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军
现代中医界大多比较重视病脉,而对于常脉的论述相对较少。其实,准确掌握常脉才是正确辨别病脉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前提。现在脉诊不能有效指导临床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分辨不清病脉和常脉的区别。《素问· 三部九侯论篇》说:“察其脏腑,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指出了辨识常脉的必要性。
1、辨常脉的总体原则
何谓常脉?何谓病脉?没有掌握判断真理的标准,又怎么能够说明它是谬误呢?临床上的病脉比常脉更为多见,如果没有正常的脉象作为参照标准,没有病脉辨别的依据,那么就会出现没有根基、人云亦云的混乱情况。通观古今医案著作,脉象记载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 。临床上也经常可以见到同一个病人十个中医大夫会给诊出数种不同的脉象,原因即在于此。对于正常脉象认识不清,常见脉象概念模糊、理解不一致,是造成这种混乱现状的重要原因。
关于常脉的标准脉象,不少脉学著作将常脉描述为:“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一息四至,从容和缓,跳动有力。”看起来颇似容易掌握,然而验之临床毫无依据,这种四平八稳的、固定的模式只能做为纯理论性的解说,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常脉的标准其实是没有死的固定的标准,所谓的标准也是相对而言。常脉虽然不是唯一的一个固定模式,但要辨识常脉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应该结合正常脉象的变化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进行动态、整体地综合把握。因为人是一个个活体,与生俱来就有差异;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必定要受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影响,因此脉象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内经》关于“平人”有这么一段论述:“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对于常脉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
总之,中医的脉象理论是在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立足点在于藏象、经络学说,其方法论是“取象比类”和“同气相求”。辨别常脉与病脉必须密切结合各个脏腑的生理特点,以“中和”的观念为辨识标准,以“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为总体原则;同时要时刻牢记脉象应与四时相应,因人而异,因此在辨别时要“知常达变”。[/color]
现代中医界大多比较重视病脉,而对于常脉的论述相对较少。其实,准确掌握常脉才是正确辨别病脉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前提。现在脉诊不能有效指导临床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分辨不清病脉和常脉的区别。《素问· 三部九侯论篇》说:“察其脏腑,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指出了辨识常脉的必要性。
1、辨常脉的总体原则
何谓常脉?何谓病脉?没有掌握判断真理的标准,又怎么能够说明它是谬误呢?临床上的病脉比常脉更为多见,如果没有正常的脉象作为参照标准,没有病脉辨别的依据,那么就会出现没有根基、人云亦云的混乱情况。通观古今医案著作,脉象记载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 。临床上也经常可以见到同一个病人十个中医大夫会给诊出数种不同的脉象,原因即在于此。对于正常脉象认识不清,常见脉象概念模糊、理解不一致,是造成这种混乱现状的重要原因。
关于常脉的标准脉象,不少脉学著作将常脉描述为:“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一息四至,从容和缓,跳动有力。”看起来颇似容易掌握,然而验之临床毫无依据,这种四平八稳的、固定的模式只能做为纯理论性的解说,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常脉的标准其实是没有死的固定的标准,所谓的标准也是相对而言。常脉虽然不是唯一的一个固定模式,但要辨识常脉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应该结合正常脉象的变化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进行动态、整体地综合把握。因为人是一个个活体,与生俱来就有差异;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必定要受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影响,因此脉象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内经》关于“平人”有这么一段论述:“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对于常脉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
总之,中医的脉象理论是在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立足点在于藏象、经络学说,其方法论是“取象比类”和“同气相求”。辨别常脉与病脉必须密切结合各个脏腑的生理特点,以“中和”的观念为辨识标准,以“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为总体原则;同时要时刻牢记脉象应与四时相应,因人而异,因此在辨别时要“知常达变”。[/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