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7/13
- 帖子
- 3150
- 获得点赞
- 21
- 声望
- 38
炙甘草汤证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提要]
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阐论]
在外感病过程中,若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证,乃心之阴阳两虚,心失所养的一种证候。脉结、代,指脉律不整而有歇止的一种脉象。产生结、代脉的原因很多,如瘀血、痰阻、水遏、气血虚衰等。本证脉结代,为气血虚衰,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心动悸”,指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使人有心慌、心跳的明显感觉。“动”在此有悸之甚的意思,比一般的心悸严重。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可见本证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心之功能衰弱所致。故以炙甘草汤滋补心血,而壮阳复脉。
本汤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用清酒煎煮通阳以利血脉,以滋阴而无滞结之患。如此,辛温助阳之品与甘寒养阴之味相配,则阳生阴长,阴阳双补,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使心悸得安。
本病的病机为心阴阳气血不足,证候为脉结代、心动悸、少气乏力、头晕、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
此外,叶天士用于邪少虚多之温病、杂病、胎产等病。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化裁为加减复脉汤,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使本方成为治疗温病后期的主要方剂。
笔者的临床应用
(1)本方药物的用量是取效的关键,临证时必须注意。如炙甘草、生地、大枣的用量一定要突出。同时阴药的用量要大,而阳药的用量要小于阴药。
(2)加减:①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阴虚明显而火旺者,桂枝、生姜宜减量或去之,可加玉竹、川连、五味子、枸杞子;②余毒未清的低热绵缠者,加玄参、鳖甲、青蒿、忍冬藤;③心阳欲脱,证见汗出肢冷、脉微弱者,加附子、龙骨、牡蛎、五味子;④挟血瘀,心前区有刺痛、舌紫或瘀点、脉涩者,加三七、桃仁、红花、郁金之类;⑤挟痰湿,舌苔白滑而腻者,可加栝楼、法半夏之类;⑥水肿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⑦便溏者,去麻仁加茯苓、白术。
(3)在辨证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加减:①如为了抗心律失常,可选加苦参、当归、葶苈子、茵陈;②为了使心脉通利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有利于心肌病灶的消退可选加丹参、桃仁、红花、五灵脂;③为了改善心肌代谢谢,稳定心电活动,可选含有钾、镁、锌、硒等元素的药物。
(4)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化裁原则有:①冠心病所致者,宜增强化瘀之力;②风心病、肺心病所致者,宜增强开肺、利湿之力;③病毒性心肌病所致者,宜增强清热解毒之力。④伴心衰浮肿者,宜增入淡渗利水之品。
医案选录
医案一:心律失常(心阴阳两虚)
徐某,男,33岁,1987年4月28日初诊。病始于1985年末,有时感觉心悸心慌,至1987年初出现心悸、心跳间歇,心率108次/分,早搏每分钟出现8次,两肺未闻异常。临床诊断:心律失常,频发早搏。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现证:胸闷不适,心慌心跳,周身乏力,两膝酸软,睡眠不佳,舌质红,少有薄白苔,脉沉细无力而结。证属心阴不足,心阳不振,心失所养而致。拟通经复脉、滋阴养血法治之。宗炙甘草汤化裁,处方:红参5g,五味子5g,麦冬12g,炙甘草10g,生地12g,黑芝麻12g,桂枝4g,阿胶 10g,当归10g,生姜4g,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诸证减轻。守方继进30余剂,心动悸明显减轻,脉偶见结象。原方加桃仁10g,以增强化瘀之力,服药月余而愈,心电图正常。追访三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提要]
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阐论]
在外感病过程中,若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证,乃心之阴阳两虚,心失所养的一种证候。脉结、代,指脉律不整而有歇止的一种脉象。产生结、代脉的原因很多,如瘀血、痰阻、水遏、气血虚衰等。本证脉结代,为气血虚衰,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心动悸”,指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使人有心慌、心跳的明显感觉。“动”在此有悸之甚的意思,比一般的心悸严重。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可见本证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心之功能衰弱所致。故以炙甘草汤滋补心血,而壮阳复脉。
本汤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用清酒煎煮通阳以利血脉,以滋阴而无滞结之患。如此,辛温助阳之品与甘寒养阴之味相配,则阳生阴长,阴阳双补,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使心悸得安。
本病的病机为心阴阳气血不足,证候为脉结代、心动悸、少气乏力、头晕、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
此外,叶天士用于邪少虚多之温病、杂病、胎产等病。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化裁为加减复脉汤,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使本方成为治疗温病后期的主要方剂。
笔者的临床应用
(1)本方药物的用量是取效的关键,临证时必须注意。如炙甘草、生地、大枣的用量一定要突出。同时阴药的用量要大,而阳药的用量要小于阴药。
(2)加减:①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阴虚明显而火旺者,桂枝、生姜宜减量或去之,可加玉竹、川连、五味子、枸杞子;②余毒未清的低热绵缠者,加玄参、鳖甲、青蒿、忍冬藤;③心阳欲脱,证见汗出肢冷、脉微弱者,加附子、龙骨、牡蛎、五味子;④挟血瘀,心前区有刺痛、舌紫或瘀点、脉涩者,加三七、桃仁、红花、郁金之类;⑤挟痰湿,舌苔白滑而腻者,可加栝楼、法半夏之类;⑥水肿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⑦便溏者,去麻仁加茯苓、白术。
(3)在辨证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加减:①如为了抗心律失常,可选加苦参、当归、葶苈子、茵陈;②为了使心脉通利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有利于心肌病灶的消退可选加丹参、桃仁、红花、五灵脂;③为了改善心肌代谢谢,稳定心电活动,可选含有钾、镁、锌、硒等元素的药物。
(4)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化裁原则有:①冠心病所致者,宜增强化瘀之力;②风心病、肺心病所致者,宜增强开肺、利湿之力;③病毒性心肌病所致者,宜增强清热解毒之力。④伴心衰浮肿者,宜增入淡渗利水之品。
医案选录
医案一:心律失常(心阴阳两虚)
徐某,男,33岁,1987年4月28日初诊。病始于1985年末,有时感觉心悸心慌,至1987年初出现心悸、心跳间歇,心率108次/分,早搏每分钟出现8次,两肺未闻异常。临床诊断:心律失常,频发早搏。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现证:胸闷不适,心慌心跳,周身乏力,两膝酸软,睡眠不佳,舌质红,少有薄白苔,脉沉细无力而结。证属心阴不足,心阳不振,心失所养而致。拟通经复脉、滋阴养血法治之。宗炙甘草汤化裁,处方:红参5g,五味子5g,麦冬12g,炙甘草10g,生地12g,黑芝麻12g,桂枝4g,阿胶 10g,当归10g,生姜4g,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诸证减轻。守方继进30余剂,心动悸明显减轻,脉偶见结象。原方加桃仁10g,以增强化瘀之力,服药月余而愈,心电图正常。追访三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