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治肝法的运用

杏林一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2827
获得点赞
31
声望
38
治肝法的运用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

—、温肝散寒
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厥阴肝寒之证。原书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即厥阴肝寒,浊阴上逆之候,故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论中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法有三:一为阳明“食欲呕吐”;一为少阴吐利(按:应以吐为主);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笔者认为,仲景虽在阳明、少阴、厥阴病皆列有吴茱萸汤证,但三者的共同点都是由于寒伤厥阴,下焦浊阴之气上逆于胃而产生干呕、吐涎沫等症。深究其所吐之物为清水涎沫,乃厥阴寒邪犯胃,胃阳不布,故产生涎沫,与脾虚湿胜所生之痰相比,病理产物不同,病所亦殊有别。临床上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多有气机冲逆,嘈杂并见,头痛则在巅顶(按:厥阴经脉上会巅顶)为甚,且有空虚之感。同时,与胆胃实热之证比较,彼则为实热,此则属虚寒,不难鉴别。
[案一]余某,女,49岁,保管员。患者头晕,哕呕一月余,经治不已。现症头顶空虚状,面色苍白,胃脘部胀疼,嘈杂冲逆,吐清水,晨起头晕哕呕更甚,进食后好转,食欲不馨,大便软,舌淡苔白,脉象细软。钡餐透视,除外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诊断为胃窦炎。用吴茱萸汤加味:
吴茱萸10g,党参15g,炙甘草6g,淡生姜4片,大枣3枚,
法半夏、陈皮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6剂后,诸症悉减。惟头有空虚状,食欲不佳,舌润,脉缓弱,继以六君子汤加味,服10剂食量倍增,一切正常。

二、柔肝缓急
肝属刚脏,肝性强急。论中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并治腹中不和而痛等症,皆取柔肝缓急之剂,如芍药甘草汤即是。本方长于滋养阴血,和营止痛,作用专一,是缓肝之剂的首选方。因为土虚木旺,肝木乘脾则腹痛,用白芍酸收苦泄,能行营气而泻肝木,甘草甘缓,能和逆气而补脾土,甘缓相合,故可主治腹痛。同时,由于芍药和营益阴,力专止烦,故论中反烦,更烦,心悸而烦者,皆主以芍药。再则,论中用芍药甘草汤主治的脚挛急,是肝主筋,营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致,用酸甘缓急而收捷效。临床上用本方加味治溃疡病、痢疾、痛经、肾绞痛等,其所治不同,但假芍药酸以柔肝,合甘草之甘以缓急,作用机制乃是同出一辙。
[案二]黄某,女,24岁,学生。患者两膝关节疼肿大,行走不便,屈伸不利,腓肠肌挛急,头晕口渴,大便干燥,脉缓而弦,舌薄黄润,用芍药甘草汤合三妙散加味:
白芍15g,炙甘草、苍术、黄柏各10g,牛膝12g,每日一剂,随症加减。
服10剂后诸症消失,未作其他治疗。

三、抑肝培土
肝木横逆乃克脾土,土虚又可招致木克,两者互为因果。其为病多腹中挛急作痛,治则抑肝培土,缓急止痛。论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汤……”又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本方以桂枝汤为基础,变辛温调和营卫为甘温建中补虚。方中以甘药为主,甘味守中,有缓中补虚之功。论中前后两条叙症虽不同,一为阳脉涩,阴脉弦,病在肝脾不和;一为心悸而烦,病在心脾两虚。两者均以小建中汤获益,此乃甘药能滋养脾胃,生长营血,肝得之木气疏畅,心得之火用复明,腹中急痛,心中悸烦可收效,一方两用,异曲同工。
[案三]杨某,男,42岁,工人。病者胃肺部疼痛多年,经诊断为胃溃疡而转中医治疗。主症胃脘部刺痛,痛甚则呕恶,吐酸水,食人则胀,大便溏而不爽,时有黑粪,脉象细涩,舌淡苔润滑,边有瘀点,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
柴胡6g,白芍12g,党参15g,陈皮6g,良姜、制香附、川木香、枳壳各10g,
丹参12g。每日1剂。
服5剂痛减呕止,大便清爽无黑粪。又服5剂疼痛消失,精神好转,食量大增,二便正常,脉缓略弦,舌边瘀点消失,舌苔薄润,改投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6g,白芍12g,当归10g,生黄芪、丹参各15g,川木香6g,大枣2枚,
生姜3片,饴糖30g(冲服),炙甘草10g。每日1剂。
服15剂后已正常上班,近期显效。

四、养肝通络
肝主藏血,肝血虚寒不能温煦经脉,则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论中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证素有血虚,复感外寒,气血被寒邪所遏,流行不畅所致。王晋三认为本方“寓有治肝四法,以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草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当归四逆汤的主要功用,概而言之,即是温运血行,散寒通络,临床用于痹证、冻疮、痛经等病症,取其养肝通络,颇具卓效。
[案四] 卢某,女,21岁,学生,。患者月经一直不正常,每于临经腹痛,血量少颜色淡,经服四物养血,逍遥疏肝罔效。且每年冬天必发冻疮,两手背肿大,皮肤发紫,甚至溃烂,脉象细涩,舌质淡红。拟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白芍各10g,桂枝、通草、甘草各6g,细辛3g,
吴茱萸5g,制香附10g,益母草20g,大枣3枚。
嘱每月经临服5剂,自腹痛开始服用,至经净停服。坚持服用4个月,痛经缓解,当年冻疮发作大减。

五、疏肝理脾
肝性疏泄喜条达,肝郁则气滞影响及脾,导致肝脾不和,产生腹痛泄利下重等症,正是木邪侮土,肝气不舒的表现。论中说:“少阴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即阳郁不伸,气机不宣的证治,李士材说:“此证虽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诚然,本条原文虽出自少阴病篇,究其病机,以方测证,着眼点是肝郁不伸,气机滞涩,影响及脾。四逆散方以疏肝理脾擅长,临床用于肝郁气滞者多验。
[案五]胡某,男,14岁,学生。患孩右侧少腹疼痛,膨胀难忍,大便不爽,不能食,食之则胀甚,不发热,查血白细胞计数不高,无急腹症征,曾作慢性阑尾炎治罔效。又考虑蛔虫,用蛔虫药亦不验。经治月余,诊断仍是腹痛待查。脉象缓略弦,舌薄白润。拟从疏肝理气图治,四逆散加味:
柴胡6g,白芍、枳实、川楝、香附、佛手、神曲各10g,甘草6g。每日1剂。
服2剂后,诸症如失,食欲增进,胃纳良好,为巩固疗效。又服2剂,告愈。

六、清肝止利
肝经湿热下注,内迫肠道而下利,其症可见少腹急结,肛门坠胀,下利便脓血,必须清肝以止利。原书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内经》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用白头翁汤加味主治。白头翁为肝经专药,配合黄连苦以清湿热,厚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苦寒收涩,李时珍认为其治下利崩漏是其收涩之功。
[案六]邹某,女,37岁,农民。自述腹痛下利4天,现症腹中急痛,大便下黏液血便,秽浊异臭,日10余次,肛门坠胀,小便甚少,饮食不纳,口渴,脉弦数有力,舌质红,苔白黄而润滑。用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槐花、银花、连翘各12g,黄连、秦皮、青木香各10g,赤芍、黄柏各6g。
当日煎服2剂,夜即痛止,坠胀减轻,口渴等症好转。次日又服2剂,粪转稀溏,第3日又进2剂,诸症消失。
前已述及,《伤寒论》中的治肝大法,有温肝散寒、柔肝缓急、抑肝培土、养肝通络、疏肝理脾、清肝止利等法,凡肝之所生病者,皆可以法为治,因证择方。由此可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病机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可以设想,从竖的方面以六经概括,从横的方面以脏腑分治,这样有纵有横,使之融会贯通,有利于临床运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