾 外用
五味子 九个
红豆(赤小豆)十个
麝香 0
水蛭 三个 2.6g
杏仁 十个 0.4g
乌梅 一个 0.9g
白粟米 一抄
麻黄 (无剂量)
生姜 三片
大枣 一枚 3.5g
白芍药 (无剂量)
白葵花 五朵
小椒 二个
蕤仁 六个
川椒 八个
轻粉 一字
赤小豆 一个 0.05g
草豆蔻仁一个
没食子 三个
五倍子 一个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
黄柏 不计多少
生姜 十片
向曰葵花七朵
狗胆 一枚
生地黄汁 一升
童子小便 一升
芫蜻 三百个
桃仁 十个 0.3克
虻虫 三个 0.33克
全蝎 一个
丁香 一个
葵花 七朵
斑蝥 十个
红娘子 三个
秦艽 (无剂量)
皂角仁 (无剂量)
郁李仁 (无剂量)
斑蝥 两枚
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
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
方名 剂量 剂型
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
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
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
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
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
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
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
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
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
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
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
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
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
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
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
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
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
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
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
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
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
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
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
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
由此,其中
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
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
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
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
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
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
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
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
外用的方剂有38首。
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
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
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
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
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
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
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
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
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
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
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赵宏利等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
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
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
--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
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
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
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
--“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崔勿骄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
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
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
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
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
生白矾 外用
五味子 九个
红豆(赤小豆)十个
麝香 0
水蛭 三个 2.6g
杏仁 十个 0.4g
乌梅 一个 0.9g
白粟米 一抄
麻黄 (无剂量)
生姜 三片
大枣 一枚 3.5g
白芍药 (无剂量)
白葵花 五朵
小椒 二个
蕤仁 六个
川椒 八个
轻粉 一字
赤小豆 一个 0.05g
草豆蔻仁一个
没食子 三个
五倍子 一个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
黄柏 不计多少
生姜 十片
向曰葵花七朵
狗胆 一枚
生地黄汁 一升
童子小便 一升
芫蜻 三百个
桃仁 十个 0.3克
虻虫 三个 0.33克
全蝎 一个
丁香 一个
葵花 七朵
斑蝥 十个
红娘子 三个
秦艽 (无剂量)
皂角仁 (无剂量)
郁李仁 (无剂量)
斑蝥 两枚
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
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
方名剂量剂型
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
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
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
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
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
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
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
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
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
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
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
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
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
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
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
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
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
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
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
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
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
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
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
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
由此,其中
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
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
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
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
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
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
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
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
外用的方剂有38首。
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
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
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
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
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
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
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
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
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
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
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
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实测结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
*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
〖1〗 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 颜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实测结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
*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赵宏利等 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
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
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
--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
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
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
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
--“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崔勿骄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
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
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
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
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
生白矾 外用
五味子 九个
红豆(赤小豆)十个
麝香 0
水蛭 三个 2.6g
杏仁 十个 0.4g
乌梅 一个 0.9g
白粟米 一抄
麻黄 (无剂量)
生姜 三片
大枣 一枚 3.5g
白芍药 (无剂量)
白葵花 五朵
小椒 二个
蕤仁 六个
川椒 八个
轻粉 一字
赤小豆 一个 0.05g
草豆蔻仁一个
没食子 三个
五倍子 一个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
黄柏 不计多少
生姜 十片
向曰葵花七朵
狗胆 一枚
生地黄汁 一升
童子小便 一升
芫蜻 三百个
桃仁 十个 0.3克
虻虫 三个 0.33克
全蝎 一个
丁香 一个
葵花 七朵
斑蝥 十个
红娘子 三个
秦艽 (无剂量)
皂角仁 (无剂量)
郁李仁 (无剂量)
斑蝥 两枚
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
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
方名 剂量 剂型
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
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
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
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
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
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
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
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
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
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
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
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
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
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
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
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
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
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
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
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
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
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
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
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
由此,其中
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
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
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
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
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
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
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
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
外用的方剂有38首。
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
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
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
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
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
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
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
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
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
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
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赵宏利等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
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
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
--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
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
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
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
--“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崔勿骄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
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
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
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
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
生白矾 外用
五味子 九个
红豆(赤小豆)十个
麝香 0
水蛭 三个 2.6g
杏仁 十个 0.4g
乌梅 一个 0.9g
白粟米 一抄
麻黄 (无剂量)
生姜 三片
大枣 一枚 3.5g
白芍药 (无剂量)
白葵花 五朵
小椒 二个
蕤仁 六个
川椒 八个
轻粉 一字
赤小豆 一个 0.05g
草豆蔻仁一个
没食子 三个
五倍子 一个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
黄柏 不计多少
生姜 十片
向曰葵花七朵
狗胆 一枚
生地黄汁 一升
童子小便 一升
芫蜻 三百个
桃仁 十个 0.3克
虻虫 三个 0.33克
全蝎 一个
丁香 一个
葵花 七朵
斑蝥 十个
红娘子 三个
秦艽 (无剂量)
皂角仁 (无剂量)
郁李仁 (无剂量)
斑蝥 两枚
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
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
方名剂量剂型
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
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
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
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
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
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
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
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
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
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
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
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
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
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
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
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
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
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
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
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
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
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
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
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
由此,其中
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
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
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
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
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
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
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
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
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
外用的方剂有38首。
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
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
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
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
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
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
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
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
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
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
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