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任应秋谈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62
获得点赞
832
声望
113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几千年来,祖国医学无论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虽然不断地在丰富,惟其中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医学观点,基本上都是渊源于《内经》的。因此学习《内经》,是学习祖国医学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学习才较好呢?我没有很好的成熟经验,只得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谈谈,供大家参考。
 
(一)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素问》24卷,自“上古天真论”起,至“解精微论”止,凡81篇(其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原缺,至宋才发现这两篇遗文补足,但多数人认为不甚可靠,故坊刻本仍缺)。

《灵枢》12卷,自“九针十二原篇”起,至“痈疽篇”止,仍为81篇。两部分共162篇,分析其中所叙述的内容,约而言之,不外15个方面:曰阴阳五行、曰五运六气、曰人与自然、曰藏象、曰经络、曰预防、曰病因、曰疾病、曰诊法、曰辨证、曰论治、曰针灸、曰药食、曰方剂、曰护理。其中尤以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藏象、经络、病因、辨证、论治、针灸、药食等9个方面最关紧要。所以如滑伯仁、李念莪、汪昂、薛生白等对《内经》的分类,都未能越此范围。
“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贯彻了朴素的唯物观,一方面也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明确地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是原始物质的气,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对抗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而《黄帝内经》里所有15个方面的内容,无不贯通了这一“阴阳五行”学说。《内经》里还有一个较突出的观念,它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因而无论言生理、病理、治疗、摄生种种问题,都不能离开“人与自然”这一整体观念而言。尤其在摄生防病方面它更起着主导作用。
“藏象”、“经络”,是《内经》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特殊学说。它虽与现代解剖生理学有近似之处,却不能完全用现代的解剖生理知识来说明它,因为它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观念下,抽象地阐述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等不同机能相互间的“生制”关系,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最不可缺少的理论。
“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伤三个部分,它是了解病变本质及发病规律的主要知识。“辨证”、“论治”部分,辨证则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如《灵枢·真邪篇》说:“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虽寥寥数语,已深刻地表达出八纲辨证的奥义。自张仲景著《伤寒论》据此以发挥其大义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唯一论据。施治诸理,突出地揭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诸篇。凡有关施治的气味性能、辨证立法、配伍方药、制约适宜、饮食宜忌诸端,无不阐发尽致,而为临证运用的准绳。
关于“针灸”,《内经》里特别丰富,尤其是《灵枢》还有“针经”之称,可以想见。单以刺法言,便有刺营、刺卫、输刺、分刺、推引、解结等39种之多。讨论诸病刺法,竟达62种,其论刺热性病59穴,水气病57穴,理论和经验均称卓绝,其中实有丰富的宝藏可以发掘。《内经》里记载的药物虽不多,而于辨识药物性味的阴阳、喜恶、宜忌诸问题,则櫽栝无遗,故诸家论本草的,无不以此为渊薮。
于此不难看出《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总结了先秦以前的医疗经验,而在于它善于运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并以自发的辩证法观点给祖国医学奠定了朴实的理论基础。从来就被人们尊之为“经”,是很有道理的。
 
(二)阅读方法

《内经》的内容已如上述,而其整个内容之中又都是贯穿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因而《黄帝内经》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病理现象的,它认为人体的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五行生制的原则进行的。而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变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内经》的整体观念非常强。它认为人体脏腑的内在联系,以及和外界的联系,都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这是阅读《黄帝内经》最基本的关键问题。
《内经》是秦汉以前的文字,应具有辨音读、明训诂的知识,才能对《内经》的文字作出较正确的理解。因经中文字,同此一字,平仄不同,意义悬殊;同此一句,句读离合,词义迥别。如《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易”应读为“施”,“施”即“驰”字。《毛诗·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释文云:“易,韩诗作施”。《尔雅释诂》:“驰,易也”。释文,“驰”本作“施”,是易、施、驰三字,古通用。
王冰注为“变易”,便失经义。又如《素问·痹论》篇云:“逢寒则虫”,虫,即痋字,音义均与“疼”字同。王冰注云:“虫谓皮中如虫行”,都由不辨音读,而望文生义耳。所谓训诂,即是正确地以今语解释古语,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复,与“腹”字通,作“厚”字解。
《礼记·月令篇季冬》云:“冰方盛,水泽腹坚”,郑注:“腹,厚也。”又云:“中心者,环死。”“环”与“还”通,还死,犹言顷刻即死。王注:“气行如环之一周则死”,不通之至。凡此之类,不胜枚举,以此说明不辨音读,不明训诂,要想正确地理解《内经》文字,是有不少困难的。
《内经》虽是谈理论的书,但绝非空洞浮泛的理论,而多半都是有指导临床实践的现实意义的。因而理解《内经》文字,一应以符合临床实践为准则。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出白,犹言出汗,因剧烈的疼痛而致大汗也。白、魄古通用,这里的“出白”,和《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魄汗”意同一义,故《淮南子》亦有“白汗交流”的话。疝证痛而汗出,这是临床习见的事,而旧注谓“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便非习见的事实了。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王注谓:“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这也不是临床事实,这个“足”字,只是义同“乃”字的虚词而已。所以说,我们要吸收《内经》的理论,统以能够指导临床为标准,否则,不能强作解人,而侈谈臆说。
《内经》共162篇,每篇各有其命题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又由若干段、若干节来组成。每一段每一节,无不有其重点的旨意,均须一一渗透,得其旨意所在,才算是有了心得。如《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在阐发如何保养真精来延长人类寿命的问题。全篇由四大段组成:第一段说明人类生命的修短,完全决定于自己如何讲求卫生之道,绝非幸邀可致的;第二段指出卫生之道,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第三段言先天禀赋不完全可恃,最可恃的还是在注意讲求卫生之道;第四段指出不同程度的讲求卫生之道,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较高的寿命。其他各篇,均应如此会悟贯通,才能逐次地窥其全貌。
既领悟其各篇的全貌后,还要更深入地、系统地、分类地撷取其资料,使我们能够充分地掌握它。如前所述,《内经》的主要内容,不外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15大类,便将各篇里有关各类的内容,分别摘录成为资料卡,各以类从,分别归档,而每一大类中,又要分做若干分目、子目,使其既细致又系统。如阴阳五行是一大类了,凡《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文字,都应归于这一类,类里分做阴阳、五行两个分目,每一分目里又据其不同内容建立若干子目,这样便能把《内经》的全部内容具体掌握了。掌握了以后,无论于治疗、于科研,都有绝大裨益,这实为研究《内经》最不可少的工作。如杨上善、李东垣、罗天益、滑伯仁、张景岳等,都下过这种工夫,只是他们都限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归纳就是了。
 
(三)选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能得善本,对于做学问是很有帮助的。什么叫作善本呢?张之桐曾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椠,不殊不阙之本也。故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钞”(见《輶轩语》)。因此,我们谓之善本,主要是指经过通人的精校细勘本而言。从版本的历史价值来讲,无论《素问》或《灵枢》,现在都还可以得到较古老的刻本。
如《素问》有宋嘉佑刊本,绍定重刊本,金、元、明各种刊本。《灵枢》亦还可以看到元代至元庚辰刊本,明成化、嘉靖等刊本。但据我看来,都不十分高明,残阙的地方还是不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素问》,是根据明嘉靖29年庚戍武陵顾从德翻宋刊本影印的,《灵枢》是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影印的。商务印书馆1954年出版的《素问》,是据四部丛刊影印顾本复加校刊而排印的,《灵枢》亦是据赵本排的。两者比较,后者排印本的校勘工作,略优于前者影印本。因而顾刻本《素问》,赵刻本《灵枢》,较为一般所熟悉。若以善本的标准衡量,顾、赵两刊本仍嫌其不足,我介绍几个善本的刻本如下。
摹刻宋本《素问》,光绪甲申京口文华堂刊本。这是丹徒赵云生据蒋宝素医家所藏宋椠本而摹刻的,不仅字体端整,粗看一过,确较顾本为优。如卷十一《举痛论》:“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顾本缺末句“绌急”二字,而摹刻本则补足完好。《六元正纪大论》“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句,顾本误“依则”,而摹刻本不误。《标本病传论》“先病而后生中满者”句,顾本误“后先”,而摹刻本不误。虽然摹刻本与顾本同样存在错误的也有,但确要少得多。(按:浙江有此复刊本,较劣。)
黄校《内经针刺》,光绪甲申黄以周校刊本,即《灵枢》。书末附《素问遗编》。字划最为端正,全书“脉”不作“脉”,“痹”不作“痹”,“决”不作“决”,“飧”不作“殓”,医籍中校刻如此其精者,实少见。
钱校《黄帝素问二十四卷附校记》守山阁单刻本咸丰二年刊、钱校《灵枢经二十四卷附校记》守山阁单刻本咸丰二年刊。两书均为金山钱熙祚校刻,钱校多据《难经》《甲乙经》以及两书相互校勘,《灵枢》的残缺甚于《素问》,而钱氏于《灵枢》的校勘,独多,尤为难得。两书的校勘记,当顾尚之作,于王冰注及新校正语,都有所补苴纠正。无论其为或引旧说,或出己见,均极精当。因此这两部校刻本,对于治《内经》的帮助很大。原刻本已不易得,惟中医学会戊辰影印本还有流通的,在古旧书店里时或可购。
《内经评文》光绪戊戌皖南建德周氏刊本。全书仍照《素问》《灵枢》原本分卷,为周学海澄之氏所评。这个刻本的优点有二:首先是把每篇文字,按其内容分做若干段节,读起来易于理解,这工作姚复庵也做过,但有删削,不如周氏的完整;其次是校刊较好,基本上错误很少,断句亦较正确。过去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的断句坏,不可从。至于他用乡学究评点文章的方法,架空臆说,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我们选用这个刻本的优点,不取其缺点,对我们读《内经》仍有帮助。惟这刻本单独发行较少(我曾得一部,印制极精),一般都在《周氏医学丛书》里,而《周氏医学丛书》既有原刊本,亦有影印本,时而可以买到。
以上这四种刊本,都是《内经》较好的读本。从这几部刻本入门阅读,必然会获得与阅读一般坊刻本不同的另一境界。
 
(四)选注

《内经》的注本并不太多,除去名存实亡的外,兹将能见到的书开列于下,以供大家的选读。
(1)《素问》《灵枢》全注本计有: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明马玄台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明张景岳的《类经》;清张志聪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节解》;清姚复庵的《素问经注节解》《灵枢经注节解》;清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灵枢悬解》等六种。

(2)《素问》单注本计有:唐王冰的《素问释文》;明吴鹤皋的《吴注素问》;清高士宗的《素问直解》;清张琦的《素问释义》等四种。
(3)节注本计有:元朱震亨的《素问纠略》;元滑伯仁的《素问钞》;明汪机的《续素问钞》;明丁瓒的《素问钞补正》;明胡文焕的《素问心得》;明李念莪的《内经知要》;明徐春圃的《内经要旨》《内经正脉》;明王九达的《内经合类》;清章合节的《素问缺疑》;清汪昂的《素灵汇纂约注》;清薛生白的《医经原旨》;清徐大椿的《内经要略》《内经诠释》;清陈修园的《灵素提要浅注》等十五种。
它如《灵枢略》(不著姓氏)、沈又彭的《医经读》、余正燮的《持素脉篇》,都节文而无注。刘河间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刘温舒的《素问运气论奥》;罗美的《内经博议》;黄元御的《素灵微蕴》;程扶生的《医经理解》;方本恭的《内经述》等,都是据经而各自发挥议论者。胡树的《内经校义》;俞樾的《读书录》内经部;孙诒让的《扎迻素问》;廖平的《内经平脉考》《诊络篇补正》《营卫运行考》《三部九候篇补正》《人寸诊补正》《诊骨篇补正》《诊筋篇补正》;陆九芝的《内经难字音义》等,都属于训诂、校雠、考据一类的书,对于阅读《内经》都有帮助。读者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阅读就行了。
至于上开的二十五种注本,究读那几家注本较好,各家各有其优缺点,都能阅读一遍最好了。如不可能,可以尽先选择几家来精读,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杨上善的《太素注》,最该精读。因杨注实为诸家注之所本,对杨注有较深的体会后,便有了权衡诸家注的基础。如杨注《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一段云:“五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为害至要,故欲察而识之。”只此“五脏之气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无遗了。
而后世的王冰注、马莳注、吴崐注、景岳注、志聪注等,都没有揭示出这个精神,惟高士宗据《太素》略有体会,而曰“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隧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云云。的确,这段文字如不从脏气方面来体会,是要发生种种误解的。除精读《太素注》而外,他如王冰注于五运六气的发挥,马莳注于针灸经穴的详解,吴崐注于篇章大义的阐述,景岳注于五行生化的究诘,志聪注于就经解经的深切,士宗注于字句文义的参订,无不各有专长,能各取其所长而融会贯通之,进而参阅诸节注本,便是非判然,明辨诸掌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