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素问》24卷,自“上古天真论”起,至“解精微论”止,凡81篇(其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原缺,至宋才发现这两篇遗文补足,但多数人认为不甚可靠,故坊刻本仍缺)。
《灵枢》12卷,自“九针十二原篇”起,至“痈疽篇”止,仍为81篇。两部分共162篇,分析其中所叙述的内容,约而言之,不外15个方面:曰阴阳五行、曰五运六气、曰人与自然、曰藏象、曰经络、曰预防、曰病因、曰疾病、曰诊法、曰辨证、曰论治、曰针灸、曰药食、曰方剂、曰护理。其中尤以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藏象、经络、病因、辨证、论治、针灸、药食等9个方面最关紧要。所以如滑伯仁、李念莪、汪昂、薛生白等对《内经》的分类,都未能越此范围。
“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贯彻了朴素的唯物观,一方面也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明确地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是原始物质的气,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对抗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而《黄帝内经》里所有15个方面的内容,无不贯通了这一“阴阳五行”学说。《内经》里还有一个较突出的观念,它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因而无论言生理、病理、治疗、摄生种种问题,都不能离开“人与自然”这一整体观念而言。尤其在摄生防病方面它更起着主导作用。
“藏象”、“经络”,是《内经》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特殊学说。它虽与现代解剖生理学有近似之处,却不能完全用现代的解剖生理知识来说明它,因为它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观念下,抽象地阐述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等不同机能相互间的“生制”关系,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最不可缺少的理论。
“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伤三个部分,它是了解病变本质及发病规律的主要知识。“辨证”、“论治”部分,辨证则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如《灵枢·真邪篇》说:“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虽寥寥数语,已深刻地表达出八纲辨证的奥义。自张仲景著《伤寒论》据此以发挥其大义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唯一论据。施治诸理,突出地揭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诸篇。凡有关施治的气味性能、辨证立法、配伍方药、制约适宜、饮食宜忌诸端,无不阐发尽致,而为临证运用的准绳。
关于“针灸”,《内经》里特别丰富,尤其是《灵枢》还有“针经”之称,可以想见。单以刺法言,便有刺营、刺卫、输刺、分刺、推引、解结等39种之多。讨论诸病刺法,竟达62种,其论刺热性病59穴,水气病57穴,理论和经验均称卓绝,其中实有丰富的宝藏可以发掘。《内经》里记载的药物虽不多,而于辨识药物性味的阴阳、喜恶、宜忌诸问题,则櫽栝无遗,故诸家论本草的,无不以此为渊薮。
于此不难看出《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总结了先秦以前的医疗经验,而在于它善于运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并以自发的辩证法观点给祖国医学奠定了朴实的理论基础。从来就被人们尊之为“经”,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