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教你几个判断中医真实水平的方法

苍穹jiff

执业中医师,中药师。深耕传统医学多年,资深中医大咖。常年致力于传承中医药道法,弘扬中医药文化
贵宾
注册
2008/10/20
帖子
3082
获得点赞
365
声望
83
中医现状堪忧,我向来认为不在于外界的几个苍蝇哼哼唧唧,最主要的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实际水平不能提高上来,更可怕的是一些根本没入门的人经过商业包装,比真的有水平的中医在大众中更有影响力。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把生命和健康委付给那些貌似有水平,而实际只是商业道具的所谓名医,钱被掏了小事,误了健康就给生命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想起来实在令人流汗的。
中医的振兴,关键在于让更多的大众从中医得到健康方面的实惠,而大众要从中医得到健康方面的实惠,则需要大众具有判断中医真实水平的方法。

外行判断内行的业务水平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中医学,由于其理论离现代人学习的现代知识比较远,那些不搞中医专业的现代人基本一辈子都很难接触到,所以就更难了。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点,希望能对大家选择中医有所帮助。

一, 不要被名声所惑。
好的名声需要经营。汲汲于名声的经营,往往会疏于专业知识的钻研。判断中医的水平,名声最不可靠。特别是现在的商业社会,各种宣传工具很发达,名声塑造更是成为了一种专业学科——广告学,名声塑造已经可以速成了,名声就更不可靠了。有些民营医院找几个退休的、靠熬年头熬到副高或高级职称的中医,经过一番包装,电视上一番广告轰炸,全都成了专家了,不知骗了多少人的钱财,耽误了多少人的病情。靠广告宣传的中医一定不能信——被这个结论冤枉的肯定不足1%。

二, 不要被祖传所迷。
历史上的名医的儿子基本都不是名医,祖传基本不可靠可见一斑。因此,靠打祖传牌的中医一般都是无牌可出的,一定不要迷信。

三, 不要有年龄局限
成为好的中医需要悟性。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方剂教研室老主任王绵之就说过,一个人三个月之内没有学会号脉,就一辈子也学不会号脉。因此,熬年龄在中医这个行业对技术的增长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一般来说从业10年左右,大部分能见到的病临床上基本都见过,中医水平就完全定型了,再也不会长到哪里去。如果按照23岁左右(大学毕业的年龄)开始临床,到33岁中医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基本定下来了。庸医到80岁还是庸医。

四, 最关键的一点:中医身边的人是否找他看病
看一个中医是否值得你信任,最好的办法是看他身边的人是否请他看病。
如果一个中医名声很响,很远的人都来找他看病,但是身边的人不找他看,这个中医肯定不值得信任。原因很简单,外地人冲着名声来看病,碰巧好了那么一次,大肆宣扬,就会带来更多新人,那些没有疗效的虽然也会说,但是架不住病急乱投医的人试一试的心理,所以基本阻挡不了更多的不明底细的病人的到来。

而身边的人找你看病,看10次,疗效好的5次,只能是不挨骂,基本不会再找你看了,疗效好的至少要7-8次才能获得信任,会继续找你看病。因此,如果一个医生虽然没有很大的名声,但是身边的人,特别是在医院里的同事有病都来找他看,那他必然是有真才实学的,是值得信任的。

实际上中医界一大怪事就是很多人家里人都不愿意找自己家里的中医看病,还美其名曰医不自治。这实际上是胸无定见的典型表现,有定见的中医是不放心把自己的亲人交给别人看的。我在学校时很多同学的父亲或祖父等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如果不是中医上成功就不会让他们后辈还来学中医),但是我的同学们有病就不要自己的父亲或祖父看。这就是中医残酷的现状。

五, 一个难倒很多中医名家的问题
我的一些大学老师们(都是中医界著名的人物)因为从事职业的缘故,总要在各种场合鼓吹中医的,特别是中医备受攻击的时刻。但是也总被一个同样的问题难倒。经常会有听众问他们家里的孩子感冒了是服西药还是熬中药,他们就不敢再说了,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在用西药。

实际上,一个对中医有比较好的领悟的人是不愿意在感冒的时候用西药的,特别是现在流行的输液,更是断断不愿用的。中医对感冒的治疗是非常精细的,分很多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气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等等。如果认证准确,用方合理,效果非常显著,一般一副药就可以解决问题。而现代医学治疗感冒就没有这样细腻的分型,对壮实人的风寒感冒效果还可以,对其他类型的感冒疗效很差。比如,对中医认为是湿气导致的感冒就基本没有疗效,我在临床上就经常会接到用西药治疗了2、3个月的这类感冒病人还低烧不退,用中医的治疗湿气感冒的方法治疗2-3副药就解决了。别的中医家里的情况我不知道,我们家的人感冒一向都是用中药治疗。

还要罗嗦一下,就是用输液的方式治疗感冒对大多数风寒感冒的人是不适合的,你想想病是由于感冒风寒而来,虽然发烧,但那是因为寒束于表,热不能散发而出现的体温升高,主要矛盾还是表寒,要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去表寒,那么大一瓶的冰凉的液体直入血液,对康复是很有障碍的。但是由于商业利益的原因,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是主流了,着实可叹。

六, 留意中医诊脉时的行为
切脉,是中医的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但是据我的观察,目前至少80%的中医从业者不会这门诊断技术。脉民间有男左女右的说法。但是如果一个中医给你看病只摸你一只手的脉,你就不要相信他了,直接可以起身走人。真正的中医诊脉只有认真摸了两个手的脉才能作诊断的。那些根本不摸脉,也不看舌头,问问你的情况就给你开药的就更不用说了。

七, 注意服药时的反应
中药要是非常对证,一般很快就有反应的。而不是传说的那样中医是慢郎中。如果药物服下三四副下去没有什么反应,好的坏的都没有,就说明没有对路。当然,这并不一定说明医生水平差,要如实地向医生反映,以便调整方向,如果调了2-3次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就可以考虑换医生了。记住,中药不慢,3-4副就应该有反应,不管好的坏的。

八, 最好能自己明白一些中医医理
如果能明白一些中医的基本原理,就更容易判断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学西医比较好赚钱,但是学好中医对自己健康的好处更大,即使不从事医学专业,也应该学点中医理论。中医古籍中有一本医书叫《儒门事亲》,就是说孝敬父母必须要懂得医理。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两门必须要学的一个是医学,一个是风水学。父母活着的时候用医来让他们好好安度晚年,过世后,用风水学找一块好地让他们安息。山水郎中准备以后逐渐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

九, 选定一个好中医就要坚持
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连贯的,养生和防病都有系统的理论。遇到一个好的中医,如果的确是医理贯通,那是一个人的福分。这时就应该让中医全面的评估自己的体质,然后制定一套合乎体质的养生治疗方案,定期的进行养生,调理,坚持下来,对身体健康必定有莫大的益处。
 
确实如此,因此把这个帖子发过来了,相信会对患者朋友们有些帮助
 
多学习,避开"糖衣炮弹"的迷惑
 
一般来说从业10年左右,大部分能见到的病临床上基本都见过,中医水平就完全定型了,再也不会长到哪里去。如果按照23岁左右(大学毕业的年龄)开始临床,到33岁中医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基本定下来了。
对此说实不敢苟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中医要有点名气都是在40岁以后。再者中医博大精深,十年时间怎能定型呢?一个真正的好中医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即使到了七八十他的医术随着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还在提高。
 
其实一个中医的医术好坏,水平高低并不是病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而是同行的公认。病人说好的并不一定好,同行说好的那才是真正的好。
 
综上所述,在我这儿没有一个中医。
 
商榷第3与第8点:
3,为医之道贵在与年俱进。历代贤达皆是临证,思考,读书不断相互促进,乃至大成。50岁悟道的大有人在。
8,某些疾病如臌脹(肝硬化腹水),痹证(类风湿)部分病人7天至15天方见效,也许是本人水平所限。
 
你说的8点应该是楼主所说的7点吧。对您的观点我很赞成。
 
所言极是!能不能成为好中医,在年轻时都能表现出来.
 
呵呵,这是我转的一篇帖子,其实我觉得对于患者来讲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对于第三点,我个人觉得原作者的意思是讲,看中医不要过于看重年龄,现实中其实是有不少老中医,招牌就是一把白胡子,技术其实一般,但是患者就会很相信他们,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更偏重于这点,因为写作的角度是对着患者来讲的
对于第七点,我个人觉得一般的病,只要辩证准确,一般都是3到4剂就有明显效果
但是如果病因病机很复杂的话,三到四剂想有明显的感觉比较困难
 
中药不慢,3-4副就应该有反应,不管好的坏的

这个观点俺很赞同!
即便是一块木头放到汤药里泡泡也还要变颜色的,何况一大活人?
 

不是很赞同,如果慢性病的话,需要药效积累,3、4副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脉民间确有男左女右的说法,刚开始学诊脉时,受此言限制,后看到书上所言,男左以气脉为主,女右以血脉为主,并非为是男患者只诊左,女患者只诊右之误谈,两手六部脉皆诊!
 
此篇文章有些地方过于偏激,以点带面成分极大。不可否认的是文章里所说的事情是有的,但有很多地方与事实不符。总体看来该人年龄不会超出四十岁左右,满腔激情,满脑浮躁。
 
生病了,那有空去找好医生呀,最多托个熟人找医生,然后治疗了才知道医生的水平嘛
 
不是什么病都能用三四副药物就有反应的——个人见解。
总体上这篇文章还是有些意思的。
 
不错的文章!有点瑕疵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古就有忠孝两难全,何况是在经济社会治病行医!

我看此文做为人们了解看中医的常识是必要的、必须具备的。
 
有意思,好中医还是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