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右转”与古代的浑天说有关。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像,来构想天体的构造。
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自东向西旋转。所谓右转(旋),是指天体自东向西旋转;左旋(转),是指天体自西向东旋转。由于天体自左向右旋转,才能有昼夜四时。《内经》受浑天说的影响(天人相应观),认为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不断在左右升降运动,人体的阴阳二气,当然亦在不断的在进行左右升降运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机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正是此意。
天干戊己在五行属土。天干与脏腑五行的配属关系是这样的,即天干有十→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配脏腑即五脏五腑→肝(甲)胆(乙)、小肠(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肠(庚)肺(辛)、膀胱(壬)肾(癸)。
甲肝乙胆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土分戊己】是指脾胃;【中气左旋、右转】指脾胃二气的左升右降运动→脾的左升(旋)、胃的右降(转);【己土】指脾;【戊土】指胃。脾升胃降→左旋(升)右转(降)。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而《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阳》又云:“中气升降,是升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
具体到人体脾胃二气的生理功能是否如此呢?
脾与胃同居中焦,中气则是指脾胃二气。“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素问•太阴阳明论》),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⑴水谷纳运相得:即“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两者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转输。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云:“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张介宾《景岳全书•脾胃》也说道:“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⑵气机升降相因: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自然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机能的正常运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⑶阴阳燥湿相济: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胃津充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二》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
脾升胃降,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燥一湿(润),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转运功能。既无左右之分,亦无旋转之别。若以左旋右转的“天人相应”理念来解释人体的某些生命现象,如“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或只是出于理论需要而构建的体系,太玄奥,有时并无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并非可取。供参考。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201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