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94
- 获得点赞
- 904
- 声望
- 113
太老师张大昌先生系《辅行决》的收藏捐献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高。现将其未公开发行的《经法述义》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学习、研究。
此文系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经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而据补经理论之谓:“远近汗下多少。”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作,非敢僭妄尔。
张大昌1982年秋
张大昌1990年序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同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张大昌撰,弟子范志良整理1990年冬
十二神方
四神、八维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云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白虎,其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方例
剂分十二,以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阳 综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一、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一)轻剂: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单方:麻黄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麻黄四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千金翼方》
治客忤卒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汤、《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复方:深师麻黄加枣汤
治外感不彻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枚 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缓方:越肺汤补方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细辛三两 石膏半斤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
后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宣剂:经云:“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单方:生姜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
此文系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经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而据补经理论之谓:“远近汗下多少。”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作,非敢僭妄尔。
张大昌1982年秋
张大昌1990年序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同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张大昌撰,弟子范志良整理1990年冬
十二神方
四神、八维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云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白虎,其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方例
剂分十二,以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阳 综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一、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一)轻剂: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单方:麻黄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麻黄四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千金翼方》
治客忤卒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汤、《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复方:深师麻黄加枣汤
治外感不彻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枚 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缓方:越肺汤补方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细辛三两 石膏半斤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
后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宣剂:经云:“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单方:生姜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