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乃为仁术,医者意也!

jinsongtingdr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5/04
帖子
61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年龄
68
中医并不仅指中国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医乃仁术,医者意也,是中医之魂。中医的治则,是以平为期,中病即止。内经云:“虚虚实实”。也就是虚更虚,实更实,大变小,小变大,大更大,小更小,圆则缺,缺则圆,曲则全,枉则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与基因组DNA双链螺旋结构的功能几何等级反应非常相似,相当于现代控制论中的自繁殖系统、自组织系统,类似于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凡有的,再让给他多余。没有的,连新的东西都夺过来。”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地概括了所谓的马太效应,因此,是老子最早揭开了中医之说。
“医乃仁术”, 这是中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仁”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都是生命的本质。自从儒圣孔子把 “仁者爱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国古代医者就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医者通过行医施药实现仁者爱人、济世救人的高尚理想,同时也表达了医者的仁爱、仁慈和仁义观。
而对于“仁”的解释,《说文解字》解为“仁,从人,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记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故而“仁”既有种子之意,又代表生命的繁衍和活力。由此可见,古代医者已经意识到现代细胞学、胚胎学和基因组学的染色体DNA端粒、线粒体其中的奥妙。因此,中医学是一门兼具了智慧学与身心医学的科学。医乃仁术,“仁”居果实之心,果核之中,故有“中医”之称。中国的“儒医”和日本的“汉医”之类皆源于此。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仁术有五:一曰人;二曰心;三曰中;四曰籽;五曰儒。人,人指人体(躯干),祖先造字最初只有人字,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人字右边加两点是心,心同人;人左右各加一点即为火,心主神明,心主赤,赤既火;故古人造字时,仁、心、火都有人而来。中,有“中病即止”与“以平为期”的含义,使人体达到相对平衡,其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籽,籽即仁,指种子、胚胎,体现了生命的繁衍和继承。儒,儒学亦仁学,表达了道德与伦理学说对中医的渗透,并体现了中国儒家儒医的传统思想。
所谓“仁术”,在很大程度上,指医生良心良知和道德规范以及高明医术。如果一个医生没有仁术可言,那么就没有医术可言,医生是所有学科中最崇高的职业。然而,对于那些不学无术而行医者,那些瞎编乱写的江湖术士、问卦治病的巫婆们,那些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傍客们,那些冷酷无情毫无良知者,那些踏入这个医学行业而亵渎这个职业者,向他们传授这一门医学知识是不道德的。神圣的医学只能传授给仁慈和善良的人们,深奥的中医学,只能传给慧然独悟和先知先觉的医生们。
“医者意也”,医术的境界与悟性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生不可或缺的品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慧然独悟”就是古代医者透过表象对人体和疾病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这也是一种谓之神的最高境界。《周易》和《老子》等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都有大量“象”和“意象”的描述。《周易》以“象”为最基本观念,把主体抽象的意念、虚拟的想象和印象称为意象。《内经》多处言“意”或“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讲“以意和之”,《灵枢•病本》言“以意调之”,把医家擅用“意”或“悟”的效应称为“神”。《后汉书•郭玉传》记述郭玉应对汉和帝询问时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针用巧,针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得言也”。后世由此语概括出“医者意也”。
东汉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亦是对“医者意也”的突破。南宋严用和所著《严氏济生续方》自序云:“医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间,一息不可间断,续此方,所以续此生。”自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提出联接主体和客体而认识事物的“格物致知”的旗帜以后,受其影响,金代刘完素和张元素都把探索病机作为诊治的重点,元代朱丹溪在所著《格致余论•序》中称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其篇曰《格致余论》”。这就突破了仅靠悟性思维的“医者意也”的(模糊的)认识层次,把诊治提升到理性思维的认识层次上,辨证论治的思绪亦变得疏畅通达。清代之后,“辨证论治”一词广为习用,成为现代中医的关键词。
作者认为,“医者意也”是经验医学特点的展示,而“辨证论治”是理论医学的标识。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是积累建构和不断发展的,“辨证论治”非但不排斥“医者意也”,在临证时,反而更需要运用“医者意也”来解决某些个体化治疗的难题,在每一具体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都充分展示出辨证论治和“医者意也”的艺术境界。
然而,“医者意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缺乏体例和系统的,不符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性的指标要求,在现代科学强大的追问下,“医者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引起医学界的纷云。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医者意也”,它很容易暴露出许多破绽,甚至认为是“荒诞不经”,“神乎其神”。然而,回到中医的源流上来理解,它又是古典中医的一种辨证思想和高超境界,从现代系统论观点来看,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联系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活体,单凭现代的医学仪器诊断和生理生化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医者意也,是一种辨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一个打不开的黑箱,是一个有机的模糊系统。
作者认为,“仁”与“意”应该从点与面、实与体、意与用、有形与无形、物质与意识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在治疗中需要医者有着极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来感悟病因。其次,在研究一些疑难病的时候,需要明了原因并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第三,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做出正确判断。第四,中医可以利用现代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通过气谱、色谱、电子显微镜等现代仪器进行观察放大,通过现代计算机模拟进行智力放大。将 “仁”与“意”理解和提高到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向着宏观到微观的方面延伸和发展,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尽快找到“仁”与“意”的有效数据与物质基础,从而使中西医结合,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和谐统一。
 
从诸方面来看,中医并不只是一门仅靠经验形成的文化,它是一门要通过感悟和领会进行再创造的文化。中医学的发展不但需要哲学的思想为指导,还要有科学数据来验证。只有真正领会其中真谛,才能够掌握研究中医的方法,才能用中医的形象思维去研究一些现代疑难病的治疗。总之,中医的“仁”与“意”是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三者结合的产物。
我们必须记住: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文化同出一炉,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学文化的支撑。可以说,国学之衰,中医必衰;国学之盛,中医必兴。祖先的仁意哲理与智慧,在过去有用,现在有用。在未来的微观世界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互根互用的,儒、释、道、医都有共通性。“仁”“意”二字颇有深意。中医之“意”很多人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道浅矣。
医者,意也。谓以我之意,消息病人之气机,审其盈缩,相其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以施攻补,症有千变,药亦千变,而其收效则如一。
儒家讲格物,道家谓反观,释家论因果,医家曰取象比类。称呼虽然不一,而其理却是通的,都是寻求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