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贾海忠)[font=楷体_GB2312,楷体]临床治疗基本原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就是总的指导思想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再一个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现在开始讲治疗。首先讲治疗的一些原则,也就是与治疗原则相关的一些认识。
这一讲要讲的就是临床治疗基本原则。基本原则里面我想分为两个层次来讲,一个就是指导思想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再一个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当然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先讲指导思想。
第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扶正祛邪”。因为人生病实际上就是人和外界之间不协调,由外来的因素影响到人体以后才生了病,也就是疾病没有邪气则不会发生,没有正气异常同样也不会发生,所以扶正祛邪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扶正是什么意思呢?扶正不单纯是补虚,实际上扶正包括:一个就是补虚,各种虚弱不足,要把它扶助起来,要把它补充上。另外一个扶正的方面就是把内在的脏腑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也就是调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保持它的协调,这也是扶正,不要把扶正单纯理解成补虚。
祛邪包括去除外来的体内本来不应该有的邪气,也包括去除内生的在生理状况下不应该有的邪气,也就是内邪和外邪都应该把它去除了。外邪比较容易理解,外来的。那么内生的邪气呢,实际上包括原来体内不存在的,或某些存在过度的,都属于内邪,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确立扶正祛邪这个原则的时候必须要搞清楚正是什么?邪是什么?
第二个指导思想就是“形神和谐”。因为人体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离开哪个都不行,所以人的形体和人的精神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它和谐的纽带是气,所以说形神和谐实际上是形气神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要使整个形气神失调的这种状态恢复到一个和谐状态。
第三个指导思想就是“治病求本”。我们要扶正祛邪,我们要形神和谐,怎么样来做?那就要治病求本,要去找到这个病变产生的根本,它来源于哪儿?又有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然后才导致了这种疾病状态,要把这些都分析出来,这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辨证。
第四个指导思想就是“防治并重”。也就是说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只注意到治你看见的那个病,而且我们还要根据疾病发展的规律,还要能预测它可能要出现的问题,也就是看看它发展的趋势,避免它进一步发展,所以说防治要并重。当然防和治本身是不可以分离的,你把病治好了就不会再变成别的病,所以治本身也是防。预防了,疾病不能够发展了,也有利于现有疾病的治疗,所以防治之间说是并重,但是事实上也是分不开的。
第五个指导思想就是“命主病从”。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体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疾病是第二位的。在病人有病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时候,首先要留人,关注点就是怎么把这个人留住,而不是怎么把病去掉,就是说让人先活着。病如果能够迅速解决,当然了就保住命了,如果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把病解决掉的时候,或者解决病的同时要使正气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连命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不治这个病,让人与病共存,也不能是为了治好病,命也没了。“命主病从”具体落实到治疗中就是一个急则治标,这时候就是先把命保住,然后再说治病。
这就是指导思想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的五个原则:扶正祛邪、形神和谐、治病求本、防治并重、命主病从。 当有了这些指导思想的时候,我们就要具体的落实用什么样的技术,从哪些地方着手,下面我想谈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前面也谈过,人是由形气神三者有机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在这个形气神统一的生命体里面,每一种元素,每一种成分都是按照 “源流”的形式在变化的。所以说我们治疗技术基本上也是落实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调神”,实际上就是调心。与各个脏腑相关的神应该怎么去调,神过旺怎么去调?神不足应该怎么去调?神不足就应该补,神旺就应该泻、就应该抑制,神乱就应该理乱,这是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医经常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就是说没神了,那这个人也就完了,调神也是最迅速的,起效最快的,所以我们把调神作为第一位的。
第二个就是“调气”。因为形态的东西不是迅速形成的,但是气的变化往往是迅速的,所以,我们在调理疾病的时候,要把调气作为第二个重要的技术。气也有气虚、气实、气乱,气实应该泻,气虚就应该补,气乱就应该理气。所以说调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技术和手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调形”实际上就寓于调神和调气之中了,神气正常了,形态也就正常了,所以我们不单独说调形的问题了。
第三个就是要“调源”。我们就要看当体内某一种成分,某一个方面多了还是少了,我们本着治病求本的思想原则,找到它的原因,如果是生成的少,我们就增加它的形成。如果是生成的多,那么我们就要去抑制它不要让它生成的太多,所以说调源一个是增、一个是减的问题。也就是一个补,一个是泻的问题。
第四个就是“畅流”。因为任何东西产生后都有它运行的径路,有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保持通畅,这个过程到底是郁滞了还是没有郁滞?如果有郁滞就应该把它调通畅,调通畅实际上在中医里面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理气活血,这就是直接畅流的一些办法。
另外还有就是我们根据源流这个指导思想,我们还要知道最终它的出路在哪儿,把它的出路调整到正常,这个流就可以畅通了,所以说我们在畅流的时候不但要关注生成以后运行的过程,还要掌握最后的去向,把这几个方面都调好了,就达到了畅流的目的。
第五个就是调“升降出入”。在人体内,形是固定的,神是很灵活的,气也是很灵活的,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所以调气的一个措施实际上就是调好升降出入。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出则出,当入则入,把升降出入调理好,实际上就是协调了人体上下内外之间的关系,使人体内部和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第六个需要注意的治疗技术就是“顺势”。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当病邪侵犯到人体以后,人体在驱除病邪的时候也有一个自然的驱逐邪气的一个方式。比如说尘埃吸入到肺里面了,就要咳嗽把它排出来,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不是去制止咳嗽,而是帮助咳嗽,这就是顺势。所以说外邪侵入以后引起的咳嗽不能够用镇咳药。另外吃进去有毒物质以后出现呕吐,此时呕吐是身体祛邪的一个正常趋势,我们也应该顺势,怎么办呢?使用催吐的办法。另外还有我们吃进去有害物质以后没有吐出来进入到肠道,这时候出现腹泻,腹泻也不能用涩肠止泻的办法,而是应该用泻药赶快泻出去。
第七个就是“造势”。比如说要让大便保持畅通,就必须让大肠保持通畅,让胃气保持通降。怎样就容易保持胃气通降了呢?假如我们饮食不够,大便减少,在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吃东西,增加一个使胃通降的势,吃得多了,就形成上盛下虚这样一个势,随着饮食向下推进,大便就通畅了,这就是造势。
另外比如说头晕是因清阳不升,清阳往上升的能力不够,这个情况下怎么办呢?躺下,躺下以后,清阳就容易上升到脑,这时就可以解决头晕的问题,这也是造势,是缓解病情的势,但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势。
那活血也是这样。脉搏细弱,四肢发凉,这种情况下就要补心气,使心气强了,心主血脉功能强了,就形成一种势,主血的功能好了,血液循环就通畅了,四肢凉就改善了。
以上这些治疗原则之间实际上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不能只有一招,不能只想着吃药,或者只想着输液。如果只想着这些的话,熬药需要时间,打针输液要到医院,这个病如果说连这个时间都不给你,那你怎么办呢?所以说要会针灸、按摩,要有方便快捷的治疗办法。这些治疗办法掌握的越多,你救助病人的能力就越强。
最后还必须在技术层面上掌握“适可而止”,不能够矫枉过正,不能够补气补过了头,不能用泻的办法泻过了头,理气也不能理过了头,造势不能造过了头,所有的这些都要把握一个度,在适度范围内。像《伤寒论》里面说的吃完大承气汤以后“得下利者,止后服”,就是说已经大便通了,就不要喝了,这就是适可而止。
往往有的时候人们治病心切,恨病心切,往往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知道“过犹不及”,过了也是病,不及也是病,我们怎么样来把握这个度?把握这个度就是“适可而止”,就是调理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停止。
以上主要是从总的指导思想层面、具体技术层面谈了谈有关临床的治疗原则,希望能够在临床实际中把这些原则用好。
这一讲要讲的就是临床治疗基本原则。基本原则里面我想分为两个层次来讲,一个就是指导思想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再一个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当然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先讲指导思想。
第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扶正祛邪”。因为人生病实际上就是人和外界之间不协调,由外来的因素影响到人体以后才生了病,也就是疾病没有邪气则不会发生,没有正气异常同样也不会发生,所以扶正祛邪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扶正是什么意思呢?扶正不单纯是补虚,实际上扶正包括:一个就是补虚,各种虚弱不足,要把它扶助起来,要把它补充上。另外一个扶正的方面就是把内在的脏腑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也就是调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保持它的协调,这也是扶正,不要把扶正单纯理解成补虚。
祛邪包括去除外来的体内本来不应该有的邪气,也包括去除内生的在生理状况下不应该有的邪气,也就是内邪和外邪都应该把它去除了。外邪比较容易理解,外来的。那么内生的邪气呢,实际上包括原来体内不存在的,或某些存在过度的,都属于内邪,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确立扶正祛邪这个原则的时候必须要搞清楚正是什么?邪是什么?
第二个指导思想就是“形神和谐”。因为人体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离开哪个都不行,所以人的形体和人的精神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它和谐的纽带是气,所以说形神和谐实际上是形气神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要使整个形气神失调的这种状态恢复到一个和谐状态。
第三个指导思想就是“治病求本”。我们要扶正祛邪,我们要形神和谐,怎么样来做?那就要治病求本,要去找到这个病变产生的根本,它来源于哪儿?又有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然后才导致了这种疾病状态,要把这些都分析出来,这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辨证。
第四个指导思想就是“防治并重”。也就是说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只注意到治你看见的那个病,而且我们还要根据疾病发展的规律,还要能预测它可能要出现的问题,也就是看看它发展的趋势,避免它进一步发展,所以说防治要并重。当然防和治本身是不可以分离的,你把病治好了就不会再变成别的病,所以治本身也是防。预防了,疾病不能够发展了,也有利于现有疾病的治疗,所以防治之间说是并重,但是事实上也是分不开的。
第五个指导思想就是“命主病从”。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体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疾病是第二位的。在病人有病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时候,首先要留人,关注点就是怎么把这个人留住,而不是怎么把病去掉,就是说让人先活着。病如果能够迅速解决,当然了就保住命了,如果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把病解决掉的时候,或者解决病的同时要使正气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连命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不治这个病,让人与病共存,也不能是为了治好病,命也没了。“命主病从”具体落实到治疗中就是一个急则治标,这时候就是先把命保住,然后再说治病。
这就是指导思想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的五个原则:扶正祛邪、形神和谐、治病求本、防治并重、命主病从。 当有了这些指导思想的时候,我们就要具体的落实用什么样的技术,从哪些地方着手,下面我想谈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前面也谈过,人是由形气神三者有机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在这个形气神统一的生命体里面,每一种元素,每一种成分都是按照 “源流”的形式在变化的。所以说我们治疗技术基本上也是落实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调神”,实际上就是调心。与各个脏腑相关的神应该怎么去调,神过旺怎么去调?神不足应该怎么去调?神不足就应该补,神旺就应该泻、就应该抑制,神乱就应该理乱,这是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医经常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就是说没神了,那这个人也就完了,调神也是最迅速的,起效最快的,所以我们把调神作为第一位的。
第二个就是“调气”。因为形态的东西不是迅速形成的,但是气的变化往往是迅速的,所以,我们在调理疾病的时候,要把调气作为第二个重要的技术。气也有气虚、气实、气乱,气实应该泻,气虚就应该补,气乱就应该理气。所以说调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技术和手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调形”实际上就寓于调神和调气之中了,神气正常了,形态也就正常了,所以我们不单独说调形的问题了。
第三个就是要“调源”。我们就要看当体内某一种成分,某一个方面多了还是少了,我们本着治病求本的思想原则,找到它的原因,如果是生成的少,我们就增加它的形成。如果是生成的多,那么我们就要去抑制它不要让它生成的太多,所以说调源一个是增、一个是减的问题。也就是一个补,一个是泻的问题。
第四个就是“畅流”。因为任何东西产生后都有它运行的径路,有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保持通畅,这个过程到底是郁滞了还是没有郁滞?如果有郁滞就应该把它调通畅,调通畅实际上在中医里面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理气活血,这就是直接畅流的一些办法。
另外还有就是我们根据源流这个指导思想,我们还要知道最终它的出路在哪儿,把它的出路调整到正常,这个流就可以畅通了,所以说我们在畅流的时候不但要关注生成以后运行的过程,还要掌握最后的去向,把这几个方面都调好了,就达到了畅流的目的。
第五个就是调“升降出入”。在人体内,形是固定的,神是很灵活的,气也是很灵活的,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所以调气的一个措施实际上就是调好升降出入。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出则出,当入则入,把升降出入调理好,实际上就是协调了人体上下内外之间的关系,使人体内部和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第六个需要注意的治疗技术就是“顺势”。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当病邪侵犯到人体以后,人体在驱除病邪的时候也有一个自然的驱逐邪气的一个方式。比如说尘埃吸入到肺里面了,就要咳嗽把它排出来,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不是去制止咳嗽,而是帮助咳嗽,这就是顺势。所以说外邪侵入以后引起的咳嗽不能够用镇咳药。另外吃进去有毒物质以后出现呕吐,此时呕吐是身体祛邪的一个正常趋势,我们也应该顺势,怎么办呢?使用催吐的办法。另外还有我们吃进去有害物质以后没有吐出来进入到肠道,这时候出现腹泻,腹泻也不能用涩肠止泻的办法,而是应该用泻药赶快泻出去。
第七个就是“造势”。比如说要让大便保持畅通,就必须让大肠保持通畅,让胃气保持通降。怎样就容易保持胃气通降了呢?假如我们饮食不够,大便减少,在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吃东西,增加一个使胃通降的势,吃得多了,就形成上盛下虚这样一个势,随着饮食向下推进,大便就通畅了,这就是造势。
另外比如说头晕是因清阳不升,清阳往上升的能力不够,这个情况下怎么办呢?躺下,躺下以后,清阳就容易上升到脑,这时就可以解决头晕的问题,这也是造势,是缓解病情的势,但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势。
那活血也是这样。脉搏细弱,四肢发凉,这种情况下就要补心气,使心气强了,心主血脉功能强了,就形成一种势,主血的功能好了,血液循环就通畅了,四肢凉就改善了。
以上这些治疗原则之间实际上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不能只有一招,不能只想着吃药,或者只想着输液。如果只想着这些的话,熬药需要时间,打针输液要到医院,这个病如果说连这个时间都不给你,那你怎么办呢?所以说要会针灸、按摩,要有方便快捷的治疗办法。这些治疗办法掌握的越多,你救助病人的能力就越强。
最后还必须在技术层面上掌握“适可而止”,不能够矫枉过正,不能够补气补过了头,不能用泻的办法泻过了头,理气也不能理过了头,造势不能造过了头,所有的这些都要把握一个度,在适度范围内。像《伤寒论》里面说的吃完大承气汤以后“得下利者,止后服”,就是说已经大便通了,就不要喝了,这就是适可而止。
往往有的时候人们治病心切,恨病心切,往往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知道“过犹不及”,过了也是病,不及也是病,我们怎么样来把握这个度?把握这个度就是“适可而止”,就是调理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停止。
以上主要是从总的指导思想层面、具体技术层面谈了谈有关临床的治疗原则,希望能够在临床实际中把这些原则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