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0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认真总结中医疗效
秦伯未
一
总结中医疗效,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项中心工作。
有人认为,中医疗效早就肯定了的,不需要再从总结来证实,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科学研究。也有人认为,中医处方变化太多,不容易总结的好,而且只从中医角度来总结,仍然不能说服人。我的意见,疗效必须总结,总结疗效就是总结临床经验。任何工作,都在总结经验中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从而获得逐步提高。中医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把这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这理论指导临床,正应该总结疗效来证实理论和发展的理论。同时中医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使错误的和不完全的得以纠正和补充。因此,今天总结中医疗效说明祖国医学的优越性,进一步去粗存精,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如果中医和学通中医的西医大夫们合作,能够真正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经过谨密观察,积累较多的病例,再将有效病例加以分析,对照现代医学诊断是什么病,治疗效果如何,更能说明疗效的高低。这样来确定疗效,不仅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对研究上有更高的科学价值。
总结疗效,实际上也就是科学研究工作。过去把科学研究看得十分高深,以为只有在实验室里总结起来,加以分析,便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假如跳跃这一步是不可能进行研究的。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来说,发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疗效使医疗质量提高一步便是发扬了。因此,我们对祖国医学的研究要有两手。一手是临床总结和文献整理的研究;另一手是用现代科学作实验研究。在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为总结临床疗效,并且要普遍地大量地进行总结,只有把这工作做好,才能为实验研究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
与此同时,总结疗效也是在临床中寻找治疗规律的研究,有了符合于实际情况的客观规律,谁能掌握了它,谁就能治好病。中医大夫都有或多或少的一套治疗规律。这些总结疗效的时候,能结合原有的治疗规律 找出一套更为完整的新的治疗规律,使之掌握在广大中医手里,便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医疗水平。
二
总结疗效的方法,应该是一个病例一个病例来总结,从头到尾,将病情变化、处方用药交代清楚。等到积累大量的病例,再按各个病种分类,进行分析综合,便能使每一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等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出一套治疗规律。一个病从发生到终了都有变化,尤其是慢性病疗程较长,要做出全面总结并不简单。而且每一病例不可能都是完整的,有些经过长期才来治疗,有些只治前期或中间一段时期,也有只治一次、两次的,这些零碎的病例要不要总结,对完整的病例能够看出转机。对不完整的病例能使一点一滴的经验不致散失,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将疾病分成若干阶段,主要是病情起了根本的变化,治法和方药也随着改变。比如感冒,开始恶心、咳嗽、头痛、鼻塞,或转变为发热、喉庠、咳嗽,或不发热而咳嗽,或寒热退而咳嗽不已,应当一项一项的总结。再如小儿麻疹,初见发热未见疹点,是一种证候;身热渐高,疹点涌现,是一种证候;疹点渐退,余热未清,又是一种证候。只要分别地把这些不同证候作成阶段性总结,可以看到先用辛凉解表,次用清热解毒,最后用养阴清肺,便是麻疹的一般治疗规律。麻疹中也有因热盛而转变成气喘鼻煽、或受寒凉且郁遏肌表不能透泄,以及泄泻、牙疳等多种病变,这些病变比较特殊,不是每一麻疹所有,如果根据客观事实,区别一般的和特殊的详细叙列,便能使之更为全面。必须指出,规律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强调特殊,否定一般,不是科学态度,只看到一般而忽视特殊也是不对的。我们总结疗效,主要是找出一般治疗规律,同时注意特殊的一面。
用辨证施治的精神采取阶段性总结,并不是一个新的方法。比如:《内经》上“热论篇”以六经总结伤寒病,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在这一基础上更完备的指出了每一经的病因、病机和主证、主治、主方,总结了他一生治疗伤寒的经验。这是完全符合于辨证施治,也是阶段性总结的一个具体例子。诚然,用六经作为证候分类同脏腑有密切关系。因而反应了发病和变化过程中生理机能紊乱的客观现象,既不是一般的分类法,也不是硬性地把一个病分成若干阶段。然后认识到一个病的全部过程中,哪些是本病的根本变化,哪些是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一项一项分别清楚,实际上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总结。例如伤寒寒邪在表,属太阳,寒邪化热,从太阳传到阳明,属于本病的变化。太阳病内挟水饮,伴见喘咳,或治疗失当引起痞气、结胸、下利等,便是其他因素的影响。故总的说来,是一个伤寒病,分开说,包涵多种病证在内。正因如此,小青龙汤也能用于痰饮咳嗽,泻心汤等能治杂病中湿热痰浊内阻的胸脘痞闷、疼痛等症,其它常用于水肿的五苓散、真武汤,都是伤寒方剂。后来吴鞠通用三焦及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总结温病,形式不同,精神是一致的。
秦伯未
一
总结中医疗效,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项中心工作。
有人认为,中医疗效早就肯定了的,不需要再从总结来证实,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科学研究。也有人认为,中医处方变化太多,不容易总结的好,而且只从中医角度来总结,仍然不能说服人。我的意见,疗效必须总结,总结疗效就是总结临床经验。任何工作,都在总结经验中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从而获得逐步提高。中医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把这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这理论指导临床,正应该总结疗效来证实理论和发展的理论。同时中医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使错误的和不完全的得以纠正和补充。因此,今天总结中医疗效说明祖国医学的优越性,进一步去粗存精,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如果中医和学通中医的西医大夫们合作,能够真正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经过谨密观察,积累较多的病例,再将有效病例加以分析,对照现代医学诊断是什么病,治疗效果如何,更能说明疗效的高低。这样来确定疗效,不仅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对研究上有更高的科学价值。
总结疗效,实际上也就是科学研究工作。过去把科学研究看得十分高深,以为只有在实验室里总结起来,加以分析,便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假如跳跃这一步是不可能进行研究的。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来说,发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疗效使医疗质量提高一步便是发扬了。因此,我们对祖国医学的研究要有两手。一手是临床总结和文献整理的研究;另一手是用现代科学作实验研究。在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为总结临床疗效,并且要普遍地大量地进行总结,只有把这工作做好,才能为实验研究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
与此同时,总结疗效也是在临床中寻找治疗规律的研究,有了符合于实际情况的客观规律,谁能掌握了它,谁就能治好病。中医大夫都有或多或少的一套治疗规律。这些总结疗效的时候,能结合原有的治疗规律 找出一套更为完整的新的治疗规律,使之掌握在广大中医手里,便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医疗水平。
二
总结疗效的方法,应该是一个病例一个病例来总结,从头到尾,将病情变化、处方用药交代清楚。等到积累大量的病例,再按各个病种分类,进行分析综合,便能使每一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等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出一套治疗规律。一个病从发生到终了都有变化,尤其是慢性病疗程较长,要做出全面总结并不简单。而且每一病例不可能都是完整的,有些经过长期才来治疗,有些只治前期或中间一段时期,也有只治一次、两次的,这些零碎的病例要不要总结,对完整的病例能够看出转机。对不完整的病例能使一点一滴的经验不致散失,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将疾病分成若干阶段,主要是病情起了根本的变化,治法和方药也随着改变。比如感冒,开始恶心、咳嗽、头痛、鼻塞,或转变为发热、喉庠、咳嗽,或不发热而咳嗽,或寒热退而咳嗽不已,应当一项一项的总结。再如小儿麻疹,初见发热未见疹点,是一种证候;身热渐高,疹点涌现,是一种证候;疹点渐退,余热未清,又是一种证候。只要分别地把这些不同证候作成阶段性总结,可以看到先用辛凉解表,次用清热解毒,最后用养阴清肺,便是麻疹的一般治疗规律。麻疹中也有因热盛而转变成气喘鼻煽、或受寒凉且郁遏肌表不能透泄,以及泄泻、牙疳等多种病变,这些病变比较特殊,不是每一麻疹所有,如果根据客观事实,区别一般的和特殊的详细叙列,便能使之更为全面。必须指出,规律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强调特殊,否定一般,不是科学态度,只看到一般而忽视特殊也是不对的。我们总结疗效,主要是找出一般治疗规律,同时注意特殊的一面。
用辨证施治的精神采取阶段性总结,并不是一个新的方法。比如:《内经》上“热论篇”以六经总结伤寒病,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在这一基础上更完备的指出了每一经的病因、病机和主证、主治、主方,总结了他一生治疗伤寒的经验。这是完全符合于辨证施治,也是阶段性总结的一个具体例子。诚然,用六经作为证候分类同脏腑有密切关系。因而反应了发病和变化过程中生理机能紊乱的客观现象,既不是一般的分类法,也不是硬性地把一个病分成若干阶段。然后认识到一个病的全部过程中,哪些是本病的根本变化,哪些是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一项一项分别清楚,实际上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总结。例如伤寒寒邪在表,属太阳,寒邪化热,从太阳传到阳明,属于本病的变化。太阳病内挟水饮,伴见喘咳,或治疗失当引起痞气、结胸、下利等,便是其他因素的影响。故总的说来,是一个伤寒病,分开说,包涵多种病证在内。正因如此,小青龙汤也能用于痰饮咳嗽,泻心汤等能治杂病中湿热痰浊内阻的胸脘痞闷、疼痛等症,其它常用于水肿的五苓散、真武汤,都是伤寒方剂。后来吴鞠通用三焦及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总结温病,形式不同,精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