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步入中医之门 道少斋讲稿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3
获得点赞
360
声望
113
年龄
47
第一讲 从“中医有用吗”说起



-说几个真实的故事

在临床带教中,常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中医有用吗”?我回答:“有用!”。学生又会问到:“那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西医的人看不起我们学中医的呢”?

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中也有人在若干年回到母校见到我时,这样对我说:“老师,我们学中医的真的被西医看不起,中医的疗效太不肯定了,在医院我们没地位”。

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年青的爱友中一定也有人想问我!



中医真的疗效不肯定?!真的不被西医所看起?!还是我们自己缺乏信心,自己看不起自己?没掌握中医真谛,没有发挥中医的优势 ?我不做答复!我只和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自己思考。



1.故事一-西医大教授虚心抄方

这事的主人翁是某前医科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该省心血管专业第一把交椅,留美的博士,他是美国心血管学会的老派会员(我们暂代之以A教授吧),他带的博士,出国进修学习只要他写上一个推荐信,去美国就象走亲戚一样容易。

在该省医界工作的人不知道他,那和中国人不知道***没区别,呵呵。

听有些中医界的老一辈说,A教授当初是该省反对和岐视中医代表,是一个顽固中医岐视者,这话可能有水份,我不信。为什么?这位老教授常常讲座,我听过他的很多课,每次只要是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会议他都会讲到中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门医学。他常常将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说某省级干部的家属在他的手中住院,病情很重,病人做了气管切开,肺部感染不能控制,无法撤机,痰液粘稠,西医用尽了抗生素、雾化等也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于是家属提出中西结合治疗。这A老教授便看了中医书,书中有个二陈汤,是化痰的,呵,他不知中医还要辨证。用下去了,有没有效,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没效了,那省级的大干部请来的中医学院的某名教授,教授便起手开了一个沙参麦冬汤,不想2 天病情大为好转,痰很快就变稀了,排出顺畅了,肺部感染也就很快好转,呼吸功能就不用说了, 很快病人脱机了。这心血管的老教授便放下架子请教中医为什么,当然了,得到一句--辨证施治!于是乎,这位西医的名牌教授就认真的学起中医来。并且每场讲座都会说到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施治!

两年前,从他的手中转过来一个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病人重度心衰,全身高度水肿,胸水、腹水。西医治疗两个月,当然西医的那一套全用尽了,效果不好。这病人自动要求转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病人是我管的。进来的时候全身高度水肿,胸闷气促,端坐喘息,每天小便量只有300ml,每天推200Mg速尿也不过500ml尿量,稀释性低钠,房颤,心胸比率70%,心脏超声检查也是非常典型的,瘀血性肝大,肺部感染,当然营养状况也非常差。可以这么说---行将就木了。我们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办法,西医也就是西地兰、硝普钠、多巴胺、氨茶碱等等西医院常用的一些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中药治疗。经过辨证,施以全真一气汤,效出意外,从用方的第3天开始,患者每天不用速尿,尿量在2000ml以上,而且电解质监测没出现低钾、同时低钠迅速的得到了纠正,用药半个月,患者体重减轻40斤,呵,那40是什么,是水!各种证状得以基本缓解。

时我们请那心血管的名家来会诊另一位病人,他提起了这个病人,问转到我们医院效果怎么样?是否已经死亡。我们告诉他病人情况现在很好,他非常惊呀。看过那病人,A老教受要学生们拿来病历,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笔记本,把我们一本病历的中药处方全抄下了。并对跟随他的博士后说,中医是一门了不起的医学,有空的时候你也应该努力学习!。当时我们的一个老教授和他戏言,我们请你会诊给你400元会诊费,你抄我们的方要留下200元买方费!呵,后来我们科有同志在他们那进修回来说,他们现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也主张用中药。用的方就是那个全真一气汤。这没眼见,不知是实否?但在以后我听老教授讲心血管病的时候,每说到心衰的治疗,他都会说别忘了中医有个参附汤效果非常好(这老先生可能不识全真一气汤,全真一气汤中有参附汤的组成)!

目前他带的一个博士后(教授职称)和我很要好,就我所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中药治疗顽固性心衰的课题!一个西医的大名家确热衷于中医的研究,说明什么呢?

真的是所有的西医在岐视中医吗?我看不是。关键在于你是否看好病!你看不好病,就是你是留学的西医,同样没人看起! 看的好病,中医又怎么样,同样是吃香的,喝辣的!

爱友Originally posted上周向我提的问题:“为提高中医的地位,您认为(或建议)每位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应该作出怎样具体的努力?”我的回答是:“呵,最重要的是你得拿出疗效,看好病,特别是一些西医没好治疗方法的病!”

你还怕西医看不起你吗?

提问一:中医治疗心衰从那几方面入手?

提问二:你知道全真一气汤的组成吗?

提问三:心衰中医最常见的证型是什么?



2.故事2---被自己的孩子骂

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很多人骂过,被父母骂,被老师骂,被仇人骂?可是真能让你刻骨铭心,给你以触动,鞭策你的骂有多少呢?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在临床上多年,常常很自负,为什么,看过很多疑难病,也取得是过不少好的疗效。可我是真的自信吗?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那时我在外读研,孩子的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一开始没告诉我,孩子病了近一个月,发热不退,在我们老家的省立医院诊断治疗,最后什么也没确诊,只能告诉孩子的妈妈可能是血液系统病,孩子的妈是学西医的,一听这就急了,一个长途,我是学业不要了,也没请假,立即就飞回家!

回家看完孩子的所有检查结果、病历资料,我傻眼了,我也弄不清是什么病!

怎么办?中药。辨证施治,蒿芩清胆汤加减,这是我们中医长项。3天热邪全退,孩子的精神就来了,慢慢的调理一切就没事了,从此这孩子一般生病,都要中药吃,为什么,一个月的病,他打针打怕了!

8岁的时候,这孩子又病了,上学淋雨了,高热、畏寒、咳嗽,体温40℃,正值热天。带到医院一检查,呵,白细胞、中性很高,胸片呈支气管肺炎征象。病重了,不行,还是先用点西药吧!怎么办!抗炎、补液,总是要做的吧。大天热不补液可不行,高热会脱水呀!

常言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带到内科吧,给他开点药,其他的床位费、治疗费也就省了。呵,大家会笑话我这教授思想境界不高。

可是问题出来了,这孩子长的很胖,加上高热脱水,静脉根本不显,内科的护士可不能和小儿科的护士比,打小儿静脉针那就会差一点,连扎了好多针,没进去!



这孩子可不干了,从床上跳起来对着我骂:“你还什么大博士、大教授,狗屁,一个小小的发热,你给我打什么针,看看,1、2、3、4、5、6……这么多针,我不打了,你给我吃中药!”说完从病房跑出去了。护士们是满脸愧容,可我脸也挂不住。是呀,学了中医这么年,这么一个病怎么就不敢单用中药治疗呢?

没办法,孩子不打针,只好开中药了,一剂新加香薷饮下午5时服下,8时热退净。发热再也没反复!



众位爱友看完,可能会感到教授是在说笑。

呵,我是要告诉你,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药的疗效不好,也不是你没掌握中医的辨证,问题是在于你不自信!!!记住,一个学科的兴旺,与那个学科的自信有关。中医学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从事中医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是丧失了信心,结果会不想而知了,当然就会认为中医没用了!



3.故事3---心衰巧用桂枝汤

爱友联想的风,在上周给我提出了个问题:“我是中医专业毕业,尽管是系统的学习很多的中医知识,但在临床中的运用并不是那么熟练。尽管可以熟练的背诵伤寒条文,但真遇到外感的病人还是分不清楚六经,呵呵,我总说是自己的悟性不好,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现在我们就讲一个与《伤寒论》有关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个非常出名的医院,叫龙华医院,其中一届的某院长便是从我们这儿调过去的。话说其一孙在老家,10岁,患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继发了心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治疗,心衰未能有效控制,后又转至某省级西医院治疗病情仍未见好转。反反复复,心衰有20余天。患者的家长急了,怎么办?求助远方的外公,当然这外公就是那院长,博导。很出乎意料的是这博导建议把小孩转到我们医院来,为什么,这博导是学中医的,深信中医临床疗效!

次日会诊,跟随我院某知名内科教授查房,推开病房门的时候,患儿口中叫冷,身子便向被中缩进,症见小孩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教授做了常规的体查,听听心肺,也没问多少情况,把手伸进患儿的背上摸了摸摸,看完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便带着大家离开了病房。



其后那教授细阅了病历资料,便起手开了一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

不想患儿在服药的第二天,喘平,胸闷缓解,当然了,所有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就跟着停了下来。随证调治,渐向坦途。

但有点我必需说出,当这位老教师开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候,全科有10名实习进修的同学,还有几位工作几年的同事,竟然没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人直问教授,这么重的心衰,你这方行吗?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医没效,那是因为你没有学好中医,中医很多的基本理论你没掌握好,扎实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不可缺少的!

这个病案该怎么分析?为什么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想请爱友“联想的风”联系《伤寒论》有关条文给大家讲解。

提问五:你能从病案中罗例辨证用方的要点吗?教授在孩子的背上摸什么?摸到了什么?

提问六:为什么会用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提问七: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有那些?



4.故事4-来自学生的骄傲

说起湘西,可能爱友们很多人知道,最有名的电视剧叫什么《湘西剿匪记》,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多少会对湘西留下一点印象。关于湘西众多的神秘传说、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我两个学生。

今年的执业考试结束,这两位参加完中西结合考试的学生来看望了我,谈起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其眉间总少不了很多骄傲的神气。

这两位学生本来是一对恋人,男人家在湘西大山中,父亲是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两人均跟我临床实习过近一年时间。那院长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仅要学好西医,而且要把中医掌握好,在他们乡里的唯一中医已经去世了几年,正缺人呢!

毕业后带着对大山的眷恋,遵照父亲的嘱托,二人回到了那缺医少药的茫茫大山中。



去年的他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院里就交给他们一个病人,这病人是个小儿,也只6岁,患乙脑10天,经全院为数不多的几位医生坚苦抢救依旧是昏迷不醒。湘西那地方穷呀,没钱,交通更不便,家长已和医生达成协议,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死了也不怪你们,说白了,放弃了。

正值这两个学生到了,医生们都失去信心了,说你们年轻,能吃苦,在省城大医院学习过,就看你们的了,就把这危重病人推给了他们。怎么办?能说什么,谁叫你们是后来的?!

西医依旧是那套,照书上来,他的父亲给予一点指点。

父亲告诉他们,这病毒性疾病,中药抗病毒还是很可靠的,放胆的用,出了事我给你们担着。能出什么事,家属都放弃了?!只不过是父亲在鼓励他们。

按中医的辨证,先予清热凉肝熄风,鼻饲羚羊钩藤汤。加上清热开窍,静滴清开灵30ml/天,这两小子胆子也够大了,他们说,凡正是死马当活马医!

也真是该这两个出名了,用药的第二天,患儿热势就开始下降了,抽搐止了,第三天,神志转清了,尽管这孩子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但必竟活了过来。

于是二人在那地方名声雀起,停开了了3年的中药房生意也兴隆起来了!

“我们还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病,有些病老师可能你都没见到过。原来在学校我们很怀疑中药的效果,怀疑你说的中医的疗效好的话,现在我们信你的话了,现在我们两个人每天要看30多号中医病人!”

我一直微笑着,聆听,不住的给予赞许的目光,一席谈花了我整整四个小时!

关于这两个学生的故事我就说这儿,我只是告诉大家,中医有效没有效,关键在于你在系统学习后,你大胆的实践过没有?你是否在临床上用心的摸索过,总结过,实践出真知,不要人云亦云,随意的怀疑这几千年我们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第一讲我就随意的讲这么多,总结一下。

“中医有地位吗?”

“中医有效吗?”

这问题最好你自己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请你记住这几点:1.要自己看起自己,不要动不动说西医看不起你。

2.相信祖国医学,树立信心。

3.打好中医的基本功。

4.勇于实践。

做到这几点了,我想到时候你一定会得出一个你自己信服的答案来!
 
第二讲 扎好中医的基本功



--请用实例检查一下你的中医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关键的是要首先打好基础,这就像砌房子一样,地基没打牢,要砌的很高,是非常困难的,学中医也一样。

中医的基础课是什么,爱友们一定认为我这问题提的太简单了,不就是《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吗?

一、出两个病案考考你

就是这几门吗?我先不回答这几个问题。要真的是这么几门课,那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也许你会说谁不知道,差不多我都会背了,呵呵,下面我就来谈几个病人的治疗,考考你的基本功!



病案1---腋下汗出症

这个案子是看看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学的如何?

某男,30岁,左腋下汗出,记住只有这地方汗出,每小时可以小酒杯(八钱)接上一杯汗,症已1年,极为苦恼,证见偶有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前医各法尽用,什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呵,厚厚的一本病历。

这个病人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随皖南名医宋庸(上海名医丁甘仁学生)实习亲眼见到的、抄录的病案,当时,宋老先生看了看病人的舌象(舌质偏红,苔薄黄),切了脉。便起手开了一个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绝大部份的爱友想不到!

什么方?导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证谁说过用导赤散?导赤散能有止汗的功能吗?可能没一本书上这样记载!但结果是病人服方5剂,二诊的时候是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清这宋老先生怎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吗?

弄明白了,说明你中医的基础学的可以!

请你思考后再向下看!!!

可能一些爱友们对这腋汗证开出个导赤散来很困惑,别急,我们慢慢的分析。

先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脏象学说中的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好了,我们再回个头来看看主要兼证: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舌质偏红,苔薄黄,主要的兼证都表现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经有热呀,心火循经上冲,心开窍于舌,呵,这还不简单?那我问你,心经有热和腋下汗出有什么关系?怎么会用到导赤散呢?

我们再来看看手小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月需内后廉……”,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这病人心火旺盛,循经上冲于舌,所以有舌质糜烂的症状,烧坏了舌头,这火还不行,蒸心液外泄,心在液为汗呀,从哪儿泄?当然先从泉眼里外泄了。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温泉是怎么来的?呵,思考中医别忘了“取类比象”!

凡治病有实邪,你得给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这热邪你得找条路让他泄出去,从哪儿泄?心与小肠相表里,用导赤散清热利尿,使心火从小便而泄,所谓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廖廖四味药也就解决了。

用方简单,所涉及的理论也都简单,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有的,对吧?可能说你会背,但你在分析这个病案的时候都用上了吗?没用上,尽管你会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打好了。



2.病案2---入门导师考我的考题

这个医案考考你的中药、方剂基本功和临床思维!

当年我在读研的时候,真正带教我的临床是位老教授(一讲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那位教授)。我的导师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给他。这老教授十多岁便跟随湘中名医---他的叔父学习中医,后来进到中医学院学习过5年,再后来跟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某抄方5年。不仅理论学的好,临床水平也高,是一个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这话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说这老先生临床中医水平极高,而淡于名利,从不喜写文章!所以尽管在当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国名声也就不大了!但是他的病人却是极多,常有疑难杂症应手起效!

这老师脾气很怪,他对年轻人很是不感兴趣,为什么?基础差呀!现在的年轻人就在学校学那么几年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般就当选修课学了,一知半解的,有几个人能背上几条?!还有的学生学了五年竟然有四物汤背不得的! 也就是说,这不能怪他,是我们没接好中医的班。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在他那一开始遭受到的冷遇态度。



当时我读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能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 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如何具体分析,我想借用一位名叫“巍子”网友的论述http://www.dxy.cn/bbs/post/view? amp;tpg=1&age=0(本人喜欢在丁香园转转,看看中西病历讨论,看的多,说的少,偶然兴趣来了,便把这案子拿了出来请大家看,就有了这位网友的答案。丁香园有很多东值得一看,我希望爱友们常去看看,很长水平的!括号内的字为我所加。)



当时我读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能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 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医甲(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玉女、地黄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参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的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学吗?

二、那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呢!

上面两个病案做的好的人,请你再试着读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如果你读起来不感到困难,那你是中医基本功能就算是扎实了,接下来只要你能坚持实践,你一定会有所造化!



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能呢?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 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苦背

熟读五大基本课程,要达到乱熟于胸,哪五大基本课程?就是上面说的《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中基》随便点出一点,你都能很正确地、完整地表达,比如说到卫气,卫气的概念、生成、特点、功能,一样也不能忘了。《中诊》也一样,说出个症状,你就要能不假思索的说出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中药》你的把性味归经、功效牢牢的记住。内科学随便谈到什么病,你就要如数家珍般说出常见的证型、方药等等。

五大基本课掌握了,不能说你的基本功就行了,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汤头歌诀》、《频湖南脉诀》、《珍珠囊药性赋》等。你必须得背会,只掌握了五大基本课程,只能说你对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病例3---特殊类型小柴胡证

当初我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

那天下午体他的主治医生不在,我值班,这病人来开输液,我就问,怎么老看你天天来打点滴,怎么了?这农民和我说,发热20多天了,一直不能退热。我就问怎么发热呀,他说,每天晚上发热,早晨退热。当时我就想,这夜热早凉是阴虚发热最典型的症状,有了这先入为主印象,也就忽视了兼证的问诊(做医生最忌先入为主),随便的问了问,就说,你这病吃三副中药就会好,不信你试试!那时做医生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呵,病人说那好呀,你给我开,看好了我要好好的感谢你!什么方,青蒿鳖甲汤,有效吗?要是有效我就不和大家说了,我把这牛皮给吹炸了!



三天后病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的烧没退,你的方没用,害的我还卖了一担稻!”

当时我呀差点没找个洞钻进地里去!

但不行啦,既然吹牛了,怎么也得撑下去,哪儿跌倒哪爬起来呀!

于是我就为自己找脸,我说你都病了20多天了,正气早亏了,我这3付药,是先给你补正气的,正气足了我才好给你祛邪治病,要不你受得了?其实,根本就是辨证不准!

面对病人,心里就发毛了,什么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所有的证型我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个也不象,手把着病人的脉,一副认真切脉的样子,是在切脉吗?是在苦思对策呢!

这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极为沉默,话语极少,我不说他决不说一字。“默默然!”,突然一个灵感上来了,于是《伤寒论》的条文立即就浮现在脑海里,“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协苦满,默默然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梗,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吃饭怎么样?答:不想吃。口苦吗?答:口苦。咽干吗?答:咽干!

小柴胡证!每日一发热,寒热往来的特殊类型!

当然了,结果是2剂热邪尽退!

背,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万万不能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古籍背的很熟,可是因为不是学针灸的,对经络路线根本记不得,这对于临床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说某病在某个局部,你就没法进行辨证了,局部的病变不仅辨证需要用到经络,而且在选药组方时也要考虑到走经,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下下功夫!以后的讲座中我会谈到具体的病例!



2. 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二要诀--多思

背完了,你还的多思考,在学院教学多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勤思的习惯,背下去的东西,你不进行思考,是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的!

在我们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有人思考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能回答吗?(问题一)



又比如说前面的第二个医案中,用到三棱、莪术,二药均有行气破血的功效,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都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你想过没有,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味药物?消食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山楂、鸡内金、神曲之类。为什么上面的乙医使用了这两味?

有一年我到全国的第一所民办中医大学义务讲学半个月(九嶷山大学,象全国的著名教授-朱良春等都曾到此学院义务讲学,可见老一辈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在授课中我讲到食积的治法,第一堂课我说用吐法,第二堂课在我举的例子中我讲到用泻法。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这食积你一会儿用消法、一会儿说要用泻法,一会儿说用吐法,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这学生我可以说他基本功不好,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勤于思考,慢慢的他会对中医理解很深。

为什么会出现一病三法,我在这儿不解释了,请各位爱有回答。

问题二 为什么食积会出现在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在病机上这三法对应的食积病机病位上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各自都有什么些典型表现?



3. 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多练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了基本理论之后,你的进行实际的练习,怎么练?有些同学说,我们很少看中医,很少在临床上用到中医。练法有两种,一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病例进行练习,开出处方来,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你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你那儿没多少中医的病号,进行补缺的方法,大量的读古今医案。有些同学说,我看过很多病案,可我的临床水平就是提不高。我要问你,你是怎么读的?

读医案,首先你的仔细的看完案子,然后自己根据医案提出的信息开出处方来,再和作者对比,看看是否一致。不一致你的思考为什么不一致?一致了,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方进行加减,为什么要选用方中的几味药物,加减的理由是什么?

读医案入手最好读有点评的。



我曾要求我的学生看一本医案,然后告诉我学到了什么?那学生一本医案像看小说一样几个晚上就看完了,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我告诉大家,我是医案从不离枕边的,但有时候花上一个小时,一个案子都看不完,为什么,要思考,弄不明白的你得查资料,要不看了也白看!

还有入手学中医要多看医话,医话看起来比一般地的医案入手快,为什么,因为医话多对治疗的认识、疾病的转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关于疾病的治疗要点、用药关键也都有点出,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最能启迪人的思维。像《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就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的一本书,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

从书本上看,到临床上练,你就会增加不少信心。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没有大量的进行医案的学习、练习,是很难的。

建议阅读的医案:

《全国名医医案类编》

《柳选四家医案》

《名医类案》

《寓意草医案》

《杏轩斋医案》

《王孟英医案》

《吴鞠通医案》

《潜斋医话》

《黄文东医案》

《蒲辅周医案》

《章次公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等等。

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闻过喜医案》,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启蒙恩师写的,和一般地医案不同的是,在卷六记载了很多失治、误治的案子,很能给人启迪。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 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 、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
 
第三讲 浅谈如何提高个人临床技艺



-从实例谈谈个人治疗经验的积累

这一讲临时改一下题目,暂时不谈心衰的治疗,谈谈如何提高临床技艺。

有爱友在发贴中说到:“大家别总拿破烂教材当圣经,行不?这种西医模式的中医教材,能治好病才怪。多看看古人的书,尤其是刘力红力推的《内经》《伤寒》《郑钦安三种医书阐释》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依旧强调学好教材的重要性,古人说的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教材便是入门的台阶,当然不只指五大基础课,而且包含我前面说到的《伤寒论》、《温病学》及《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等,最好你还要能系统的看看古代医籍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阴证略例》、《丹溪心法》、《儒门事亲》、《素问病机十九式》、《景岳全书》、《医贯》、《医学心悟》等等,只有系统的阅读了古代医籍,才能具备较扎实的基础。

我前面在谈到如何扎好中医基本功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你能读《临证指南医案》就说明你的基本功扎实了,为什么?请看《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一段话:“看此案,须文理清通之士,具虚心活泼灵机,曾将灵素及前贤诸书参究过一番者,方能领悟其中意趣,吾知数人之中,仅有一在知音者,潜深默契。若初学质鲁之人,未能踏等而进,恐徒费心机耳”。

我为什么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说明什么?我不须加以分析,诸位爱友即能看的明白。说真的,在校时我就知道,学中医的人都读读《临证指南医案》,等我好不易弄到此书,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想买到一本古代中医书很难。我就看的一头雾水,大部份的医案根本弄不清白,于是我便去请教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便把这段话在我的书上画出,给我开出一个读书清单,说等你读完了这些书,你再读《临证指南医案》吧,于是我便苦苦是读了几年古代医家家医书。后来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有了很大的收获。

此是闲话,下面我谈谈个人提高临床技艺的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还是从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说起吧,叶氏治疗中风以“阳化内风”为总旨,认为本证基本上是上虚下实,在治法上提出以“质厚填阴,甘味息风,节劳戒饮”为治。具体的治法有:“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为宜”;“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纯爱温药耳”;“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气火升腾所致,以苦寒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痰火壅盛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也”……。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评价其说:“《指南》所载泄木安胃、镇阳熄风、浊药轻投、辛甘化风,种种妙义,直驾古人之上。

关于叶天士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我不想深谈,大家看看这本书便能知道。我只想说一下我在读案时遇到的一个疑惑。叶氏治疗中风常在方中加上“火麻仁”一味,因叶案精简意赅,很少详细的描述症状,所以对于叶氏的用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对于叶氏用火麻仁一味治疗中风,多数医家都认为火麻仁在方中的作用是“滋阴熄风”,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火麻仁有滋阴熄风的功能即出于此。诸味不知想过没有,火麻仁滋阴不及生地、首乌等味,熄风不及天麻、钩藤等品,叶氏真的是使用火麻仁滋阴熄风吗?我一直非常怀疑,但在十余年内问过不少前辈,答案都一样!

后来我遇到了全国的一位中医史学家彭坚教授,该人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当我向他提到这个问题时,他先是问我你看的中风病人多吗?我说看过一些,他说请你想想中风的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很差,常常多有便秘的症状,是这样吗?试想叶氏为一代宗师,其病案常言病机用法,用字极简,症状亦多不描述,很显然,为什么大部分的写书人多说火麻仁的功效的滋阴熄风呢?写书的人多是理论好,多缺少有临床经验,因此,有些见解不免会出现一些误差,火麻仁在方中是润肠通便!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符合中药理论,而且与临床极为一致,近十年的疑惑在这位名家寥寥数语间便化解了。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有些爱友可能会问,当基本功能尚未完全扎实的时候,对于很多问题是不能够鉴别怎么办?那你就先接受,在临床中慢慢地体会,用心思索,慢慢地你就会有收获。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医案,提一个问题: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 鲜桑枝五钱云苓块五钱

防己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2.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

下面请看我的一则临证笔记,

道少斋医话(节选)--误用麻黄,阴阳耗散而亡

有某患者,患扩张性心肌病,病发顽固性心衰,心悸心慌,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咳痰稀白,周身重度水肿,胸水腹水,四肢不温,舌质光红无苔,脉结代。经某医学院附院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等综合治疗2月不能缓解。后转我院,先予以西医抗心衰治疗结合中药,时认为是阴虚水停,予生脉散加葶苈子、冬青子、茯苓、桔梗、车前子等味益气阴,化水湿,半月无进展。余苦良久,认为患者系阴阳两虚,当阴阳两补、化气行水。方予全真一气汤加减,药用红参、制附片、干姜、麦冬、五味子、怀牛膝、桔梗、山萸肉、桂枝、丹参、红花等味。服方两剂,舌转淡胖,苔白滑。在未用仍何利尿剂的情况下,每日尿量3000~4000ml,喘息渐缓,服方十余剂,水肿消失迨尽,诸症悉平。守方出院。

半年后,患者不慎感受风寒,一周内发热恶寒、咳痰白稀如泡沫、喘息气促、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小便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结代。时余认为是表寒里饮,予小青龙汤加减,唯恐生麻黄发散过度,遂改为炙麻黄,配以薄荷以疏风解表。服方2剂,发热消失,余证依然。时余因教学,离开病房,然对此患者甚感兴趣,是以每日晚前去病房,得以观察病情变化。某医接手,遂请心内专家某教授查看病人,该教授本系《伤寒》名家弟子,认为患者心衰当从饮治,水饮凌心射肺,古有肿、悸、喘等症并见,小青龙汤为正法,但不可以炙麻黄代生麻黄,前方不效即在麻黄用这不当,遂以小青龙汤原方加葶苈子予服。服方一剂,患者即胸背大汗,抹汗日湿透毛巾十余条。第三日,患者出现烦躁、谵语,第四日,患者心脏骤停而亡。从大汗至亡,亦未停方。



患者病属顽症,其死当无可厚非。纵观中医之辨证,有否过失,或可从中有所受益。

患者肿、悸、喘等症并见,从饮论治,小青龙汤当属正法。然久咳久喘,肺气耗散,生麻黄不可轻矣使用,这一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早已有明确指出对于“久咳久喘病人,麻黄有耗散肺气之弊,不可轻易投之”。叶氏为一代中名家,其所看之病多危重,所以此话必从临床经验来!这是我改炙麻黄的原因,为什么我改了,因为我看过《临证指南医案》。

我出此案,非在诋毁,是要爱友在其中吸取教训耳!患者久患心衰,前用阴阳两补之法,进大剂参附合生脉,病得方以平,今用生麻黄正犯“虚虚”之戒,汗则亡阳,复又耗阴,阴阳两亡,岂能不殁?生麻黄重在发汗,炙麻黄重在平喘。

自此之后,我在临床对于慢支肺气肿、哮喘等久病数十年而致心衰者,临证有肺肾气衰、动则喘促汗出者,从不轻易的使用生麻黄。

又如我在治肝病肝区痛时使用乳没药出现急性肝功能损害,外感咽痛使用山豆根致呕等等,都为自己在临床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是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方法!

用古人方当不可胶柱鼓瑟,当灵活化裁,然虽治成坏证,亦有救法,下面出几个问题请爱友回答!

问题二 本案服小青龙汤证见大汗时,以何方救逆?

问题三 出现烦躁、谵语又以何方救逆?

3.虚心向他人求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周六,中医群的很多中医铁杆们讨论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我看了一下记录,有的人剂用到200克,这些用法,你可了解,但不可在临床上轻易使用!

我们的一位医师,临床水平很高,在临床上使用附片6克出现中毒的患者,自此以后便对附子使用十分小心,呵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草”!

附子辛温有毒,但在临床上确系一味良药,真的那么可怕吗?



实话说,在临床上使用附子我是从“初出牛犊不怕虎”到“畏之于鸠毒”再到“每日临床不离附子”,实践、学习、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很早的时候我看过皖西一位名医医案(记不清名了)治疗癫狂用附片每次用到30克~60克,也曾看到我的实习带教老师,一位心血管专家用附片起笔就是30克,后来我出校在临床使用大剂量附片,很多患者取得好的疗效,即是我说的“初出牛犊不怕虎”,再后来在临床上碰到了中毒病例,心有余悸,也就不敢放手使用了,呵呵~

诸位可能要问,那你怎么又敢使用了呢?

当然凡事都有来由,有一次我去拜访我的起蒙恩师,闲谈之间,他的长子看了几号病人,有两张方都有附子,剂量很大,于是我向他请教。

那学弟我的老师曾把他送到全国著名的医家-江苏南通名医朱良春门下学习3年,虽然年青,却有真材实料,呵~这学弟便对我说了已下几点经验:

用附片要注意这么几点:

1.确系虚寒证。

2.附片要炮制的好。

3.要和生姜同用,姜的剂量要大。

4.煎药火候要到位。

5.对于易上火的人,要配牛膝引火下行。

我把这些经验传给爱友们,呵呵~,可要收费的呀!

再到临床慢慢的重新实践,也就有了体会,我是搞心内的,治心病用附片是最常用的了,下面我说一个病窦的病人:

这病人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心内诊治,心率每分钟多在四十余次,夜间心律有时只有30余次,西医建议安装起搏器,患者为下岗工人,那来那么多钱,只好求中医诊治疗。

证见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寐差,纳可,二便可,舌质淡,脉结。



24动态心电图检查典型的病窦。

立法:温阳益气通脉

用方:制附片(先煎)20克,小红参5克,细辛3克,苦参15克,葛根30克,丹参20克,生姜10克

每日一剂,西药仅予极化液、肌苷片、维生素B1等。



患者服方十剂,心率就增加到60余次,而且心律很整齐,为窦性心律,后接服十剂心律增加到70余次,带方巩固,这病人以后常找我看病,随访已经3年了,病情很稳定。

说了这么多,只是告诉大家,别人的经验有时候很值得借鉴,也是提高个人临床技艺的一个方面。

4.道听途说并非都是假---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虽是搞心内的,但在我们这儿有很多肾病的病人找我看病,而临床疗效很不错,我的肾病病人在全省以至省外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是长期跟踪着。

在肾病方面为什么会有很多病人呢,其实告诉大家,我只是弄到了一张非常有效的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子,一个病人看好了,就会给你介绍一堆病人,这方子最早的时候我便是道听途说来的!

话说那位以桂枝汤治心衰的教授,有一次和我闲谈,说到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一个在大学教中文的病人给他发表的,那病人患肾病综合征在某医科大学治疗两年,病情极不稳定,只好求救于中医,不想教授予中药治疗,症状不断的好转,慢慢的所有症状渐渐缓解了,后来那病人还结婚生仔了。

那病人久病成良医,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便自学了很多中医知识,病好了,他便建议这教授把经验整理出来发表,这教授淡于名利,也就不很感兴趣,最后这那病人便代这教授执笔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中医杂志》上。

教授还说该方对于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消蛋白作用,并给我说了好多病例。当时我就问什么药物组成,他说就是一些补脾益肾的药物吧。

于是,我就到图书馆翻阅《中医杂志》,找到的这张方。真的象教授所说的一样有效吗?我便在临床上摸索使用规律,结果发现对于2型也就是伴有高血压的病人疗效不理想,但对于1型是肾病只要符合辨证,疗效非常好。现在我们治疗1型是肾病综合征基本上摆脱了激素疗法,这一点很多西医不信,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

现在我把这张方给大家,关于怎么合理使用这张方,如何取得好疗效,在《闻过喜医案》里有详细地叙述!大家可以买这本书看看(我那起蒙恩师在此书二版修定中特向我约稿,也就写了这么一篇)。



下面择录其中的一部分,以“刘氏经验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全方由生黄芪30g,党参15 g,当归10 g,柴胡5 g,丹参20 g,芡实15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风尾草10 g,山楂15 g,甘草5 g组成。辨证以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或泛白,少气乏力,纳呆少食,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痛,形寒肢冷,性欲低下,月经失调。易感冒,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细无力为标准。

刘氏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脾肾两虚者为多,或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阳两亏。其病理关健在于本虚标实。其病理特点以虚(脾肾气阳亏虚)、壅(水湿、瘀血内停)、漏(大量蛋白尿)为主。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创制了治疗NS的经验方。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祛湿,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俾脾气健则水湿得运,肾阳足则自能化气行水,水肿自消矣。尿蛋白亦水谷精微所化,中气亏虚固摄无力,精微下趋则见大量蛋白尿,故方用升麻、柴胡、芡实升提固摄以消除蛋白尿。“水停则血瘀”,故方用丹参、当归、山楂活血化瘀,用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固摄精微于一炉,标本同治。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以脾肾双补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NS疗效十分显著”。

好了,上面是这个例子只是告诉大家多留心老前辈的经验,有好的经验,听说了,跟踪一下,说不定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为大家准备,随笔写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一讲就讲这么多了,希望各位爱友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进步!
 
第四讲 闲谈读书与临床运用 --随谈我的读书心得



前面发了几讲,由于忙于临床、教学、科研等,每周只能抽出二到三小时的时间给爱友们写稿,全是“以笔代口”,不知爱友们对这种写法是否能接受,呵呵~

前面我们说了,打好基本功,要广泛地阅读古今医籍,从书本上吸取别人的经验,再在临床上加以实践,这样你就会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



那如何读古人的书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呢?

下面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大家谈谈。



一、记住作者自创方剂并善于临床化裁

中医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想每本书都读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适当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很重要,这些在我们大学的教材上,每一门专业课的发展史中都提到了各个年代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是我们要阅读的。

阅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精读,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疫疹一得》、《温病条辨》等,不仅要读熟,而且重要的条文要会背,我这是说做内科的,其他科的都有代表作,像外科的《外科正宗》、妇科的《傅青主女科》等等,当然,做内科的医生最好对每科的代表作也能读一读,这样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是泛读,要选好读本,当然各人读书的经验不同,我的经验是泛读的本子要注意作者自己加注的地方,一般的说,内科的古籍,很多书绝大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重复的,只是注解的方法有所不同,也就是作者对前人的经验看法不同,当你有以上精读的基础后,你理解起来不难。但对于作者个人的经验,应加以重视,往往一个医家,一生就创出那么几个方来,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会加以自注,这些东西,你的细看,并记录下来,到临床上去印证,说不准你就学到手了。

下面说说我是怎么读《医学心悟》这本书的,《医学心悟》共分六卷,其主要内容大家看看书就行了,我读这本书,时间花的很多,最后是学到手的就是程氏自创的几张方,哪几张?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加味香苏散,其中除治痢散外,大家可能都很熟,呵呵~但是你在临床上真的能很好运用吗?

我简单的谈谈其中两个方。





1. 止嗽散:这是大家最熟的方剂了,先看看程氏原书是怎么说的。程氏强调,“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则移于六腑”,“凡咳嗽之法,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以过散,不散则邪气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请注意在止嗽散下,自注“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从上面这段文字看,止嗽散实际上是治风寒咳嗽初起,临床效果确实不错(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但在临床上有这么一些病人,确系风寒咳嗽,但就是久咳不止的患者来就诊,用止嗽散效果就是不好,诸位不知有这样的体会吗?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很多,即使是风寒犯肺,用止嗽散不一定像书上说的疗效很好,那么你就要思考为什么?以古人方治今人病,有时候须加减。上周六我和一位网友说遇到这种情况加诃子。有人问诃子有收敛邪气的作用,用之可会闭门留寇,这就要看你对诃子这位药物的药性的认识了,有本草书(原书名一时想不起了)上说该药有邪无邪均可运用,说明什么,该药没有闭门留寇的弊端,可以收敛肺气而不留邪气,外感咳嗽的病人久咳不止往往是因为肺气耗散不收,不收敛往往很难取得好疗效,这在临床上我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朱丹溪说“用古方治今病”,当“药随证变”,“证随药愈”。

2.治痢散原方说“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又说本方加“黄连,尤效”。用方极平:葛根、苦参、陈皮、松罗茶、赤芍、麦芽、山楂。这方无芍药汤、白头翁汤的苦寒,用之效果如何?到临床验证,我发现在其疗效比那两方好的多,结合现代的分析,其中苦参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后来我看《中医百年百位名医丛书》,其中一位医家,治尿路感染有7个方,每方都是以苦参作为主药,很少用到八正散等方,说明苦参抗炎疗效确实,另外我还喜欢吸取别人的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苦参抗心率失常,而且疗效很可靠,诸位不妨试试。上一讲我举了一个病窦的病案,其中的用方就有苦参,不知诸位看后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苦参没有?

2.临床遇到难题有目的去读书

我们曾收治一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这病人发病的首发症状是呼吸困难,在某医科大学诊断治疗半年,病情无明显好转,一直依靠呼吸机维持,后来转我院,希望中医能发挥疗效,经过辨证,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仙灵脾等味,治了几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最后病人还是失望是离开人世。



为什么中药无效?是辨证用药错误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后来带着个问题,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在《碥石集》第一集中,邓老有详细地论述,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立法和用药和邓老基本一致,而在用药剂量上有很大的差别,邓老用黄芪剂量很大,难道问题在这儿?

其后我们碰到一个8岁的小孩患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四肢无力,构音不清,精神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就诊时自己不能行走,其父背着来诊。西药予溴吡斯的明,中药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仙灵脾加减,其中黄芪用到50克,日一剂。患者带药回家,家人把这方给一乡间老中医看,老先生说,小儿为纯阳之体,黄芪系补阳药物剂量过大,恐不利。患者家属不放心,通过关系找到邓铁涛教授诊治,邓老看过方子说,原方很好(这地方可以看出邓老前辈对后学者的爱护,无抵毁,也不轻易的否定用方!),只是要求患者每天早晚再用黄芪泡水代茶饮。说明什么,黄芪的剂量还不够!后来这患者服方8个月,各种症状都缓解了。

再后来我们看到了《邓铁涛医案与研究》这本书,该书详细的记录了成功抢救十八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用方,通过分析我们肯定地说我们的治疗思路很正确,没有好疗效的原因是在剂量上没掌握好。

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信不巫也!

带着问题读书是学习中医和提高中医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3.记住一些独特的中医理论并运用于临床

有些理论在临床上很少运用到,如“气不足便是寒”,大家最熟的可能是“阳虚生外寒”,所以在临床上一般地碰到畏寒的病人,多首先考虑阳虚,岂不知“气不足便是寒”,如有气虚佐证便可益气而获效。

下面说一个老师的治疗案例,其所用的理论是“邪火不杀谷”,这句话从哪儿来的?从《伤寒论》里来,诸位可能说《伤寒论》里没这句话。呵呵~诸位没说错,我们在校学的《伤寒论》里面确实没这句。但你去翻翻《千金要方》里收录的《伤寒论》条文,就会找到这句。

这案子来源于前面说的《金匮》名家周衡教授,是在给我们上课中说到的。一病人腹泻2年,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中西医,就是无效,后来,到周教授那儿就诊,证见四肢不温,形体畏寒,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清稀,日行数次,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一派脾肾阳虚的证状,视前方,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参苓白术散等等,从辨证看,基本正确,何以无效?周老教授思索良久,认为必有独处藏奸,于是细细问来,后来发现患者,大便清稀但极秽臭,得,内有郁热,阴阳不相顺接,阳郁于里,故有一派外寒之象。内有邪热,“邪火不杀谷”,邪热非少火(生理之火),不能消化水谷,故有积停于内,祛其积,调胃承气汤加减,数剂而病痊。



诸位在临床上所见的心衰病人很多,肢肿、腹水、胸腔积液、喘息,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但病人常常出现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一般地辨证为阴虚水停,常用生脉散加四苓散、四季青、葶苈子等养阴利水泻肺,但常常很难取得好疗效,为什么?再看看水肿的病人,一般都是四肢不温,畏寒,饮水少或口和等一派阳虚的证状,心内科工作时间长的同志可能有体会。

在《王孟英医案》中有类似的案例,王氏认为当舍舌象而从证,为什么?这种情况王认为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非为阴虚,而是水阻气津不能上布于舌,治当温阳化气行水。

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王氏的理论有独到地见解,符合临床。但水肿的形成乃水谷精微不从正化使然,津液的不足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我常选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该方由地黄、麦冬、白术、怀牛膝、五味子、制附块、人参组方,具有益气回阳,扶正滋阴,摄纳元气之功。临床常在该方的基础上加桂枝通阳化气,加大剂山萸肉收摄元气,佐黄芪配云茯苓健脾利水,实践证明临床疗效很满意。

中医治疗内风多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息风多从肝入手,或清肝热以息风,或镇肝以息风,或滋肝以息风,或养肝血以息风。然对于小儿多动证,常常难以取效,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无以化生阴血,肝木失养,对于证种情况你要是只是滋肝阴以息风,很难有疗效,其治当“求之于本”,在健脾方中稍佐以息风之品,常可效出意外,这就是古代医籍中称作“土虚不摇”理论的临床运用!

又如口腔溃阳久不愈,《寓意草》提出以“厚土敛火”的方方治疗等。

读书对于一些独特的理论认识不可忽略,这些理论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说不定你记住了,那天遇到一个贵人找你看病,你看好了,从此会平步青云呢!呵呵~~。

4.读书与临床要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要把学到的东西贯通起来加以运用,否则,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书橱,在临床上技能是很难提高的。如何贯通呢,就是说不管读书还是看病你的把你所学的东西综合起来分析问题!

前一讲我拿了一个吴鞠通的医案,问大家为什么吴氏称之为开肺法?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 鲜桑枝五钱云苓块五钱

防己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我们现在来分系此案,此案已经指出,“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从舌象和用药史及吴氏的处方我们可以看出该病目前主要病机是湿热挟痰阻络,湿热挟痰从何而来,前医予“与腻药补阴”而致中焦壅阻,湿热内生,湿郁生痰!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清热。

关于湿热的治疗,在临床上是很棘手的,为什么?古人形容湿热难治是怎么说的?治湿热之病“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燥湿则伤阴助热,清热则易伤阳,湿为阴邪,得阳则化,阳伤则对于祛湿不利。怎么办?治疗首先要使热与湿分,先祛其湿。治湿多采用分消的方法,即宣上、燥中、渗下。吴氏之方共八味药,其中直接治湿的有五味,原方云苓、防己、白通草利湿于下,陈皮、半夏燥湿于中焦(二者同时燥痰),只有一味石膏清热,仅用一味桑枝通络。为什么要用杏仁一味,在三仁汤里说的很明白,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宣肺亦即开宣肺气,故吴氏把他的治疗方法称之为“开肺法”。湿热化,遂道自通,不通经脉,经脉自畅。

其实吴氏这张处方即是从三仁汤化裁而来,融入了外台茯苓饮的方义。

在中医史上最会读书的人可能是吴鞠通了,他硬是从《临证指南医案》中读出一个三焦辨证来了,不信你看看《临证指南医案》,再看看《温病条辨》,你就会发现吴氏所创的方剂大部分都是取自于前者!呵呵~所以王孟英最看不起吴鞠通了,说他的东西是抄来的,在编辑《温热经纬》时他是绝不引吴氏的一字一言!

选这个案只是看看大家是否能把痰、湿、热的关系,以及湿邪的治疗法则及常用的治湿方剂融合在一起思考。读书、临床都要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分析问题,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临床水平肯定能提高的很快!



另外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大家治湿勿忘开肺!

下面举一个病例,看看大家在这方面如何?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病发春日,感受风寒发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本来要详细地给大家分析这个病案,电话通知我会诊了,这个案子我只好不加以解释,留给爱们自己思考,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入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这些理论我们都学过,看看你是否能融汇贯通,加以分析!

做中医的人要善于思考,在临床上要善于把读书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析病情,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太好了,认真读10次。
 
“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

不明白,有谁讲讲
 
做到准确辨证确实比较困难,精准用药又是一难。楼主之言句句精髓。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明白了自己看了二十年的中医书,至今还是一个爱好者的身份了,自己要给自己加加油了。
 
今天终于是把这本书看完了,写得真的是很好。书的作者系湖南省中医院毛以林教授,书中从中医的现状到对未来中医的发展期望,从如何学好中医到如何做一个好的中医师,一个个他亲历的中医案例,一条条他自身从医多年的总结,都给了我们这些爱好中医和学习中医的后学晚辈以很好的激励、帮助和指导,这是一本可以作为中医入门的好书、这是一本给中医学子们和爱好者指引学习方向的好书,这是一本可以用于临床参考学习的好书,我觉得自己有时间还会重温几遍这本书,谢谢毛教授写出了这么好的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