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4
- 获得点赞
- 90
- 声望
- 38
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在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中,中风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为常见,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为社会及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失衡、气血逆乱。中风的病机复杂,病情多变。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四个类型。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临床多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这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见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风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药、西药、针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首先,要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而且,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中经络是中风的轻症,宜养血祛风、通经活络。可用大秦艽汤加减,或服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中脏腑是中风的重症,应首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分别对证应用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化汤及参附汤等。要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中风的优势,针对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分别采用头针、项针、舌针、体针、电针等方法治疗。
第三,治疗的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康复。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经头穴针刺治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5~10分钟后,瘫痪肢体肌力可提高1~2级以上,这被称为针刺的“即刻效应”。若进行连续、系统的针灸治疗,针刺效应会不断累加,使疗效稳定提高。
目前,医生大都比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常忽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的存在。据资料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种原因被漏诊。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孙远征教授通过主持“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以及“针刺治疗皮层下白质脑病的研究”等课题项目,发现应用药物、针灸配合心理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
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失衡、气血逆乱。中风的病机复杂,病情多变。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四个类型。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临床多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这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见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风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药、西药、针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首先,要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而且,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中经络是中风的轻症,宜养血祛风、通经活络。可用大秦艽汤加减,或服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中脏腑是中风的重症,应首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分别对证应用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化汤及参附汤等。要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中风的优势,针对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分别采用头针、项针、舌针、体针、电针等方法治疗。
第三,治疗的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康复。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经头穴针刺治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5~10分钟后,瘫痪肢体肌力可提高1~2级以上,这被称为针刺的“即刻效应”。若进行连续、系统的针灸治疗,针刺效应会不断累加,使疗效稳定提高。
目前,医生大都比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常忽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的存在。据资料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种原因被漏诊。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孙远征教授通过主持“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以及“针刺治疗皮层下白质脑病的研究”等课题项目,发现应用药物、针灸配合心理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