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26
- 帖子
- 2244
- 获得点赞
- 188
- 声望
- 63
首先要说的是,俺是中医fans中的业余fans。
俺们家乡,在一偏僻的农村。山瘦水小,但俺们村里活到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是有的。在记忆里,父老乡亲们发烧咳嗽之类的,自己弄点姜葱煮面条吃,发发汗;小孩子伤风伤食嗝馊气,也只是用紫苏萝卜子煮点水喝。若是重病,一般也是请当地的赤脚医生背个印有十字符号的皮箱前来诊治。若是病到镇上医院去住院的话,那就是大病了。
在小学暑假时,经常跟小伙伴一起去挖药,只是为了卖点零钱买小人书看。那时俺们乡里有一收购站,除了收购破铜烂铁麻洋子,也收购一些草药。俺们最乐意挖的药,是射干(1.2元/斤),青木香(0.8元/斤),沙参(1.2元/斤),都是要弄干净晒干的。半夏也是收的,但那东西太难挖,长在土里特深,一不小心就会挖跑不见了,其他的还有天冬,极难找,好不容易挖上一点,晒干了飘轻的,也不感兴趣。俺们那药材种类较多,但量都很少。相对来说青木香田埂地头分布较多,而且肥硕,比较重秤,所以俺对那个东东挖的比较多。辛辛苦苦挖上几天,送到收购站,也就是斤把两斤。现在回忆起来,觉得收购站当时用磅秤来秤那一丁点药材,是有些剥削的味道,而那时我们都是小不点,说多少就是多少,给点钱就乐得很的。家里有本《北方中草药手册》俺也经常翻着看,里面有很多图片,彩色的黑白的,为的是看看有些什么药材可以在我们那里找的到,当然其性味功能也看一看,尽管看的不是很明白。
俺们那里的夏天,人们身上容易长脓头包疖,自己也是一样。一般都是等脓包熟了,破了,脓头出来了就好了。俺记得一小伙伴身上特爱长此类东东:一次脚背上长一个大包,烂的不行,他是放牛的时候,找一黄牛把患处舔上一阵子,就好了,他身上长的大包疖,其父亲到山上挖一种什么花的根(据说很毒,能闹死人),放俩鸡蛋一起煎水,然后把蛋吃了,喝两汤匙水,就发昏睡觉,醒来后包疖都溃破了,脓头出来了就好了,很有效。而俺身上长的这些东东,自从翻看了草药手册,知道了青木香可以清热解毒,知道了银花藤鱼腥草可以解毒,有一年夏天,俺把这几样(都是鲜品)放在一起煎水喝了很多回合,那个青木香真苦啊!比黄连都苦。不过从那以后,身上就没再长这些大包疖了。
听父母讲,俺小时候身体比较差,拉肚子是经常的事情。有一次打青霉素,浑身发青,差点就没了,吓坏了父母亲。长大了才知道是过敏体质,只要是需要做皮试的针,都不能打(95年因手被螺丝刀弄破了,到医院打破伤风针,先做个皮试就觉得出冷汗,头晕,恶心,站不住)。5岁的时候一次跟小伙伴玩耍,一块石头扔准到俺鼻梁上,鼻子当时出了很多血,从那以后落下了“鼻衄”的毛病-很容易就流鼻血,热了流,冷了流,晚上睡觉没准也流到枕头上,为这个,父亲母亲心力交悴,不知道为俺找了多少偏方吃过,都没见过效果,一直到参加工作那一年-那一年俺20岁-整整十几年。
父亲是比较好学的,虽然他在他们的年代只读了三年书。家里有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是父亲从全国各地买到的。夏天流鼻血的时候,父亲也会开些药,俺记得是丹皮生地之类的,现在想起来,那些药是不对证,所以一点效果都没有。在读初二那年寒假,俺有些胸闷涨气,父亲开了些陈皮木香瓜篓之类的药,吃下去,感觉到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放了一些气,便轻松了。也是在那年寒假,坐在炉火旁,十分无聊,将父亲的一本《中医学基础》翻着看,从阴阳五行到脏腑气血,从八刚辩证卫气营血到六经十二经络,一发不可收拾。那个年龄,正是对大自然思考的年龄,俺遇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很容易就被迷住了。那时候,父亲大约也是刚刚开始对阴阳学说的思考,记得有一次父亲问俺:人睡着的时候就象死了一样,怎样用阴阳去解释呢?俺当时说阳气出来的时候人就是醒着的,阳气进去了人就睡着了--这个对话记忆犹新,呵呵。
读完初中,俺便到武汉上学去了--因为成了吃皇粮的。学校老师讲的课俺是不大感兴趣,老师在台上讲,俺在下面看《医宗金鉴》《内经选读》,老师即便是看到了,也是不太管的。当时看《内经选读》讲到阴阳离决,阴平阳秘等解说时,真的有豁然开朗的快乐之感,这感受现记忆犹新-但现在再看那些篇章时,却又是混混沌沌了,呵呵。而《医宗金鉴》的上篇讲的是伤寒订正,看第一篇太阳证俺就看不下去了,倒是把下篇的诊法脉法读了一次,觉得很有意思,把五脏六腑和五行归类,比较好懂也比较清晰,读的当然很认真--因为现在把那书翻开,里面划的杠杠相当多,只是大多都已忘记了。
学校图书馆里有本《简明本草纲目》,俺也是经常借来看,里面说的什么水啊土啊的,甚至说寡妇床边墙上的土也能入药,让人感到很新鲜。
那时的俺,除了经常流鼻血外,还经常头痛。看过了《金鉴》和《本草》,就想自己弄点药试试治疗头痛。于是乎,俺把《简明本草纲目》上的能治疗头痛的全罗列出来,最后也弄张纸将这些药象模象样地排成方子的模样,现在还记得里面是天麻蔓荆子白芷之类的---揣这这方子跑到武汉付家坡一大药房,那天是元旦节的前一天,学校放假。进了药房心里跳的厉害,是一个老阿姨接的。她看看了,就问俺:这是什么人开的?不给点!俺支支唔唔,最后还是承认自己开的。老阿姨问:你这乱七八糟的治什么病?俺小声说头痛。在俺一再坚持下,老阿姨还是给发了药,七块多钱--相当于当时俺家乡到武汉的车票,七个多小时的路程。
揣着那付药回来,已经是傍晚,去开水房打开水,在开水池龙头边却被一女生将刚接出的一桶水拖倒了全倒在俺身上那付药是没吃成,倒是先三度汤伤住了半个多月的医院(那医院治疗烫伤的药水真的很效,一位姓饶的青年医生也非常和蔼)。后来父亲看了俺的药方,骂了俺一顿,把药扔了并可惜了半天,那时候七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啊--从那次父亲的怒骂,知道了处方是要辩证的,处方也是有君臣佐使主辅制引的,不能头痛医头。即便是个头痛医头,也是要分原因的。那年俺16岁。
于是后来就看《金鉴》里面的《删补名医方论》,看过了,都忘了--只是四物四君还记得,字数少,好记,呵呵。遇到不舒服的时候-俺初中时因饮食问题(经常冷猪油拌饭)和一次心情郁闷喝多了酒,造成胆囊肿大留下后遗症-也去医院,但只找中医科看。开了些黄连黄芩石斛之类的和逍遥丸药,吃了不是很见效,也就不去了。
那些年气功是比较热的。学校足球场和树林里,一到晚上,少不了有许多站在那里练气功的。俺那时候也练,(因为在初中时代就跟着同学们一起盘腿静坐了,一下晚自习,宿舍里床上(通铺)坐着一排象模象样的“修行者”,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十分可爱)。当然是没有师傅教,自己看书。今天看这个功法,过几天看那个功法,总想练出个特异功能来。当时的权威报纸《中国青年报》经常大篇幅介绍XXX功法的XXX人的神奇故事,让人浮想不已.心境浮躁,终是没练出个什么名堂来,却是越练越觉得心烦,发闷。也有出现比较好的感觉的时候,感觉自身不存在了,空灵灵的十分舒服-但这样的感受只出现过一两次。最终是有一次站在操场练气,提气走督脉上百会下印堂,两眼球有触电的感觉,气感相当强,可鼻子的血也跟着出来了。自那以后,就不再练那玩艺了-没师傅带,不敢,怕变成欧阳峰。
俺在初中时,一次突发奇想,将空气象喝水一样“喝”到胃里会怎样?---结论是随后会频繁矢气,但不臭,而且感觉肚子很舒服。因此放弃了对于特异功能的幻想后,这个方法一直是俺经常使用的,让肠胃呼吸一下空气,直到如今,有时也会在睡觉前用一用(后来在一本上偶然发现“三三九乘元功”就是这样做的)。
由于所有气功书籍都要讲气血经脉阴阳,因此对学习中医来讲,还是有些帮助的。
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改行,搞中医。因此报考了自学考试,考中医。当地的卫生局教育科死活不同意,因为俺的职业跟医生根本就不搭界。但俺很坚持,去了卫生局很多次,俺不知道送礼,但俺的坚持,把那位教育科的主任感动了,批准了俺自学。记得当时考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科学》《中药学》,最低的有70多分,高的考了89分。《方剂学》《医古文》考过了,但因为当时工资很低,吃饭成问题,跳槽到了另外一个省,到底考过了没有也不知道了。同时得知即便是考过了所有课程,最后的一个实习是让人头疼的---因为职业的原因,我不可能能够找到一家医院让俺实习的,况且吃饭都成问题。因此,半途而废。那时,我20多岁。
在那个单位里上班,俺还是经常出鼻血,也经常头痛。车间里同班马永章大姐有一次看到俺出鼻血,地上一滩红的,就告诉俺她知道一种治疗鼻血的草药,她丈夫先头也出鼻血就是吃那个好的。俺不是很相信,因为从小吃的偏方草药太多,都不见效果。但马大姐很热心,她采了那药,在家里做好了带给我吃。一共吃了两次。从那以后,俺的鼻衄彻底断根了,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神奇,真的很神奇!另外一次,俺头痛,上班时伏在办公桌无精打采,马大姐看到了,说她可以帮我治疗一下:弄来一杯凉
水,让俺埋头伏在桌子上,然后就蘸着凉水揪后脖上的俩大筋,揪了一阵子,那个黑啊,那个痛啊,但大姐让俺忍着点,依旧揪了一阵子。感觉到头身微微冷汗,舒畅的很,头也不痛了。自那以后,多年头痛的毛病也去了。这两件事情,使我对大姐的恩德刻骨铭心,同时也知道了不用辩证也能治病的。
一次吃得很饱后就伏在桌子边午睡了,醒来后呃逆不断。一连两天,实在烦人。自己想了一下,脉实,是什么东西堵在食道管了?于是用铁汤匙锹点食盐放在火上烧一把,化点水喝下去,吐出了一些涎,感觉顿时舒畅,也不打呃了。
除了感觉中医的神奇,俺还能说什么呢?因此对中医越发喜欢了。另外有一次,胃痛,去当地医院中医科,医生问了一下哪里不舒服,俺说胃痛,医生便再没有他言,脉不号舌不看,埋头开始开方子了。开了一长串。俺没敢吃,自己到外面药店买点逍遥丸加十克西洋参,泡着点水喝了,也就好了。这次经历,也让自己一定要学一学中医,虽然此生与医生职业无缘,但至少能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整日为吃饭而发愁。中医书籍是很少看了。但有时候也翻一翻,思考一下。
在98年,一次冒雨骑车,次日高热,口渴,汗出,自拟了荆芥防风之类的,无效,高烧了好几天,直到烧自然退了人还是昏沉不爽,到一小诊所打了一瓶XX克星之类的(记不清了),边吊着水边凉汗出,就解了。可能是高烧过头了,随后呃逆频繁,连续几天,缺盆都感到涨痛,心中颇为焦急但找不到方法。被父亲知道了,让妹妹给俺捎了两瓶银耳罐头。那一口喝下去,顿感心下舒畅,呃逆立解。
还有一次感冒,吊了一针后,感冒的症状似乎是没了,可人感觉到头重脚轻,轻飘飘的,晕眩,走点路就感觉到虚汗。脉浮大软,舌光。自拟黄芪洋参麦冬五味子甘草一剂,用水杯泡着,喝了一次,没多久就感觉到人舒服了,那感觉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妙不可言!不过次日头皮上似乎长了许多类似疖子的疙瘩,不痛不痒,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没理,过几天也都消了。
有一年冬天,受了寒,不停咳嗽,咳痰清稀。自拟了麻黄桂支杏仁甘草防风之类,放在水杯里泡水喝,见效很快,微微有些汗意就不咳了。因父亲一再告诫俺,麻黄适合于极寒冷的地域使用,因此对于俺们中原地带的一定要小心,发汗力太强。因此,俺对于麻黄的使用,最多的时候也不过4克,也能发汗,效果也挺好。这个方子俺自身用过几次,都是水泡着喝的,都是立竿见影。
那个时候,父亲对中医似乎有些火候了。经常有些人来找着看病,听说还十几副药治好了一例精神病人。后来到县城里的药房里坐堂,属无证的那种。父亲也对病案做记录的。写在本子上,用的是毛笔。他经常要俺把他写的看一看。可俺看那病案时,一般都是:XXX人/男女,XXX地方不舒服,然后就是处方。俺觉得比看《伤寒论》还难,所以放着,一直也没看过。听父亲讲,他是看刘渡洲老师的一本薄薄的书而豁然开朗的,近来俺也看《伤寒论注解》,书上有父亲曾划过的杠杠,但他对伤寒论中的经方,似乎从没用过。尤其是麻黄,从不用。伤风感冒都是以防风桂支之类的解决,治疗过多例小儿,效果很好。当然,父亲的诊疗中也有诸多不见效的。
俺的姨父老早就是开诊所的,其擅长的是推拿接斗,也就是骨科,在当地比较出名。据说是他舅舅传的,自小就在磨刀石上练推拿手法,他的手力十分强和巧,俺是感受过的。他也知道许多奇方奇法,俺曾见他治疗一例眼皮下垂抬不起来的小孩子,不到十分钟,小孩子的眼皮就能抬起了,神奇的很!至于说鹤膝风之类的理虽已明但治疗取效却难的病症,他也有许多奇方奇法,见效很快。只是因为和他见面的机会少,也就很少有机会学习他的手段了。
因为自己不是医生职业,患病吃药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因此,对于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或亲眼看过的病案记忆十分清晰。而这些病案的治疗经过之效捷,使俺固执地认为,那些动辄吃几十剂甚至吃药以年以月计的,根本就是药不对证,而非什么中药治疗慢性病效果慢。
--唠叨中不觉深夜了,不写了,有空再继续。
俺们家乡,在一偏僻的农村。山瘦水小,但俺们村里活到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是有的。在记忆里,父老乡亲们发烧咳嗽之类的,自己弄点姜葱煮面条吃,发发汗;小孩子伤风伤食嗝馊气,也只是用紫苏萝卜子煮点水喝。若是重病,一般也是请当地的赤脚医生背个印有十字符号的皮箱前来诊治。若是病到镇上医院去住院的话,那就是大病了。
在小学暑假时,经常跟小伙伴一起去挖药,只是为了卖点零钱买小人书看。那时俺们乡里有一收购站,除了收购破铜烂铁麻洋子,也收购一些草药。俺们最乐意挖的药,是射干(1.2元/斤),青木香(0.8元/斤),沙参(1.2元/斤),都是要弄干净晒干的。半夏也是收的,但那东西太难挖,长在土里特深,一不小心就会挖跑不见了,其他的还有天冬,极难找,好不容易挖上一点,晒干了飘轻的,也不感兴趣。俺们那药材种类较多,但量都很少。相对来说青木香田埂地头分布较多,而且肥硕,比较重秤,所以俺对那个东东挖的比较多。辛辛苦苦挖上几天,送到收购站,也就是斤把两斤。现在回忆起来,觉得收购站当时用磅秤来秤那一丁点药材,是有些剥削的味道,而那时我们都是小不点,说多少就是多少,给点钱就乐得很的。家里有本《北方中草药手册》俺也经常翻着看,里面有很多图片,彩色的黑白的,为的是看看有些什么药材可以在我们那里找的到,当然其性味功能也看一看,尽管看的不是很明白。
俺们那里的夏天,人们身上容易长脓头包疖,自己也是一样。一般都是等脓包熟了,破了,脓头出来了就好了。俺记得一小伙伴身上特爱长此类东东:一次脚背上长一个大包,烂的不行,他是放牛的时候,找一黄牛把患处舔上一阵子,就好了,他身上长的大包疖,其父亲到山上挖一种什么花的根(据说很毒,能闹死人),放俩鸡蛋一起煎水,然后把蛋吃了,喝两汤匙水,就发昏睡觉,醒来后包疖都溃破了,脓头出来了就好了,很有效。而俺身上长的这些东东,自从翻看了草药手册,知道了青木香可以清热解毒,知道了银花藤鱼腥草可以解毒,有一年夏天,俺把这几样(都是鲜品)放在一起煎水喝了很多回合,那个青木香真苦啊!比黄连都苦。不过从那以后,身上就没再长这些大包疖了。
听父母讲,俺小时候身体比较差,拉肚子是经常的事情。有一次打青霉素,浑身发青,差点就没了,吓坏了父母亲。长大了才知道是过敏体质,只要是需要做皮试的针,都不能打(95年因手被螺丝刀弄破了,到医院打破伤风针,先做个皮试就觉得出冷汗,头晕,恶心,站不住)。5岁的时候一次跟小伙伴玩耍,一块石头扔准到俺鼻梁上,鼻子当时出了很多血,从那以后落下了“鼻衄”的毛病-很容易就流鼻血,热了流,冷了流,晚上睡觉没准也流到枕头上,为这个,父亲母亲心力交悴,不知道为俺找了多少偏方吃过,都没见过效果,一直到参加工作那一年-那一年俺20岁-整整十几年。
父亲是比较好学的,虽然他在他们的年代只读了三年书。家里有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是父亲从全国各地买到的。夏天流鼻血的时候,父亲也会开些药,俺记得是丹皮生地之类的,现在想起来,那些药是不对证,所以一点效果都没有。在读初二那年寒假,俺有些胸闷涨气,父亲开了些陈皮木香瓜篓之类的药,吃下去,感觉到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放了一些气,便轻松了。也是在那年寒假,坐在炉火旁,十分无聊,将父亲的一本《中医学基础》翻着看,从阴阳五行到脏腑气血,从八刚辩证卫气营血到六经十二经络,一发不可收拾。那个年龄,正是对大自然思考的年龄,俺遇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很容易就被迷住了。那时候,父亲大约也是刚刚开始对阴阳学说的思考,记得有一次父亲问俺:人睡着的时候就象死了一样,怎样用阴阳去解释呢?俺当时说阳气出来的时候人就是醒着的,阳气进去了人就睡着了--这个对话记忆犹新,呵呵。
读完初中,俺便到武汉上学去了--因为成了吃皇粮的。学校老师讲的课俺是不大感兴趣,老师在台上讲,俺在下面看《医宗金鉴》《内经选读》,老师即便是看到了,也是不太管的。当时看《内经选读》讲到阴阳离决,阴平阳秘等解说时,真的有豁然开朗的快乐之感,这感受现记忆犹新-但现在再看那些篇章时,却又是混混沌沌了,呵呵。而《医宗金鉴》的上篇讲的是伤寒订正,看第一篇太阳证俺就看不下去了,倒是把下篇的诊法脉法读了一次,觉得很有意思,把五脏六腑和五行归类,比较好懂也比较清晰,读的当然很认真--因为现在把那书翻开,里面划的杠杠相当多,只是大多都已忘记了。
学校图书馆里有本《简明本草纲目》,俺也是经常借来看,里面说的什么水啊土啊的,甚至说寡妇床边墙上的土也能入药,让人感到很新鲜。
那时的俺,除了经常流鼻血外,还经常头痛。看过了《金鉴》和《本草》,就想自己弄点药试试治疗头痛。于是乎,俺把《简明本草纲目》上的能治疗头痛的全罗列出来,最后也弄张纸将这些药象模象样地排成方子的模样,现在还记得里面是天麻蔓荆子白芷之类的---揣这这方子跑到武汉付家坡一大药房,那天是元旦节的前一天,学校放假。进了药房心里跳的厉害,是一个老阿姨接的。她看看了,就问俺:这是什么人开的?不给点!俺支支唔唔,最后还是承认自己开的。老阿姨问:你这乱七八糟的治什么病?俺小声说头痛。在俺一再坚持下,老阿姨还是给发了药,七块多钱--相当于当时俺家乡到武汉的车票,七个多小时的路程。
揣着那付药回来,已经是傍晚,去开水房打开水,在开水池龙头边却被一女生将刚接出的一桶水拖倒了全倒在俺身上那付药是没吃成,倒是先三度汤伤住了半个多月的医院(那医院治疗烫伤的药水真的很效,一位姓饶的青年医生也非常和蔼)。后来父亲看了俺的药方,骂了俺一顿,把药扔了并可惜了半天,那时候七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啊--从那次父亲的怒骂,知道了处方是要辩证的,处方也是有君臣佐使主辅制引的,不能头痛医头。即便是个头痛医头,也是要分原因的。那年俺16岁。
于是后来就看《金鉴》里面的《删补名医方论》,看过了,都忘了--只是四物四君还记得,字数少,好记,呵呵。遇到不舒服的时候-俺初中时因饮食问题(经常冷猪油拌饭)和一次心情郁闷喝多了酒,造成胆囊肿大留下后遗症-也去医院,但只找中医科看。开了些黄连黄芩石斛之类的和逍遥丸药,吃了不是很见效,也就不去了。
那些年气功是比较热的。学校足球场和树林里,一到晚上,少不了有许多站在那里练气功的。俺那时候也练,(因为在初中时代就跟着同学们一起盘腿静坐了,一下晚自习,宿舍里床上(通铺)坐着一排象模象样的“修行者”,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十分可爱)。当然是没有师傅教,自己看书。今天看这个功法,过几天看那个功法,总想练出个特异功能来。当时的权威报纸《中国青年报》经常大篇幅介绍XXX功法的XXX人的神奇故事,让人浮想不已.心境浮躁,终是没练出个什么名堂来,却是越练越觉得心烦,发闷。也有出现比较好的感觉的时候,感觉自身不存在了,空灵灵的十分舒服-但这样的感受只出现过一两次。最终是有一次站在操场练气,提气走督脉上百会下印堂,两眼球有触电的感觉,气感相当强,可鼻子的血也跟着出来了。自那以后,就不再练那玩艺了-没师傅带,不敢,怕变成欧阳峰。
俺在初中时,一次突发奇想,将空气象喝水一样“喝”到胃里会怎样?---结论是随后会频繁矢气,但不臭,而且感觉肚子很舒服。因此放弃了对于特异功能的幻想后,这个方法一直是俺经常使用的,让肠胃呼吸一下空气,直到如今,有时也会在睡觉前用一用(后来在一本上偶然发现“三三九乘元功”就是这样做的)。
由于所有气功书籍都要讲气血经脉阴阳,因此对学习中医来讲,还是有些帮助的。
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改行,搞中医。因此报考了自学考试,考中医。当地的卫生局教育科死活不同意,因为俺的职业跟医生根本就不搭界。但俺很坚持,去了卫生局很多次,俺不知道送礼,但俺的坚持,把那位教育科的主任感动了,批准了俺自学。记得当时考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科学》《中药学》,最低的有70多分,高的考了89分。《方剂学》《医古文》考过了,但因为当时工资很低,吃饭成问题,跳槽到了另外一个省,到底考过了没有也不知道了。同时得知即便是考过了所有课程,最后的一个实习是让人头疼的---因为职业的原因,我不可能能够找到一家医院让俺实习的,况且吃饭都成问题。因此,半途而废。那时,我20多岁。
在那个单位里上班,俺还是经常出鼻血,也经常头痛。车间里同班马永章大姐有一次看到俺出鼻血,地上一滩红的,就告诉俺她知道一种治疗鼻血的草药,她丈夫先头也出鼻血就是吃那个好的。俺不是很相信,因为从小吃的偏方草药太多,都不见效果。但马大姐很热心,她采了那药,在家里做好了带给我吃。一共吃了两次。从那以后,俺的鼻衄彻底断根了,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神奇,真的很神奇!另外一次,俺头痛,上班时伏在办公桌无精打采,马大姐看到了,说她可以帮我治疗一下:弄来一杯凉
水,让俺埋头伏在桌子上,然后就蘸着凉水揪后脖上的俩大筋,揪了一阵子,那个黑啊,那个痛啊,但大姐让俺忍着点,依旧揪了一阵子。感觉到头身微微冷汗,舒畅的很,头也不痛了。自那以后,多年头痛的毛病也去了。这两件事情,使我对大姐的恩德刻骨铭心,同时也知道了不用辩证也能治病的。
一次吃得很饱后就伏在桌子边午睡了,醒来后呃逆不断。一连两天,实在烦人。自己想了一下,脉实,是什么东西堵在食道管了?于是用铁汤匙锹点食盐放在火上烧一把,化点水喝下去,吐出了一些涎,感觉顿时舒畅,也不打呃了。
除了感觉中医的神奇,俺还能说什么呢?因此对中医越发喜欢了。另外有一次,胃痛,去当地医院中医科,医生问了一下哪里不舒服,俺说胃痛,医生便再没有他言,脉不号舌不看,埋头开始开方子了。开了一长串。俺没敢吃,自己到外面药店买点逍遥丸加十克西洋参,泡着点水喝了,也就好了。这次经历,也让自己一定要学一学中医,虽然此生与医生职业无缘,但至少能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整日为吃饭而发愁。中医书籍是很少看了。但有时候也翻一翻,思考一下。
在98年,一次冒雨骑车,次日高热,口渴,汗出,自拟了荆芥防风之类的,无效,高烧了好几天,直到烧自然退了人还是昏沉不爽,到一小诊所打了一瓶XX克星之类的(记不清了),边吊着水边凉汗出,就解了。可能是高烧过头了,随后呃逆频繁,连续几天,缺盆都感到涨痛,心中颇为焦急但找不到方法。被父亲知道了,让妹妹给俺捎了两瓶银耳罐头。那一口喝下去,顿感心下舒畅,呃逆立解。
还有一次感冒,吊了一针后,感冒的症状似乎是没了,可人感觉到头重脚轻,轻飘飘的,晕眩,走点路就感觉到虚汗。脉浮大软,舌光。自拟黄芪洋参麦冬五味子甘草一剂,用水杯泡着,喝了一次,没多久就感觉到人舒服了,那感觉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妙不可言!不过次日头皮上似乎长了许多类似疖子的疙瘩,不痛不痒,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没理,过几天也都消了。
有一年冬天,受了寒,不停咳嗽,咳痰清稀。自拟了麻黄桂支杏仁甘草防风之类,放在水杯里泡水喝,见效很快,微微有些汗意就不咳了。因父亲一再告诫俺,麻黄适合于极寒冷的地域使用,因此对于俺们中原地带的一定要小心,发汗力太强。因此,俺对于麻黄的使用,最多的时候也不过4克,也能发汗,效果也挺好。这个方子俺自身用过几次,都是水泡着喝的,都是立竿见影。
那个时候,父亲对中医似乎有些火候了。经常有些人来找着看病,听说还十几副药治好了一例精神病人。后来到县城里的药房里坐堂,属无证的那种。父亲也对病案做记录的。写在本子上,用的是毛笔。他经常要俺把他写的看一看。可俺看那病案时,一般都是:XXX人/男女,XXX地方不舒服,然后就是处方。俺觉得比看《伤寒论》还难,所以放着,一直也没看过。听父亲讲,他是看刘渡洲老师的一本薄薄的书而豁然开朗的,近来俺也看《伤寒论注解》,书上有父亲曾划过的杠杠,但他对伤寒论中的经方,似乎从没用过。尤其是麻黄,从不用。伤风感冒都是以防风桂支之类的解决,治疗过多例小儿,效果很好。当然,父亲的诊疗中也有诸多不见效的。
俺的姨父老早就是开诊所的,其擅长的是推拿接斗,也就是骨科,在当地比较出名。据说是他舅舅传的,自小就在磨刀石上练推拿手法,他的手力十分强和巧,俺是感受过的。他也知道许多奇方奇法,俺曾见他治疗一例眼皮下垂抬不起来的小孩子,不到十分钟,小孩子的眼皮就能抬起了,神奇的很!至于说鹤膝风之类的理虽已明但治疗取效却难的病症,他也有许多奇方奇法,见效很快。只是因为和他见面的机会少,也就很少有机会学习他的手段了。
因为自己不是医生职业,患病吃药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因此,对于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或亲眼看过的病案记忆十分清晰。而这些病案的治疗经过之效捷,使俺固执地认为,那些动辄吃几十剂甚至吃药以年以月计的,根本就是药不对证,而非什么中药治疗慢性病效果慢。
--唠叨中不觉深夜了,不写了,有空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