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
很快儿子就快三岁了,生日前两个月,5.12地震发生了。幸好四月份我们搬了家,原来的老房子顷刻间就倒塌了,新房子在一楼,二楼以上都出了问题的,好在一楼只是掉了些灰尘下来,地震稍停,母亲、妻儿就逃了出来。当晚他们住在妻子同学搭的帐篷里,第二天一早被父亲接回了拱星镇老家。我5月13日下午回到老家,儿子见到我就说,爸爸,我们家的房子爆炸了。我不由得就笑了,然后百感交集。家里人都没事,要是有一人有事,难以想象,我将如何自处。很多人后来都说,你无偿给很多人看过病,这也许这就是上天眷顾吧。
地震后父母、妻儿都到了成都,于是我租了大点的房子,一家人住在了一起。虽然偶尔还有小的余震,但毕竟破坏性不大了。儿子刚到成都,跟家里饭桌一样高,比同龄小孩稍微矮点,心里虽然有点遗憾,但儿子毕竟来到了我的身边。从那时候开始,儿子生病的治疗问题,就由我作主了,这是对我中医儿科能力的考验。反正,我不会再让儿子去挂吊瓶了。
那段时间,我一直有个问题很困惑,就是中医儿科医生,很多都是一派清热凉血解毒,虽然自己觉得不大对头,但有些病人吃了也有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爱这样用,但是我儿子明显不能老是吃这种冰天雪地的药去解决问题。有一天晚上跟老师上门诊,病人看完后,老师留我谈点事情,谈完后我趁机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说,这样的临床现象主要是因为对“小儿为稚阳之体”这句话的理解出了问题。老师说,小儿为稚阳之体,不是说小孩都是有热的,而是说小儿的生机是蓬勃向上的;另一方面,小儿的症状容易化热,但不是说所有的小孩都是热证,临床也会看到很多虚寒或寒湿的儿科案例。老师给我讲了一例他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的儿科案例,又讲了一例用楂曲平胃散治疗的案例。
虽然那是一次普通的谈话,但是可以说,对我而言,是醍醐灌顶的。从此以后,我的疑惑一扫而光,才开始感觉能自如地处理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并且不带世俗的偏见,也不局限于用清热药或温热药。总而言之,对儿科可以辨证论治了。中医医生的成长历程中这种现象可能是很常见的,因为搞懂了一句话而思路大开,从而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虽然这句话很平常,或者别人早已搞懂。
儿子3岁生日前后,就是在7月中旬的时候,因前几日突然降温,儿子发烧在38度左右,并伴有纳差、大便臭,但尚成形,小便尚可等症状,舌淡苔白腻而润,指纹暗滞,脉浮紧略数。虽在夏日,此证也属外受风寒,内停饮食与湿气。考《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中一加减正气散治疗中焦湿、食停滞,与此证十分合拍,只需酌加解表之药即可。于是一加减正气散加苏叶、荆芥、薄荷。两剂烧退,纳可,舌苔褪掉大半,精神转佳宛如未病之时。只是大便溏,这是湿浊化掉,从肠道而出的好现象。
那一段时间正在重读《温病条辨》,一加减正气散中藿香能解表,合厚朴、茯苓、陈皮、杏仁、大腹皮可行气、去湿;而小儿消化不好,可导致胃气不降,不利于症状的缓解,因而神曲、麦芽可消食导滞,通降胃气;小儿肝常易旺,湿热发烧者可见肝经湿热,而用茵陈可去肝经湿热。细思此方,用于治疗小儿内有湿热而发烧,确实对病机丝丝入扣,唯一不足的是解表力量稍弱,可根据需要加微辛微温或微凉的解表药,或芳香类的解表药如苏叶等,小便尚可而发烧明显的可将茵陈换成青蒿,也是很恰当的。后来用此方在临床上治疗了很多小孩发烧的,效果都很好。合并单纯湿热咳嗽,痰不明显的加枇杷叶;有痰的可加前胡、冬瓜仁等。
近日整理以前治疗儿子的医案,发现以前治疗儿子毛细支气管炎的医案都没怎么写。08、09年儿子都发作过,现在能见到的只有09年的一个记录。儿子地震前在老家就生过这病,主要以咳、喘症状为主,有时候甚至出现呼吸不能续接的情况,煞是吓人。一般伴有发烧,有时候也没有。在老家时都是送到同学处治疗,同学一般会给输两三天液,然后再给内服药。同学搞儿科很多年,经验丰富,说此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后果会很严重。但是儿子到了我身边,我是坚决不会给儿子输液打针的,再说我也不会西医那一套。记得08年至少是发作过两次,因为没有医案记录,具体用药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晚上开始发烧,咳喘。早上我开了处方就出门上班了,父母在家照看儿子,做捡药、熬药、喂药这些事。十一点左右母亲给我打电话,说赶紧回来看看,儿子接不上气了。我一听大惊,马上回家。母亲说刚才出现了两次,接不上气,最长的一次有一分钟左右。马上号脉换处方,大致用麻黄、苏叶、前胡之类解表,用胆星、北细辛、川贝母化痰,用重楼清热,全蝎止痉,桔梗、杏仁止咳兼调畅气机,焦楂、神曲消食肃降胃气。并买沙丁胺醇气雾剂先喷起,以缓解症状。喷了沙丁胺醇后儿子没有出现接不上气的症状了。药熬好后就开始喂,基本两个小时喂一次,每次冲入贝母粉。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咳喘又一次大发作,最后呕出大量痰涎,终于不再喘了,沉沉睡去。第二天已经不喘,还有点咳嗽。最后用健脾化痰除湿的处方调理善后。
这里面用了胆星、北细辛、川贝母、桔梗、全蝎、重楼、甘草这些药,这是同学家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个经验方,同学的女儿小时候有一年患此病,西药打针输液效果都不好。后来同学的父亲苦思冥想,编出这样一个处方来。此方精巧之处在于考虑到了痰在肺络化热、化风的情况,并在清化痰热之中稍佐北细辛,使痰不致为寒药所凝。后来我治疗了很多小孩吃川贝都化不开的痰,一般会选用胆星、川贝,稍佐北细辛这种结构。
09年还发作了一次咳喘。9月26日,母亲和妻子去超市,带儿子坐三轮车吹风后发烧到38度,咳嗽、哮喘。当时我在门诊,发处方给家人去给儿子捡药:麻黄3g、杏仁10g、石膏15g、桔梗10g、重楼10g、全蝎5g、胆星10g、北细辛3g、瓜蒌仁10g、生甘草5g,家里有川贝,配合服用。药喝两次,即体温正常。但到晚上11点时,咳喘厉害,吐稀痰后睡去。第二天仍因咳喘困难,舌红,但脉细数无力,化痰通络基础上佐理中:桔梗6g、重楼8g、桃仁8g、全蝎6g、胆星8g、北细辛3g、葶苈子8g、地龙8g、橘络6g、泡参12g、炒白术6g、干姜4g、冬花5g。配合服用川贝。当晚11点时,咳喘半小时许入睡。28当天已不咳喘,当晚安然入睡。
现在翻检以前的医案,不由得有很多感慨,那时儿子经常发烧、咳喘,好在大致能处理各种儿科病症了,如果自己无能为力,不知道他要输多少液,要挨多少针,儿子的体质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了。而且作为一名中医医生,连儿子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将不知道何以自处,对中医的信心从何而来。
09年也是儿子多病的一年,除了上面提到的咳喘,还发过几次高烧,基本每次最高温度都超过40°,甚至接近42°。
09年7月20日早上开始发烧,初测体温时39.7℃,后超过40℃。左手中指有水泡三枚,两足脚胫也有水泡若干。小便黄,有明显臭味,大便稀,粘马桶,不易冲掉。舌苔白腻,脉弦滑而浮数。幸精神尚可,无汗,考虑湿热郁闭于内,不能发越,始有此高烧。以甘露消毒丹原方,仿升降散意,加蝉衣、僵蚕、杏仁,另加豆卷、芦根、生谷芽。急煎频频灌服,两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即喂一次,晚上半夜叫醒还喂一次。次日大便已成型,准备的大黄、黄连均未使用,又服一剂,晚上体温已在38℃以下。此后四五小时喂药一次。至第三日晚上全身有微汗,体温已正常。后仿竹叶石膏汤意,用竹叶、泡参加甘淡实脾之品调理。
后来又烧过两次,因为发现咽峡部总是会起疱疹数个,并且高温,排除手足口病,应属于疱疹型咽峡炎,基本以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化裁,一般第三天退烧。现在想来类似疾病,用甘露消毒丹还是有点过头,这个外受风寒、内闭暑湿的可能性更大些,用药可以更平和一些。并且稍佐白术、茯苓、扁豆、谷芽这些药。正因为这样的经验不足,为冬天的一次发烧埋下了伏笔。
儿子于当年的11月28日开始发哮喘,经治疗好转,期间一直有37°多的低烧。12月2日晨不再发烧、咳喘。小孩被带至外地走亲戚,当夜开始高烧至39.5°,被予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当夜大汗,烧暂退。次日回成都,被予小柴胡汤加味无效。当夜寒战,四肢逆冷后高烧至40.5°。12月4日,症见:发热,无汗,舌红苔白腻,脉浮数而紧,予:
苍术15g、藿香15g、厚朴5g、冬瓜仁30g、白蔻15g、杏仁10g、苏叶15g、荆芥10g、薄荷10g、桔梗5g、莱菔子15g。当夜服药后,汗出烧退,晚上12点过后体温开始上升,凌晨1点过予乙酰氨基酚糖浆一次,次日解大量大便,白天体温在38°左右,晚上开始寒战,手脚冰凉,然后体温升至40.3°,上方加生姜适量继服用,凌晨1点过又予乙酰氨基酚糖浆一次。12月6日,体温一直维持在39度至39.8°之间,当晚寒战时,其脉关尺皆浮数而紧,寸脉沉数无力有紧象。舌红苔腻黄白相兼,予:麻黄8g、桂枝8g、杏仁8g、干姜5g、制附片10g、炒白术10g、生甘草5g。当夜睡前每半小时喂药一次,温覆取汗,当夜汗出热减,次日早晨体温在38°左右,双寸仍弱。舌如前。12月7日处方:麻黄5g、桂枝8g、北细辛3g、干姜5g、制附片15g、前胡5g、炒白术12g、生甘草5g。40分钟到1小时喂药一次,11点之前体温在38°左右,11点半左右小孩睡觉约1小时,汗出,体温正常。一直到下午5点过,体温均正常,后体温升高到37.5°,马上服药一次,小孩思睡,睡觉约1小时,汗出烧退,但手脚仍不暖和。12月7日晚处方:麻黄4g、桂枝8g、北细辛3g、杏仁10g、制附片15g、白术12g、干姜5g,加葱白寸许三根。12月7日一直未大便,上方当晚喂两三次,当夜全身有微汗,体温一直正常。12月8日晨上方喂一次后即停,舌淡苔薄腻,脉浮略数。处方:制附片15g、苍术10g、厚朴5g、干姜5g、炒白术12g、莱菔子15g。服药两次均呕吐,吐出大量稀痰涎,上药停服,舌淡苔退,同仁堂附子理中丸一丸,加少量参须同煎。每次两勺,半小时喂一次,到晚上患儿精神、胃口均转佳。
这次小孩发烧对我及全家而言,都印象极深刻。根本原因在于夏天治病攻伐有点过头,未固护脾胃。而初诊又误服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大量发汗,已伤阳气,所以后来出现寒战寸脉弱等典型阳虚症状。最后不得已只能用麻辛附子汤、麻黄汤、附子理中汤等处方以温阳解表,这些都是不得已的变法,为救误而用的。十天来,全家人心力交瘁,每天都担心儿子出现啥新情况。记得12月5、6号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总是说,得想点办法哦。言下之意就是让我送医院,6号晚上我也忍受不了了,妥协下来说,明天一早送儿子到中医附院儿科病房去。7号早上已起床,母亲就告诉我说,这下可能真退烧了,脚心都出汗了。我去一摸果然如此,当然是大喜过望。即使如此,当天还是反复了两次。大致与《伤寒论》里描述的伤寒解后烦而用桂枝汤那个条文类似。
现在来回首08、09两年,感觉真是不容易。主要是儿子频繁地发作疾病,我穷于应付;其次那时候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还不熟练,但是现在确实有对儿科疾病的处理越来越熟练的感觉了。对于发烧,尤其是发高烧的儿科病人,现在基本都送医院输液去了,除了自己的小孩可以治疗一下,就是亲戚、朋友的小孩了,还有就是经常在我这看病的儿科病人,家长对医生信任度高的那种。
儿子自从09年冬天这次发烧后,就时不时地给吃点健脾除湿化痰的方药,到10年春夏都没啥疾病,我心里甚感欣慰。但是到6月初,还是发了一次烧。一烧起来就到了39.9°,咽痛,前额晕,手心烫,喜凉恶热,烦躁,两脚不温。无汗,渴不多饮。大便先干后溏,臭秽,小便尚可。查咽部有疱疹数个,舌红苔白腻,脉浮滑数。这些提示上焦有郁热,同时存在胃气不能顺降的问题,以栀子豉汤合升降散加消食之品:栀子、淡豉、蝉衣、僵蚕、杏仁、姜黄、苍术、焦楂、神曲、莱菔子。服药半小时后汗出,体温降为39.1°,又过半小时体温38.1°,再过半小时体温正常。当晚双脚已温。次日体温37.1°,咽痛,疱疹依然。用芳化疏透和消食导滞之法:藿香、桔梗、杏仁、大力、瓜蒌仁、栀子、淡豉、白芷、焦楂、神曲、莱菔子。一剂后,体温在37°以下,当日大便偏软,色黑。咽痛消失,查疱疹已微,咽部仅余微红。后以藿香、厚朴、陈皮、茯苓、杏仁、泡参、扁豆、苡仁、谷芽等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