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何谓‘道’?

马桢伟谈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328
获得点赞
3
声望
18
何谓‘道’?

马桢伟谈中医


中华文化的“道”既为宇宙之本源、同时它又泛指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全过程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㈠道为宇宙本源:象数“0”是无极、空、几、元炁,本源难以感知,故曰‘无中生有’。
构成充斥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元
老子曰:“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其首,随之不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类似于现代宇宙本源、最基本粒子、真空不空、超光子、超光态、负质量、磁单极、以太……
(参见拙文《道为宇宙本源,为何难以感知--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注:该文浓缩篇1990年发表于北京大学《潜科学杂志》
(参见拙文《传统民间中医方法为何有效现代解释-与炼丹、顺势疗法、藏药药引、特异功能…相关揭秘》)

㈡道为整体:象数“1”,小1基本粒子(小整体),大1是太极、(整体、相对独立事物的系统和谐),基元构成万物,故曰‘道生一’。
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天下皆天子。”
类似于现代系统、耗散结构、负熵、信息控制反馈、自组织理论、生态平衡……
(参见拙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纵论上、中、下三工》)

㈢道为阴阳:象数“2”是两仪、阴阳、水火,任何事物成为太极,必又可分为阴阳两部分,故曰‘一生二’;对立统一是宇宙间的总规律,任何事物的相对独立又是其内外部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故曰‘一阴一阳为之道’‘道者反之动’。
系统力量对比类似于现代事物内部的矛盾观、质能观、运动观;
一种附属于整体和谐而存在运动变化着的相反相生,一种动态的对立统一、和谐中和,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静态等量平衡;
是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不是内部结构对立,不是哲学和说理工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对比;
复杂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足点、起首功夫;(中西分水岭)
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
(参见拙文《“阴阳”超科学的妙处-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

㈣道精气神:象数“3”精、气、神是事物内外部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结果,偏于质量状态为精,偏于能量状态为气,偏于信息状态为神,故曰‘二生三’;
任何事物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故曰‘三生万物’。(通过‘精气神’曲线把握‘道’是有效途径)
类似于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宇宙间不存在任何离开其它两者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物质构成-一切客观实在物质构成引力原大于斥力原 2+1=3
(参见拙文《道为宇宙本源,为何难以感知--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
精(系统质量动能)类似于物质质量动能(生物激素);
气(系统流动质、信息流)类似于物质动能关系体现(气动力、作用反作用关系反映);
神(思维属神、信息高级形态)类似于物质光态动能信息、各种“场”概念。
思维是生物脑加工的一连串光态、超光态物质连续运动排列组合形成的信息高级形态。
外场是系统内部耗散热、动能向外逸出光态、超光态物质形成的信息场。
俱是虚体和实体的统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参见拙文《精、气、神-超科学的三级信息控制系统》)

古代道家把‘元炁(精气神)、阴阳、太极’三者合而为‘道’
东汉班固认为太极就是元气,他说:“太极元炁阴阳,函三为一。”“太极中央元炁,故为黄钟。其实一龠”《汉书、律历志》,明代著名气论哲学家王廷相在其《太极辩》中直言:“元炁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炁,……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

㈥‘道’是规定和参与着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一切全过程。
管子曰:“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到不能再小的基原(基本粒子),构成世间万物,构成大到不能再大的茫茫宇宙,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至微至著、至隐至显。道是大自然的一切运动变化全过程。

㈦‘道’又当作客观规律和一切过程解读。
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都蕴涵着内在本质的客观规律,故通常又将道作为客观规律解释,如‘道者规律也’‘法天地运化为道’‘大道无痕、平凡即道’等等。

㈧进而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境界、道路、品德、理论、方法、技术…也可称之为‘道’。
如‘天道’‘人道’‘医道’‘诊道’‘丹道’‘茶道’等,‘道’已成为一种正确合理(普遍真理)的泛指,一种古代科学的代名词。现代翻译类似于当代无处不在的跨学科科学-系统信息控制管理思想。
 
道是一种哲学思维,医学是一门技术.
 
中医是一种文化,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技术),请看拙文《“阴阳”超科学的妙处-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一文。
 
3# 马桢伟谈中医

先生所言有误导之嫌!与其说中医是一种文化,不如说周易是一种文化。但凡现在要取缔中医的极端者就是以“中医是一种文化”来立论的!先生的文章我部分的看了些,但就《“阴阳”超科学的妙处-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这个题目 来看,我的记忆是没看过。姑且从题目的命名来看,此题更接近易经之阴阳理论。而简单的将其套用在中医的头上,似乎有点夸大中医的内涵了!而中医的阴阳理论原本就借鉴与周易,看了《周易与中医学》后,慢慢思考,我才有此感觉。若先生不支持我的观点请看https://www.tcmbe.com/threads/10482&page=1]https://www.tcmbe.com/threads/10482&page=1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我在一网站看到: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http://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41210/134.html
就何谓道?请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会有所获的。
 
说文解字——道
<会意>、<形声>字

小篆:「道」,从,从首,谓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长行于面之所向与行之所达之涂,此涂即道。故其本义作「所行道也」解。

其义为:

1. 路曰道,即道路。如《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

2. 一定不变之理曰道。如《书经·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又如《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3.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曰道。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4. 仁义礼乐称为道。如《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小

人学道则易使也。」

5. 道德之称。如《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6. 善事、美德曰道。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

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
也义。」

7. 意向曰道。如《论语·公冶长》「道不同,不相为谋。」

8. 方法曰道。如《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9. 有德行者曰道。如《论语·颜渊》「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

10. 施行、实施曰道。如《荀子·议兵》「必道吾所明,勿道

吾所疑。」

11. 言、谈曰道。如《荀子·荣辱》「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

怪。」

12. 白、申曰道。如道贺、道喜、道歉。

13. 讲曰道。如《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

14. 道家、佛家法术曰道。如《智度论》「得道者名为道人。」

15. 道家、道教、信奉道教的人略称道。
16. 僧侣曰道。如《南史·梁武帝纪》「道俗五万余人」。

人生就是一条道路。如何把握方向走好这条道路,深信,是每个人终生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踏上这条康庄大道。因为它需要明智的智慧与努力的学习实践,才能走上光明的人生大道。

「道」由「」与「首」相结合,意含着道要行,而且还要运用头脑,以智能做引导。「」还有「乍行乍止」解,提醒我们在人生路上不要只顾埋头奔走,走累了要停下来,走不通的时候,也要停下回头看看自己走得对不对,有没有越来越偏离?《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要随时校正方向,不可偏离正道。这就是道的义理。

人生必须走上「正道」,为什么呢?因为邪道、旁门左道会引人走入黑暗的歧途。唯有践履正道,才是人生幸福美满的保证。而正道必法自然,正道就是自然的运行,就是自然的原理原则。如果违背自然之道,人类会遭受许多的痛苦和灾难,因为邪路是根本行不通的,终究还是要回归自然的。

譬如,一年四季的流转就是自然之道,如果四季错乱,万物就无法生存;再如,星球有它自然的运行轨迹,如果偏离轨道而行,宇宙可能就无以和谐共存。

人亦如此,在世间我们依五伦之道而生存,处在父子之道、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上,这一切无不是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在人伦的五道上,安其本分、各尽其职、和睦相处、相互合作――就是顺应自然之道理。否则,父子冲突,夫妻关系破裂、兄弟相残,朋友相欺、君臣无义,就要饱受违逆自然之道的伤痛与折磨,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离经叛道之乱象。可见「道」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然当行之理,绝不是谁要强加给我们的。

「正道」是顺乎天理、合乎人心的。我们不能背道而驰,自取祸殃。唯有心存正道、时时查验自己方向的人,才能昂首阔步走在幸福光明的人生大道上。

祝愿大家都能在这珍贵的人生旅途上,谱写出一首璀璨的「正道」之歌。

明「道」之后,顺乎自然努力落实,就是「德」的含义。
 
4# 李建初

谢谢推荐!难得的有独到见解好文,收藏了,慢慢学习消化。作者暴风雪不知何许人也?想来又是一位民间藏龙卧虎的高手。
医易同源,一脉相承,周易是文化,中医当然也是文化。以文化立论双刃剑也,有人以文化否定中医,在下用文化谈中医的超科学性。(可见拙文《超科学的中医发展观》)
在下《阴阳》一文是否属简单套用在中医头上,请阁下看完再说。谢谢您的意见!
 
6# liujianli0371
先生学问不小,所列‘道’之解释,仔细推敲一下,是否就是在下所言几条,只不过在下试图力求与现代前卫科学接轨,所用另一种理论、术语进入而已,其目的是让‘道’与许多科学主义者理解的‘科学’更亲近,搧他一个耳光,让他看看中医是如何科学的。
 
首先 向老师道歉!后辈未全观老师文章幻下结论,得罪之处,请老师原谅!现今改过。
其次 暴风雪也算是我们论坛的一高人,未谋面,请老师与其短消息联系!

老师我的文章能前后呼应,实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9# 李建初
过奖,不敢当!在下就这两把刷子,拿来显示,在诸位高手面前,实在只博尔等一笑耳。本来此等嘴皮子本领原为真刀真枪中医高手不值,但世道有所变,当今科学主义者当道,只认理(还必须是科学主义者认识的理,纯中医之理不认)不认实,倘若理不能服,即使中医再好,人家也不会给你‘平台’,常常中医治好了现代医学不可能,因为理跟不上,人家还是认为瞎猫碰上死耗子或心理作用,不会将你放在眼里。
在下前文有论:当今之世,中医是一门以技立足的学问,民间高手的机会概率越来越小,风险越来越大,以疗效立足不说天真,至少有些奢侈。更何况,论坛是说理之处,技不压人,理压人。常常见到企图用论坛疗效压服他人者,自己反陷于无谓的争吵,纠缠不清。在下似乎长于以西式之矛攻西式之盾,故有此便宜,其实中医认识也实在有限。谢谢支持!
 
现代的理论有现代理论的优点,尤其是很多客观的检查手段和微创手术,可以明确病变部位,直截了当的命中标把,立即解除病人痛苦。但并不是全部。中医尽管有其确切的治疗效果,但由于临床病人的严重缺乏(尤其是城市),仅仅以微小的数据论证自己而已。最近翻阅了60年代的《赤脚医生教材。下》,发现其中除了手术治疗外,其他对疾病的解说主体运用都是西医的理论,而内科外治疗甚至是侧重与中医中药针灸治疗的。西医有他的科学性,只是人们过度的依赖他,导致中医的临床运用自然减少(原因不单单是这样,和人们的医疗观念,医疗法律法规等有很大的关系)。找出西医医疗过程中的缺陷促进其发展是必要的,这个也是中医需要借鉴的。
我国政府提出循证医学是可取的。中医也是辨证吗,也需要证据。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而言,关键不是医生一方面的问题,患者才是主要因素,内因需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吗。
中医和西医不是对立的。我们无须去将他们对立起来。关键是我们从医人员的医疗水平和道德素质。为什么很多医德高尚的大家没有相互诋毁的情况,而更多的是相互学习呢。我想是他们更多的感悟到其中的奥妙了吧!


老师谦虚了!希望您长来指导教育!
 
继“何为道?”
论当今三级贯通缺失的种种尴尬

道有大道、中道、小道之分
《韩非子·解老》言:“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万理之所稽也”又“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就是说‘道’是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法制、规律…,并又主宰着万事万物的理,与万事万物的理相合,故‘道’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理为道之产物指各种具体事物中包含的纪律、秩序…,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把各种事物的理综合起来,道就完整了,解释清楚了。既然道是理的总和,那么理有不同,道则不同。故道有大、中、小之分,用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理解,句中的“道”可以解释为‘天下至理’(大道)类似于哲学、人文科学、跨学科科学(超科学)…;“业”可以理解为‘具体学科’(中道)类似于现代自然科学某一分支;“解惑者术也”因此“解惑”又可以理解为‘方法技术’(小道),解决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法’;三者有机贯通、缺一不可,故所以‘师者’。

以中医为例,《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而言,是个包罗整个医学卫生、生理、心理、病理…各个方面的大道(道),但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则是个分支--中道(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对《黄帝内经》而言,都是分支--中道(业),然对中医诊治学具体方法技术--小道(解惑)而言,又是确立其外感、内伤、辨证论治规范的上道(大道、中道),而其中的具体方剂药物…则是小道(解惑之术)。此四本书既各有偏重,又独立自成贯通,后人合则三级贯通为之完美,分则三级分离为之残缺,故今人合而称之为“四大经典”。

科学二维度与古代象数学理论

⑴现代科学认识的科学二维度:
闵家胤(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研究系统科学时,对以往的学科和现代的一般方法论学科作了分类比较。它认为,古典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这是科学的第一维度,它们都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种实体;而现代系统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大系统理论,这是科学的第二维度,它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实体,而是具有某种属性关系的抽象模型。其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形象地标示出这两个维度的科学,见下图。
高德认为,古典科学大都是物质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物质或某种实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系统科学大都是秩序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秩序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见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

⑵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
而前文有论,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包括《周易》理论和中医理论,本质上都是以阴阳多少划分为构建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都是一种描述事物过程周期秩序变化的抽象模型,实践证明它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跨学科性质,无疑应该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系统科学维度。

⑶第二维度科学属性决定了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
然而,第二维度的跨学科系统科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古典科学维度),正如科学泰斗钱学森所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们“放之四海皆准”,类似于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之基础,只是其更多的偏重于‘形而上’从思维范畴解放生产力。同所有基础自然科学一样,要创造真正实际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就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性质。

古代《医门棒喝》论医本于易说:“夫易者交易、变易、不易之义也,交易变易以表事物之变化,而变化之中,自有不易之理存焉。……然师于易者,各有所宗,儒者宗理,医者宗气,术者宗数,同本一体,而用各异,故立言垂法,迥然不同。必知其用之异,方明其体之同,明体方能达用,不明乎体而谈道,失之远矣。”(《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而规律不变(第二科学维度道理)。学习易者,用于不同的学科得到的方法迥异。必须通过与具体学科和实践方法相结合了解异,方能明白此同(第二科学维度道理)而致用,不明白此道理而谈道,离开易之本意远矣。)

反之倘若离开了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相结合,那么哲学成了宗教,象数学成了算命理论,就连系统论也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教条!

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与中医理论的三级概念范畴

⑴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
原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学科(古典科学维度)都可以大致分为【理】【法】【技】三个层面,【理】是道理、原理、规律、乃至定律、公式等,包括对其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哲学、人文、社会和跨学科科学内容。【法】是方法、方式,运用理和技(术)构成进入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控制模型。【技】又称为‘术’,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技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构建系统控制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常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是标志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跨学科科学思想(方法论科学),真正开始发挥解放生产力之科学性质。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打比方,从二进制到现代电子、声、光、信息技术乃至编写系统软件之工具,属‘理’;系统操作软件(微软winduos和其它工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界面)属‘法’;具体操作技巧、各种修理技术属‘术’。稍能了解一些计算机发展史的都明白,计算机技术真正开始创造巨大社会效应是系统操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平台界面(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直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时代到来。
然而,几乎所有的‘法’都是‘理’和‘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缺乏‘术’的铺垫‘理’空无一用(中医有言:“熟读王叔和,不如游方郎中。”);没有‘理’的指导而求‘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有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发展(“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

⑵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庄子》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说,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知识是广博、深远、综合、系统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知识是细微、精致、分析、具体的;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概括抽象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复杂繁琐的。)两者不可偏废。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宏观思路决定出路,微观细节决定成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应于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列表说明):
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由此可知,中医理论应该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

⑶辨证施治方法是理和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医理论中诸多辨证施治方法,如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五行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之理(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术(中医技法方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种相对范畴内的简单系统控制模型(操作平台界面),它们是标志着中医理论成熟和发展程度的核心构建。故人们每每谈起中医和中医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将‘整体系统’‘辨证施治’并立为中医两大法宝。其实‘整体系统’是灵魂,‘辨证施治’方法才是核心构建。此古人云:“太上有古德(理),其次有立功(术),其次有立言(法)”(左传)。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于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能够解释天下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必须经得起人们实践检验;能够真正明白古人昨天的道理,必然是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能够搞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关系,必须通过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建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控制模型(应变),相当于把握了天地造化;能够了解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结果的控制模型,如同知道了神(上帝)的旨意,不是具有很大学问的社会实践者(夫子),谁又敢说已经明白了这至高无上的‘气理’之道呢?)

现代中西贯通的三个层面
传统中医 现代认识 科学分类 易经 中西结合 侧重
理-基础理论概念(一级)
【大道】
高档灵悟级 哲学、宗教
人文科学
跨学科科学 第二维度
天下至理 不易(不变)客观规律不变
道(阴阳、元气、太极合而为道)、气(精气神)、势、象、数、序等与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自稳态)跨学科科学以及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电磁场、状态波理论等基础理论相交汇 重在思路-战略
(圣人以为常,百姓日用而不知。)
少数人高度深度广度高瞻远瞩,故“非常道”“医者意也”。
法-应用理论概念(二级)
【中道】
中档知识级 自然科学 第一维度
传统科学 易(变)具体事物和方法多变 经络辨证、六经辨证、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病机等与现代生理病理相交汇 重在知识-战役(具体科学与社会实践接轨)
具当世之备、被社会普遍认可,能普及推广产生大生产效应。
术(方药技)
治法理论概念(三级)
【小道】
低档下意识级 应用科学 技术平台 简易(可操作性)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与现代理化分析、药理分析、技术方法相交汇。 重在技术-战术
(具体分学科的细节实践操作方法)
秘方特技一招鲜方家立足之本。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1964年曾提出一条‘世界科学兴起律’将科学研究分为三个档次:最低档为下意识级(主要是模仿盲从);中档次为知识级(在已知已有时空条件上的重组,即使创新也是枝节的);高档次为灵悟级(从知上升为悟,视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想,发人所未明,创人所未造),即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有机程度越高,它所涉及的现象则综合性越强;那么在欧洲文明(用静态还原观察分析)和亚洲文明(以动态生命整体为根本)之间,它的超越点和融合点间的时间间隔越长。由此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则都比基督徒的世界观更与现代科学(复杂性、系统性思维)合拍。

作为医学研究的客体--具备万物之性、存在于一定时空却又与进化时空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体。这种生命体,不仅具有存在时空的刻痕,而且具有进化时空的烙印;不仅具有生命的统一性,而且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具有可以剖而视之的形态结构组织,而且具有不可分解和孤立的生命之核-无法拆零的内涵神气。因此它决不限于孤立的、可以量化的线性对抗因果关系。中科院吴孟超院士等指出:“许多科学家嘲笑讥讽那些无法观察、重复、求证的思想、仪式和过程为迷信或巫术。实际上,即使不同学科和不同科学家,看法亦有不同。比如,可以将各门学科分做如下三个等级或三种类型。第一类,严谨的科学,这就是数学。……第二类,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诸如物理学、化学等等,这些科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温度、湿度、密度、空气状态等,才能列出等式,一旦这些条件变换,等式就不成立。……第三类,无法确定附加条件,亦无法以等式来表达的科学。这类科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医学,甚至有人不想把它列为科学。而现代科学已经承认医学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学的有机性特色,……。”(引自网上中医整骨大侠言)

医学在于解除疾病维护健康,它既不是坐而论道的科学,也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科学,而是一门广泛涉及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客观上众多足以影响生命客体生成、发展、变化的因素根本无法加以具体量化和一一列举,唯一可能行得通的千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也许只有简单归类模糊控制(传统方法)这一条道。当代科学发展已经证明:“二十世纪相对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中的牛顿迷梦;混沌学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幻想。”《混沌:开创新科学》。正因为如此,现代系统论才希翼建立简单归类的模糊控制模型来弥补和替代(西医思维)着眼于线性因果关系的缺陷,用复杂性思维来调控和解决模糊性问题。

与此同理,千年中医历来就有上(高档)中(中档)下(低档)三工之分,所谓“上医(道德)治国,中医(系统)治人,下医(技术)治病。”(注:详见拙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纵论“上工、中工、下工”》)中医理论作为一种技术方法、推衍成一种产品,至多只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方便法门、一种实用工具而已;但倘若作为一种系统科学,它则必然依赖背后大量哲学的、人文的、科学的、经典的、民间的、历史的、发展的文化支撑,赖有此伴随着历史脚步、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与时俱进的科技发展,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悠久传统医学,故此“中医即是哲学、又是科学、同时还是具体技术方法。”决非哪一个“圣贤”拍脑袋一夜而就。

此当年中西汇通派祝味菊曾言:“中医有愈病之事实,允宜有科学之真理。凡无原理、原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则可寻。收集各种确切之经验,综合而成系统之学说,科学之与哲学,犹辅车之两轮相依,不可偏废也。医学为种种学问之综合,别成一系之学术,融含科学与哲学而自成境界,非科学所能包括,亦非哲学所能范畴也。科学分析诚为医学不可缺少之要素,而一般之规律仍是滥觞于哲学。科学知识仅各种现象内之部分统一,哲学则赅括一切学说而得其完全之统一。因于各门科学之发展,哲学观念亦随时因之而有变迁。反之,因于哲学之启示,科学研究亦因之而有戈获。医学建筑于哲学与科学之间,医学诚为自然科学之一环,然未尝叛离哲学。若使中医而非自然科学,亦应列入人文科学;若谓中医属于哲学,当是实用哲学,而非空想哲学。吾人观察疾病,可以引用科学仪器和工具,而综合诊断,则非哲学联贯之天才,不为功也。医学而能把握科学、哲学两面,则现实与逻辑各得其全,所谓真善美也。”

现代三级贯通套用当今老百姓的俚语理解:通常两头往中间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科学规范道路),中间往两边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大众化和艺术化道路),故老百姓戏言:“教授是把简单问题教复杂了,专家是把复杂问题专门化简单化,艺术家则把复杂问题简单成老百姓的看不懂。”虽然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者所为,简单问题复杂化则需愚公精神努力不懈,然而前者因缺乏定性定量数据、不确定的混沌系数太大,常被当今科学贬之为‘不科学’(过时的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仍是当今科学‘精神中枢’),后者却不仅与此科学‘中枢’相吻合,而且还是人类满足欲望、追求规模生产效应途径,由此当今之世常常愚公身披科学袈裟、头戴博士硕士教授桂冠,智者多遭嘲笑和唾弃。此【道德经】言:“不笑不足为道也。”(听到道缺少悟性则浅薄以为荒诞不经,故嘲笑之;而这种嘲笑正说明道的高深,如果没有嘲笑,道就不成为道,道只能被少数有智慧者所认识。)

其实无论‘复杂化’还是‘简单化’道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顺应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由途径。列宁言“缺乏理论指导的政党是一个野蛮的政党”,“摸着石子过河”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恐怕会走错方向?脱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死扣经典、规范,难免不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缺乏科学论证(当世之备)不被世人理解,即使在实践中确有实效,大概也只能是现身于民间江湖的‘妖魔鬼怪’,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此三者岂可偏废?偏于一偶陋弊胜多,恐怕都并非科学发展观?也正因为不明三级贯通的辩证关系和重要意义,当今中医、中西结合常常因为此三级贯通的缺失,而瞎子摸象各执己见,不仅不能和而不同、熔融与共,而且弊端种种,客观上已经拖累了整个中医、中西结合发展大势。
未完
 
继“何为道?”
论当今三级贯通缺失的种种尴尬

道有大道、中道、小道之分
《韩非子·解老》言:“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万理之所稽也”又“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就是说‘道’是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法制、规律…,并又主宰着万事万物的理,与万事万物的理相合,故‘道’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理为道之产物指各种具体事物中包含的纪律、秩序…,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把各种事物的理综合起来,道就完整了,解释清楚了。既然道是理的总和,那么理有不同,道则不同。故道有大、中、小之分,用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理解,句中的“道”可以解释为‘天下至理’(大道)类似于哲学、人文科学、跨学科科学(超科学)…;“业”可以理解为‘具体学科’(中道)类似于现代自然科学某一分支;“解惑者术也”因此“解惑”又可以理解为‘方法技术’(小道),解决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法’;三者有机贯通、缺一不可,故所以‘师者’。

以中医为例,《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而言,是个包罗整个医学卫生、生理、心理、病理…各个方面的大道(道),但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则是个分支--中道(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对《黄帝内经》而言,都是分支--中道(业),然对中医诊治学具体方法技术--小道(解惑)而言,又是确立其外感、内伤、辨证论治规范的上道(大道、中道),而其中的具体方剂药物…则是小道(解惑之术)。此四本书既各有偏重,又独立自成贯通,后人合则三级贯通为之完美,分则三级分离为之残缺,故今人合而称之为“四大经典”。

科学二维度与古代象数学理论

⑴现代科学认识的科学二维度:
闵家胤(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研究系统科学时,对以往的学科和现代的一般方法论学科作了分类比较。它认为,古典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这是科学的第一维度,它们都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种实体;而现代系统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大系统理论,这是科学的第二维度,它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实体,而是具有某种属性关系的抽象模型。其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形象地标示出这两个维度的科学,见下图。
高德认为,古典科学大都是物质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物质或某种实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系统科学大都是秩序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秩序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见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

⑵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
而前文有论,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包括《周易》理论和中医理论,本质上都是以阴阳多少划分为构建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都是一种描述事物过程周期秩序变化的抽象模型,实践证明它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跨学科性质,无疑应该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系统科学维度。

⑶第二维度科学属性决定了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
然而,第二维度的跨学科系统科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古典科学维度),正如科学泰斗钱学森所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们“放之四海皆准”,类似于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之基础,只是其更多的偏重于‘形而上’从思维范畴解放生产力。同所有基础自然科学一样,要创造真正实际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就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性质。

古代《医门棒喝》论医本于易说:“夫易者交易、变易、不易之义也,交易变易以表事物之变化,而变化之中,自有不易之理存焉。……然师于易者,各有所宗,儒者宗理,医者宗气,术者宗数,同本一体,而用各异,故立言垂法,迥然不同。必知其用之异,方明其体之同,明体方能达用,不明乎体而谈道,失之远矣。”(《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而规律不变(第二科学维度道理)。学习易者,用于不同的学科得到的方法迥异。必须通过与具体学科和实践方法相结合了解异,方能明白此同(第二科学维度道理)而致用,不明白此道理而谈道,离开易之本意远矣。)

反之倘若离开了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相结合,那么哲学成了宗教,象数学成了算命理论,就连系统论也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教条!

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与中医理论的三级概念范畴

⑴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
原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学科(古典科学维度)都可以大致分为【理】【法】【技】三个层面,【理】是道理、原理、规律、乃至定律、公式等,包括对其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哲学、人文、社会和跨学科科学内容。【法】是方法、方式,运用理和技(术)构成进入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控制模型。【技】又称为‘术’,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技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构建系统控制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常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是标志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跨学科科学思想(方法论科学),真正开始发挥解放生产力之科学性质。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打比方,从二进制到现代电子、声、光、信息技术乃至编写系统软件之工具,属‘理’;系统操作软件(微软winduos和其它工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界面)属‘法’;具体操作技巧、各种修理技术属‘术’。稍能了解一些计算机发展史的都明白,计算机技术真正开始创造巨大社会效应是系统操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平台界面(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直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时代到来。
然而,几乎所有的‘法’都是‘理’和‘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缺乏‘术’的铺垫‘理’空无一用(中医有言:“熟读王叔和,不如游方郎中。”);没有‘理’的指导而求‘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有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发展(“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

⑵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庄子》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说,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知识是广博、深远、综合、系统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知识是细微、精致、分析、具体的;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概括抽象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复杂繁琐的。)两者不可偏废。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宏观思路决定出路,微观细节决定成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应于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列表说明):
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由此可知,中医理论应该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

⑶辨证施治方法是理和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医理论中诸多辨证施治方法,如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五行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之理(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术(中医技法方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种相对范畴内的简单系统控制模型(操作平台界面),它们是标志着中医理论成熟和发展程度的核心构建。故人们每每谈起中医和中医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将‘整体系统’‘辨证施治’并立为中医两大法宝。其实‘整体系统’是灵魂,‘辨证施治’方法才是核心构建。此古人云:“太上有古德(理),其次有立功(术),其次有立言(法)”(左传)。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于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能够解释天下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必须经得起人们实践检验;能够真正明白古人昨天的道理,必然是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能够搞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关系,必须通过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建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控制模型(应变),相当于把握了天地造化;能够了解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结果的控制模型,如同知道了神(上帝)的旨意,不是具有很大学问的社会实践者(夫子),谁又敢说已经明白了这至高无上的‘气理’之道呢?)

现代中西贯通的三个层面
传统中医 现代认识 科学分类 易经 中西结合 侧重
理-基础理论概念(一级)
【大道】
高档灵悟级 哲学、宗教
人文科学
跨学科科学 第二维度
天下至理 不易(不变)客观规律不变
道(阴阳、元气、太极合而为道)、气(精气神)、势、象、数、序等与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自稳态)跨学科科学以及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电磁场、状态波理论等基础理论相交汇 重在思路-战略
(圣人以为常,百姓日用而不知。)
少数人高度深度广度高瞻远瞩,故“非常道”“医者意也”。
法-应用理论概念(二级)
【中道】
中档知识级 自然科学 第一维度
传统科学 易(变)具体事物和方法多变 经络辨证、六经辨证、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病机等与现代生理病理相交汇 重在知识-战役(具体科学与社会实践接轨)
具当世之备、被社会普遍认可,能普及推广产生大生产效应。
术(方药技)
治法理论概念(三级)
【小道】
低档下意识级 应用科学 技术平台 简易(可操作性)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与现代理化分析、药理分析、技术方法相交汇。 重在技术-战术
(具体分学科的细节实践操作方法)
秘方特技一招鲜方家立足之本。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1964年曾提出一条‘世界科学兴起律’将科学研究分为三个档次:最低档为下意识级(主要是模仿盲从);中档次为知识级(在已知已有时空条件上的重组,即使创新也是枝节的);高档次为灵悟级(从知上升为悟,视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想,发人所未明,创人所未造),即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有机程度越高,它所涉及的现象则综合性越强;那么在欧洲文明(用静态还原观察分析)和亚洲文明(以动态生命整体为根本)之间,它的超越点和融合点间的时间间隔越长。由此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则都比基督徒的世界观更与现代科学(复杂性、系统性思维)合拍。

作为医学研究的客体--具备万物之性、存在于一定时空却又与进化时空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体。这种生命体,不仅具有存在时空的刻痕,而且具有进化时空的烙印;不仅具有生命的统一性,而且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具有可以剖而视之的形态结构组织,而且具有不可分解和孤立的生命之核-无法拆零的内涵神气。因此它决不限于孤立的、可以量化的线性对抗因果关系。中科院吴孟超院士等指出:“许多科学家嘲笑讥讽那些无法观察、重复、求证的思想、仪式和过程为迷信或巫术。实际上,即使不同学科和不同科学家,看法亦有不同。比如,可以将各门学科分做如下三个等级或三种类型。第一类,严谨的科学,这就是数学。……第二类,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诸如物理学、化学等等,这些科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温度、湿度、密度、空气状态等,才能列出等式,一旦这些条件变换,等式就不成立。……第三类,无法确定附加条件,亦无法以等式来表达的科学。这类科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医学,甚至有人不想把它列为科学。而现代科学已经承认医学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学的有机性特色,……。”(引自网上中医整骨大侠言)

医学在于解除疾病维护健康,它既不是坐而论道的科学,也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科学,而是一门广泛涉及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客观上众多足以影响生命客体生成、发展、变化的因素根本无法加以具体量化和一一列举,唯一可能行得通的千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也许只有简单归类模糊控制(传统方法)这一条道。当代科学发展已经证明:“二十世纪相对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中的牛顿迷梦;混沌学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幻想。”《混沌:开创新科学》。正因为如此,现代系统论才希翼建立简单归类的模糊控制模型来弥补和替代(西医思维)着眼于线性因果关系的缺陷,用复杂性思维来调控和解决模糊性问题。

与此同理,千年中医历来就有上(高档)中(中档)下(低档)三工之分,所谓“上医(道德)治国,中医(系统)治人,下医(技术)治病。”(注:详见拙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纵论“上工、中工、下工”》)中医理论作为一种技术方法、推衍成一种产品,至多只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方便法门、一种实用工具而已;但倘若作为一种系统科学,它则必然依赖背后大量哲学的、人文的、科学的、经典的、民间的、历史的、发展的文化支撑,赖有此伴随着历史脚步、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与时俱进的科技发展,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悠久传统医学,故此“中医即是哲学、又是科学、同时还是具体技术方法。”决非哪一个“圣贤”拍脑袋一夜而就。

此当年中西汇通派祝味菊曾言:“中医有愈病之事实,允宜有科学之真理。凡无原理、原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则可寻。收集各种确切之经验,综合而成系统之学说,科学之与哲学,犹辅车之两轮相依,不可偏废也。医学为种种学问之综合,别成一系之学术,融含科学与哲学而自成境界,非科学所能包括,亦非哲学所能范畴也。科学分析诚为医学不可缺少之要素,而一般之规律仍是滥觞于哲学。科学知识仅各种现象内之部分统一,哲学则赅括一切学说而得其完全之统一。因于各门科学之发展,哲学观念亦随时因之而有变迁。反之,因于哲学之启示,科学研究亦因之而有戈获。医学建筑于哲学与科学之间,医学诚为自然科学之一环,然未尝叛离哲学。若使中医而非自然科学,亦应列入人文科学;若谓中医属于哲学,当是实用哲学,而非空想哲学。吾人观察疾病,可以引用科学仪器和工具,而综合诊断,则非哲学联贯之天才,不为功也。医学而能把握科学、哲学两面,则现实与逻辑各得其全,所谓真善美也。”

现代三级贯通套用当今老百姓的俚语理解:通常两头往中间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科学规范道路),中间往两边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大众化和艺术化道路),故老百姓戏言:“教授是把简单问题教复杂了,专家是把复杂问题专门化简单化,艺术家则把复杂问题简单成老百姓的看不懂。”虽然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者所为,简单问题复杂化则需愚公精神努力不懈,然而前者因缺乏定性定量数据、不确定的混沌系数太大,常被当今科学贬之为‘不科学’(过时的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仍是当今科学‘精神中枢’),后者却不仅与此科学‘中枢’相吻合,而且还是人类满足欲望、追求规模生产效应途径,由此当今之世常常愚公身披科学袈裟、头戴博士硕士教授桂冠,智者多遭嘲笑和唾弃。此【道德经】言:“不笑不足为道也。”(听到道缺少悟性则浅薄以为荒诞不经,故嘲笑之;而这种嘲笑正说明道的高深,如果没有嘲笑,道就不成为道,道只能被少数有智慧者所认识。)

其实无论‘复杂化’还是‘简单化’道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顺应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由途径。列宁言“缺乏理论指导的政党是一个野蛮的政党”,“摸着石子过河”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恐怕会走错方向?脱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死扣经典、规范,难免不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缺乏科学论证(当世之备)不被世人理解,即使在实践中确有实效,大概也只能是现身于民间江湖的‘妖魔鬼怪’,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此三者岂可偏废?偏于一偶陋弊胜多,恐怕都并非科学发展观?也正因为不明三级贯通的辩证关系和重要意义,当今中医、中西结合常常因为此三级贯通的缺失,而瞎子摸象各执己见,不仅不能和而不同、熔融与共,而且弊端种种,客观上已经拖累了整个中医、中西结合发展大势。
未完
 
当今三级贯通缺失的尴尬种种

㈠只中不西的纯中医(注:此处的‘西’不仅西医,而是整个现代科学‘西学’)

⑴不明大道,轻视中道,只重小术已:
只知学习技术方法,片面追求‘灵丹妙药’‘奇方异术’‘师门绝技’(小道),虽有立足之本,但不知神化者大多不懂中医或另有所图(初入门或想入门者总带着崇敬憧憬,病患总希望遇上神仙,那么持技自誉大仙市场最大);虽偶有‘技精成艺而近道者’,因为缺失理论指导(不被承认)难登大雅,终究难成正果,当今之世即使技如当年扁鹊、华佗再生,恐怕仍难逃抱头鼠窜、含冤入狱之悲剧,最好的结局大概也只能是唯以‘民间秘技’的‘江湖游魂’;由此认识中医,中医自然只能是‘经验医学’而已。此古人言:“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只研治疾小术,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难窥医学堂奥。”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批评:“近代时医,相率以方(术)授业,而求经纶者无之,舍奥旨而务粗迹,安望其术神良乎?”

⑵以中道代替大道,恪守方证对应,渐趋辨证施治之末流:
古人言:“医之为道,岂言易哉,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必有真知而后有其医。”不识《内》《难》大道,难有真人真知,“读仲景书,用仲景法,不得仲景心,难明伤寒理”,退而求其次,唯以恪守方证对应为准绳,误将二级模型代替先圣心法,以法代理是目前中医正统业内常见通病。由于理的缺失,导致本是最能体现中医系统信息控制管理的二级概念(控制模型),如五行、六经、病机……因失去了整体有机联系,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证”,把中医治疗从系统控制管理降级为局部网罩“方证对应”,虽美其名曰“辩证施治”,但实趋辨证施治末流。以此传世,虽仍偶有‘复杯而愈’之奇效,但不明大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更多‘复杂’‘混沌’,临床疗效实在有限;又因为恪守“戒律”俨然更“正统”“嫡传”,于是几个不思与时俱进的“嫡传老中医”戴着一派“国粹”“国宝”的光环,将当今传统中医拖入了的“末法时代”。

⑶大道不西,难谋当世之备,谁都可以踏上一脚:
“道可道,非常道”,虽明大道,不谋当世之备(与现代科学沟通),仍难以让当今普遍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层次接受。如即使明道释道若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思考中医》,学中医者看了无人不拍案叫绝,无人不被其深厚的东方文化功底所折服,将此代表当今纯中医最高理论水平的标志性文章推荐给一位西医思维搞中西结合的朋友,其看后给我两句话:“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具体治疗方法没有,回答没有;用中医证明中医之伟大,好比和尚讲看见菩萨,整个一个循环证明错误,谁都可以踏上一脚,无可证明性。”本是《思考中医》,可人家压根没把你放在眼里,赏你一个“科学猜想”已经高抬,言下之意“缺乏科学性”自然与之对号入座。

㈡中西结合、偏于一偶(注:此处的‘西’不仅西医,而是整个现代科学‘西学’)

⑴离开大道,偏于术层面(小道)的中西结合,渐趋废医存药:
实用主义中西结合研究老中医的经验方、特效疗法(专治某病的方剂和针灸穴位),全然忽视中医理的存在和以理统法统方;回避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把西医的有效成分为中药的发展方向,视中药西化为中药现代化。失去中医灵魂的中西结合“科研成果”“灵丹妙药”,终成渐趋废医存药的伪中医、药贩子。例如时下不少“中西结合新药”“保健品”“高科技治疗仪”虽各自都有一定的独到功效,也确实造就了不少医学“奇迹”,有的还获有国际国内不同的科技发明奖。但缺乏理的指导使用术,离开了特定具体使用环境,片面夸大疗效,那么“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因为世上本无‘灵丹妙药’,真正的‘灵丹妙药’是人体自身的自组织能力、自愈能力,离开了它过分相信依赖药物、补品、仪器,恐怕走得够远?请看当今一些本应该卓有疗效的洋保健品(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前沿产品),一旦进入“传销”常常夸大疗效,终遭绝大多数(不明真相)老百姓唾弃,几乎已成必然!

⑵拿来主义中西结合(中道小道贯通),虽常立竿见影,但终离大道远矣:
用西医之长现代生理病理、现代科技手段弥补中医之短,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以此入手往往成果颇丰,当代主流医学体系常用的被现代科技认可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基本上概莫如此,并正在逐渐成为当今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支柱方法和途径。此用西医的科技来替代传统中医的哲学之理与中医技法相结合的途径,虽然它在解决结构问题的单纯性疾病方面,其目标靶向明确,常常较传统中医能取得更骄人的疗效,但其根本上却是抛弃中医大道,在二级层面以西医思维代替中医思维、用科技手段补充中医技法,会离开真正的中医渐远,不仅面对系统复杂常会一意孤行,而且还容易被立杆见影的骄人成功业绩迷惑,从而导致走向否定中医理论之反面。(注:详见拙文《拿来主义中医发展观为何暗流涌动》)。

⑶中西大道中道贯通,缺乏小道(术)的铺垫,终曲高和寡:
以系统论、自组织、自稳态理论解释中医大道贯通现代生物分子学、现代生理病理(中道)本应是当今中西结合的前卫思想、发展总趋势,也是科学泰斗钱学森的一贯主张。但奇怪的是:当今系统论中医流派反见不约而同逐渐淡出主流医学体系,成了少数孤家寡人(少数理论家)的学说,甚至还有人在某些刊物上指桑骂槐指责以哲学代替自然科学。
如以内蒙古高德、高亮著《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两书为例,一百多万字的宏篇巨作收集了现代中外大量生理学、病理学、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实验资料、临床报道,用系统信息控制思想将中医阴阳、八纲同现代生理、病理贯通起来,用秩序论将信息控制与中医象数类比,把以系统论(新旧三论)为主导的中西理论结合学说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仅就其著作中收集的大量实验内容和数据对于今后中医、中西结合现代化的影响和贡献,可以预言就足以与当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美,其秩序论的提出,更堪舆中外诸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大师匹敌,可以说当今用系统论思想解析中医理论者无出其右,就此将其定为用系统论思想解析中医理论的前沿里程碑式标志性著作一点也不过分。读过其著作,如果还好意思说中医不科学,那才是真正的厚颜。科学是什么,不就是知识积累吗?如此大的知识信息量还好意思说不科学吗?但遗憾的是,由于缺少与临床实践技术贯通,阳春白雪本就和者少寡,大部分中医界人士不懂或对此没兴趣,高处不胜寒,大量现代西医实验资料、哲学、现代科学新概念反而让临床中医感到太远,结果客观上今天的系统论中医流派,大有步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之后尘,成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束之高搁”的理论,本应最能体现中医治疗原则的学派,临床第一线基本无人使用,中医院校生甚少有人问津,挟秘技自珍的“江湖纯中医”还贬之为“不会看病的理论……”,大多数中医认为这是理论家的事情,大有被边缘化趋势,就连否定中医之流也不把这一科学大块头放在眼里。

⑷中西结合有理论(大道)有实践(小道),缺乏中道不被理解常遭冷淡:
如北京亚健康治疗中心有个吕岐,原国家女垒队医,中医伤科出身,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让他发明了一套以自制中药按摩油为基础的全身皮肤摩擦按摩系统治疗方法。针对疾病第一时间(磁共振场的紊乱),通过对人体最大器官-皮肤(从四肢到全身)的摩擦按摩,让皮肤细胞…与摩擦产生同频共振,利用机械运动产生的电、磁、热效应,建立新的‘磁共振场效应’,把机械生物电、磁、热能量最大范围、最大限度传递给人体各组织器官,给细胞充能、充电(热),让游离电子即时骤聚,血液、细胞带氧量、抗氧化能力急增,从而有效改变病理‘场效应’,改善病情症状。并可经过相对较长时间的连续干涉治疗,最终修复基因、治愈疾病。就此一套疗法让他创造了许多骄人业绩,感冒、哮喘当场见效,颈椎病、腰椎病手到擒来,毒品综合症改善了,风湿病、连类风湿因子阳性也转了阴性(基因修复),……据说连国家卫生部官员都找他治疗。因为其在现有中西医理论中没有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来解释,其用系统论、耗散结构-负熵理论、复杂性思维为理论根据,在由中科院院士主编的国家著名中医杂志《亚太传统医学》上发表了文章。然而,这种显然有悖于面上传统中医西医理论和认识的“革命”,尽管确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医生和专家不屑一顾,更不用妄想立项专题研究,迫于生机其只能以江湖保健面目挣扎于‘合法与不合法’‘有一顿没一顿’之间,只能不时感慨:“如此重要的医学‘革命’只有我一个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何其难也!”(见百度网‘系统科学与医学’)。

又如武汉叶苗ksjyjs的生命电磁场理论,“大道”《黄帝内经》与量子力学、电磁学、现代基础物理接轨,电磁学、电动势理论与阴阳、五行、脏腑……接轨;“小道”有其特制的中药茶电磁场导入疗法,据其自说:治疗肝腹水几小时内可立竿见影,已经甚为难得;其对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基因研究新发现批评虽然言之凿凿,(本来毋庸置疑,高级运动包含着低级运动,一切物质运动包括生命运动,从量子层面理解都是电磁运动),但抵触现代医学的科学理论基石--生物分子学(中道),不仅不被现代大多数医学专家、内行所理解(传统中医离此更远),又企图用电磁学理论摧毁和“革命”所有医学专家、教授、博士们赖之以为生存的医学中枢,势必成为众矢之的。故其文章上了论坛,不是被删除,就是被嘲笑,鲜有公开支持者,实乃现代中西结合医学史上一大憾事!虽然“不笑不足为道也。”(大道常常只能被少数智慧者掌握),但不与中道(当世之备)贯通、不被世人(当代医学人士)理解、在世人眼中顶多只是一个‘妖魔鬼怪’耳!谈何革新普及?至于其大声呼吁:“动员全社会医学力量用“中医内经电磁场(大道)对西医生物电(中道)的统帅与纠正”,如果缺乏与现代生物分子学(中道)的贯通,仰仗叶苗先生ksjyjs的声嘶力竭,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
求三级贯通古代圣贤之教诲
三级贯通古代要求“大医精诚: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明代《医学集成》论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带着质疑求索之精神,博览群书、比较认识万法之理,“博极而通,通而精,精而返约(简)”故“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成致其约”。博是通(一是贯通,二是明白)的前提条件,通是精(得其整体系统)的前提条件,精是约(大道之简)的前提条件。故孔子曰:“善学者近于知(知识、学问)”学习各种知识、建立自己学问体系是一个智者通往‘博’的前提条件;“善行者近于敏(聪明、慧根)”实践各种技术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慧者明理悟道的基本途径;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辨则泛”,不思、不辨,博而不通又何以‘精’?唯思、唯辨,明晰道理才能贯通而精(整体把握)故曰“非精不能明其理”,精而返约(因博采众家方有独辟蹊径)故曰“非博不成致其约”,才是一个真正的智慧者!由此,孔子谦称自己成长道路为:“十五敏而好学”(学技求知而近博);“三十而立”(博中立业而求贯通);“四十不惑”(通则明理而不疑);“五十知天命”(明理知天道则精);“六十耳顺”(精则独成系统,何须他人执耳);“七十随心所欲不愈距”(精而返约,大道至简、大法无法)。反观当今中医离开了‘博’大多不‘通’,常常因缺乏三级贯通、更无从明理,执于一偶而各持己见,妄谈‘精而返约’好比不学三千佛法、不读三千佛经,以为只持一本《金刚经》或口诵“阿弥陀佛”便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实在是一种妄念或执着,天下哪来如此便宜之事?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功夫在题外”。中医的博大精深本隐含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与时俱进的科技发展,“文化是科学的源头,文化是综合的科学”(恩格斯)综合的科学必有赖综合的科学三级贯通。故古人云“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误世。”今天众多中医后辈不想化苦功夫,没有博,不求贯通,不能明理,以为执师门秘技“一招鲜”便可横行天下,此实在是当代中医界的崂山道士心态。

桢涵茶贯通现代中西结合三个层面的尝试

桢涵茶尝试:基础理论(一级概念)《黄帝内经》阴阳平衡理论与现代系统论、自组织理论、自稳态理论接轨;应用理论(二级概念)五行生克乘侮‘治未病’与现代西医生理病理接轨;治法理论(三级概念)中医茶疗与现代抗氧化技术、西方顺势疗法接轨。三级贯通、相互交融(有一定的跨度)有别于面上大多数保健方法常只从一个层面、一个局部接轨(有的还中西不能融合),故其知识上的理解,有一个逻辑连贯性和递进积累问题,不仅需要有一定综合知识(医学的、哲学的、前卫科学的、管理学的、宗教的……),而且还得注意不同层面内容的上下衔接和逻辑演进,否则因为跨度太大,自会有一种天马行空与我们主题不相干的感觉。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三级贯通如果从理论到理论、从经典到前卫,泛泛而谈恐怕难以谋立足之地;离开了实践检验,三级贯通恐怕也只是个虚数。‘大道至简’谋当世之备,图一个眼见为实、落地生根而‘解惑’,当今之世唯有推出一种有价值的产品作为理论检验的实践工具,恐怕势在必然!今天随着全球性的绿色自然概念普及,中医茶疗正在悄然兴起,方便简单、功效独特、口味醇厚、绿色安全、寓医于食、超高性价比等无可替代的时髦舞步,正在国际间悄然汇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步伐,(大碗汤药恐怕无法比拟)。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时代的契机,才把桢涵茶及其相关理念推上了今天自然养生和中医理论探讨的风口浪尖。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新生事物)因为“不笑不足为道也。”本身有一个逐渐被认识、被完善过程,再加上知识跨度较大,“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方法的重建本需要多学科、多途径、多层次、多分支立体交叉,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建立、共同努力……,常常并非个人能力所能企及。”因此开始常常不易被传统理解,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王婆卖瓜、卖药的…大概在所难免。

然本着一个中医对‘道’孜孜不倦地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坚信“上士读书治学盖将聪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之发扬。”“‘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是古代纷繁冗杂的玄学,还是近现代各种时髦流行的理论,我自笃定自如、游刃有余,自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有所创新,言前人所未言,想前人所未想。”(邓铁涛言)

后文将尝试陆续分解:
1、桢涵茶“修境(护阳)疏浚(除湿)”如何与《黄帝内经》接轨;
2、桢涵茶人体“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如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接轨;
3、桢涵茶“上工治未病”如何与‘生物场导、电磁物理学、状态波医学’接轨;
4、桢涵茶“自动对焦跟踪修复”如何与‘现代生理病理’接轨。
究竟荒诞、王婆卖瓜与否?除了实践检验,还得借重中医论坛中诸位‘慧眼’‘高手’们的‘唇枪舌剑’‘口诛笔伐’。

请看下一篇《桢涵茶修境护阳与伤寒论之寒》

《我看中医新世纪大论战》作者 马桢伟 2010年4月
桢涵茶联系电话:021-66318339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