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王智贤医案选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许多人都被不同的疾病所困扰,尤以慢性病为甚.在此录王老的若干治验病例,供同好研究讨论.王老的最大医治特色是针药并用,有不少精僻论述.容我分期向大家介绍.

一 老慢支与肺心病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受损失调,每到冬季,常因感冒触发,继而感染加重,持续不已,使病情向肺气肿,肺心病方向发展,因此缓解期的治疗特别重要,既可防止感冒,感染,又可阻止病情发展,使受损的肺脾肾从病理变化上向痊愈方面转化,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疗法,很值得的提倡.

1.缓解期支气管炎防治方药

补骨脂30克,淫羊藿30克,五味子30克,山药30克,白术15克,生芪30克,苏木20克,桃仁20克,地龙20克,冬花30克,杏仁30克,百部30克,云苓30克,蝉蜕30克,鱼腥草30克,浙贝30克,甘草10克

共研细末,每晚服5克,麻油灯烧枣两个同时服用,服药后揉按天突穴十分钟.本方亦可减量煎服.

方解:本方前六味药,主要是补肾气,益肺气,健脾气,除痰湿.苏木,桃仁,地龙逐淤通络,改善肺循环,改善换气功能,与上述药物均为治本之法,后一部分药经现代研究,大都有止咳祛痰,消炎平喘,预防感冒,预防感染等作用.本方有防治结合,标本结合,既可阻止气管炎向肺气肿,肺心病方面发展,又可使现有的病情向痊愈方面转化.麻油灯烧枣是民间止咳验方,既有显著的止咳作用,又有调中和胃的效果,天突穴揉按可止咳平喘.

2.缓解期肺心病防治方药

肺心病是支气管炎,肺气肿发展的最后阶段,其过程是由轻到重,治疗也比较困难,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如能经适当治疗调理,也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阻止急性发作.这种治法只有在缓解期较长时间服药才能收到效果,特别是在秋末发作前开始服药,一直坚持三至四个月,这就能起到标本皆治,既阻止病情发展,又可预防感冒,预防感染发作.根据笔者几十年的体会,肺心病主要是心肺淤血,水气凌心(心衰),痰蒙清窍(肺脑),热邪犯肺(感染)等几种情况,因此在防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

补骨脂30克,淫羊藿30克,山药30克,人参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30克,白术15克,苏木30克,桂枝15克,桃仁30克,冬花30克,生芪30克,杏仁20克,百部20克,云苓30克,鱼腥草30克,葶苈子30克,浙贝30克,炙草15克.偏阴虚者去人参加西洋参30克.

共为细末每服5-10克,麻油灯烧枣两个为引,服药后揉按天突,膻中各十五分钟.本方亦可减量煎服.

方解:这是一个补肾益肺强心健脾的方药.肾为气本,肺为气主,肾主纳气,肺主呼气,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只有心肺功能正常,才能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能运化水湿,防止痰饮水溢的发生,健脾又可转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从而加强心肺功能.前一部分中药补骨脂,淫羊藿,山药,五味子,麦冬,人参,西洋参,生芪,白术有补肾益肺,强心\健脾的作用,增强心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又能减轻和制止其病理变化.由于肺气阻滞,心血运行不畅,导致肺朝百脉受阻,淤血内存,因而方中用苏木,桃仁,桂枝温阳通络,活血化淤,可使肺小动脉松弛舒张,肺血流受阻力降低,有利于肺循环和换气功能的改善,有利于心肌的营养和心肺功能的改善.百部,杏仁,冬花,云苓等经现代医学证实有祛痰止咳,平喘消炎的作用.本方可预防感冒,既防又治.麻油灯浇枣能止咳调中和胃,天突穴可止咳祛痰,膻中穴能强心平喘.

案例:

1.范某,女,50岁.发病二十八年,加重十年,近几年出现心慌气短,重时不能平卧.七五年冬季发作一个多月,卧床不起,几乎死亡,经中西医多方急救得到缓解.七六年冬开始服本药,每年三个月(二剂)三年来一直未急性发作,痰易咳出且比以前大大减少,咳喘气短,心跳心慌大为减轻,能料理一般家务.

2.杨某,男,发病十三年,加重五年,诊断为喘息性气管炎,有轻度肺气肿,每年冬季因感冒复发多次,且逐年加重,影响劳动,七六年,七七年每冬服药三个月,感冒及咳嗽气短再未发生,直到现在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参加农业劳动.
 
二 痹症的分型辨治

<<素问 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由外邪侵袭肌体,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邪留肌腠经脉,引起肢体肿痛麻木.现代医学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症,骨关节炎,均属此范围.本篇主要讨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的证治,其余关节痛,亦可参考用之.

痹证的发病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六淫)和肌体抗邪能力强弱有重要关系.如<<灵枢 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如素体虚弱,御外无能,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肌腠,关节,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受阻,病邪留滞其间,形成痹痛.其中风寒湿邪所致者,为风寒湿痹;热与风湿之邪合而致病者,为风湿热痹,病邪痹阻经络,深入脏腑,心气抑,可成为心痹.

此外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过多,高寒山区风寒之气过盛,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运,亦可形成痹证.

风寒湿痹,很难截然区分,只是各有其偏胜而已.为了便于掌握证治,临床上按其症状表现特点,认为风胜者,痛处善行走窜,称为风痹或行痹.寒胜者,痛处收引,称寒痹或痛痹.湿胜者,痛处重着粘滞,称湿痹或着痹.热胜者,痛处灼热红肿,多兼风与湿,称风湿热痹.

痹病日久,可使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脉络空虚,筋骨失养,正虚邪恋不退,屡发不已.故除有疼痛之外,尚有关节屈伸不利,肿胀畸形,麻木不仁,终至影响活动.亦可因痹阻经络,深入脏腑,复感于邪,内伤于心,而产生心悸,怔忡等,心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

辨痹证,先应区别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观察其风,寒,湿,热之邪在病程中的偏胜情况,确定其治疗原则.风偏胜者,祛风为主,御寒利湿亦不可废.寒偏胜者,散寒为主,祛风化湿亦不可缺.湿偏胜者,化湿为主,疏风散寒亦应适当配伍.热偏胜者,清热为主,辅以祛风化湿.久病之人还应当扶助正气,培补肝肾,补益气血,强筋健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可防止复感外邪,累发不已.痹证的分型是重要的,但还应注重组方选药,定穴定法,下面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 风寒湿痹

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留滞关节肌肉,其症有周身或几个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每遇风雨寒湿,病情加重,麻木沉重,伸屈不利.如痛处游走,流窜不定,或有虫行感,且恶负而脉多浮弦者是风邪较甚.疼痛固定不移,且较剧烈,尚有冷感,遇寒加重,得热则减,脉弦紧者,乃系寒邪偏胜.痛部酸楚,沉重麻木,脉濡缓者,是为湿邪偏重.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羌活10克,独活10克,桂枝10克,川膝20克,灵仙30克,苡仁20克,苍术10克,血藤10克,海风藤10克,伸筋草20克,透骨草10克,甘草3克,防风10克
风偏胜者防风加至30克;方解:本方系自拟方剂,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效果,不论何处关节痛均可应用.方中防风可治一切风症,古有可治三十六般风之说,风偏胜者可加大用量.羌活辛温,祛风除湿,治一身骨节疼痛,配桂枝对上肢关节和头颈脊椎等疼痛疗效尤著.独活为治疗痹痛之常用药,善疗腰腿胫足等下半身疼痛,二药伍用治上下肢痹痛更效.桂枝温通经脉,祛风除湿,横行手臂,可治上肢肩,肘,腕,手等关节痛,并可引诸药达病所共同奏效.川牛膝活血通经,行淤止痛,且善行走下,对兼有肾虚引起之下肢痛者效佳,本品既可引血下行,减轻头部及上半身因充血而引起的疼痛,又可引药下行,使诸药到达病所,故为治疗下肢及下焦的重要药物.威灵仙性温,为治风药中善于行走之品,十二经络无处不到,治一身麻木疼痛,尤以下肢痛更好,为治风寒湿痹之主药.笔者体会用量达30克,见效方著.薏苡仁有健脾,利湿,舒筋,排脓等作用,用在本方中旨在除湿舒筋,通利关节.苍术温燥,内可健脾除湿,外可祛风散寒,用于湿气偏重之痹症甚好.透骨草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等作用,治痹证,不拘远年近日均有效果.<<本草纲目>>称本品"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伸筋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对风寒湿痹引起之关节伸屈不利,筋脉拘急挛缩疗效甚好 .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经络,对全身手足麻木,游走性关节痛和阴雨天加重者尤效.鸡血藤活血通络,补血温经,对腰膝疼痛有较好效果.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增强疗效.

针灸方
本病的取穴原则应按脏腑经络理论,循经取穴,治有侧重,要求穴位既有通治风寒湿邪的共性,又有治疗偏风,偏寒,偏湿的个性,再结合局部的阿是穴,加强效果.

大椎 风市 血海 足三里 商丘.

方解:大椎为诸阳之会,主一身之阳,故有温阳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遇寒邪过胜者用温和灸法可驱一身之寒气.风市穴乃足少阳经穴位,不仅对全身有通经活,祛风除湿的作用,且对下肢的疼痛,麻木,沉重瘫痪,伸屈不利等都有较好的效果.血海穴乃脾经活血通络之要穴,用此穴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的具体应用,在临床上治痹症有较好效果.且血海亦可驱风除湿,常用来治疗膝关节疼痛.商丘为脾经穴,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配足三里可增强运化湿浊的功能.商丘对膝以下的关节疼痛亦有直接止痛作用.足三里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温化寒湿,对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楚都有效,且足三里乃强壮穴之一,无论治疗何种痹病,均可用足三里来增强疗效.

临床体会,上述穴位确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作用,治痹症疗效满意.针刺中如风胜者可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泻其风邪外出.寒胜者穴位宜多灸,留针要长,手法要轻,使病人感到针后有一种温热舒适感.湿邪胜者要针灸并用,必要加服中药.

除上介绍的几个通用穴位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局部穴位,以加强疗效.
1.肩关节:加肩禺,臂月需.
2.肘关节:加曲池透少海,天井.
3.腕关节:加阳池,手三里.
4.髋关节:加环跳,秩边.
5.膝关节:加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
6.踝关节:加昆仑透太溪,悬钟透三阴交.
7.脊柱痛:加委中,身柱.

药物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2毫升,每日注射一侧足三里,交替应用,十天一疗程
湿偏胜者苡仁加至30克;寒偏胜者桂枝加至15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