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气学说探析
《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基础。《说文解字》说∶“气,馈客刍米也”。指出气由基础物质所产生,而成为人体的动力。“阴阳”二气、“五行”生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以说明气学在中医学的重要性。《内经》将气学理论应用于医学,指出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机体,并循此具体研究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某些特殊规律。这些理论,既促进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的向前发展,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学的临床实践。
在《内经》的162 篇文献中,用“气”作篇名的凡19 篇,而内容明显涉及论“气”者尚有115 篇,两者共134 篇,占《内经》总篇数的82.7%,其所载各种气名共为2997 个,气名分类凡271 种。其所涉及的“气”决非“精气神”、“气血津液”和“五运六气”所能概括,大量新资料表明,气己成为《内经》论述有关摄生、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论治方药等学说的科学内核,并与之存在着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辨证关系。
研究《内经》气学说,不只是为了考据,更不是搞文学游戏,而是希望通过有关气名数据的归纳和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有关医学理论和诊治规律以便提高对中医学术思想的认识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从理论的实质和主流看,气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核,它与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选方、药物性味、病因病机、长寿摄生等其他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人的生理在于正常“气化”,病理反映“气机”的失常,治则在于“调气”的目的是在于恢复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等方面,己明显揭示了生命科学的重点内容。总之,中医气学说具有系统的、较完整的理论内容,且可广泛地用于指导中
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