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0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关于养生
养生的话题非常广泛,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讲养生,古今中外讲养生的书籍或者专题也是不胜枚举。今天主要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一些养生的知识及当下养生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听过上两次讲课的人会有印象,所谓气道就是把整个世界理解成是气的世界,我们徜徉在气的海洋中就像鱼儿游在水中一样。由于我们身处气当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所以我们与气相接处但对气的了解却少之又少,除非受过专门训练的,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这是古人打得一个很经典的比喻。
上次讲过,不仅物是气,事也是气,事物皆是气,大到宇宙日月山川,小到草芥人身包括人身中的组织细胞乃至分子原子皆是由气所组成。气所体现的层次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气道中医认为整个世界由神气形三个层次组成,肉眼可以看到,可以度量的是物质的层次(包括我们的肉体);不可以度量也不可以反复验证,只能揣摩感受的是精神的层次,但这是可以感知的,因为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维,人与人之间无时不存在感情,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世界不可偏废,夹在中间的就是气的世界,气的世界由精神的世界所决定,并且向下化作整个的物质的世界,这也是传统中医从某一个角度的立足点。
今天不讲《难经》以及其它经典,也不讨论一些深奥晦涩的原理或者规律,今天我们主要强调下人生活在世间如何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养我之生,我既然出生在天地之间游行百年内就要知道如何摄生如何养生。孟子说“养我浩然之气”嘛!这也在气的基础上强调一下。讲养生就不能不提一下一生是如何经历的,在这里和大家简单沟通一下,可以持不同意见也可以说是宗教或者迷信,但是气道中医与中国传统以及与西方一些固有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人生而为人就面临一个生死的问题,不知生焉知死呢?这是孔夫子所言教的。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气的一生,万事万物都由气组成,上次强调了气的八大原则,其中有一点是气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就是从生到长到强壮到衰弱到死亡这不是一个圆圈从终点到起点或者说从起点到终点就结束了而是循环不已。《内经》有句话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论,而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死轮回的规律,大家可以说这是一种宗教的理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可知的理论。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生死死死生如昼夜嘛!古人一直在强调嘛!大家不要贪生也不要畏死。老子有句话说“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生生之厚”就是过于看重生的状态或者生的追求,厚重嘛!“以其生生之厚”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对生的追求和对死的恐惧;第二,过于看重表面的生而忘记了之所以生的道理,也就是只注意表面浮在水面的而没有看到水面以下是如何让我们产生这样一种生的状态。
这次讲气道养生之前要把人的从生到死捋一下。人首先要受胎,男女媾精也就是房事之后精卵结合,阴阳二气相合开始产生生命之始,这种生命之始不是实验室里能够做出来的。目前整个的科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非常昌明的程度,但是仍然不能制造生命,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呢?这从气道中医上来考虑就是精神和肉体结合才能产生生命,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精神只有肉体可以说是行尸,没有肉体只有精神可以说是游魂,所以说不可能从物质世界产生生命,这是要强调的一点。因此人之所以有生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其间充斥着生命之气,生命之气的精华叫精,所以所谓的精就是气之浓缩也,向上由精神所统治,向下化生所有的气,并且由气再化生所有有形的肉体,所以男女媾精为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创造了先天的条件,这叫做受胎。
受胎之后胎儿在母体中渐渐长大,这叫筑胎,受胎之后不能很好的筑胎就会导致流产或者其他一些变异使胎儿不能筑于母体。人筑胎之后不断的成长就要出胎,母亲怀孕十月分娩出胎之后人的一生就不断地成长起来,成长的过程就是由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然后身体衰弱最终步入死亡。死亡就是佛教上所讲的四大解散,道教上讲的阴极而灭阳,《内经》上讲“人四十而阴气自半”四十岁并不是说的人身体的阴气和阳气,而是指人的盛气和衰气的一个比例,人年轻的时候阳气充足就是生命之气充足,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之气开始不断的衰弱,而死亡之气不断地笼罩而来,慢慢的人就开始步入衰老,从人出胎到一直衰老的过程大家可见,一会作为重点来讲解,同时告诉大家如何摄生也就是如何养生,但不可见的部分也就是人如何生,包括人如何死,如何从死而复生这个过程要简单的讲一下,不作重点但必须要讲,如果没有这一块那大家只看到了十分之七的生命历程而没有看到十分之三的生命轨迹,就像只看到了白天从早晨开始睁眼到晚上开始闭眼这个过程,而并没有看到闭眼之后到早上睁眼这个过程。
由于几百年来物质世界的不断地昌盛,慢慢的人们淡忘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或者另一个世界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易经》上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则天地”这是通过天地日月山川整个的运行规律来反思我们的生命规律或者说我们生活的规律,所以说无处不在阴阳无处不在气道,万事万物都是相感相通相应的,如果抓住这个本质的东西那就可以允执厥中(《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这是《尚书》上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规律的根本,因为末节的规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为了探索人们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接触到的越来越是细枝末节而没有涉及到核心,只有理解核心的事情才能允执厥中,《易·系辞》:“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简简单单就明白了道理了,如果不断寻求追求细枝末节那就永远走不出规律的泥团。老子有句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就是对物质文明或者说只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规律的探索,那就走得越来越远,但我们知道的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知道的只是细枝末节,提纲而挈领嘛!如果不提一件衣服的衣领那就不可能把一件衣服拿起来,拿袖子衣角也好,终究不是一件衣服的形状。所以说如果大家想学气道,想学中医或者说想探讨自然、人文的哲学,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允执厥中。还有句话说“见微而能知著”,见到一些微小的变化而知道这些微小的变化将来能带来什么显著的影响,而不要只见到很显然的东西而忽略了微小的变化或者很幽微的一些现象。
关于生死
下面我们来谈生死的问题。人的从生到死都可以看到,但从死到生很少有人能看到,可以把生到死叫做“著”,显而易见的东西;从死到生叫做“微”,幽微不明的规律。如果大家读过佛教或道教方面的书籍,哪怕一些其他一些宗教的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不可避讳的。所有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生死死,不断在生死循环中沉沉浮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只是把道理清楚明白的告诉大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刚出生的小孩,小孩出生之后就禀赋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个性,比如哭声,有的哭声如豺狼,有的哭声时断时续,有的或大或小,有的朗朗而清楚,还有的小孩有一些举动,比如抓挠,翻身或者一些表情,所有小孩都有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只说人类的生和死,这些固有的特点绝非是工厂里生产出的产品带有的。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人从工厂中生产出来就像生产的大豆或者说肉鸡肉鸽之类的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现在暂且不谈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是说一下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特点而出生,从基因学角度来讲可以讲通一些,但不能讲通所有,大家要注意观察,有一点,大家的精神力量不要被物质的力量所局限住,因为精神物质是对等的,不可以偏废于一端。现在对物质的了解越来越丰富而对精神的探索却越来越乏味。小孩从出生开始很多固有的性格不知道也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性格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个性如果用简单的方式是解释不通的。很多孩子从小有很强的自闭症,或者说有某方面的天才,比如说数学、物理、音乐,自然而天成嘛!人的性格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而是累世养成的,这可以叫做固有的性格,有句话说得难听“狗改不了吃屎”嘛!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也一辈子不会丢失不会改变的,非常根深蒂固。从这方面来说,人之生是很长远的,不是简单的从母亲的子宫里产生的。这是从生之头大致说明一下。
我们再看一下死之头,这个话题就非常大了,今天就不展开来讲了。人之所以有死是因为人之有生,这是古人说得很明确的一个道理。人作为一团气而存在,从生而有气到死而绝气这个过程是经历的一个过程。人之绝气《内经》上讲阴阳离绝嘛!道家上讲是阳气已尽,阴极,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古人说生有时死有地,按气道来讲,人生的轨迹有一半是靠气机的力量来推动的,如果按佛家道理来讲是由业力所推动的,所谓生有时死有地不是命定的,就是说不是一定确立的而是有一个大概的气势,这种气势有时候能够把握有时候又不能把握,因为我们整个的的气势是由我们固有的性格所决定的。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很有道理,当我们这团气势用尽之时也就是我们命终之时,所谓命终就是阴阳离体,人就死掉了,死掉之后是不是化为乌有呢?
现在的西医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又对灵魂的探索,对死亡之后肉体的称量,结果发现少了多少克,就认为少的多少克是灵魂的重量,这个可能有些人会看到过,但是这仍然是在物质的世界打圈圈,没有进入气道的世界更没有进入精神的世界。人在健康的时候这团气是发光的,如果大家有练过气功的可能会感觉到人身周围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叫做薄雾之气,也叫做人身之气,这团人身之气在暗夜的时候是微微有光亮的,其实在白天也是,只不过不易发觉。有一个朋友练一种功夫,用意念引导手掌之气不断地向外发散外气,久久两掌之间可以形成冥冥的光亮。任何气团都是发光的,而这个光不是可见光,而是气道之光,它存在于中间的层次不在两边,不在精神也不在物质的层次而是在气道的层次产生的那种光。头顶上也是有光的,就像所说的头顶上顶一个大锅盖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我们只要知道人身周围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气,可以叫做卫气,卫行脉外嘛!人身体强的时候这团气厚,身体弱的时候这团气薄,人身体雄壮的时候这团气也是雄烈的,怯懦的时候这团气是抖动的,尤其人害怕的时候这团气可能是乱颤的,当人身体渐渐衰微的时候这团气也开始衰微并且往里面收摄,人皮肤开始衰老,头发开始干枯,眼睛无神,神气往里收敛,人的眼珠也往里凹陷,整个的生命之火慢慢的往里回首,人身之气不再像原先一样开展和向外有很大的光彩,而是不断向里收最终要做好走的准备,所以大家有时候观察老人身体的一些情况和举止言谈,多少可以感觉到一些信息。
下面直接说人去世前或者有种种的表象,也就是人身之气向里收摄,外脉不通,里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去世的时候,所有的气脉向里收摄,外在的形体开始没有反应,这叫人的闷绝,人一下闷绝了,闷绝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并不是人一死掉就完全的没有任何知觉,反而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自身的体验。人死掉之后,所有的外脉都绝了,气机向里收摄,神识向里收摄,并且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这时候只有里脉是通的,所有的外脉都失掉了。就像改朝换代一样所有的疆土丢掉了,只有京城了,这时候人的精神是存在的,不要认为人没有精神,而且这时候精神更加清明,耳根通利,人因为失去了肉体之爱嘛!反而变得非常自由,还没有涉及到阴阳离体的过程,只是外在的阳气全部丧失,比如说人最后一口气啊,或者说出现了瞪眼蹬腿,这就是外脉之气向外绝散,绝离而散失,里脉之气迅速向里收紧,可以说是收到了中脉之中,或者可以理解是收到了气道之中,对于亲人来说看到的景象是这人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仪器检测都检测不到生命体征,不要认为这人已经烟消云散了,其实恰恰相反,正是步入了从死到生的过程。做了比喻,就是这人已经在旅馆收拾了行囊,开了门已经出去了,这个旅馆就是肉体,这个人就是精神,中间所有的变化是通过气道完成的。之后这个人如何走者可能涉及到宗教方面或者不同的流派,今天就不再探讨这个话题。
讲这些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要想很好的看待生就要知道是如何死,并且生死是相续的,不是死而绝灭,死是生之机,生生死死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规律中体现出来的。有机会可以介绍大家看一些书或者搞一个专题,专门讲某一阶段的的现象或者整个过程。好,关于生死的话题就暂告一段落,生死大矣嘛!涉及到的事情太多而且这是很敏感的话题,下面谈一下如何养生。
养生要合乎自然
现在由于四时不调的病很多,举几个例子:第一,冬不藏精,夏必病温。很多人到了冬天不知道收摄调养,还是不断得工作挣钱,或者感情宣泄,这样就像人晚上不睡觉一样,不知道休复(休息和恢复),冬天积攒的气血积粮就不足,没有足够的行粮去应对明年的征程,导致春天生长之气不足,人往往体质就开始下降。“病温”就是发一些发热类的疾病,我们所说的直接就是外感,因为冬天攒的东西不够,夏天又要去做事,就导致机能衰弱,机能衰弱之后就容易遭受外界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蚀,就容易得一些感冒发烧类的疾病。这样的病现在很多,比如冬天暖器烧得很热,使人精气不藏,冬天在屋子里当夏天过,盖个毛巾被就过冬了,感觉不到寒冷,很多虫子也杀不死。人也一样,不能很好闭藏就像晚上不能很好睡觉一样,开着灯,神识也不安宁,也就是说冬天没有储备好,夏天就容易得一些免疫系统的疾病。所以说人一定要注重冬天,冬天就像死亡一样,就像休息一样,所有的不利都是有利的转化,所以前面讲不要一味的执著于生,畏惧于死,这是一个豁达的人需要面对的,劳逸结合吧!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一也没有绝对的二。有人说应该怎么办,只能是相互结合,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不能颠倒。这就是护养身体的关键,就是顺从自然的规律,使我们自身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保持一致,也就是与环境相协调。春夏应该干什么事,就是应该干恢复生机,建立使自己身体外化的事情,秋冬就要收摄回来,形成一个循环,如此而已。白天晚上也一样,白天工作晚上要休息,不可能颠倒。
这里多说几点,比如早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和整个大环境相协调,那么他的气场会很弱,比如现在很多城里人不能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那就是违背了整个大环境的气场。比如太阳早晨从东方蓬勃升起,带动万物生机复苏,这时候要顺着这个潮流,主动的使自己的生机顺着太阳的生机一起发越。所谓“强攻不如顺势”“借力打力”顺势非常关键,涨潮的时候顺着涨潮走,落潮的时候顺着落潮走,涨涨落落,都能和潮涨潮汐相一致,这样做事会非常有效果。早晨太阳蓬勃升起带动万物的生机,但现在有一种论调,早晨二氧化碳多不适合晨练,不建议老人们早早起来呼吸林子里的二氧化碳,对身体不好。这话真蒙蔽了很多人,的确草木晚上进行光合作用,自然而然要产生比白天还多的二氧化碳,积攒在早晨,这话不假。但是二氧化碳浓郁的时候蓬勃的生气从其间升起,一定要抓住整个的气机的方向而不能抓住现状。不要看到当下,多少贫屋出公卿啊,不要因为出在贫苦人家庭就小瞧他,往往是贫户家庭能锻炼出意志品质非常坚强的人来,所以不要看当下要看发展。当下二氧化碳多但整个的气机蓬勃向上,带动整个的肝气条达,所以必须早晨晨练。早晨小鸟鸣叫,天空上气象万千,阳光洒在林间,大地之气开始向上蒸腾,所有这些都是欣欣向荣的,怎么能以一个二氧化碳多来以偏概全呢?人的吐故纳新并不是一个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是一个生机与浊气的交换,如果这样的话那所有人呼吸氧气和二氧化碳就可以了,其他都不用吸了,就像喝水就喝纯净水不顾及里面的微量元素了,如果只喝纯净水那身体越喝越糟。一瓶水是一个复合性物质,是由环境长期浸润而形成了水气,这种水气是由水和其他物质融合而成。就像上次讲的一个茶杯(经常喝茶)是由三种气组成的:茶杯之气,茶之气和人身之气,水也一样,水的组成分几种:第一,水分子;第二,水所经过的山川之气;第三,流动起来的流动之气,这就是为何治病要千里之水,这水行了千里了,想想看这会是一种什么势态?和饮普通的水或水坑之水截然不一样,因为是行千里路所以就有千里的气态,所以如果从气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可以避开从形上考虑问题的局限。
有句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非常有哲理,而且对阴阳辨证辨的非常好,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不可能既富贵又长生,也没有多少人既苦难又短命,可以说在某一个阶段是这样的,但从整体来说确实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这样讲呢?忧患就是不好,人在忧患的时候往往向往好,这就是希望,人有希望才能生存,没有希望,没有奔头就相当于绝望,如果绝望了那也就没有什么生存的意义了。就像前面的说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是忧患,生机向上是希望,这样来理解那说二氧化碳浓度很高就很可笑了,人不可能只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吃多少拉多少,那还是不是一个人了?现在的广告讲一定要补这个那个,这都是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如果大家稍微深入的了解下(不管是从气道还是其他哲理),很快就可以把这些所谓的邪念看清。人的生命是非常微妙和神奇的,不是说缺什么多什么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整个生机的流转运畅与天地是同理的,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少什么而担心在整个的体系内形成了不均匀,这是最可怕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回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死于安乐”呢?因为安乐就要放纵了,而且安乐代表生活状态等各方面非常好,而人要有希望才能活,没有希望就得死,再往上追求那追求什么,可能就冒了,这一冒就马上接触到了死亡。“祸莫大于纵欲”,如果人过度纵欲,不仅是房事之欲,而是整个的外在的声色犬马,如果把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因,六贼)当成主人去放纵那就会迅速消耗体内的精华,一下子人就被掏空,掏空后气机不再,气团不再,只是一个行尸了。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有哲学道理的。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不要因为忧患而产生过多的烦恼,忧患主要是代表逆境,不顺,应该从不顺中看出大顺,所谓的大顺就是有生机。不要因为安乐就忘乎所以而要看到安乐背后的危险。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安全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死亡,这都是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一些教诲,这样再去面对市面上的很多观点就感觉它们滑稽可笑了。
有人说听着好像是在讲人生的哲理,不像是中医。为什么这样来讲呢?主要原因就是把中医融入到道理之中。中医就像海水中的一瓢饮,如果只取一瓢饮那就不会见到整个的大海,一瓢饮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整体下手才能学好中医。前面说过不是有一方一药就可以当医生的。还有一点,如果想治好病需要知道舍的道理。刚才的朋友说了一些,人只有在一种寡欲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有一个充足的气机。因为人的一生这个整个的气机可以说是一个能量团,能量团终究都要散失掉的,只不过散失的大和小,快和慢,只有使散失的缓慢而持久,气机才能一直的保持充沛而慢慢的衰老,反之,气机耗散的过快,气机衰弱的就更快。人身的气机就像一节干电池一样,用完拉倒,用得越快耗散的电量就越多,电池越容易没有电,西医也说心脏跳动次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任何东西都要珍惜,珍惜所有的东西不如珍惜生命,珍惜身体。
所谓“舍”和“得”之间什么关系,回到健康来考虑。比如一个人想得到一个东西或一个成就,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耗散自己的精气和神思去完成这件事情。很多人写完书或者做了一个作品就去世了,或者大病一场,可想神思的耗用有多么厉害。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不断地去处理一件事情必然导致神思的耗散,神思的耗散带动气血的耗亡,当强挺着做完事情松懈下来之后,很多病会接踵而至。比如某一个人做一个项目,在此过程中由于非常紧张劳碌,当项目完了之后身体一下垮了住院了,这就说明用心之专会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某些人做一件事呕心沥血(古人的某些用词非常讲究),“呕心”心藏神,把自己的心神呕耗出来,使自己的气血津液整个的吐出来,最终使自己的神气精华外化出来形成了作品和事业。这样是得到了自己在世间的成就,但同时也挖空了所有的气血和生命。何谓得何谓失呢,得到了别人可以看到的东西,同时失去了本身的气血和精气。反过来说,如果可以适度的在世间做事,并且能够保养气血津液,使其不是很急剧的向外耗散,那么又何是得何是失呢?可以看到,失去的可能是很多成就,但得到了健康的身体。
有人问得到了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做事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得过大病小病,只要得过大病的人都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团气机不健旺可以说什么事情都谈不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养生,比如搞IT、贸易的在一段时间内顽强的做事,过度的消耗就相当于过劳死吧,不知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做做休休这样才能持久。像长跑一样上来就是百米冲刺的速度,后果会是什么样?如果匀速跑可以跑完全程并且速度不慢,如果上来就加速跑后果很难想象。同样我们的人生是从我们可以自己作主到死去,长达五六十年、六七十年这么一个长的时间,希望我们做匀速跑不要做加速跑。有人说老了不行,三四十岁如果不能风风光光,那五六十岁还有什么用,想干什么也干不了,这话是不对的。只要认真保养身体,从现在做起,比如从二三十岁、三四十岁做起,那么身体在去世前一两年都会是非常康健的,如果这样的保精全神那么可以工作一辈子。山区的很多老头老太太活到百岁还在地里干活,而且不比青年人差,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他们失去了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得到了健旺的身体和一生的安康。但我们是不是提倡把自己封闭在山区做那些事情呢?当然也不提倡,因为人还要明理,他们可能只是昏昏蒙蒙的拥有健康而并不是了解很多道理并自觉地去实现。所以说既能明理又能实践而为之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只是知道道理但是不愿去做,与其这样不如不知道道理而暗暗的符合规律去做更好。
现在随着社会的加速首先要学会自保,自保就是保我们这团气机,使此团气机健旺不衰,不能过度耗散,过度耗散得不偿失。有人说为什么会不愿意做,很简单!因为外在的物欲的享受确实会给人带来快乐,比如花钱的享受,声色的享受,包括女色的享受,毒品的享受,赌博的诱惑,这些都会使人暂时昏迷心志,做出一些傻事,所以说不愿意,这是一方面。二是人的惯性一直是由内到外的,想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不做不行,父母说也不听,做了之后才知道这事不能做。很多人都是这样,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些观点孩子不听,孩子做了知道不行了很多时候已经晚了,木已成舟了。这是一个悲哀,但也不能说完全是一个悲哀,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自体验又怎么知道这事情不好呢?讲个小笑话,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见到一个女的,对小和尚说女的是老虎,老虎吃人,以后不要接触,后来老和尚问小和尚都想些什么,小和尚说想老虎。如果想不通强行去遏制这不是治本之法,比如做一件事情一定是父母不让做却一定要做,现在很多小孩都喜欢玩网络游戏,止是止不住的,既然已经开了闸门那几乎是止不住的。
大禹治水和鲧治水的区别,既然已经发现了,那就要让他清楚明白的认识而不能强行阻断。也就是说人身整个气机是要由内向外发越的,发越之后发现发越有问题才能向里回收,天然纯粹的向内回收不发越的人少之又少,那个属天成。所以治病有“从治”,“逆治”,有顺着它治和强行逆着它治的,《内经》说不治杲杲热,不治蓬蓬汗,就是说热的都发烫了,里面气机都沸腾了,这时候不要强行的用寒药去阻断它,这个导致的后果就像是在一炉热碳当中浇下冷水,会炸塘的,水火激荡人身是受不了的。“蓬蓬汗”就是汗不断的汩汩的出来,气机像气浪一样往外滚。就是说在邪气刚盛的时候不要硬来,不要强行阻断邪势。洪水泛滥了不要强堵,要顺势而导之,让它衰弱下来之后再收而治之。疾病上有阴阳格拒,阴寒至盛格拒阳气,吃热药就格拒出去了,只能是热药冷服,慢慢的化之,或者使寒邪渐渐的向外散开,散开之后寒邪的单位面积减少,然后再分而治之。所有这些都是工作生活上的道理,整个自然的道理都可以运用到人身上,人身的道理就是《内经》上的学问。还有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中医上的学习,因为中医上的所有理论都是根植于对气的层次或神的层次的把握,才有丰沛饱满的经验用于治病。不然病万变而不见其宗,在人体里胡乱的搞往往导致不测的结果。
时间好像到了,最后说一下,医生也好,病人也好,整个的治病都是跟自己在战斗。医生应当告诉病人要自己战胜疾病,并不是假以外力就能完全解决的,很多病人愿意吃药,不给他开药病人心里还不安,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他开药,但同时要告诉他如何将养,开的药可以是安慰剂也可以是不痛不痒的方剂,比如四君子、四物、逍遥啊,这些方子吃不坏人,对人体还有拨乱反正的作用,比如他觉得肾不好就可以给他开金匮肾气,同时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其实金匮肾气治病吗?不是说不治病,但很多病不是金匮肾气可以解决的,如果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可以告诉他调生活方式;如果是物欲太盛,忙于奔走生意场,官场上,建议大家不要去治或者给以安慰就可以了。因为这些人的心力太强,完全迷失了,一般是纠不回来的;如果是缺乏锻炼,过于安逸了,天天窝在那,气机不畅都不动了,远远望气都呆在那了,就让他去户外运动,跑步啊健身,同时还要辅以方剂,不然的话他不信你,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不吃药可以治好病,就可以给他开药,同时告诉他需要怎么锻炼,一天一个两个小时才能促进药物的吸收,这样告诉病人他就乐于接受,而且经常的调下方。其实吃药不是主要目的,锻炼身体是主要目的,身体锻炼刚强了,很多病自然而愈,还有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家很多事情看开之后,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起居,一辈子照此而行,就可以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四绝)”,不要固执于某一件事情也不要总想着自我。还有“勿必”,不要强调一定要怎么样,比如一定要争第一,一定要拿到年终奖,这都是耗伤气血精力的方式,不建议大家采用。
今天讲养生只是大概捋了一下,这次就是顺着上次说的几条说下来,中间也有一些错乱,没有形成体系。不过大致的几点还是希望大家注意:第一,疾病的养生、治病也好靠自己不靠他人,作为医生首先要有个好的身体;第二,治病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虎狼大夫上来就开汗、吐、下三方,这对现在的很多慢性病是完全不适用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肿瘤也好,寒积热证也好,不是三五剂药下去冰冻三尺的冰就能溶化掉,要慢慢的消。像很多老中医开方子剂量也小了,药味也平和了,这是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剂频服不断地消导,但是药要对证;第三,养生和治病是一辈子的,病和命(尤其现在很多慢性病)是相伴相生的,可能一辈子都跟这个病做伴;第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四时阴阳整个自然规律的变化去不断地从中总结道理。气道初期大家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外在的观察和了解才能体会到气道是真实存在不虚,是真真实实有这个东西,以后随着大家的自我感受越来越深入可以切身的体会到,而不是脑子想像。最后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外得则内失,内得则外失,内得外得不能两立,同样内失和外失也不能两立,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当官者其病不好治,谋财者其病不好治,好得而恶失之人其病不好治。
还有,所有人的气机都是活活泼泼的,是深奥而广大的,希望大家喜欢气道中医并且可以进一步了解,可以使人摆脱的形质的束缚而达到精神的愉悦。
养生的话题非常广泛,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讲养生,古今中外讲养生的书籍或者专题也是不胜枚举。今天主要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一些养生的知识及当下养生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听过上两次讲课的人会有印象,所谓气道就是把整个世界理解成是气的世界,我们徜徉在气的海洋中就像鱼儿游在水中一样。由于我们身处气当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所以我们与气相接处但对气的了解却少之又少,除非受过专门训练的,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这是古人打得一个很经典的比喻。
上次讲过,不仅物是气,事也是气,事物皆是气,大到宇宙日月山川,小到草芥人身包括人身中的组织细胞乃至分子原子皆是由气所组成。气所体现的层次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气道中医认为整个世界由神气形三个层次组成,肉眼可以看到,可以度量的是物质的层次(包括我们的肉体);不可以度量也不可以反复验证,只能揣摩感受的是精神的层次,但这是可以感知的,因为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维,人与人之间无时不存在感情,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世界不可偏废,夹在中间的就是气的世界,气的世界由精神的世界所决定,并且向下化作整个的物质的世界,这也是传统中医从某一个角度的立足点。
今天不讲《难经》以及其它经典,也不讨论一些深奥晦涩的原理或者规律,今天我们主要强调下人生活在世间如何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养我之生,我既然出生在天地之间游行百年内就要知道如何摄生如何养生。孟子说“养我浩然之气”嘛!这也在气的基础上强调一下。讲养生就不能不提一下一生是如何经历的,在这里和大家简单沟通一下,可以持不同意见也可以说是宗教或者迷信,但是气道中医与中国传统以及与西方一些固有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人生而为人就面临一个生死的问题,不知生焉知死呢?这是孔夫子所言教的。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气的一生,万事万物都由气组成,上次强调了气的八大原则,其中有一点是气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就是从生到长到强壮到衰弱到死亡这不是一个圆圈从终点到起点或者说从起点到终点就结束了而是循环不已。《内经》有句话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论,而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死轮回的规律,大家可以说这是一种宗教的理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可知的理论。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生死死死生如昼夜嘛!古人一直在强调嘛!大家不要贪生也不要畏死。老子有句话说“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生生之厚”就是过于看重生的状态或者生的追求,厚重嘛!“以其生生之厚”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对生的追求和对死的恐惧;第二,过于看重表面的生而忘记了之所以生的道理,也就是只注意表面浮在水面的而没有看到水面以下是如何让我们产生这样一种生的状态。
这次讲气道养生之前要把人的从生到死捋一下。人首先要受胎,男女媾精也就是房事之后精卵结合,阴阳二气相合开始产生生命之始,这种生命之始不是实验室里能够做出来的。目前整个的科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非常昌明的程度,但是仍然不能制造生命,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呢?这从气道中医上来考虑就是精神和肉体结合才能产生生命,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精神只有肉体可以说是行尸,没有肉体只有精神可以说是游魂,所以说不可能从物质世界产生生命,这是要强调的一点。因此人之所以有生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其间充斥着生命之气,生命之气的精华叫精,所以所谓的精就是气之浓缩也,向上由精神所统治,向下化生所有的气,并且由气再化生所有有形的肉体,所以男女媾精为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创造了先天的条件,这叫做受胎。
受胎之后胎儿在母体中渐渐长大,这叫筑胎,受胎之后不能很好的筑胎就会导致流产或者其他一些变异使胎儿不能筑于母体。人筑胎之后不断的成长就要出胎,母亲怀孕十月分娩出胎之后人的一生就不断地成长起来,成长的过程就是由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然后身体衰弱最终步入死亡。死亡就是佛教上所讲的四大解散,道教上讲的阴极而灭阳,《内经》上讲“人四十而阴气自半”四十岁并不是说的人身体的阴气和阳气,而是指人的盛气和衰气的一个比例,人年轻的时候阳气充足就是生命之气充足,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之气开始不断的衰弱,而死亡之气不断地笼罩而来,慢慢的人就开始步入衰老,从人出胎到一直衰老的过程大家可见,一会作为重点来讲解,同时告诉大家如何摄生也就是如何养生,但不可见的部分也就是人如何生,包括人如何死,如何从死而复生这个过程要简单的讲一下,不作重点但必须要讲,如果没有这一块那大家只看到了十分之七的生命历程而没有看到十分之三的生命轨迹,就像只看到了白天从早晨开始睁眼到晚上开始闭眼这个过程,而并没有看到闭眼之后到早上睁眼这个过程。
由于几百年来物质世界的不断地昌盛,慢慢的人们淡忘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或者另一个世界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易经》上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则天地”这是通过天地日月山川整个的运行规律来反思我们的生命规律或者说我们生活的规律,所以说无处不在阴阳无处不在气道,万事万物都是相感相通相应的,如果抓住这个本质的东西那就可以允执厥中(《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这是《尚书》上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规律的根本,因为末节的规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为了探索人们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接触到的越来越是细枝末节而没有涉及到核心,只有理解核心的事情才能允执厥中,《易·系辞》:“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简简单单就明白了道理了,如果不断寻求追求细枝末节那就永远走不出规律的泥团。老子有句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就是对物质文明或者说只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规律的探索,那就走得越来越远,但我们知道的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知道的只是细枝末节,提纲而挈领嘛!如果不提一件衣服的衣领那就不可能把一件衣服拿起来,拿袖子衣角也好,终究不是一件衣服的形状。所以说如果大家想学气道,想学中医或者说想探讨自然、人文的哲学,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允执厥中。还有句话说“见微而能知著”,见到一些微小的变化而知道这些微小的变化将来能带来什么显著的影响,而不要只见到很显然的东西而忽略了微小的变化或者很幽微的一些现象。
关于生死
下面我们来谈生死的问题。人的从生到死都可以看到,但从死到生很少有人能看到,可以把生到死叫做“著”,显而易见的东西;从死到生叫做“微”,幽微不明的规律。如果大家读过佛教或道教方面的书籍,哪怕一些其他一些宗教的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不可避讳的。所有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生死死,不断在生死循环中沉沉浮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只是把道理清楚明白的告诉大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刚出生的小孩,小孩出生之后就禀赋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个性,比如哭声,有的哭声如豺狼,有的哭声时断时续,有的或大或小,有的朗朗而清楚,还有的小孩有一些举动,比如抓挠,翻身或者一些表情,所有小孩都有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只说人类的生和死,这些固有的特点绝非是工厂里生产出的产品带有的。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人从工厂中生产出来就像生产的大豆或者说肉鸡肉鸽之类的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现在暂且不谈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是说一下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特点而出生,从基因学角度来讲可以讲通一些,但不能讲通所有,大家要注意观察,有一点,大家的精神力量不要被物质的力量所局限住,因为精神物质是对等的,不可以偏废于一端。现在对物质的了解越来越丰富而对精神的探索却越来越乏味。小孩从出生开始很多固有的性格不知道也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性格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个性如果用简单的方式是解释不通的。很多孩子从小有很强的自闭症,或者说有某方面的天才,比如说数学、物理、音乐,自然而天成嘛!人的性格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而是累世养成的,这可以叫做固有的性格,有句话说得难听“狗改不了吃屎”嘛!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也一辈子不会丢失不会改变的,非常根深蒂固。从这方面来说,人之生是很长远的,不是简单的从母亲的子宫里产生的。这是从生之头大致说明一下。
我们再看一下死之头,这个话题就非常大了,今天就不展开来讲了。人之所以有死是因为人之有生,这是古人说得很明确的一个道理。人作为一团气而存在,从生而有气到死而绝气这个过程是经历的一个过程。人之绝气《内经》上讲阴阳离绝嘛!道家上讲是阳气已尽,阴极,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古人说生有时死有地,按气道来讲,人生的轨迹有一半是靠气机的力量来推动的,如果按佛家道理来讲是由业力所推动的,所谓生有时死有地不是命定的,就是说不是一定确立的而是有一个大概的气势,这种气势有时候能够把握有时候又不能把握,因为我们整个的的气势是由我们固有的性格所决定的。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很有道理,当我们这团气势用尽之时也就是我们命终之时,所谓命终就是阴阳离体,人就死掉了,死掉之后是不是化为乌有呢?
现在的西医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又对灵魂的探索,对死亡之后肉体的称量,结果发现少了多少克,就认为少的多少克是灵魂的重量,这个可能有些人会看到过,但是这仍然是在物质的世界打圈圈,没有进入气道的世界更没有进入精神的世界。人在健康的时候这团气是发光的,如果大家有练过气功的可能会感觉到人身周围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叫做薄雾之气,也叫做人身之气,这团人身之气在暗夜的时候是微微有光亮的,其实在白天也是,只不过不易发觉。有一个朋友练一种功夫,用意念引导手掌之气不断地向外发散外气,久久两掌之间可以形成冥冥的光亮。任何气团都是发光的,而这个光不是可见光,而是气道之光,它存在于中间的层次不在两边,不在精神也不在物质的层次而是在气道的层次产生的那种光。头顶上也是有光的,就像所说的头顶上顶一个大锅盖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我们只要知道人身周围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气,可以叫做卫气,卫行脉外嘛!人身体强的时候这团气厚,身体弱的时候这团气薄,人身体雄壮的时候这团气也是雄烈的,怯懦的时候这团气是抖动的,尤其人害怕的时候这团气可能是乱颤的,当人身体渐渐衰微的时候这团气也开始衰微并且往里面收摄,人皮肤开始衰老,头发开始干枯,眼睛无神,神气往里收敛,人的眼珠也往里凹陷,整个的生命之火慢慢的往里回首,人身之气不再像原先一样开展和向外有很大的光彩,而是不断向里收最终要做好走的准备,所以大家有时候观察老人身体的一些情况和举止言谈,多少可以感觉到一些信息。
下面直接说人去世前或者有种种的表象,也就是人身之气向里收摄,外脉不通,里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去世的时候,所有的气脉向里收摄,外在的形体开始没有反应,这叫人的闷绝,人一下闷绝了,闷绝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并不是人一死掉就完全的没有任何知觉,反而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自身的体验。人死掉之后,所有的外脉都绝了,气机向里收摄,神识向里收摄,并且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这时候只有里脉是通的,所有的外脉都失掉了。就像改朝换代一样所有的疆土丢掉了,只有京城了,这时候人的精神是存在的,不要认为人没有精神,而且这时候精神更加清明,耳根通利,人因为失去了肉体之爱嘛!反而变得非常自由,还没有涉及到阴阳离体的过程,只是外在的阳气全部丧失,比如说人最后一口气啊,或者说出现了瞪眼蹬腿,这就是外脉之气向外绝散,绝离而散失,里脉之气迅速向里收紧,可以说是收到了中脉之中,或者可以理解是收到了气道之中,对于亲人来说看到的景象是这人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仪器检测都检测不到生命体征,不要认为这人已经烟消云散了,其实恰恰相反,正是步入了从死到生的过程。做了比喻,就是这人已经在旅馆收拾了行囊,开了门已经出去了,这个旅馆就是肉体,这个人就是精神,中间所有的变化是通过气道完成的。之后这个人如何走者可能涉及到宗教方面或者不同的流派,今天就不再探讨这个话题。
讲这些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要想很好的看待生就要知道是如何死,并且生死是相续的,不是死而绝灭,死是生之机,生生死死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规律中体现出来的。有机会可以介绍大家看一些书或者搞一个专题,专门讲某一阶段的的现象或者整个过程。好,关于生死的话题就暂告一段落,生死大矣嘛!涉及到的事情太多而且这是很敏感的话题,下面谈一下如何养生。
养生要合乎自然
现在由于四时不调的病很多,举几个例子:第一,冬不藏精,夏必病温。很多人到了冬天不知道收摄调养,还是不断得工作挣钱,或者感情宣泄,这样就像人晚上不睡觉一样,不知道休复(休息和恢复),冬天积攒的气血积粮就不足,没有足够的行粮去应对明年的征程,导致春天生长之气不足,人往往体质就开始下降。“病温”就是发一些发热类的疾病,我们所说的直接就是外感,因为冬天攒的东西不够,夏天又要去做事,就导致机能衰弱,机能衰弱之后就容易遭受外界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蚀,就容易得一些感冒发烧类的疾病。这样的病现在很多,比如冬天暖器烧得很热,使人精气不藏,冬天在屋子里当夏天过,盖个毛巾被就过冬了,感觉不到寒冷,很多虫子也杀不死。人也一样,不能很好闭藏就像晚上不能很好睡觉一样,开着灯,神识也不安宁,也就是说冬天没有储备好,夏天就容易得一些免疫系统的疾病。所以说人一定要注重冬天,冬天就像死亡一样,就像休息一样,所有的不利都是有利的转化,所以前面讲不要一味的执著于生,畏惧于死,这是一个豁达的人需要面对的,劳逸结合吧!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一也没有绝对的二。有人说应该怎么办,只能是相互结合,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不能颠倒。这就是护养身体的关键,就是顺从自然的规律,使我们自身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保持一致,也就是与环境相协调。春夏应该干什么事,就是应该干恢复生机,建立使自己身体外化的事情,秋冬就要收摄回来,形成一个循环,如此而已。白天晚上也一样,白天工作晚上要休息,不可能颠倒。
这里多说几点,比如早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和整个大环境相协调,那么他的气场会很弱,比如现在很多城里人不能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那就是违背了整个大环境的气场。比如太阳早晨从东方蓬勃升起,带动万物生机复苏,这时候要顺着这个潮流,主动的使自己的生机顺着太阳的生机一起发越。所谓“强攻不如顺势”“借力打力”顺势非常关键,涨潮的时候顺着涨潮走,落潮的时候顺着落潮走,涨涨落落,都能和潮涨潮汐相一致,这样做事会非常有效果。早晨太阳蓬勃升起带动万物的生机,但现在有一种论调,早晨二氧化碳多不适合晨练,不建议老人们早早起来呼吸林子里的二氧化碳,对身体不好。这话真蒙蔽了很多人,的确草木晚上进行光合作用,自然而然要产生比白天还多的二氧化碳,积攒在早晨,这话不假。但是二氧化碳浓郁的时候蓬勃的生气从其间升起,一定要抓住整个的气机的方向而不能抓住现状。不要看到当下,多少贫屋出公卿啊,不要因为出在贫苦人家庭就小瞧他,往往是贫户家庭能锻炼出意志品质非常坚强的人来,所以不要看当下要看发展。当下二氧化碳多但整个的气机蓬勃向上,带动整个的肝气条达,所以必须早晨晨练。早晨小鸟鸣叫,天空上气象万千,阳光洒在林间,大地之气开始向上蒸腾,所有这些都是欣欣向荣的,怎么能以一个二氧化碳多来以偏概全呢?人的吐故纳新并不是一个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是一个生机与浊气的交换,如果这样的话那所有人呼吸氧气和二氧化碳就可以了,其他都不用吸了,就像喝水就喝纯净水不顾及里面的微量元素了,如果只喝纯净水那身体越喝越糟。一瓶水是一个复合性物质,是由环境长期浸润而形成了水气,这种水气是由水和其他物质融合而成。就像上次讲的一个茶杯(经常喝茶)是由三种气组成的:茶杯之气,茶之气和人身之气,水也一样,水的组成分几种:第一,水分子;第二,水所经过的山川之气;第三,流动起来的流动之气,这就是为何治病要千里之水,这水行了千里了,想想看这会是一种什么势态?和饮普通的水或水坑之水截然不一样,因为是行千里路所以就有千里的气态,所以如果从气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可以避开从形上考虑问题的局限。
有句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非常有哲理,而且对阴阳辨证辨的非常好,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不可能既富贵又长生,也没有多少人既苦难又短命,可以说在某一个阶段是这样的,但从整体来说确实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这样讲呢?忧患就是不好,人在忧患的时候往往向往好,这就是希望,人有希望才能生存,没有希望,没有奔头就相当于绝望,如果绝望了那也就没有什么生存的意义了。就像前面的说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是忧患,生机向上是希望,这样来理解那说二氧化碳浓度很高就很可笑了,人不可能只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吃多少拉多少,那还是不是一个人了?现在的广告讲一定要补这个那个,这都是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如果大家稍微深入的了解下(不管是从气道还是其他哲理),很快就可以把这些所谓的邪念看清。人的生命是非常微妙和神奇的,不是说缺什么多什么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整个生机的流转运畅与天地是同理的,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少什么而担心在整个的体系内形成了不均匀,这是最可怕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回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死于安乐”呢?因为安乐就要放纵了,而且安乐代表生活状态等各方面非常好,而人要有希望才能活,没有希望就得死,再往上追求那追求什么,可能就冒了,这一冒就马上接触到了死亡。“祸莫大于纵欲”,如果人过度纵欲,不仅是房事之欲,而是整个的外在的声色犬马,如果把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因,六贼)当成主人去放纵那就会迅速消耗体内的精华,一下子人就被掏空,掏空后气机不再,气团不再,只是一个行尸了。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有哲学道理的。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不要因为忧患而产生过多的烦恼,忧患主要是代表逆境,不顺,应该从不顺中看出大顺,所谓的大顺就是有生机。不要因为安乐就忘乎所以而要看到安乐背后的危险。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安全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死亡,这都是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一些教诲,这样再去面对市面上的很多观点就感觉它们滑稽可笑了。
有人说听着好像是在讲人生的哲理,不像是中医。为什么这样来讲呢?主要原因就是把中医融入到道理之中。中医就像海水中的一瓢饮,如果只取一瓢饮那就不会见到整个的大海,一瓢饮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整体下手才能学好中医。前面说过不是有一方一药就可以当医生的。还有一点,如果想治好病需要知道舍的道理。刚才的朋友说了一些,人只有在一种寡欲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有一个充足的气机。因为人的一生这个整个的气机可以说是一个能量团,能量团终究都要散失掉的,只不过散失的大和小,快和慢,只有使散失的缓慢而持久,气机才能一直的保持充沛而慢慢的衰老,反之,气机耗散的过快,气机衰弱的就更快。人身的气机就像一节干电池一样,用完拉倒,用得越快耗散的电量就越多,电池越容易没有电,西医也说心脏跳动次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任何东西都要珍惜,珍惜所有的东西不如珍惜生命,珍惜身体。
所谓“舍”和“得”之间什么关系,回到健康来考虑。比如一个人想得到一个东西或一个成就,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耗散自己的精气和神思去完成这件事情。很多人写完书或者做了一个作品就去世了,或者大病一场,可想神思的耗用有多么厉害。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不断地去处理一件事情必然导致神思的耗散,神思的耗散带动气血的耗亡,当强挺着做完事情松懈下来之后,很多病会接踵而至。比如某一个人做一个项目,在此过程中由于非常紧张劳碌,当项目完了之后身体一下垮了住院了,这就说明用心之专会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某些人做一件事呕心沥血(古人的某些用词非常讲究),“呕心”心藏神,把自己的心神呕耗出来,使自己的气血津液整个的吐出来,最终使自己的神气精华外化出来形成了作品和事业。这样是得到了自己在世间的成就,但同时也挖空了所有的气血和生命。何谓得何谓失呢,得到了别人可以看到的东西,同时失去了本身的气血和精气。反过来说,如果可以适度的在世间做事,并且能够保养气血津液,使其不是很急剧的向外耗散,那么又何是得何是失呢?可以看到,失去的可能是很多成就,但得到了健康的身体。
有人问得到了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做事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得过大病小病,只要得过大病的人都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团气机不健旺可以说什么事情都谈不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养生,比如搞IT、贸易的在一段时间内顽强的做事,过度的消耗就相当于过劳死吧,不知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做做休休这样才能持久。像长跑一样上来就是百米冲刺的速度,后果会是什么样?如果匀速跑可以跑完全程并且速度不慢,如果上来就加速跑后果很难想象。同样我们的人生是从我们可以自己作主到死去,长达五六十年、六七十年这么一个长的时间,希望我们做匀速跑不要做加速跑。有人说老了不行,三四十岁如果不能风风光光,那五六十岁还有什么用,想干什么也干不了,这话是不对的。只要认真保养身体,从现在做起,比如从二三十岁、三四十岁做起,那么身体在去世前一两年都会是非常康健的,如果这样的保精全神那么可以工作一辈子。山区的很多老头老太太活到百岁还在地里干活,而且不比青年人差,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他们失去了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得到了健旺的身体和一生的安康。但我们是不是提倡把自己封闭在山区做那些事情呢?当然也不提倡,因为人还要明理,他们可能只是昏昏蒙蒙的拥有健康而并不是了解很多道理并自觉地去实现。所以说既能明理又能实践而为之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只是知道道理但是不愿去做,与其这样不如不知道道理而暗暗的符合规律去做更好。
现在随着社会的加速首先要学会自保,自保就是保我们这团气机,使此团气机健旺不衰,不能过度耗散,过度耗散得不偿失。有人说为什么会不愿意做,很简单!因为外在的物欲的享受确实会给人带来快乐,比如花钱的享受,声色的享受,包括女色的享受,毒品的享受,赌博的诱惑,这些都会使人暂时昏迷心志,做出一些傻事,所以说不愿意,这是一方面。二是人的惯性一直是由内到外的,想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不做不行,父母说也不听,做了之后才知道这事不能做。很多人都是这样,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些观点孩子不听,孩子做了知道不行了很多时候已经晚了,木已成舟了。这是一个悲哀,但也不能说完全是一个悲哀,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自体验又怎么知道这事情不好呢?讲个小笑话,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见到一个女的,对小和尚说女的是老虎,老虎吃人,以后不要接触,后来老和尚问小和尚都想些什么,小和尚说想老虎。如果想不通强行去遏制这不是治本之法,比如做一件事情一定是父母不让做却一定要做,现在很多小孩都喜欢玩网络游戏,止是止不住的,既然已经开了闸门那几乎是止不住的。
大禹治水和鲧治水的区别,既然已经发现了,那就要让他清楚明白的认识而不能强行阻断。也就是说人身整个气机是要由内向外发越的,发越之后发现发越有问题才能向里回收,天然纯粹的向内回收不发越的人少之又少,那个属天成。所以治病有“从治”,“逆治”,有顺着它治和强行逆着它治的,《内经》说不治杲杲热,不治蓬蓬汗,就是说热的都发烫了,里面气机都沸腾了,这时候不要强行的用寒药去阻断它,这个导致的后果就像是在一炉热碳当中浇下冷水,会炸塘的,水火激荡人身是受不了的。“蓬蓬汗”就是汗不断的汩汩的出来,气机像气浪一样往外滚。就是说在邪气刚盛的时候不要硬来,不要强行阻断邪势。洪水泛滥了不要强堵,要顺势而导之,让它衰弱下来之后再收而治之。疾病上有阴阳格拒,阴寒至盛格拒阳气,吃热药就格拒出去了,只能是热药冷服,慢慢的化之,或者使寒邪渐渐的向外散开,散开之后寒邪的单位面积减少,然后再分而治之。所有这些都是工作生活上的道理,整个自然的道理都可以运用到人身上,人身的道理就是《内经》上的学问。还有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中医上的学习,因为中医上的所有理论都是根植于对气的层次或神的层次的把握,才有丰沛饱满的经验用于治病。不然病万变而不见其宗,在人体里胡乱的搞往往导致不测的结果。
时间好像到了,最后说一下,医生也好,病人也好,整个的治病都是跟自己在战斗。医生应当告诉病人要自己战胜疾病,并不是假以外力就能完全解决的,很多病人愿意吃药,不给他开药病人心里还不安,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他开药,但同时要告诉他如何将养,开的药可以是安慰剂也可以是不痛不痒的方剂,比如四君子、四物、逍遥啊,这些方子吃不坏人,对人体还有拨乱反正的作用,比如他觉得肾不好就可以给他开金匮肾气,同时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其实金匮肾气治病吗?不是说不治病,但很多病不是金匮肾气可以解决的,如果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可以告诉他调生活方式;如果是物欲太盛,忙于奔走生意场,官场上,建议大家不要去治或者给以安慰就可以了。因为这些人的心力太强,完全迷失了,一般是纠不回来的;如果是缺乏锻炼,过于安逸了,天天窝在那,气机不畅都不动了,远远望气都呆在那了,就让他去户外运动,跑步啊健身,同时还要辅以方剂,不然的话他不信你,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不吃药可以治好病,就可以给他开药,同时告诉他需要怎么锻炼,一天一个两个小时才能促进药物的吸收,这样告诉病人他就乐于接受,而且经常的调下方。其实吃药不是主要目的,锻炼身体是主要目的,身体锻炼刚强了,很多病自然而愈,还有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家很多事情看开之后,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起居,一辈子照此而行,就可以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四绝)”,不要固执于某一件事情也不要总想着自我。还有“勿必”,不要强调一定要怎么样,比如一定要争第一,一定要拿到年终奖,这都是耗伤气血精力的方式,不建议大家采用。
今天讲养生只是大概捋了一下,这次就是顺着上次说的几条说下来,中间也有一些错乱,没有形成体系。不过大致的几点还是希望大家注意:第一,疾病的养生、治病也好靠自己不靠他人,作为医生首先要有个好的身体;第二,治病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虎狼大夫上来就开汗、吐、下三方,这对现在的很多慢性病是完全不适用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肿瘤也好,寒积热证也好,不是三五剂药下去冰冻三尺的冰就能溶化掉,要慢慢的消。像很多老中医开方子剂量也小了,药味也平和了,这是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剂频服不断地消导,但是药要对证;第三,养生和治病是一辈子的,病和命(尤其现在很多慢性病)是相伴相生的,可能一辈子都跟这个病做伴;第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四时阴阳整个自然规律的变化去不断地从中总结道理。气道初期大家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外在的观察和了解才能体会到气道是真实存在不虚,是真真实实有这个东西,以后随着大家的自我感受越来越深入可以切身的体会到,而不是脑子想像。最后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外得则内失,内得则外失,内得外得不能两立,同样内失和外失也不能两立,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当官者其病不好治,谋财者其病不好治,好得而恶失之人其病不好治。
还有,所有人的气机都是活活泼泼的,是深奥而广大的,希望大家喜欢气道中医并且可以进一步了解,可以使人摆脱的形质的束缚而达到精神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