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奇谈怪论”之四:《内经》中的异常论述方法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8
获得点赞
80
声望
38
年龄
54
刘养元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刊登了王玉川先生《“奇恒之势六十首”存佚考》一文,说明“奇恒之势六十首”只是《素问·方盛衰论》里的一句话,无他可考。对于其具体内容,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是《内经》里的千古疑案之一。王先生考察了《内经》全书,终于发现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部分内容,即是“奇恒之势六十首”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五脏有钩、毛、弦、代、石五种主脉,而这五种主脉又各有缓、急、大、小、滑、涩之六变,而这六变又各有微、甚之分。如此5×6×2=60,恰合六十首之数。王先生在考查过程中,发现《内经》中有种不寻常的论述方式,以“奇恒之势六十首”而言,名目在《素问》,而内容却在《灵枢》,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论述方法。为什么产生这种不正常的论述方法呢?王先生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书中存在着某些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当很难避免。”


我们认为,《内经》中确实存在种种异常的论述方法,这并不是《内经》中存在某些问题,而是在《内经》成书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


由于《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也渗透到了医学领域。所以《内经》成书于这个时代,对五脏的认识与周时大不同。周时重“心”,而在《内经》中却不重“心”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周时之所以重“心”,是因为“心”在五行中属“土”。《春秋繁露·五行对》说:“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莫贵于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说明土为万物之母,为万物之尊。人以“心”应之,王朝官职以君主喻之,故谓“心”为五脏之主,为君主之官。《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就明确指出:“一国之君犹一体之心也。”土者色黄,所以,皇帝着黄袍,撑黄伞,载黄旗,以土最贵,五色莫盛于黄也。由于把五脏之“心”象征着一国之君,谁要是否定了“心”的这种高贵地位,谁就是否定了一国之君,谁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且“五曰土”,所以,周时之五脏因此也具有莫大的威力。


而《内经》所论脏腑,“心”已不属“土”,而是属“火”,显然否定了“心”的那种高贵地位;而且在《内经》中,也不是以“土”为贵。因周时重五行,以“五”为贵,故人身脏腑有“五脏”之说;而《内经》重“阴阳”,以“六”为贵,故人身脏腑当有“六脏”之说。“六”者,易之数也。故《内经》所论六脏之“主”,其地位在“心”之上。否定了“心”,也就是否定了一国之君。《内经》虽属医书,其后果也必然是书毁人亡。


《内经》的编撰者,为了自保,为了书不被烧毁得以流传,不得不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策。不得不一方面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心”,即仍以“心为五脏之主”,仍以“心为君主之官”,而将六脏之真君真主隐藏,改“六脏六腑”仍为“五脏六腑”之说;另方面不得不应用了种种异常的论述方法,以期将真君真主隐藏。此《内经》应用异常论述方法之所由来也。
《内经》为了隐藏六脏六腑之“主”,而采用了种种异常的论述方法来分散官方的注意力,这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不能让外人知道。所以,《内经》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就明确地发出警告:“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并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为此做了注解,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所谓“慢泄天宝”,就是容易泄漏珍贵的宝物之意。所谓“其人”,就是指同一门派的弟子。显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对策,只能让同门弟子知道,一旦被外人知道,必会招来“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由于《内经》采用了异常的论述方法,致使后世医家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不少疑难,犹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如历代医家皆以《内经》不以脑髓为脏,只知有“五脏”,不知有“六脏”;只知有“十二官”,却不知“膻中”、“心包络”为何脏;只知“肺主表”,却不知“心肺主表”等。由于历代医家不懂《内经》中的异常论述方法,虽尽毕生之力,也没能闯进《内经》这座神圣之宫的大门。


《内经》中所应用的异常论述方法,据我们的体会,主要有:
1、 化整为零,散在各篇章;
2、名目在《素问》,内容在《灵枢》;
3、明言其有,实言其无;
4、无其名而有其内容;
5、不同的事物有相同的命名;
6、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名称;
7、但有其名,而无其内容;
8、明为荒唐,实为至理。
人们只有在明了《内经》中的这些异常论述方法之后,才有可能有效地研究《内经》,才有可能见到庐山真面目。
 
读此论,越发觉着《内经》真是深不可测了


老先生的文章很新颖,此论也颇有新意,只是是否如此,想来还得见仁见智,难以定论吧?

不过,关于五脏为贵,在《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里确实详细的说到,并且文章的前面有块很好玩的对话:

黄帝问:五脏里哪个最重要?
雷公回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为肝主,所以肝最重要
黄帝说:参考其他医学著作,你说的最重要,我咋觉得是最不重要的呢。。
雷公接着追问:我答的不对,那你说说哪个最‘贵’
接下来黄帝一通大论,总的意思还是五脏都重要



师傅给徒弟下套,也许这样学习效果更好,印象更深吧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何脏为主,历代也有不同认识

肝:雷公

心: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脾:李东垣

肺:脉之大会,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

肾:张景岳、孙一奎、郑钦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