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0
- 声望
- 0
- 年龄
- 47
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
组方牛蒡子12 金银花18 连翘12 桔梗12 玄参12 射干10
蝉蜕9 生地12 丹皮9 天冬10 枸杞子15 紫花地丁12
加减⑴高热加减:汗多加生石膏24知母12,汗少加薄荷6,羌活12
⑵便秘加大黄12(后下) ⑶痰热加天竺黄12 浙贝15 ⑷痰多者加法夏12 全瓜萎12⑸感风寒,加麻黄8 附子6 细辛9
支气管哮喘(哮喘)
①冷哮
炙麻黄10 白芥子9 干姜9 苏子12 法夏12 杏仁10 陈皮15 补骨脂15 紫苏9 款冬花10 射干8 桔梗12 黄芪18 淮山18 五味子9
②热哮
鱼腥草30 蒲公英15 黄芩12 冬瓜仁12 地龙12 杏仁12 桑白皮15炙麻黄10 薄荷8(后下) 石菖蒲10 五味子9 金银花15
加减 ⑴风寒重加细辛6 ⑵高热烦渴,痰多色黄加生石膏30(先煎)青天葵15 薄荷8(后下) ⑶阳气暴脱,加高丽参12(另炖)⑷食少纳闷,加麦芽15 鸡内金12 白术15
急性支气管炎
①风寒咳嗽(基本方) 紫苏10 杏仁10 桔梗12
前胡12 陈皮15 枳壳9 紫菀12 云苓15 麻黄8 百部12
②风热咳嗽(基本方) 桑叶12 菊花15 薄荷8(后下)
杏仁10 桔梗10 连翘12 芦根15 牛蒡子12 板蓝根12 沙参15
③温燥咳嗽(干咳)(基本方) 桑叶10 沙参12 雪梨皮12
杏仁9 瓜蒌仁15 玄参12 马勃8 麦冬10 玉竹15 丹皮8 知母10
慢性支气管炎
①急性发作期(类似于急性支气管炎方)
②缓解期 荆芥10 百部10 杏仁9 浙贝10 款冬花8
陈皮12 炙甘草5 紫菀12 鱼腥草18 桔梗12 橘红6
加减
⑴风热咳嗽:加桑叶12 菊花18 金银花15
⑵风寒咳嗽:加防风10 紫苏12
⑶肺热咳嗽:加桑白皮12 黄芩9 枇杷叶10
⑷痰浊阻肺:加苏子15 莱菔子12
⑸肺气虚:加黄芪25 党参15
⑹脾胃虚弱者:加白术10 党参20
⑺肾气虚:加补骨脂12 山萸肉12 淮山15
肺炎(肺热、胸痛)
金银花15 连翘15 鱼腥草15 瓜蒌皮15 芦根20
牛蒡子12 桔梗10 黄芩10 穿心莲10
加减:
⑴热盛者:加生石膏30 青天葵12
⑵咳甚加杏仁10
⑶痰稠加天竺黄12 川贝5
⑷咳血加白茅根15 侧柏叶15
⑸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按说明书用量)
⑹便秘者加大黄8 枳实12
⑺阴虚加麦冬15 生地20 玄参12
⑻气虚加太子参15 党参20
⑼胸痛加三七末3克(冲服) 郁金12
⑽自汗加乌梅12 浮小麦18
⑾口干有痰者加天花粉18
⑿低热明显者加白薇15 青蒿9
⒀元气大衰者加高丽参10克(另炖) 熟附子12 黄芪25 五味子9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柴胡12 延胡索10 川楝子15 蒲公英24 白花蛇舌草18 沙参15 川连8 三七末3(冲服)丹参10 浙贝10 黄芪20 党参18 台乌12 香附10
加减
⑴吞酸严重加瓦楞子30 鱼古15
⑵有黑便加蒲黄12 侧柏叶15⑶有恶心症状加陈皮12 竹茹12
⑷胃热盛加黄芩10 丹皮10
⑸胃阴虚者加麦冬12 石斛9
⑹湿重者加云苓15 泽泻12
慢性胃炎(痞满、胃脘痛)
香附10 百合25 台乌12 砂仁8 没药9 白术15 党参15 蒲公英20 半枝莲10 麦冬10 淮山15 延胡索12 白花蛇舌草12[加减]:
加减
⑴吞酸明显加鱼古15 瓦楞子30
⑵食滞纳呆加莱菔子12 布楂叶12
⑶便秘者加川朴15 槟榔15
⑷四肢寒冷加肉桂3 熟附子10
⑸湿热重加防己15 关木通5
⑹口干口渴甚加天花粉15 知母10
⑺出现黑便者加侧柏叶15 蒲黄8 阿胶12(烊化
急性胃炎(胃脘痛)
大黄8 黄芩12 党参24 白术15 黄芪20 云苓15 陈皮10 沙参18 茜草根15 天花粉12 紫苏10 广藿香12(后下) 薏苡仁20
加减
⑴腹胀者加神曲10 麦芽10 鸡内金12 减大黄为4
⑵便血严重加蒲黄12 仙鹤草12
⑶呕吐频繁者加法夏10 竹茹12
⑷里虚加熟附子8 山萸肉10 去大黄
⑸胃酸过多加瓦楞子30 鱼古15
萎缩性胃炎
沙参10 麦冬12 丹参12 川芎8 石斛9 砂仁10 川朴花8 白术15 淮山15 黄芪18 党参15 台乌10 莱菔子12 延胡索10 佛手8
胃下垂
黄芪30 党参20 白花蛇舌草20 川楝子9 白芍 10 炙甘草5 升麻9玉竹18 枸杞子12 川芎10 牛膝12 香附10
加减
⑴吞酸加瓦楞子25 鱼古15
⑵胃纳差、喜温者加高良姜10 白豆蔻10
⑶胃热重者加川连8 野菊花10
急性肠炎( 泄泻、霍乱)
广藿香12 葛根12 白头翁15 苍术15 金银花12 神曲12 法厦10 白术12 云苓15 白豆蔻10 川朴8
慢性腹泻(泄泻)
广藿香12 白豆蔻8 云苓15 川朴8 白芍12
白术12 陈皮9 党参12 乌梅10 淮山15
加减
⑴水饮留肠者,加防己15 车前子9
⑵久泻肠结瘀阻,加川芎10 当归9
⑶肾虚泄泻,加破败纸15 补骨脂12 山萸肉10
功能性便秘
麻子仁20 川朴12 白芍12 肉苁蓉15 首乌20 柴胡9
加减
⑴燥热便秘,加大黄10 生地20
⑵气滞型便秘,加木香12(后下) 沉香9(后下) 去麻子仁
⑶气虚型便秘,加党参15 黄芪18 陈皮10 去麻子仁
⑷血虚型便秘,加当归15 桃仁12
⑸肾虚型便秘加牛膝12 熟地20 去麻子仁
⑹阴虚便秘加生地30 丹皮12 泽泻12 去麻子仁和首乌
慢性胆囊炎
龙胆草15 山栀子15 柴胡12 延胡索15 白芍12 广木香9 大青叶9 金钱草15 鸡内金10 郁金15 薏苡仁20 云苓15 蒲公英10
加减
⑴腹胀者加大腹皮10 苏梗10
⑵胃纳差加焦谷芽10 山楂12 神曲10
⑶热盛而便秘者,加大黄10(后下) 全瓜萎12
⑷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2 法夏10
⑸夜尿频、腰痛,五更泄泻者,加熟附子8 干姜8 吴茱萸10 去延胡索、蒲公英
肠粘连
木香12 香附12 郁金9 枳壳9 白花蛇舌草15 大黄15(后下) 白芍18 川朴9 川连6 丹参18 大枣20 白术15 延胡索6 川芎9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秦皮12 白芍15 黄芩10 苍术12 吴茱萸8台乌15 五味子9 党参15
加减
⑴腹痛甚,加郁金15 延胡索15
⑵大便稀溏,加厚朴12 薏苡仁20 白豆蔻10
⑶脘胀纳呆,加布渣叶15 鸡内金15
⑷身热、烦渴,加金银花15 败酱草20
⑸若出血量多,血为鲜红者则加地榆15 槐花15 侧柏叶12
⑹泄泻日久,直肠脱出者加黄芪30 升麻9 柴胡10
急性胆囊炎
龙胆草12 山栀子12 茵陈20 金钱草25 柴胡12 大青叶10 白芍15
加减
⑴便秘加川朴15 大黄10(后下)
⑵有胆结石者加海金砂15 鸡内金12 金钱草加重为35克
⑶胁肋剧痛,加川楝子10 延胡索9
⑷黄疽明显,加田基黄30 溪黄草25
⑸火热伤阴者,加生地15 玄参15 天花粉12
⑹高热者加石膏30 青天葵15
组方牛蒡子12 金银花18 连翘12 桔梗12 玄参12 射干10
蝉蜕9 生地12 丹皮9 天冬10 枸杞子15 紫花地丁12
加减⑴高热加减:汗多加生石膏24知母12,汗少加薄荷6,羌活12
⑵便秘加大黄12(后下) ⑶痰热加天竺黄12 浙贝15 ⑷痰多者加法夏12 全瓜萎12⑸感风寒,加麻黄8 附子6 细辛9
支气管哮喘(哮喘)
①冷哮
炙麻黄10 白芥子9 干姜9 苏子12 法夏12 杏仁10 陈皮15 补骨脂15 紫苏9 款冬花10 射干8 桔梗12 黄芪18 淮山18 五味子9
②热哮
鱼腥草30 蒲公英15 黄芩12 冬瓜仁12 地龙12 杏仁12 桑白皮15炙麻黄10 薄荷8(后下) 石菖蒲10 五味子9 金银花15
加减 ⑴风寒重加细辛6 ⑵高热烦渴,痰多色黄加生石膏30(先煎)青天葵15 薄荷8(后下) ⑶阳气暴脱,加高丽参12(另炖)⑷食少纳闷,加麦芽15 鸡内金12 白术15
急性支气管炎
①风寒咳嗽(基本方) 紫苏10 杏仁10 桔梗12
前胡12 陈皮15 枳壳9 紫菀12 云苓15 麻黄8 百部12
②风热咳嗽(基本方) 桑叶12 菊花15 薄荷8(后下)
杏仁10 桔梗10 连翘12 芦根15 牛蒡子12 板蓝根12 沙参15
③温燥咳嗽(干咳)(基本方) 桑叶10 沙参12 雪梨皮12
杏仁9 瓜蒌仁15 玄参12 马勃8 麦冬10 玉竹15 丹皮8 知母10
慢性支气管炎
①急性发作期(类似于急性支气管炎方)
②缓解期 荆芥10 百部10 杏仁9 浙贝10 款冬花8
陈皮12 炙甘草5 紫菀12 鱼腥草18 桔梗12 橘红6
加减
⑴风热咳嗽:加桑叶12 菊花18 金银花15
⑵风寒咳嗽:加防风10 紫苏12
⑶肺热咳嗽:加桑白皮12 黄芩9 枇杷叶10
⑷痰浊阻肺:加苏子15 莱菔子12
⑸肺气虚:加黄芪25 党参15
⑹脾胃虚弱者:加白术10 党参20
⑺肾气虚:加补骨脂12 山萸肉12 淮山15
肺炎(肺热、胸痛)
金银花15 连翘15 鱼腥草15 瓜蒌皮15 芦根20
牛蒡子12 桔梗10 黄芩10 穿心莲10
加减:
⑴热盛者:加生石膏30 青天葵12
⑵咳甚加杏仁10
⑶痰稠加天竺黄12 川贝5
⑷咳血加白茅根15 侧柏叶15
⑸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按说明书用量)
⑹便秘者加大黄8 枳实12
⑺阴虚加麦冬15 生地20 玄参12
⑻气虚加太子参15 党参20
⑼胸痛加三七末3克(冲服) 郁金12
⑽自汗加乌梅12 浮小麦18
⑾口干有痰者加天花粉18
⑿低热明显者加白薇15 青蒿9
⒀元气大衰者加高丽参10克(另炖) 熟附子12 黄芪25 五味子9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柴胡12 延胡索10 川楝子15 蒲公英24 白花蛇舌草18 沙参15 川连8 三七末3(冲服)丹参10 浙贝10 黄芪20 党参18 台乌12 香附10
加减
⑴吞酸严重加瓦楞子30 鱼古15
⑵有黑便加蒲黄12 侧柏叶15⑶有恶心症状加陈皮12 竹茹12
⑷胃热盛加黄芩10 丹皮10
⑸胃阴虚者加麦冬12 石斛9
⑹湿重者加云苓15 泽泻12
慢性胃炎(痞满、胃脘痛)
香附10 百合25 台乌12 砂仁8 没药9 白术15 党参15 蒲公英20 半枝莲10 麦冬10 淮山15 延胡索12 白花蛇舌草12[加减]:
加减
⑴吞酸明显加鱼古15 瓦楞子30
⑵食滞纳呆加莱菔子12 布楂叶12
⑶便秘者加川朴15 槟榔15
⑷四肢寒冷加肉桂3 熟附子10
⑸湿热重加防己15 关木通5
⑹口干口渴甚加天花粉15 知母10
⑺出现黑便者加侧柏叶15 蒲黄8 阿胶12(烊化
急性胃炎(胃脘痛)
大黄8 黄芩12 党参24 白术15 黄芪20 云苓15 陈皮10 沙参18 茜草根15 天花粉12 紫苏10 广藿香12(后下) 薏苡仁20
加减
⑴腹胀者加神曲10 麦芽10 鸡内金12 减大黄为4
⑵便血严重加蒲黄12 仙鹤草12
⑶呕吐频繁者加法夏10 竹茹12
⑷里虚加熟附子8 山萸肉10 去大黄
⑸胃酸过多加瓦楞子30 鱼古15
萎缩性胃炎
沙参10 麦冬12 丹参12 川芎8 石斛9 砂仁10 川朴花8 白术15 淮山15 黄芪18 党参15 台乌10 莱菔子12 延胡索10 佛手8
胃下垂
黄芪30 党参20 白花蛇舌草20 川楝子9 白芍 10 炙甘草5 升麻9玉竹18 枸杞子12 川芎10 牛膝12 香附10
加减
⑴吞酸加瓦楞子25 鱼古15
⑵胃纳差、喜温者加高良姜10 白豆蔻10
⑶胃热重者加川连8 野菊花10
急性肠炎( 泄泻、霍乱)
广藿香12 葛根12 白头翁15 苍术15 金银花12 神曲12 法厦10 白术12 云苓15 白豆蔻10 川朴8
慢性腹泻(泄泻)
广藿香12 白豆蔻8 云苓15 川朴8 白芍12
白术12 陈皮9 党参12 乌梅10 淮山15
加减
⑴水饮留肠者,加防己15 车前子9
⑵久泻肠结瘀阻,加川芎10 当归9
⑶肾虚泄泻,加破败纸15 补骨脂12 山萸肉10
功能性便秘
麻子仁20 川朴12 白芍12 肉苁蓉15 首乌20 柴胡9
加减
⑴燥热便秘,加大黄10 生地20
⑵气滞型便秘,加木香12(后下) 沉香9(后下) 去麻子仁
⑶气虚型便秘,加党参15 黄芪18 陈皮10 去麻子仁
⑷血虚型便秘,加当归15 桃仁12
⑸肾虚型便秘加牛膝12 熟地20 去麻子仁
⑹阴虚便秘加生地30 丹皮12 泽泻12 去麻子仁和首乌
慢性胆囊炎
龙胆草15 山栀子15 柴胡12 延胡索15 白芍12 广木香9 大青叶9 金钱草15 鸡内金10 郁金15 薏苡仁20 云苓15 蒲公英10
加减
⑴腹胀者加大腹皮10 苏梗10
⑵胃纳差加焦谷芽10 山楂12 神曲10
⑶热盛而便秘者,加大黄10(后下) 全瓜萎12
⑷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2 法夏10
⑸夜尿频、腰痛,五更泄泻者,加熟附子8 干姜8 吴茱萸10 去延胡索、蒲公英
肠粘连
木香12 香附12 郁金9 枳壳9 白花蛇舌草15 大黄15(后下) 白芍18 川朴9 川连6 丹参18 大枣20 白术15 延胡索6 川芎9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秦皮12 白芍15 黄芩10 苍术12 吴茱萸8台乌15 五味子9 党参15
加减
⑴腹痛甚,加郁金15 延胡索15
⑵大便稀溏,加厚朴12 薏苡仁20 白豆蔻10
⑶脘胀纳呆,加布渣叶15 鸡内金15
⑷身热、烦渴,加金银花15 败酱草20
⑸若出血量多,血为鲜红者则加地榆15 槐花15 侧柏叶12
⑹泄泻日久,直肠脱出者加黄芪30 升麻9 柴胡10
急性胆囊炎
龙胆草12 山栀子12 茵陈20 金钱草25 柴胡12 大青叶10 白芍15
加减
⑴便秘加川朴15 大黄10(后下)
⑵有胆结石者加海金砂15 鸡内金12 金钱草加重为35克
⑶胁肋剧痛,加川楝子10 延胡索9
⑷黄疽明显,加田基黄30 溪黄草25
⑸火热伤阴者,加生地15 玄参15 天花粉12
⑹高热者加石膏30 青天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