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18年,临证之时,仍战战兢兢,恐有所遗漏;稍有闲暇,秉烛夜读,求日有所进。在此就谈谈自己对于如何学医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启迪。
学医难,难也不难!难得是不知道从何学起!
学医就好像是攻坚打战,战略问题确立了,战术问题迎刃而解。要长途行军走路,目标一旦确立,路径的选择很要紧。这个路径就是学医的思路问题。这个思路就是在学医之初,首先对于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1、中医之“中”即是“中和”、“中庸之道”。
我在临证这18年深切感觉到中和思想对于学医、行医的重要性。这两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义非凡,如能贯穿施行,即已登堂入室。中国古代哲学崇尚“和”的观念,中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做学问做事情贵在不偏不斜,符合中庸之道。阴阳学说讲对待,太极含三为一,此乃对立统一;阴阳学说讲流行,万事万物既有相克,又有相生,和谐流行。如能体现于中医上,即可称之为良医。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至今如此!
我每读各家著作,常常掩卷而思:为什么中医会派别林立?辨别各家观点正误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众多的中医学子。我最终从《黄帝内经》里我找到了答案。
《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今人对于阴阳五行的理解多已偏离古代哲学的本义。阴阳虽讲对立,更讲统一;五行虽讲对待,更讲流行。阴阳五行看似分,实则更重在合。
藏象学说:受西方哲学和西医的影响,今天教材所讲的藏象学说,脏腑的功能被教条化和程式化。教材讲述重在脏腑之器而忽视了其象的内涵。即就是具体脏腑功能的论述,教材亦多有含糊不清和谬误。如心主神明之解释,教材把神明解释为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明显背离内经本义,这就为西医和不怀好意的人攻击中医为伪科学落下口实。再如三焦的概念、命门的概念等等,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尚且昏昏不清,其它就可想而知了。 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精读内经原文,除此而外别无良法。 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 重视基础理论,这是中医振兴的必由之路。
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其实是各有专长,亦各有所偏。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他极力推崇的“汗吐下”三法真能包治百病吗?实质上这三法所治皆为实证,或者是虚证在病程中出现“实”的某一阶段而已,并不能以这三法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寒热虚实”诸般证侯。刘河间从火热理论,善用寒凉,三黄芩、连、柏,龙胆草等药他可以信手拈来,寒凉之药耗伤津液、阻遏阳气,今天我们对此已有更为深切的认识。李东垣重视脾升,多用风药以升阳气,然风药辛燥,过用则耗气伤津;叶天士重视胃阴,多用阴柔以资化源,然柔润滋腻则阻遏阳气。赵献可倡温补,作《医贯》,徐大椿随即起而攻之,作《医贯贬》,大斥其非。薛生白居“扫叶庐”,叶天士住“踏雪庄”,学术观点势同冰炭,对立以至于!
各家学说分开来各有所长、各有所偏,然合起来看实则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什么是良医?能无所偏即是良医。能在临证之际,尽弃门户之见,一切从病情实际出发,准确辩证,对证下药,就是一名很合格的好中医了。看看我们论坛上的医案,看看自己平日了的处方,各位不妨统计一下,一年下来有多少张处方,用了多少味药,各占了百分之多少,自己有没有偏?某些一辈子就靠一两个所谓验方混日子的,难道一辈子就是看的一种证型的病,一个处方可以包治百病吗?再近看今天炙手可热的火神派著作,其学术观点的是是非非,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学医难,难也不难!难得是不知道从何学起!
学医就好像是攻坚打战,战略问题确立了,战术问题迎刃而解。要长途行军走路,目标一旦确立,路径的选择很要紧。这个路径就是学医的思路问题。这个思路就是在学医之初,首先对于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1、中医之“中”即是“中和”、“中庸之道”。
我在临证这18年深切感觉到中和思想对于学医、行医的重要性。这两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义非凡,如能贯穿施行,即已登堂入室。中国古代哲学崇尚“和”的观念,中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做学问做事情贵在不偏不斜,符合中庸之道。阴阳学说讲对待,太极含三为一,此乃对立统一;阴阳学说讲流行,万事万物既有相克,又有相生,和谐流行。如能体现于中医上,即可称之为良医。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至今如此!
我每读各家著作,常常掩卷而思:为什么中医会派别林立?辨别各家观点正误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众多的中医学子。我最终从《黄帝内经》里我找到了答案。
《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今人对于阴阳五行的理解多已偏离古代哲学的本义。阴阳虽讲对立,更讲统一;五行虽讲对待,更讲流行。阴阳五行看似分,实则更重在合。
藏象学说:受西方哲学和西医的影响,今天教材所讲的藏象学说,脏腑的功能被教条化和程式化。教材讲述重在脏腑之器而忽视了其象的内涵。即就是具体脏腑功能的论述,教材亦多有含糊不清和谬误。如心主神明之解释,教材把神明解释为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明显背离内经本义,这就为西医和不怀好意的人攻击中医为伪科学落下口实。再如三焦的概念、命门的概念等等,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尚且昏昏不清,其它就可想而知了。 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精读内经原文,除此而外别无良法。 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 重视基础理论,这是中医振兴的必由之路。
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其实是各有专长,亦各有所偏。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他极力推崇的“汗吐下”三法真能包治百病吗?实质上这三法所治皆为实证,或者是虚证在病程中出现“实”的某一阶段而已,并不能以这三法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寒热虚实”诸般证侯。刘河间从火热理论,善用寒凉,三黄芩、连、柏,龙胆草等药他可以信手拈来,寒凉之药耗伤津液、阻遏阳气,今天我们对此已有更为深切的认识。李东垣重视脾升,多用风药以升阳气,然风药辛燥,过用则耗气伤津;叶天士重视胃阴,多用阴柔以资化源,然柔润滋腻则阻遏阳气。赵献可倡温补,作《医贯》,徐大椿随即起而攻之,作《医贯贬》,大斥其非。薛生白居“扫叶庐”,叶天士住“踏雪庄”,学术观点势同冰炭,对立以至于!
各家学说分开来各有所长、各有所偏,然合起来看实则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什么是良医?能无所偏即是良医。能在临证之际,尽弃门户之见,一切从病情实际出发,准确辩证,对证下药,就是一名很合格的好中医了。看看我们论坛上的医案,看看自己平日了的处方,各位不妨统计一下,一年下来有多少张处方,用了多少味药,各占了百分之多少,自己有没有偏?某些一辈子就靠一两个所谓验方混日子的,难道一辈子就是看的一种证型的病,一个处方可以包治百病吗?再近看今天炙手可热的火神派著作,其学术观点的是是非非,答案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