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疗法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古方精选

一、灌肠法

方1 锡类散
牛黄0.15克
冰片0.1克
人指甲0.15克
珍珠粉1克
象牙屑1克
青黛2克
壁钱20个。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末0.6~1.2克,加生理盐水100~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5天进行第2疗程。轻型用2个疗程,重型用3个疗程。
[按语] 本方原为治烂喉痧名方,自60年代发现其有愈合溃疡的功效而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功用消炎解毒,祛腐生肌,收敛止血。方中牛黄、冰片、青黛能清热解毒;珍珠能解毒生肌;人指甲、象牙屑、壁钱消肿排脓生肌,尤其象牙一味,药理研究表明,其提取液对离体结肠有抑制作用。象牙能清热解毒生肌。本方有市售成药,药理研究表明,锡类散对慢性结肠炎的病原菌志贺氏、施氏、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使肠粘膜水肿及充血消失,促进溃疡愈合。《山西中医杂志》1987;(4):31报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2例,痊愈46例(占74.1℅),显效11例(占17.7℅),好转4例(占6.5℅),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3℅。
有报道用锡类散合冰硼散、或合香连散、或合黄连素一起灌肠,1~3个疗程获效。

方2 肠炎散
珍珠9克
牛黄6克
冰片12克
琥珀3克
孩儿茶10克。Ⅰ号方红人参6克。五倍子12克;Ⅱ号方加白人参6克,血竭12克。上药共研细末2克,加温水50毫升,调匀,温度控制在37℃左右为宜,保留灌肠。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
[按语] 本方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功用健脾渗湿,消肿生肌。Ⅰ号方尚能涩肠止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表现粘膜溃疡糜烂、泄泻清稀而次数频多者;Ⅱ方尚可活血化瘀,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粘膜充血水肿、溃疡久不愈合、便下不爽者。方中珍珠、牛黄、冰片解毒生肌;五倍子、孩儿茶能收敛止泻,药理研究表明二药均含有较多的鞣质;人参补气健脾;琥珀、血竭活血化瘀。原方报道者治疗本病300例,痊愈122例,基本痊愈67例,好转10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7℅,其中Ⅰ号方为98.3℅,Ⅱ号方为96.1℅。

方3 二七汤
Ⅰ号方:红经子15克
蜈蚣七15克
二色补血草30克
小蓟30克
炒地榆30克
白及15克
索骨丹15克
铁苋菜15克。Ⅱ号方:红药子15克
蜈蚣七15克
白及12克
千里光30克
虎杖30克
甘草15克
黄柏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炒苡仁30克
败酱草30克。上药煎水20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天为1疗程。
[按语] 本方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功用解毒消炎,止血止泻。其中Ⅰ号方偏于清热解毒,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脓血便为主者;Ⅱ号方偏于燥湿解毒,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粘液便为主者。方中红药子、蜈蚣七有抗菌消炎,止血止痛,解痉止泻之功;索骨丹、二色补血草、铁苋菜活血止血;地榆、白及、小蓟凉血止血,生肌敛疮;千里光、虎杖、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清热解毒;黄柏、苡仁清祛湿。原方报道者治疗本病136例,基本痊愈83例,好转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1℅。红药子又名朱砂七,故本方名为“二七汤”。

方4 清肠汤
黄连10克
栀子10克
银花10克
白芍15克
防风10克
甘草15克。上药水煎100毫升,每晚保留灌汤1次,15次为1疗程。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灌药后可能多保留一段时间,一般可保留8~15小时,每个疗程后休息7天。
[按语] 本方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功用清肠化湿。方中黄连、银花、山栀清热解毒;防风祛风胜湿;白芍、甘草和中缓急。原方报道者报道,通过临床及实验提示本方能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减弱免疫反应;对多种细菌的抑制作用,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缓解腹痛症状,减少排便次数。原方报道者治疗本病35例,痊愈25例,好转10例,疗程最短者仅14天,最长79天。

方5 溃疡清
麝香
牛黄
珍珠
血竭
枯矾
白及
青黛
红花各等分。研末,混匀,备用。每次用药粉12克,加白开水100毫升,调成稀糊状,待温后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2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6~7天。
[按语] 本方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功用解毒生肌。涩肠止泻。方中麝香、牛黄、珍珠、青黛解毒祛腐生肌;枯矾、白及灌肠止泻;血竭、红花活血化瘀。原方报道者治疗本病33例,痊愈27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二、敷贴法

方1 加味理中膏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6克
干姜3克
炒糯米30克
乌梅肉30克
陈壁土适量。上药捣烂研碎,敷腹部。
[按语] 本方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脾阳虚弱者。功用补气健脾,温阳止泻。方中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干姜益气温阳;甘草、糯米和中;乌梅肉涩肠止泻。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有抗菌、抗过敏作用,而本病与感染、食物过敏有一定关系。

方2 胡椒粉饼
胡椒粉1克
粳米饭饼1个。用刚蒸的大米饭约15克左右放手中拍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饼,将胡椒粉撒在饭饼的中央,等到饭饼稍凉,将撒有胡椒粉的一面贴到肚脐上,以布条或绷带缚住,4~8小时去掉。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按语] 本方主治慢性结肠炎腹泻日久不愈者。功用温中散寒。方中胡椒健脾温中,散寒止痛;粳米补中益气,止泻止痢。原方报道者治疗本病56例,全部有效。

方3 止泻膏
苍术10克
白术10克
车前子10克
茯苓10克
诃子肉10克
惹苡仁10克
吴茱萸6克
丁香6克
山楂6克。共研细末,取适量食用香油调为花生大小塞脐窝。用胶布贴敷固定。每日1换,5~7天为1疗程。
[按语] 本方主治慢性结肠炎腹泻较重者。功用健脾渗湿,散寒湿中。方中苍术、白术补气健脾,茯苓、车前子、惹苡仁渗湿止泻;丁香、吴茱萸散寒温中;山楂消导和中;诃子肉涩肠止泻。药理研究表明,诃子中含有较多的鞣质,有收敛止泻作用。原方报道者治疗本病30例,有效率达95℅以上。

方4 行军散
牛黄3克
麝香3克
珍珠3克
冰片3克
硼砂3克
雄黄24克
消石1克。上药共研细末,装瓶贮备。每次用药末0.6克,纳入神阙穴,上置艾炷灸3~5壮,然后把药末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
[按语] 本方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下利脓血者。本方为市售中成药,内服治疗泻痢收效甚佳,外治其效亦著。
 
仙桔汤治疗慢性泄泻103例临床观察

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朱建平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朱胜华

慢性泄泻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肠炎等。病情轻重不一,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挟有脓血便、粘液便为其主要症状。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朱师素对久泻悉心研治,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用药均有独到之处。笔者随家父朱良春主任医师从医,尽得家传,现将朱师自拟“仙桔汤”近年临床观察10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3例慢性泄泻患者均为门诊病员,男性79例,女性24例,其中男性约占76.7%;年龄16岁~67岁,平均年龄为35.7岁,其中24岁~51岁之间的男性约为58%;病程在5个月~30年不等,以1年~10年的约为76.4%。
1.2 诊断标准:按《实用中医内科学》制订的慢性泄泻诊断标准,每日腹泻3次以上,均为反复发作,性状相同的粘液血便。多次大便常规、培养、无病源体发现,排除菌痢、阿米巴痢、血吸虫、肠结核等肠道感染,纤维结肠镜检查及X线钡透检查显示结肠炎病变或伴有溃疡形成。

2、治疗方法
“仙桔汤”组成:仙鹤草30g、桔梗6g、乌梅5g,白槿花10g、炒白术10g、广木香6g、生白芍10g、炒槟榔2g、甘草5g。
若症见舌干红、苔少或花剥者加石斛、山药、葛根;舌衬紫或有瘀斑者加赤芍、乌药;久泻虚寒者加高良姜、淡吴萸;脾虚挟湿者加苍术、蔻仁;肝郁乘脾者加防风、陈皮;积食甚者加保和丸;泻下滑脱不固加诃子肉、石榴皮,收敛止泻。
每日一帖,水煎2次服,20日为一疗程,服药1~2个疗程,如病程超过15年以上,将原方研极细末,水调服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复查大便常规,纤维结肠镜检查已无异常。停药2~6月不复发者,可判断疗效。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恢复正常,检大便常规(一),停药2~6月以上无复发者。显效:症状消失,但稍有外因刺激易见复发,纤维结物镜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检大便常规(一)。好转:症状明显好转,脓血便、腹痛已基本消失,但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好转,肠镜或大便常规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痊愈73例,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8.05%。

4、典型病例
郑××,男,52岁,1998年2月22日初诊:腹痛、腹泻反复发作近30年,半月前出差后诸症复见。顷感脘腹隐痛而胀,大便稀溏,挟有红、白粘液,日行3~8次,后重不爽,纳谷欠馨,舌偏红,苔薄黄而腻,脉细小数,此乃湿热久羁伤及肠膜,拟与清化湿热,寓以敛涩。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在当地作纤维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粘膜充血,距肛缘15厘米3点处见溃疡伴出血,18厘米处见乳头样物,状粗糙,距肛缘29厘米处又见一溃疡,取活检送病理切片,诊断为肠粘膜慢性炎、腺体增生。

仙鹤草30g、桔梗6g、乌梅炭5g、白槿花15g、炒白术10g、广木香6g,生白芍10g,炒槟榔2g,甘草6g。10帖。
二诊:大便已成形,日行2~4次,后重亦释,腹痛偶作,大便常规(一),舌边尖红,苔薄白罩黄,脉细小弦。患者病久,厌服煎剂,故将上方加淮山药20g,研药为极细末,分作30份,每日二次,每次一份,开水调服。
三诊:半月后,患者神清气爽,自诉大便正常,自觉症状已消失,大便常规(一),但仍不能进生冷油腻食物。苔薄白,脉细,乃将上药去槟榔研药为极细末,分作40份,服法同前,续巩固之。
四诊:近日症情稳定,体重亦较前增加,进食已不太受影响了,显示肠间消化吸收功能有渐复之机,因病程日久,故仍服上方兼养脾胃,扶正以祛邪,上方加生黄芪20g,生熟苡仁各10g,研极细末,分作60份,服法同前。自停药数月后,大便基本正常,体重日有所增。即在当地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粘膜正常,溃疡面愈合,乳头状物消失。

5、体会
慢性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便下一日数次,水谷运化不健,脾气必虚;日久脾虚及肾,互为因果,常见脾肾虚寒;久泻常见腹痛,腹痛必有气滞;便中赤白夹有粘液必有湿热逗留;再者素体丰腴多见气弱湿滞;形体消瘦者,常伴阴液暗耗;凡久泻者,不可概以脾肾虚寒而论,临证中,非因虚致泻的因素,屡见不鲜,如情志不遂,肝木乘土的泄泻;水土不服,肠胃功能紊乱的泄泻;食物、药物中异体蛋白过敏的泄泻;全在详察明辨,不可忽视。方名仙桔,则以仙鹤草、桔梗二味为主药,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味辛而涩,本方用之取其止血、活血、止泻、强壮作用;桔梗一味,仲景以其与甘草相伍治肺痈,足征其有开提肺气和排脓之功,移治滞下后重,是此药之活用;白槿花擅治痢疾,《冷庐医话》赞其效著,此方取其能泄化肠间湿热;久泻脾虚,取白术补脾助运;湿热逗留则气滞,木香、槟榔调之,槟榔用量宜轻,轻则行气,重则破气;湿热伤营,白芍和之;久泻则下焦气化不固,少少用乌梅炭固之;甘草调和诸药。合而观之,桔梗伍槟榔升清降浊;槟榔伍乌梅炭,通塞互用,木香伍白芍气营兼调。朱师所创仙桔汤无参芪之峻补,无芩连之苦降,无硝黄之猛攻,盖肠道屈曲盘旋,久泻正虚邪伏,湿热逗留,一时不易廓清,进补则碍邪,攻下则损正,宜消补兼行,寓通于补,始于病机吻合。对病久厌服煎剂者,可用此方洗净烘干,焙研极细末,以水调服,其效尤增。这是我在随师多年的临症中应用仙桔汤治疗慢性泄泻的体会。
 
Wjyqb:
慢性结肠炎验案一例
某女,32岁,大便稀,夹有白冻状粘液,每日两三次,伴满腹胀痛不适,肠鸣漉漉,自诉腹胀严重时,肠鸣如放炮音,排气则舒,甚则有恶心嗳气,平日生冷不敢入口,畏寒肢冷,已三年有余,病人多方求治,服药无数,没有效果。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未查肠镜,本人印象诊为慢性结肠炎。经我诊治,服中药三剂,附子12g,干姜10g,云苓30g,桂枝15g,白术12g,甘草10g,半夏15g,益智仁10g,乌药10g,白芷6g,川椒6g,吴茱萸6g,苏梗10g三剂之后,再服五剂
症状即十去七八,目前在巩固治疗中。各位同道,可以讨论一下。
本证为肠间有寒饮所致,胀满亦由寒饮所引起,治法应该以温阳化饮为主,当然这个病很顽固,还需要巩固治疗。
 
浅谈收涩及升提药在临床应用

夏耘(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医院)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多种急,慢性结肠炎病,中医学均可按泄泻辨治.虽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早将升提,酸收,固涩作为治泄泻九法中的三大法,但对各类肠炎导致的泄泻如何应用收涩,升提之品,今贤见仁见智,争议仍多.如《中医内科学》指出"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并有认为在泄泻较剧时,应早用收涩,升提,以急则治标.

笔者初涉临床时受其影响,不敢轻投收涩,升提药,后释读《朱良春用药经验》见其所拟仙桔汤(仙鹤草30g,桔梗8g,乌梅炭,广木香,甘草各4. 5g,白槿花,炒白芍各9g,炒槟榔1. 2g)将收涩,升提药与少量通下药共冶一炉,确有哲理,遂仿用之,大大提高了疗效.经过10余年临证,觉得对泄泻能否用收涩,升提药应予活用,即在患者便次过频,神疲肢倦,且既无明显外邪,又无过多食滞,既不伴呕吐,恶心,又不见厚浊之苔情况下,可在方中加人收涩及升提之品;对一些以泻为主,泻秘交替,虽多法施治,病乃缠绵难已者,仿仙桔汤方义,在用收涩,升提药同时,稍配祛邪(行气,消导,通下等法),非但不会出现"固闭邪气"之弊,且可收柳暗花明之效.涩药,笔者喜用仙鹤草,妙白芍,焦山楂,石榴皮,乌梅,秦皮,木瓜等.

朱师认为仙鹤草辛涩,不仅可止血,止泻,且可治脱力劳伤,具强壮作用,颇宜久泻;生山楂酸收同时,还可直接杀菌消滞,对稍进油荤则泻者尤妙,炒后更增吸附作用,使肠蠕动减缓而泻止,乌梅可杀菌,与白芍,木瓜均能柔肝,对木横侮土致泻者(肠神经官能证及过敏而发)显效;白芍还可补血养阴,木瓜解痉舒木,如泻甚致筋惕肉哨(主要为排肠肌痉挛),上2药配薏米仁,钩藤,僵蚕砂,甘草多可立解;石榴皮,秦皮对急性肠炎或慢性肠炎急性发作,均可涩止,且前者可治便血脱肛,后者可治滴虫性,霉菌性肠炎;酸涩收敛药与甘草相配,还能酸甘化阴,对泻多,泻久口干津乏者大有裨益;只是乌梅,木瓜,秦皮,石榴皮等酸敛较过,量不宜大,若配他药组方,每剂15g足矣!升提药以黄茂,葛根,桔梗,白芷较好.泻剧致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只要血压不过高,黄芪可重用至30g以上,配酸收药,症即随减;葛根,桔梗即升且散,对表证未尽解之泻,可收"逆流挽舟"之效.有血脉癖滞之患者(如伴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葛根投以大剂(15g以上),在升举止泻同时,又可扩张血管,一石二鸟,妙不可言;对咳喘患者服用止咳平喘药使肺气过降致泻时,桔梗由于可补肺气,当大剂投之;另桔梗,白芷均可排脓,对大便中夹带粘液或脓血,并投尤佳.

病案举例:

胡某,男,63岁,2000年1月13日初诊.
36岁时患肠炎,经治暂缓,直至去年未觉大苦.1999年5月因琳雨,且食不慎,泄泻复剧.6月4日经某院直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降结肠炎,后迭进中西药未见显效.
就诊形较瘦,人憔,便虽日三四行,但夹粘膜白冻甚多,偶夹赤冻,坠胀颇剧,脐左下2寸手掌大小范围剧痛,肠鸣音喧喧,口渴纳呆,舌淡紫,苔偏黄,脉缓乏力.
此体虚复受寒退,且有化热之势,暂予健脾整肠,佐清解调气.方用:党参,金银花,生白芍,仙鹤草,粉葛根各15g,桔梗,白芷,延胡索,木香,石榴皮,炒川株子,甘草各log,薏米仁30g.水煎服,4剂,
便虽仍日3行,且不成形,但以脓少痛缓,坠胀稍松,纳增渴减.以生山楂15g易川楝子,续进4剂,
便日仅2行,尚未完全成形,已无粘冻,痛坠已可耐受,苔化脉扬.去白芷,延胡索,积壳加槟榔,乌梅,仙鹤草各5g,更进5剂症状墓本平复.
原方追加5剂.4诊时,自觉已无明显大苦,因服汤药不便,随将山药30g易惹该仁米,7剂t共研末,以药头煎水泛丸,每服log,日4次(饭前及临卧各1次),淡盐汤送下.追访1年,未再发作.
 
朱良春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经验和特色

邱志济 朱建平 马璇卿

溃疡性结肠炎或过敏性结肠炎多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病,中医属“大瘕泄”(病名首见于《难经》第五十七难)或“下利”,“脏毒”范畴。临床观察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急者本文不加论述。慢性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甚至多年不愈,故亦称久泻。主证为腹泻伴有粘液或脓血便,有似痢非痢,似泻非泻之说,有轻度里急后重腹痛或无里急后重者,亦有久泻粘液无脓血者。其病位虽在肠,但相关多脏之功能,盖肺和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相关大肠之传导,又因肝司疏泄,脾主运化,肝气横逆太过则伤脾,运化失司则痛泻由生,故本病“肝郁脾弱乃其本,痰瘀滞留乃其标”。老师朱良春先生指出久泻咎于脾虚,久泻病在气机。故注重运枢机、制肝木、健脾胃、化痰瘀、涩滑脱,首创“仙桔汤”等方应用临床,疗效颇著,其组方用药之妙试述如下:

⒈泄木制肝补脾土,仙桔汤方轻灵图

朱师早年制订之“仙桔汤”由仙鹤草30g、桔梗8g、乌梅炭4.5g、白槿花9g(暨木槿花)、炒白术9g、广木香5g、炒白芍9g、秦艽10g、炒槟榔1.2g、甘草4.5g组成。用治慢性结肠炎历验不爽。加减法:肝郁脾滞,湿热蕴结之候加柴胡5g以疏肝解郁,有失禁不固者加诃子肉12g,或石榴皮10g,腹痛甚者倍白芍,气虚甚者加参芪升麻,(无木槿花,笔者代以藿香6g紫苏6g地锦草20g)。

按:本方选仙鹤草为主药乃因仙鹤草涩中有补,轻灵止泻,止中寓通,强壮强心,补脾健胃,对慢性泻痢虚实夹杂者有标本同治之功,如临床广用于治劳伤脱力、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泻、眩晕、赤白带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即是明证。亦以其味辛而涩,微温无毒,伍桔梗辛苦甘平,以其辛制其肝,开其肺,以其涩去其脱,除其滑。盖肺气开则府气通,故能治腹痛、下痢、久泻。古有《药性论》《本草经疏》《重庆堂随笔》等均载桔梗治下痢。清代温病家柳宝诒最喜用桔梗伍枳壳治泻痢而多方不离,其疏畅气机,斡旋气化之用,更重于桔梗开提肺气和排脓祛痰之功。朱师妙伍少量槟榔,一升一降,清升浊降则枢机运转如常,深得王孟英调正气化枢机之旨。久泻或久痢多清气下流,清浊相混,运传失常,槟榔本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但槟榔有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枳壳、青皮尤甚之说,故朱师用量为1.2g,有久病用小方,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之用药特色,对久泻久痢腹痛较甚者亦有著效。白槿花轻清滑利,能升能降,拨动气机,上清肺热,下利水道,消积导滞,凉血和营,消肿排脓,止泻止痢,对清化下焦湿热颇有速效,故有消炎、退热、抗菌、通淋、止泻、止痢等功,朱师历年用白槿花治肾盂肾炎,菌痢,每每应手,是一明证。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且泄木制肝,缓急止痛,固脱止滑。秦艽有抗菌、消炎、镇痛和类激素之作用,能斡旋脾胃,拨动气机,助桔梗升提,大有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乃与败毒散用防风,羌独等异曲同工耳。且能祛风、通络、理湿、清热、利尿,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一药多功,颇合慢性肠炎脾虚湿热型之病机,诸药共奏升清降浊,通塞互用,气营兼调,补脾敛阴,清化止泻之功。既无参芪之峻补,亦无芩连之苦降,更无硝黄之攻伐,对久病正虚,攻不胜攻,清不耐清,补不能补之久泻,便溏,夹有粘冻,纳呆肠鸣,腹胀乏力,舌尖红,白腻苔,脉濡细之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疗效确切。但朱师指出,“对久泻久痢证属脾肾阳虚或肾阳不振者,或大寒凝内多年不愈者“仙桔汤”当不适用”。

曾治:郭某,男,38岁,起病2年,泄泻一天多达20余次,少则10余次,肠鸣不停,作乙状镜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多次住院,中西药治疗罔效,诊见面色苍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呆肠鸣,腹泻有粘冻,无里急后重,时有失禁不固,舌尖红苔腻,脉细,证属脾虚湿热,投“仙桔汤”加减,仙鹤草30g、桔梗8g、白槿花12g、炒白术12g、乌梅炭5g、诃子肉12g、炙黄芪15g、党参10g、升麻、柴胡各5g,4剂药后,大便好转,日1~2次,粘冻消失,精神明显好转,原方再进10剂,诸症全除,守原方14剂善后,嘱愈后以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丸各一斤守服以复脾胃功能。

又治许某,男,52岁,大便溏泄四个月,日2~3次,杂有粘冻,脐左攻痛,叠进中西药物无效,舌中腻苔,尖红,右关脉弦按之弱,经乙状镜确诊为慢性结肠炎,肠痉挛,证嘱肝郁脾滞,处“仙桔汤”加减:仙鹤草15g、桔梗8g、白槿花12g、炒白术15g、炒白芍18g、乌梅炭5g、秦艽10g、萆解15g、广木香6g、柴胡5g、甘草3g,药服10剂,诸证悉除。

按:久泻大便杂有粘冻,当有湿热留恋。脾运失常气机阻滞,则纳呆肠鸣。脾胃虚弱,气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则便次增多。如泄泻不爽,则内有积滞阻碍气机。肝强脾弱则弦脉独见于右关按之细弱。

王孟英强调临证治病必须量体裁衣,各求其是,提出了“病同体异,难执成方”的卓见。朱师告戒我辈不要死抱“仙桔汤”一成不变地用于临床,再好的方子也未必能符合千变万化的病情。故朱师指导吾辈谱成“仙桔汤”方的临证加减歌诀,对后学者颇有提示处方加减思路的作用,特披露如下:

歌曰:各种肠炎仙桔汤,南通朱氏良春方;仙桔白槿方必用,白术白芍乌梅炒;木香槟榔行积滞,消补通涩粘冻康;诃子榴皮滑脱放,须知加减化裁方;肝强脾弱湿下注,痛泻要方共套方;寒痛须配良附丸,热痛宜加金铃散;过敏长卿或地龙,瘀痛莪术失笑散;溃疡加用护膜法,重症可配灌肠方;寒湿久困见便溏,四神掺入力增强;湿热互结宜清利,热重须加白头汤;湿盛白槿量宜重,酌加燥湿力尤彰;湿毒羁留难清利,芳化淡渗法优良;病久中虚见气滞,扶正调气逆流挽;便血蕊石云白药,故子诃槐芪淮山;上述诸法皆罔效,大寒凝内巴豆炭;阿米巴痢鸦胆子,次吞5粒套胶囊。以上歌决笔者稍有文字增减,以便于自诵习惯,并兼顾临证心得,更希读者按方言改谱,便于记忆。

朱师临证除注重详察明辨外,并根据患者体质,嗜好,宿疾兼夹,以及饮食 居住情况等,结合病程远暂,症情轻重,强调因人制宜。且抓住辨证要点:素体丰腴者,多见气弱湿滞,须注重气机的疏畅;形体瘦削者,常伴阴液暗耗,当顾及气阴的生化,凡久泻者,不可概以脾虚湿热或脾肾虚寒论治,临证中因虚致泻的还有情志不遂,肝木乘土的泄泻;水土不合,肠胃功能紊乱的泄泻;食物或药物异体蛋白过敏的泻泄等,均不能忽视。如朱师昔日曾治一例水土不合泄泻四个月,诸中西药治疗无效,投四君子加徐长卿,炙乌梅肉,木瓜,广木香,紫苏4剂即瘥。朱师的宝贵经验,笔者历年仿用,每每应手,深受其益矣。

⒉肠炎便血湿热犯 ,缠绵顽疾要守方:

治久泄误热为寒,或用温补固涩以治脾虚湿热,所谓南辕北辙,导致坏症,屡见不鲜。慢性结肠炎因误治导之便血是为重症,虚、瘀、热夹杂,病较顽固缠绵,治疗较为棘手。朱师用药,思路广博,缓中有奇,法拟益气和血止涩,兼顾湿热伤络,疗效满意。1998年孟冬朱师曾治患者管某,女,25岁,主诉年前便血,曾经治疗血止,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腔溃疡。2月前大便每两至三天出血一次,近一月每天便血,呈血丝状,色鲜红与暗红杂见,大便中夹粘液,刻下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纳少泄泻,服前医中药后即唇肿腹痛,舌胖大有齿痕,脉细弦,证属脾虚湿热误治,伤及肠络出血,治以益气和血,佐以运脾固摄,方用仙鹤草30g、煅花蕊石20g、白槿花12g、徐长卿15g、地榆炭、血余炭、诃子肉、炒白术各10g、淮山药30g、甘草6g,,药服2周,诸证好转,便血减少,惟面色无华,脉细无力。原方加参芪各15g,又服2周,大便成形,症情稳定,但大便仍夹有粘液和血丝,于原方加桔梗10g,再服2周,药后仍偶有粘液和血丝,又于原方加云南白药4盒,每服2粒,每日3次,空腹服。加云南白药后嘱守服20余剂,便血粘液消失,惟纳谷欠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脉如前,再原方出入:怀山药、仙鹤草各30g、炒白术、谷麦芽、党参各15g、白槿花、补骨脂、乌梅炭各10g、广木香6g、甘草4g,嘱患者守服2个月。因诸证消失,病情稳定而停药。但停药一段时间又复发,此例便血顽固缠绵,若非真知灼见者早已改弦异辙,但朱师仍守原法,用健脾止血方加石榴皮10g、生白芨15g,再配合外治灌肠方:白头翁、秦皮、地榆炭、槐花炭、生白芍各15g、地锦草30g、川黄柏、炒乌梅各10g,煎取200毫升,加入锡类散1支,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配合灌肠方一月余,诸证又消失,嘱去灌肠方继守服原方3个月,停药至今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便血色见鲜红夹紫,显见肠有湿热夹瘀。服前医中药唇肿,腹痛,可见前医误以温补治湿热,误以固涩治瘀滞。大便中夹有粘液则肠中有湿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怎么会属于中医外科?
 
呵呵,之前看到一脉有个帖子放到这里,我就补充放了,好查询些。
 
哦,呵呵,
内容很好,感谢。
 
链接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https://www.tcmbe.com/threads/1297
于己百教授,生于1920年4月。18岁随父学习中医,1955年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务。于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分课题“于己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对于己百教授临证经验作了系统总结,现介绍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常有糜烂和溃疡。临床基本表现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及黏液血便,多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属常见多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病程漫长难愈,容易复发,并发症多,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一般需通过X线气钡双重造影、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以及黏膜活检确诊。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腹泻便溏、湿泻水泻、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临床特征,于教授认为本病似属“肠澼”、“泄泻”、“腹痛”、“休息痢”的范畴,特别是与肠澼证非常相象。

肠澼,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肠澼为痔。”《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湃。”肠澼一证,在《内经》凡十多见,既指痢疾,又指湿泻水泻,如杨上善释为“泄脓血”的痢疾,《康熙字典》引《集韵》之“澼,肠间水”而解为水湿泄泻。从《内经》原文所述来分析,“肠澼”的临床表现不仅有腹泻便溏、湿泻水泻、久泻不止即“飧泄”、“肠澼”的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即“肠澼”痢疾的症状,更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际。所以,从《内经》“肠澼”的概念去认识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比起用泄泻、痢疾等立论更为贴切。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症,因脾胃虚损,水谷不能腐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而致。脾虚湿胜,气机运行无力或郁滞,故腹胀腹痛。中虚化源不足,加之久泻脾愈加虚衰,又见消瘦、乏力等症。因此,脾虚湿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寒、湿邪偏胜。而导致本病发作的诱因则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是情志失调、肝气乘脾,致使脾胃运化无力、食滞湿胜。脾虚能生湿。湿胜则伤脾,二者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泻皆成于湿,湿皆本于脾虚。”因此,脾虚湿胜、运化无力,湿邪蕴结化热,寒热交织,湿邪蕴结,小肠不得成聚、大肠传导失职,导致腑失通降、气血壅滞、蒸腐化脓即会发生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泄泻迁延不止,愈泄愈虚,气随泄去,阳随气去,日久及肾,必致脾肾阳虚,所以本病后期每兼五更泄泻、畏寒肢冷等兼症。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理表现是脾胃虚寒、湿热蕴结,但临床却很少见到单纯的寒证或是热证,更多的则是寒热错杂证。如腹泻黏液血便、腹部冷痛、逢寒遇冷痛泄加重、口苦、舌红、脉沉缓等证即非常多见。

2 治法

溃疡性结肠炎属肠澼,以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为主症;病性属寒热错杂;病机是脾胃虚寒,湿热蕴结,虚实夹杂。所以,其治疗原则应是清解湿热,温中散寒,止泻止痢,温补脾肾。

3 方药

3.1基本处方 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甘草10g,炮姜10g,桂枝10g,焦山楂15g,白术10g,茯苓12g,芍药30g,白芷12g,椿根皮12g,乌梅10g,补骨脂12g,吴茱萸10g。功用:清热利湿、温中散寒,补脾益肾,止泻止痢。方义: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宜于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错杂之痞满疼痛、呕吐泄泻的治疗。黄连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桂枝在本方一则与干姜为伍以散脾胃之寒,二则温经通阳以降寒气之上逆,故本方可治上焦有热、胃热肠寒所致呕吐暖气、腹痛腹泻诸证。于教授以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主,四君子汤、四神丸(汤)为辅,又随证增损,用治溃疡性结肠炎,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是因为方中半夏、炮姜(仲景原方为干姜)并桂枝散寒和阴,温中降逆,黄芩、黄连及椿根皮清热和阳,燥湿止泻,以上辛苦寒温并用既能散寒清热,除湿止泻,又能行气降气,止痛除噫。四君合四神益气助阳,脾肾双补,固肠止泻;炮姜、焦楂温中散寒消食,行气和血止泻;白芷、桂枝、芍药、炙甘草行气通阳散寒,缓急解痉止痛;椿根皮、乌梅清热凉血,涩肠止泻。全方合用即具平调寒热、燥湿止泻、行气和血、脾肾双补的功效,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服之有效。

3.2 常见加减脘胁疼痛:加川楝子12g,元胡12g以疏肝,活血,止痛;便血较多加地榆20g,白头翁30g以清热凉血,涩肠止泻;泄泻清稀、次数较多,或有滑脱,合桃花汤(炮姜易干姜,山药易粳米,赤石脂30g,炮姜10g,山药30g),以温中,涩肠,止泻;久泄久痢,或是下坠、里急,加诃子10g,米壳10g以涩肠止泻;大便干结去桂枝,加枳实10g,玉片10g以行气,导滞,通便;易生口疮加茵陈30g,桑白皮30g,白芷12g以清热祛湿、散瘀止痛;胃脘痞闷、呃逆嗳气:加代赭石20g,莱菔子15g以降胃,除痞,止噫;纳呆纳差加陈皮10g,砂仁6g或炒麦芽15g,焦楂15g,莱菔子15g以醒脾开胃、消食导滞。 (崔庆荣等)
 
链接: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综合疗法探讨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48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综合疗法探讨

《云南中医药杂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主要侵犯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及里急后重等。本病病因未明,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为结肠癌癌前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注重整体观念,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从中医角度分析贯穿于疾病始终的内在规律及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变,概括出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将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临床分期相结合,将整体脏腑辨证论治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并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采取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在治疗和预防复发方面取得较好疗效。

1 病机探源

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与之相类似的描述,如“肠游”、“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依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典型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主要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痢疾”范畴。在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中,发现其具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病势转变特点及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的证候学特征,认为与中医时发时止的“休息痢”最为接近。

1.1 不同时期病机特点 发作期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相杂或血多脓少。便次频繁,肛门坠痛或灼热为主证,或可兼见发热等全身症状,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沉滑;镜下表现为病变部位黏膜广泛充血水肿,溃疡或糜烂渗血,或黏液渗出附着。此阶段以邪实为主,湿热多于寒湿,或有积滞,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滞于肠中,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导致气血瘀滞,肠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标实为湿热、寒湿、积滞、瘀血,主要是湿邪为患:标实邪盛是其病机特点。但有本虚存在,本虚为脾肾阴阳气血的虚弱。缓解期的临床表现是腹部隐痛,或兼有轻度里急后重感,大便量次减少,质偏稀挟带黏液或少许赤色,腹胀肠鸣,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细;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存在,溃疡糜烂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渗血及黏液附着。本阶段是指发作期清化导滞理肠治疗后,湿热之邪将尽,脾虚之本渐显。因“久痢伤阴,久泻伤阳”,牌阳虚、脾肾阳虚或阴血亏虚逐渐明显,且湿热、瘀血之邪未净,仍留滞肠中,故常反复发作。因此,本期以正虚为主,但邪气依然存在,正虚邪恋是其病机特点。

1.2 血瘀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与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 溃疡性结肠炎不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以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为临床特征,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肿胀、糜烂、渗血等瘀血征象,肠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常见大量血栓形成,说明病在血分。王清任强调:“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瘀是局部乃至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瘀血阻络贯穿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发作期湿热邪毒内停,壅滞肠间,与气血相搏结,郁而不解,气滞血瘀,脉络受伤,化为脓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故而发作期既有气滞血瘀,又有离经之血。缓解期正虚明显,气虚而血运迟缓,阳虚则气血不畅,阴亏则血行郁滞。故而表现为气虚血瘀,阴亏血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作期的舌象常表现为舌质红或红绛、暗红,边有瘀点、瘀斑等血热血瘀、气滞血瘀征象;其缓解期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暗淡、青紫,边有瘀斑,舌体胖大或瘦小等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征象。长期的血液瘀滞,微循环障碍必然影响溃疡的愈合,疾病的恢复,使得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血瘀既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与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亦是其复发的病理基础之一。

1.3 积滞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重要病理基础 凡引起肠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从而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表现的原因,包括湿热、寒湿、疫毒及饮食积滞等,均称为积滞。《证治汇补·下窍门》:“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闭塞滞下,为飨泄肠游。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僻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曰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杨登文在《仁斋直指方》中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不欲其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出,日夜凡百余度,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皆通利之,以无积不成痢也”。阐明痢疾之形成与积滞在肠中而致气机阻滞,肠中有滞而不通有密切关系。

2 治疗研究

根据上述病机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期、分阶段治疗以及根据患病部位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2.1 发作期治疗

2.1.1 消积导滞、清热化湿解毒为常用的治标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在急性发作期,或反复发作期,常以标实为主,积滞内停、湿、热、毒滞肠为多见,此标实常可掩盖脾虚之本,急则治标,故首先采用消积导滞、清热化湿解毒之剂祛其邪,为“通因通用”之法。消积导滞药如山楂、鸡内金、枳实、枳壳、大黄、莱菔子、槟榔等,为“通下”之法:症见脓血便较多,赤白相兼,甚至赤多白少,或便见血色鲜红,湿热明显者,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以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香连九辨证加减为用,为“泄通”之法;症见黏液血便,白多赤少,或纯为黏液,或为白冻,寒湿明显者,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消积导滞,以温脾汤、胃苓汤辨证加减为用,为“温通”之法;若慢性持续型症见久痢不止,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脾肾亏虚,关门不固,虚寒明显者,温补脾肾,涩肠固脱为主,少佐通下之剂,以免闭门留寇,以真人养脏汤加减为用为“补通”之法;若脓血便较多,可酌情应用清热解毒之品,如马齿苋、连翘、蒲公英、银花等。

2.1.2 健脾益气、温清并用、寒热同调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 本病脾虚为发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多见寒热错杂之证,或上热下寒,或胃热脾寒。故在健脾益气基础上,给予温清并用、寒热同调之法。现代实验研究已证实,健脾益气类方药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从而消除了溃疡性结肠炎内在的发病因素;要区分寒、热的多少,导师根据寒热虚实侧重点的不同,多选用半夏泻心汤、连理汤、乌梅丸、温脾汤等治疗;四方皆以辛温配苦寒为组方特点,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寒热同调,从而达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目的。而王新月认为温下法对溃结的急性期有较好疗效,温涩法可改善恢复期溃结模型的炎性反应。

2.1.3 活血化瘀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西医认为局部血循环障碍是造成溃疡难以修复的重要原因,由于正气不足,脾、肾亏虚,正气不能抗邪外出,又过早固涩,邪气留恋,故常反复发作。通过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肠粘膜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溃疡的愈合。由于患者脓血便,西医应用止血药,中医应用苦寒药造成医源性瘀血。活血化瘀可改善组织的充血、瘀血程度,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组织修复,又能改善患部组织的缺血状态,供给组织充足的营养物质,还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可加快溃疡愈合的原理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腐肉去而新肌生。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失笑散等。

2.1.4 祛腐托疮生肌法为局部治疗的关键 溃结应属“内疡”:即内在溃疡,不同于外疡可见红、肿、热、痛。清代医家将宝素《医略》:“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痛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痛疡机宜暗合”。故溃结的病机也有热毒因素。
 
看来 姜还是老的辣,文章也一样!要找个时间沉下心来老实的冲下电才行!
 
这么好的帖子今天才看到,多看些案例和方剂类帖子,时间久了自会慢慢熟知,也算是给自己充电吧(脑袋笨一点,久读掺自熟)
 
谢谢您的帖子
 
谢谢您的帖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