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328
- 获得点赞
- 3
- 声望
- 18
辩体、辩证、辩病、辩合相结合
构建中西交汇的大辩证系统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05、6
一、中西交汇前提,要求构建共同参照系
前文论及,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西医本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不同思路、不同体系),西医是以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分析研究之学;中医是以生命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从容综合参悟的方法,领会时空象数(秩序)关系,进行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中西医各有自己的长短之处,自然应该各走各的道、各行其轨,若强行捆绑、并轨或霸王硬上弓、硬用西医的认识解释中医、管理中医无疑是强奸中医,必然导致中医被替换、被取代、被消灭的深重危机。然而理论上: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目标系和作用系应该都是相同的,都是治某病和救某人,应该有双方的共同点、共同参照系,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实践中:中西医之间也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所走过的道路和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完全一致。多年来也已有无数临床实践证明,倘若运用得当,中西医优劣势互补确有诸多长处,并非死路一条,关键在于双方在坚持自己思路、体系的同时,如何准确翻译对方的信息为自己思路、体系所用。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信息是一种负熵,其负熵价值的实现:一在于系统的开放性,二在于同一座标系内,量度的相对相当正确翻译。中医西医知识本是两种不同目标管理体系的信息,现在作用于同一个人就应该和必须找到一根双方都认可的基本坐标线作为参考系,从而构建双方不同信息的等价交互平台,实现中西交汇而不是中西融合、中西捆绑。有了这样一条参考座标系,中西结合自不必再找物质结构形态的对应,阴阳本是相对概念不必再牵强附会找阴是什么?阳是什么?也没有必要让谁服从谁或硬性捆绑。中西虽是两条不同道上跑的车,哪怕是全然相反向背的跑道,只要原点相同、目的地相同有了共同可参照系(座标系),一方道上的任何一点自能找到其另一方相对应的点。中西尽管按照各自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跑车,只需把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对方,自会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中西交汇自然而然。
二、中医诸多辩证方法正确使用要求构建共同参照系
【黄帝内经】最高宗旨:“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寻找各种道理,使用各种方法,谋取系统内外和谐。)是中医治疗的最高原则;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中医方法技术【黄帝内经】又言:“圣人杂合以治。……能参合而行者,可以为上工。”虽然‘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但并非‘摸石子过河’全凭运气如何,(如果全凭运气,那么‘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无疑沦为俄罗斯轮盘赌,又何须中医理论?)前文已论,中医本是‘明理、定法、和于术数’之系统控制管理方法,是有理论指导的具体实践方法,一种‘科学发展观’,并非‘瞎猫碰上死老鼠’。‘杂合以治、参合而行’必以‘理’而贯之,因此研究与完善理论对于实践方法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门户众多,方技更是浩如烟海,且常常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或唯我独尊吵得不可开交。中医常常是以一理导一术而创各家门派,阴阳、气血、五行、寒凉、攻下、温补(补脾胃、补肝肾)、滋阴、活血化瘀、化痰、……均可自成一派,因为缺乏共同参照系,常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被否定中医者认为:缺乏定性定量的科学判定标准,重复性差、随意性强……落后不科学;让后辈中医常常临症或偏执于一偶,或举棋不定、无所适从;严重地阻碍了中医理论本身和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扬。虽然‘统一中医学术门派’无疑于是痴人做梦的窒息中医之举,但是用中医理论创建大部分中医都能够认可的中医临症参照系(控制模型)却并非不可能,古往今来已有多少前辈中医为之而示范后来,今天中医基础教材中的诸多辩证方法,如经络辩证、五行脏腑辩证、伤寒六经辩证、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就是其集中之体现。为了能从整体系统高度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上述辩证方法,做好中医一级概念(理)与二级概念(辩证方法、控制模型)乃至三级概念(具体方技)的衔接,还击中医不科学之谬论,创建大部分中医都能够认可的、中西交汇的临床辩证系统(控制模型),这是时代赋予当今中医事业大发展的历史责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贯通中医常用辩证方法有望实现中西交汇构想
就辩证方法而言,上世纪中西汇通派名医祝味菊、陈苏生曾叮咛后辈中医:“症候乃局部疾病之表现,体气(体质)乃整个人体之能力,然终是两事,不可合并而谈也。夫症候为诊断上之参考资料,体气为用药上之进退准绳。熟悉症候即可知疾病之所在;了解体力,允可收翊赞之功能。”“临床诊疗,人(体质)与病不可偏废也。综合与分析必须互参,失其一,不足义言工(医)也。中医注意体工(体质)之反应,西医从事病原之探索。中医惟知消灭证候,甚少追本穷源,故有寻枝摘叶之讥。西医偏重病原疗法,每多遗忘本体,故有买椟还珠之诮。知病不知人,知人不知病,其失一也(同样有所偏失)。”当今医界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似乎早已深入教材,与辨体(体质)相结合好像也已呼之欲出,然时代要求中医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进行三个层面的相交汇好像甚少提及。故而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匡调元教授从辩体质入手,构建辩体、辩证、辩病相结合、中西交汇的新医学思路,本人斗胆构思了一个既不违悖现有中医、西医各自思路和体系,又力图能够贯通中医‘上中下三工’、辩体、辩证、辩病、辩合相结合、通过还中医的本来面目实现与现代西医交汇的临床大辨证系统。其基本框架构思简述如下:
大辨证系统概念、方法:
概念:四辨证(辩体、辩证、辩病、辩合)交错、中西交汇多辩证(模型)融合统一的辩证网格平台。
方法:
1.辩体:辩体质(匡调元体质学)落实五行脏腑辩证-- 与西医生理交汇--处中心方1、
2辩证:以伤寒六经为主融合金匮、三焦、卫气营血辩证-与西医病理交汇--处中心方2、
3辩病:按中西相容或相交的病名辩证,(若无则取一)-与理化指标交汇--处中心方3、
4辩合:力求将中心方1.2.3会合在一张方剂或合方上--与现代临床统计或验案报道交汇
注:有单例验案也行,没有须谨慎。(不敢为天下先!)
再以该方剂或合方为中心随症加减,处大辩证方。
㈠附验案说明此大辩证系统在内伤杂病的使用方法
例:患者李××、女、44岁、反复腹痛腹泻近五年,每日腹痛溏泻3-5次,时有粘液,平素消瘦、纳呆、身倦、懒言少气,常伴心悸、头晕、动辄汗出、手麻,有心脏病和神经衰弱史及免疫指标轻微异常史。查体: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唇口淡白、毛发易落、月经淡少、舌淡脉细无力。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曾服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时好时坏、收效甚微。
大辨证过程:
[td=1,1,32]1.辩体:
[td=1,1,46]体质类型
脏腑辩证
[td=1,1,150]【倦晄质】:经言:“久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气血虚)。”
【肝脾血虚致心脾血虚、气血两亏】:
气血亏虚、脾胃失调,治从中焦脾胃始。
[td=1,1,177]消瘦、纳呆、身倦、懒言少气,常伴心悸、头晕、动辄汗出、手麻…。
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唇口淡白、毛发易落、月经淡少、舌淡脉细无力。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td=1,1,162]西医生理、病理:
机体长期能量代谢谢低下,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伴神疲乏力、抑郁失眠等神经系统体症。
[td=1,1,32]2辩证:
[td=1,1,46]伤寒六经辩证
金匮辩证
温病三焦辩证
[td=1,1,150]【太阴脾虚】:
经云:“脾胃者、实则阳明,虚者太阴。”
【虚劳腹痛】:
此中气亏虚、阳损及阴之虚劳。
【中焦虚寒湿】:
中焦湿土、经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
[td=1,1,177]《伤寒》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人参汤治腹痛下利。”
《金匮》原文“腹中拘急其痛绵绵,喜温喜暖得食减,心悸不宁梦失精,四肢酸痛或手足不温、纳少便溏、神疲乏力,面黄体瘦或自汗不仁,…黄芪建中汤主之。”
《温病条辩》原文“腹痛下利、胸痞腹胀不思食,桂枝加附子汤合藿香正气主之。
[td=1,1,162]西医病理:
久病虚劳导致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失常,
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肠管运动和内分泌失调、慢性消化道功能障碍。
故加选仙鹤草、马齿苋、苦参等具有(化湿)调整免疫、植物神经作用、且杀虫抗病毒的止泻药物。
[td=1,1,32]3辩病:
[td=1,1,46]
[td=1,1,150]中医【虚劳】【泄泻】兼有湿热。
[td=1,1,177]黄芪建中汤为正治
《证治准绳》认为:“建中汤治利,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腹痛泄泻粘液者,肠中湿浊化热为患。”加选仙鹤草补虚化湿而止泻,马齿苋清热利湿止泻且药性平和;苦参强心、调整心律植物神经、抗霉菌;俱有调整免疫、植物神经、清热化湿止泻作用。
[td=1,1,162]西医【肠易激综合症】
有免疫指标轻微异常指标和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
生化检查排除菌痢、肠结核、滴虫性肠炎……;
不排除霉菌性肠炎、慢性过敏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疡、克隆氏病……。
[td=1,1,32]4辩合:
[td=1,1,46]
[td=1,1,150]辩体、辩证、辩病三者俱指向太阴虚劳、中焦脾胃失调兼有湿热之泄泻。
[td=1,1,177]查前医用理中、四君、六君四神辈罔效,知此非脾胃虚寒、脾肾阳虚乃气血亏虚之太阴虚劳、合并湿浊化热,当黄芪建中汤加仙鹤草、马齿苋、苦参治之。
[td=1,1,162]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症50例报道。
日本铃木帮夫、新井信等俱有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报道。
仙鹤草、马齿苋、苦参治湿热腹泻(病毒、霉菌)国内外有大量报道。
综上辩证,故与黄芪建中汤加仙鹤草、马齿苋、苦参治疗,两周后效,再继两周愈。
以此为例,内伤病(慢性疾病)以此类推,不多累赘。外感病(急性病)特别是明确诊断的急性传染病另有方法。见下:
大辩证系统要领:
内伤病以体质辨证、伤寒金匮为基点,重在横向展开,综合比较求同;
外感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证态为纲目,重在竖向收缩,把握疾病转归。
注:内伤病方法大多用于未明确诊断者,外感病方法大多用于已明确诊断者。但临证不可胶柱鼓瑟,当圆机活法两法参用为上。
㈡附本人写于2003年非典期间《草拟防治“非典”辩证用药一览》一文
说明此大辩证系统在外感病中的使用方法。
( 注:该文在2003年“非典”期间得到过上海中医文献馆专家小组肯定。)
草拟防治“非典”辩证用药一览表
就目前所知,“非典”的病理机制和证型转归按温病卫、气、营、血(中
西医结合)辩证,大致可用下表归纳:
构建中西交汇的大辩证系统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05、6
一、中西交汇前提,要求构建共同参照系
前文论及,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西医本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不同思路、不同体系),西医是以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分析研究之学;中医是以生命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从容综合参悟的方法,领会时空象数(秩序)关系,进行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中西医各有自己的长短之处,自然应该各走各的道、各行其轨,若强行捆绑、并轨或霸王硬上弓、硬用西医的认识解释中医、管理中医无疑是强奸中医,必然导致中医被替换、被取代、被消灭的深重危机。然而理论上: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目标系和作用系应该都是相同的,都是治某病和救某人,应该有双方的共同点、共同参照系,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实践中:中西医之间也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所走过的道路和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完全一致。多年来也已有无数临床实践证明,倘若运用得当,中西医优劣势互补确有诸多长处,并非死路一条,关键在于双方在坚持自己思路、体系的同时,如何准确翻译对方的信息为自己思路、体系所用。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信息是一种负熵,其负熵价值的实现:一在于系统的开放性,二在于同一座标系内,量度的相对相当正确翻译。中医西医知识本是两种不同目标管理体系的信息,现在作用于同一个人就应该和必须找到一根双方都认可的基本坐标线作为参考系,从而构建双方不同信息的等价交互平台,实现中西交汇而不是中西融合、中西捆绑。有了这样一条参考座标系,中西结合自不必再找物质结构形态的对应,阴阳本是相对概念不必再牵强附会找阴是什么?阳是什么?也没有必要让谁服从谁或硬性捆绑。中西虽是两条不同道上跑的车,哪怕是全然相反向背的跑道,只要原点相同、目的地相同有了共同可参照系(座标系),一方道上的任何一点自能找到其另一方相对应的点。中西尽管按照各自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跑车,只需把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对方,自会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中西交汇自然而然。
二、中医诸多辩证方法正确使用要求构建共同参照系
【黄帝内经】最高宗旨:“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寻找各种道理,使用各种方法,谋取系统内外和谐。)是中医治疗的最高原则;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中医方法技术【黄帝内经】又言:“圣人杂合以治。……能参合而行者,可以为上工。”虽然‘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但并非‘摸石子过河’全凭运气如何,(如果全凭运气,那么‘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无疑沦为俄罗斯轮盘赌,又何须中医理论?)前文已论,中医本是‘明理、定法、和于术数’之系统控制管理方法,是有理论指导的具体实践方法,一种‘科学发展观’,并非‘瞎猫碰上死老鼠’。‘杂合以治、参合而行’必以‘理’而贯之,因此研究与完善理论对于实践方法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门户众多,方技更是浩如烟海,且常常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或唯我独尊吵得不可开交。中医常常是以一理导一术而创各家门派,阴阳、气血、五行、寒凉、攻下、温补(补脾胃、补肝肾)、滋阴、活血化瘀、化痰、……均可自成一派,因为缺乏共同参照系,常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被否定中医者认为:缺乏定性定量的科学判定标准,重复性差、随意性强……落后不科学;让后辈中医常常临症或偏执于一偶,或举棋不定、无所适从;严重地阻碍了中医理论本身和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扬。虽然‘统一中医学术门派’无疑于是痴人做梦的窒息中医之举,但是用中医理论创建大部分中医都能够认可的中医临症参照系(控制模型)却并非不可能,古往今来已有多少前辈中医为之而示范后来,今天中医基础教材中的诸多辩证方法,如经络辩证、五行脏腑辩证、伤寒六经辩证、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就是其集中之体现。为了能从整体系统高度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上述辩证方法,做好中医一级概念(理)与二级概念(辩证方法、控制模型)乃至三级概念(具体方技)的衔接,还击中医不科学之谬论,创建大部分中医都能够认可的、中西交汇的临床辩证系统(控制模型),这是时代赋予当今中医事业大发展的历史责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贯通中医常用辩证方法有望实现中西交汇构想
就辩证方法而言,上世纪中西汇通派名医祝味菊、陈苏生曾叮咛后辈中医:“症候乃局部疾病之表现,体气(体质)乃整个人体之能力,然终是两事,不可合并而谈也。夫症候为诊断上之参考资料,体气为用药上之进退准绳。熟悉症候即可知疾病之所在;了解体力,允可收翊赞之功能。”“临床诊疗,人(体质)与病不可偏废也。综合与分析必须互参,失其一,不足义言工(医)也。中医注意体工(体质)之反应,西医从事病原之探索。中医惟知消灭证候,甚少追本穷源,故有寻枝摘叶之讥。西医偏重病原疗法,每多遗忘本体,故有买椟还珠之诮。知病不知人,知人不知病,其失一也(同样有所偏失)。”当今医界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似乎早已深入教材,与辨体(体质)相结合好像也已呼之欲出,然时代要求中医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进行三个层面的相交汇好像甚少提及。故而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匡调元教授从辩体质入手,构建辩体、辩证、辩病相结合、中西交汇的新医学思路,本人斗胆构思了一个既不违悖现有中医、西医各自思路和体系,又力图能够贯通中医‘上中下三工’、辩体、辩证、辩病、辩合相结合、通过还中医的本来面目实现与现代西医交汇的临床大辨证系统。其基本框架构思简述如下:
大辨证系统概念、方法:
概念:四辨证(辩体、辩证、辩病、辩合)交错、中西交汇多辩证(模型)融合统一的辩证网格平台。
方法:
1.辩体:辩体质(匡调元体质学)落实五行脏腑辩证-- 与西医生理交汇--处中心方1、
2辩证:以伤寒六经为主融合金匮、三焦、卫气营血辩证-与西医病理交汇--处中心方2、
3辩病:按中西相容或相交的病名辩证,(若无则取一)-与理化指标交汇--处中心方3、
4辩合:力求将中心方1.2.3会合在一张方剂或合方上--与现代临床统计或验案报道交汇
注:有单例验案也行,没有须谨慎。(不敢为天下先!)
再以该方剂或合方为中心随症加减,处大辩证方。
㈠附验案说明此大辩证系统在内伤杂病的使用方法
例:患者李××、女、44岁、反复腹痛腹泻近五年,每日腹痛溏泻3-5次,时有粘液,平素消瘦、纳呆、身倦、懒言少气,常伴心悸、头晕、动辄汗出、手麻,有心脏病和神经衰弱史及免疫指标轻微异常史。查体: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唇口淡白、毛发易落、月经淡少、舌淡脉细无力。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曾服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时好时坏、收效甚微。
大辨证过程:
[td=1,1,32]1.辩体:
[td=1,1,46]体质类型
脏腑辩证
[td=1,1,150]【倦晄质】:经言:“久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气血虚)。”
【肝脾血虚致心脾血虚、气血两亏】:
气血亏虚、脾胃失调,治从中焦脾胃始。
[td=1,1,177]消瘦、纳呆、身倦、懒言少气,常伴心悸、头晕、动辄汗出、手麻…。
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唇口淡白、毛发易落、月经淡少、舌淡脉细无力。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td=1,1,162]西医生理、病理:
机体长期能量代谢谢低下,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伴神疲乏力、抑郁失眠等神经系统体症。
[td=1,1,32]2辩证:
[td=1,1,46]伤寒六经辩证
金匮辩证
温病三焦辩证
[td=1,1,150]【太阴脾虚】:
经云:“脾胃者、实则阳明,虚者太阴。”
【虚劳腹痛】:
此中气亏虚、阳损及阴之虚劳。
【中焦虚寒湿】:
中焦湿土、经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
[td=1,1,177]《伤寒》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人参汤治腹痛下利。”
《金匮》原文“腹中拘急其痛绵绵,喜温喜暖得食减,心悸不宁梦失精,四肢酸痛或手足不温、纳少便溏、神疲乏力,面黄体瘦或自汗不仁,…黄芪建中汤主之。”
《温病条辩》原文“腹痛下利、胸痞腹胀不思食,桂枝加附子汤合藿香正气主之。
[td=1,1,162]西医病理:
久病虚劳导致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失常,
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肠管运动和内分泌失调、慢性消化道功能障碍。
故加选仙鹤草、马齿苋、苦参等具有(化湿)调整免疫、植物神经作用、且杀虫抗病毒的止泻药物。
[td=1,1,32]3辩病:
[td=1,1,46]
[td=1,1,150]中医【虚劳】【泄泻】兼有湿热。
[td=1,1,177]黄芪建中汤为正治
《证治准绳》认为:“建中汤治利,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腹痛泄泻粘液者,肠中湿浊化热为患。”加选仙鹤草补虚化湿而止泻,马齿苋清热利湿止泻且药性平和;苦参强心、调整心律植物神经、抗霉菌;俱有调整免疫、植物神经、清热化湿止泻作用。
[td=1,1,162]西医【肠易激综合症】
有免疫指标轻微异常指标和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
生化检查排除菌痢、肠结核、滴虫性肠炎……;
不排除霉菌性肠炎、慢性过敏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疡、克隆氏病……。
[td=1,1,32]4辩合:
[td=1,1,46]
[td=1,1,150]辩体、辩证、辩病三者俱指向太阴虚劳、中焦脾胃失调兼有湿热之泄泻。
[td=1,1,177]查前医用理中、四君、六君四神辈罔效,知此非脾胃虚寒、脾肾阳虚乃气血亏虚之太阴虚劳、合并湿浊化热,当黄芪建中汤加仙鹤草、马齿苋、苦参治之。
[td=1,1,162]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症50例报道。
日本铃木帮夫、新井信等俱有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报道。
仙鹤草、马齿苋、苦参治湿热腹泻(病毒、霉菌)国内外有大量报道。
综上辩证,故与黄芪建中汤加仙鹤草、马齿苋、苦参治疗,两周后效,再继两周愈。
以此为例,内伤病(慢性疾病)以此类推,不多累赘。外感病(急性病)特别是明确诊断的急性传染病另有方法。见下:
大辩证系统要领:
内伤病以体质辨证、伤寒金匮为基点,重在横向展开,综合比较求同;
外感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证态为纲目,重在竖向收缩,把握疾病转归。
注:内伤病方法大多用于未明确诊断者,外感病方法大多用于已明确诊断者。但临证不可胶柱鼓瑟,当圆机活法两法参用为上。
㈡附本人写于2003年非典期间《草拟防治“非典”辩证用药一览》一文
说明此大辩证系统在外感病中的使用方法。
( 注:该文在2003年“非典”期间得到过上海中医文献馆专家小组肯定。)
草拟防治“非典”辩证用药一览表
就目前所知,“非典”的病理机制和证型转归按温病卫、气、营、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