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系统和谐中医之魂-- 纵论“上工、中工、下工”

马桢伟谈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328
获得点赞
3
声望
18
第三节:『中医象数1‘整体系统’的现代解释』
系统和谐中医之魂--
纵论“上工、中工、下工”三种治病方略

一、反 思
老骥伏枥,造父好功
A.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皆内容浩大,方剂众多“上自炎昊,迄于盛唐,括囊遗阙,籍考隐秘”。历数十年之久编辑之书,虽功不可泯,但离神髓稍远,其边缘化已成不争之事实。

B.宋《太平惠民和局方剂》此书曾被誉为“官府化大力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巨作。只因以病套方,失去的中医之神髓,自招后世各家各派群起而攻之或实质上的边缘化。

C、中医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学问,唐代王冰将它们糅合成运气七篇增补于《黄帝内经》之中,因其深奥更显其高贵,后世历代名家竞相为之注释立说,其纯学术丰富不亚于红楼之学,宋代更是将其作为考核医生的门槛,结果有多少医家为此研究奋斗了一生,到了还是因不识神髓、博而不通、抱恨于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成了今天实际上‘食而无味,弃之可惜,束之高搁’的学问。

山穷水尽疑无路 从封建皇朝的覆灭和西方文化的兴起至二十一世纪,传统中医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例如:

A.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将中医作为封建的学科来反;

B.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认为:“中国医学不知科学,既不知人体构造,复不事药性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C.学者胡适说:“西医能说清楚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是科学的,中医不能说清楚,虽然治好了也是不科学的”;

D.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废除中医;

E.五十年代,国内中医界的“病”、“证”之争;

F.六七十年代文化革命时期,提出的中医“一根针、一把草”,实废医存药(技);

G.八十年代激素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与哲学之辩;

H.九十年代从气功造神到医学造神,如柯云路的《发现黄帝内经-胡万林》;

I.二十一世纪所谓细胞生物分子水平-基因和纳米级现代化的中医药。
J.当今,医学界有一形象的俗语,叫做“搭西医平台,用中医方法”,如果中医稍有所建树,也必须先削足适履,轻于理重于术,用术取巧,一个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倘如不会西医,走进医院将寸步难行。

以上种种,它或排斥、或造神、或低级科学化,其流毒深入人心,难以肃清,并且造成了现代中医往往只是稼接在现代西医临床上,方得以生存的民族插花。其名是中医、实则是西医的局面,久而久之,使相当多的在位中医,习惯于西医思维,急功近利,贪图客观指标改善,最终导致临床中医的大量西医化。

某些深受上述多种错误思维桎梏的专业研究人员等,由于不明中医之神髓为“自组演化系统和谐”,从而抹煞了中西医科学内涵本质区别,为以西代中制造了所谓中西结合的舆论和途径,更有甚者以此著书立说、定框划圈教育课材。

误入歧途

上述云云,如此长期熏陶,媒体大众焉能不受此误导?人们焉能不进入了误区?

A.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受西式教育程度高,做事希望追求短、平、快。在习惯上产生了一种“有病找西医,无效再找中医试试或没病吃点中药保健”的普遍思维。

B.人们一提到科学,他们在潜意识上只有还原分析科学,没有系统综合科学,于是中医也就等于不科学了。甚至连中医学院都有如此倾向,新增50多种教材内容皆还原分析类西学,不见现代系统控制内容,且将唯一与系统思想最能挂上号的《黄帝内经》从必修沦为选修。

C.某些权威把传统中医片面地理解为历史的过去,下意识地与落后划等号,与其和传统打交道,不如来点现代化。如现代中医院硕士、博士生热衷于“动物造模”,“药代动力分析”通过论文答辩,而研究传统者则凤毛麟角。

D、在医学界,常见只承认中医是经验医学,固执地用西医的方法和标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中医、中西结合成果无一例外都得通过西医判定系统。

E、常常把治疗疑难病、系统病的愿望寄托在灵丹妙药-特异魔弹和特异技能的开发上。只愿继承中医之‘术’不知中医之理尤重于术,用之不效,便责中医无用。

F、不承认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把西医的有效成份视为中药发展方向,视中药西化为中药现代化。化大力气、大价钱开发了大量西医思维专治某病的“高科技中药产品”。

G、承认“伟大宝库”而实际上却将中医发展的愿望寄托在西医上,临床医生第一方案或遇到棘手大多依赖西医,社会调查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群体更愿意接受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中西结合治疗。此形式上是一个悖论,本质是无视中医的特色优势。

……
柳岸花明又一村
回眸前贤,得神髓者皆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有士为证:

A.易水派张元素开创“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B.李东垣补后天之本-脾胃派鼻祖;

C.罗天益从补脾胃到补肾命;

D.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

E.薜已、张介宾、赵养葵温补命门、元阳;

F.真阴派李中梓先后天并调“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

G.孙一奎、史载治痰;

H.王清任、唐宗海治血;

I.吴澄治虚劳;

J.程国彭将中医“自组演化系统和谐”神髓喻为“人身之大宝”,并用“吕洞宾卖药”故事来感叹“世上本无神医,世人旦知百计寻求灵丹妙药,却不知真正的灵丹妙药即人自身之大宝。”物只是顺势启动人自身大宝之钥匙。他本着“亢则害,承迺制”的宗旨,创立了著名的八纲辩证来系统管理人身之大宝,成为传世的一代名家。

K.恽铁樵:“《内经》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中医五脏非解剖之五脏乃气化之五脏。”(不是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是系统和谐功能管理。)并提出《黄帝内经》中“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全部《黄帝内经》的至高境界。

L.张锡纯:“中医五行非脏腑之五行,乃气血之五行,关系功能之五行。”首次揭示了中医藏象理论综合整体(系统和谐)之实质,点明了中医是从整体(系统信息控制)来研究的方法论实质,道破了中西体系方法论的不同本质。

M.钱学森断言:“从根本上看,与其说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科学落后于中医的实践和思维。”

N.洪绍光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

点石成金
A、可喜的是,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有大量的有识之士和中西汇通派先贤们,学西贯中,知已知彼,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他们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医长于气化(整体功能、系统和谐)可在思维上战略上制定医疗方案,而西医则长于解剖(微观形态,还原分析),可在具体技术、战术上落实其方案,而不是西医定病,中医辩证,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以科学化为名,而忘国医气化之根本。

B.现代的新旧三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旧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大量跨学科科学的崛起,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向着新的综合、向着自然主义前进,向着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相结合。普利高津说:“中国文化已成为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因此,在客观上,中医思维的科学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到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坚持中医特色,创具有现代意义的中西结合新摸式大旗已经高高竖起。

二、三种模拟思路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朝的时候,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八年未成,家国不宁,身体不堪。于是,他请教医圣天师癸,并为自己调理,医圣讲,治理国家如同治理自己的身体,应“顺势而为”。大禹领悟了医圣的治病如治国的方略,决意改变治水的思路,变堵水为疏导,结果他治水很快成功,并且成为永垂青史的中国首朝明君。

治病如治水,出路在于思路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在短短的近百年里,象洪水一样几乎吞没了中华大地,唯有古往今来就存在于中华大地的中医治病,它不仅没有被西学所淹,反而中医的流派如雨后春笋,医著、方技(秘方、秘术)更是浩如烟海。然而,在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自为政,鸡犬之声向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顺自然生存条件下,各家各派面临内外夹击(内互斗外西攻)局面的不堪一击就显而易见了。
所以,就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出路而言,与其任之行之,不如勤于思路。

模拟思路的讨论题
题面:有一条水沟,里边有许多细菌、杂草、污泥,发生了局部污染。
对以上讨论题,可以建立以下三种思路的模型:

下工(取下之工)

下工者,提出研究出可以杀掉这些细菌的药物,祛除杂草、污泥的方法,进行对“症”性处理。

中工(取中之工)

中工者,则在沟边搞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可保一方平安。

上工(取上之工)


上工者,去山上看看,发现是上面的石头把畅通的水沟堵住了,于是就疏通河道,让上游的水流下来,流水不腐,细菌、杂草和污泥都消失了(水调源头)。

⑷三工比较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得已而为之。”


三、“下工”治病方略㈠“下工”疾病医学


“下工”治病之法(“下等医术” 有治病之说)是指辩“病”施治,是点与点的线性对抗型疗法。(如图1示)
单方● ●病
图1
“下工”治病之法的辩“病”施治,其是在辩病的基础之上,选用单味或单方(秘方、秘术)针对病因、病性较明确的病症进行随症加减、对抗性治疗。此法在空间上是点线关系,它类似于哲学上的因果决定论、数学的二点一直线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西医式对症下药,是发现和消灭致病因素的“疾病医学”医学观,它对于病因单一、明确、机体状况并不复杂病况,它常具有卓越的疗效。

“下工”治病之法提出的是一种攻城掠地的战术思想,中医有:“治外感如将”,外感者外来细菌病毒感染,多新起、急病,祛邪务早,务快,务尽。“驱邪如逐寇盗必极攻而尽剿”,此截断扭转之法,“两军相逢勇者胜”,其由将军主之,故“下医”有治病之说。

因此,“下工”治病之法是人们最常见的,如同现代医院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一样,并由此而产生的“专治ΧΧ病的标准方案”、“专用中药(成药、秘方)、保健品”乃至“专家名医名家”比比皆是。

先贤有论“执方欲加,虽门庭若市,诚下工也”。当病症稍有变数,它将束手无策,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体的疾病和健康变化中更多地是非线性的、多结构、多层面,复杂交互作用的关系结果,面对复杂,既不能用还原方法在低层次找到原因,(有报道,目前大约仅有9%病症找到真正原因),更没有特异性魔弹去消灭特异性病因,想用有限的9%认识去面对100%的病症,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原因之二是,它往往重于术数(秘方、秘技-特异性魔弹),轻于理法忽视中医基本理论,抹煞中西医科学的本质区别,从而导致以西代中,视西医有效成份为中医现代化,大有称“中西医结合”之名,行废医存药(技)之实,与其说这是“中西结合”还不如说是“西医用中药” 更为贴切。

因此,“下工”治病之法的弊端是明显有悖于传统中医“明理、定法、和于术数、以理定法、以法定方、以方定药(技)”的法则。

㈡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载,鲁国执政的季氏要讨伐一个叫颛臾的小国,理由是该国对鲁国造成了威胁。孔子为此指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执掌政权的人们,不怕实力小就怕不公平;不怕财富少就怕不安定。公平就无所谓缺财,和睦就无所谓力小,安定就不会倾倒。假如是这样,那么,远方的小国不拥护,就用自己的政治成就吸引他们。在孔子看来,用自己良好的政治经济吸引小国,使小国自愿地拥护自己,才是大国应有的态度和方针。
孟子时代,列国纷争,孟子主张“王道仁政”。所谓“王道仁政”其重要内容就是用“修文德”方式,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争端,在孟子看来武力是不能征服人心的:“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以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假借仁义实际用武力征服别人的是霸道,行霸道者必须是大国。真正实行仁义,靠德行使别人服从的,是王道,行王道者不必是大国。商汤以德行天下得疆土七十里(古制),周文王以德(行王道)得疆土百里。用武力使人服从,别人不是真的服从,而只是力量不够。以德服人,才能使人衷心臣服。
纵观历史上依靠武力征服而有成就的统治者,都以为自己力量不可战胜,建立的乃是子孙后代万世之业,然而结果又如何呢?古人有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古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今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长远计“修文德”以德服人才是有望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同理,按照现代系统论思想理解,地球是一个大系统,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任何生物态都影响着整体的生态平衡(众生平等),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乃至体内的细菌、病毒都是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共处)。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今天人类的大量病谱,除了少数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需赶尽杀绝“驱邪如逐寇盗必极攻而尽剿”以外,大部分慢性病、多发病、系统性、功能性疾病…乃是不和谐、失公平造成的系统反馈反应结果(生态失衡),当“修文德以来之”。倘若一味追求武力抗衡,天天讲阶级斗争国无宁日,常常用化疗、手术…焉能有好果子吃?笔者常用一个比喻来寻问那些喜欢崇尚于极攻而尽剿的患者:“倘若您自己的孩子贪污了您自己公司的款项,您是否将之扭送公安局绳之以法而后快?……那么为何不高瞻远瞩,从机体生态平衡角度去推敲一下现行医疗方法的合理性。” 由此可见,“下工”的治病思路是一种值得商榷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明显有悖于“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宗旨的治病思路!

㈢当今前卫科学院院士的语重心长
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用其多年的临床心得语重心长地指出:“人类与肿瘤之间的战役是一个稳中求胜、对抗求和的过程。别以为只有全部歼灭肿瘤细胞才能算是胜利,要知道盲目采用不适当的手段一味猛攻,只会消耗自身的体力体能,自吞过度治疗的恶果。对抗肿瘤也需要运用计谋,若能够在与瘤共存的基础上对其采取长期瓦解、持久消耗的战术,那么就可以在制约肿瘤进展的同时实现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双重效果’。因此,要把肿瘤当作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对待,否则很容易被过度治疗。这就好比以往我们总是一味地想通过化疗来缩小肿瘤,却忽视了增强自身免疫力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保持生命的强大机能,才能使人体对抗毒副反应的能力更强大,当正常细胞变得很强大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长。切除肿瘤后是否真能够保证完全远离‘癌魔’阴影呢?其实不然,所谓康复其实是指身体内部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而并非单纯‘带瘤’或‘无瘤’的表象。一般来说,人体内有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两种基因存在,当促癌基因发展迅速,在体内占优势,那么这个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之,假如他体内的抑癌基因占优势,那么即使是有了肿瘤细胞,体内的基因也会抑制住它。”

四、“中工治病方略

“中工”辩“证”医学观
“中工”治病之法(“中等医术” 有治人之说)是指辩“证”施治,是以点带面的平面网罩型。(如2图示)
●复方

症●

证 ●症
●症


图2
“中工”治病之法是辩“证”施治,其是常用一张医方或几张医方套一群症候,并将此群症候命名为一个“证”。见是证,用是方,所谓‘方证对应’。如见阳明经证“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的四大症候,即用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进行酌情加减。此法与其说源于张仲景伤寒六经辩证,不如说源于早年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提出的‘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等于辩证施治)延用至今;由于经方卓绝的治疗功效,堪为后世之楷模,后世纷纷效法,且在学术上,历来经方派往往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但不明经方真正涵义以此传世,不仅外感六经辩证,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如此,内伤辩证亦如此,乃至本为整体互相交叉联系而设的五行脏腑辩证,也演变为一个个孤立的“证”,而它们的整体联系、联合则变为从属次要了。
“中工”治病之法提出的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众多病因复杂、体质情况多变、病情错综、虚实夹杂、脏腑气血多受伤害、外感内伤交感而谋略智取的战役思想,类似于两军对垒,较量的是主帅计谋、兵法、阵势、用人,其由元帅主之,故“中医”有治人之说。

㈡易研于“证”、囿于方、而疏于体
但长此以往,易使后学者研于“证”、囿于方、而疏于体。“证”作为致病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机体对致病因子刺激的反应和结合体质同化后的病理表现,是病的因和果的共同反应,虽较前者线性对抗具有显著优势,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种特定阶段的状态摸拟。如果疏于体,离开了整体观念,而用“方”去套“证”,用“证”去套症候,得到的只是一种平面效应,因此,它往往只是某个单一层面上的症候群反应,它对成功的医治是不够完善的,有以下理由为证:

A.理论上(书本上)传授,往往容易理解成平面效应;

B.不同层面症候在时效性上有落差;

C.显层面症候往往掩盖隐层面症候。如现代病(如高血脂,乙肝等等)有时虽然化验指标异常,但缺乏临床症候。

D.曲解医圣张仲景所传医术的本意:他创六经辩证的本意是以十二经络为纵坐标,以阴阳之多少(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为横向和构成三维坐标的垂直响应,该立体网络系统运行起来游刃有余,列方列条、方证相对构成的平面证态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的局部,并非让人拘于一方一证(群症候),且证态和证态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如阳明篇有白虎汤,厥阴篇也有白虎汤,阳明篇有承气汤,少阴篇也有承气汤,虽同方,症候却不同;另有多层面重叠交叉之两感证,太少合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可见一斑。遗憾的是后世效法者,大多不能从整体上明白仲景深意,用其法而不用其意,故名其曰“辩证施治”,于是麻黄汤证、桂技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应云而生。以至宋人有《扁鹊心法》一书指斥仲景不从整体全局考虑,厥阴篇设白虎承气两汤误人性命,这实在是后世不明仲景本意,妄传仲景心法所致。

E.不辩先贤所创的多种辨证系统本为网络管理及坐标辩示的本意,如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整体网络系统体现:三焦为纵坐标,卫气营血为横向垂直坐标。
《黄帝内经》十九病机后云:“有责求之,无者求之” 、“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闻之,自有绕樑余音;拘于证,囿于方者闻之,当有振聋发聩之效。
综观辩证思想和整体思想,原为中医理论的两大灵魂,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只有充分贯彻中医整体思想的辩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施治。已故一代中医大师,原北京中医学院院长蒲辅周教授,在其功成名就时,再专事闭关两年研习经方,其伤寒温病造诣令医界叹服,尚谦称自己只是“临症察机,使药以和”的中工,离上工“知进退,治未病”尚远。对于经方之使用,其淳淳教导学生,临症尤需“了敌先机,把握传变规律”。而知传变者焉能不知整体,知整体者方能游刃于局部,整体系统思想原本就是辩证施治之魂,明了这医道方能加倍进步。故古人云:“用药如用兵之诡道,不明整体(六经辩证)犹如不明势阵之变化,不知势阵之变化,何以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因此,虽然六经辩证不仅对外感病、急病、急者行之有效,而且对于内伤病、慢性病同样有效(伤寒论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但是那种不明仲景深意、单一地只考虑显层面(证),不考虑多层面多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和连续变化过程,并用有限的方去套千差万别症候的治法,机械追求‘方证对应’显然是有违仲景初衷本意、不够完善的。
注:真正的中工(大医、国手)参见后文《大道至简一条枪是中医立足生存的必要条件》
 
五、“上工”治病方略
㈠“上工”系统整体动态和谐高于一切
“上工”治病之法(“上等医术”有治国之说)是指辩“体”施治,“体”即系统和谐的整体,呈多重(五行)状态调控,是一种动态和谐高于一切的系统平衡。中医认为,宇宙天地是一个大的太极模型,生命体是一个小的太极模型,即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以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各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给出了一个联系天地六合、汇通藏府表里、沟通身体内外、随同阴阳变化、统一时空位能的生命系统运动模型,一种模拟地球的生命系统太极模型。可以说中医学的全部内容,从认识自然、解释、适应自然和能动地掌握自然规律性,到认识人体、解释人体、认识疾病与健康的规律性、能动地使人体适应自然规律而得到健康长寿,无一例外的都在使用这一太极模型。)
一者系统整体动态和谐(相对静止的动态平衡体现)。《道德经》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上工”治病之法的辩“体”施治,其要旨就是《黄帝内经》所提倡的用传统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理论进行整体调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阴阳自和,病必自和”。“阴平阳秘……病安从来?”
上工治其未病运用这种颇具黄老“无为而治” “上工治其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之遗风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时,不管是病还是证,只须按人体阴阳五行气血情况,放胆施之,自能达到阴阳和、脏腑平、气血调、百病消之目的。因此,其能在大量亚健康、慢性病、系统病、疑难病调理中屡创奇迹。它本质是一种以气血津液为中介,以五行脏腑学说为系统网络坐标,以阴阳平衡为和谐量度的现代立体网络系统控制,此与现代把握关系、协调关系、向关系求效益的商战思想相吻合。

“上工”治病之法提出的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如治盛世用德仁,安抚为主,如东垣“王道”,王道无近功,常以养胜。所谓“王道”者黄老“无为而治”之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作为在无为之中,否则何以能达到“治”之目的,此谋治国安邦中和位育,其由宰相主之,中医有“治内伤如相。”故有“上医”治国之说。
得此“上工”治病之法、以系统和谐为目的调理宗旨不变,“虽不中亦不远矣!”反观前述惊世大医,得其髓而圆其法,故皆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泽被苍生,且垂世千古,其圆机活法为后人共仰。同理今天尚有声誉能立足于中医之林异军突起的流派,如中医体质学、络病学、痰瘀学、未病学、中西结合三线学说、系统五行学、乃至大道八宝、气血调理等等,皆与贯彻此系统和谐的神髓有关。

㈢中庸‘中和位育通’与上医治国
当今中医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医者中庸之医也。”儒家中庸思想本是古代君皇治国之道,国家者大系统也,治国唯求系统和谐。《吕氏春秋》言:“夫治身之道与治国之道一理之术也。”今以儒家治国中庸思想-中和位育通,(一字一原则)和康熙治国六字‘三藩(政治)、漕运(经济)、河工(水利、民生)’与中医治疗原则简单比较如下∶
⑴通-通畅。中医认为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气机失调便是人体的重要病机。常见的气郁、气滞、气闭、乃至气逆、气陷、气脱皆为气机失调与不通有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百病唯求一通耳。”它是‘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或标本兼治’的大前提原则。
⑵育-有。人不是机器、不能停下来,生化代谢谢不能中断,物质第一性,缺少必要的营养物质不仅难以维持必须的生命代谢谢,而且必然将造成免疫功能减退而得病。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为了维持系统生化代谢谢平衡(远离平衡的耗散系统),就必须摄入和吸收各种营养和信息(负熵)以支持基本生命活动。故中医在‘通’的前提下还当‘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不断培育‘生长化收藏’。故而少了不行(美《不要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害了您》保健品并非无用,关键正确使用),必须得‘有’就得不断地‘育’。(胡吃海塞也不行。)
⑶位-位当;位置、方法、时机、轻重恰当,度势-不可教条。
A一部《易经》‘惊天地、泣鬼神’其精髓在于位当,所谓‘位当’者,即尊重‘时’的客观实在,来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寻找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离开了‘位当’无疑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用老百姓话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辛弃疾言:“物无利弊、过则成灾。”阴阳平衡、生态平衡其实讲究的就是‘位当’。
B圆机活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所在。中医调整阴阳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辩证辩病……诸原则,所谓‘有故无陨亦无陨’‘有是证便是药’‘药有病当’,明朝《续医说》言:“形有寒邪,虽婴儿亦可服金液,脏有热毒,虽老赢亦可服大黄。”当用者大黄、芒硝、砒霜救人,不当用者人参杀人。古人所说:“用药如用兵,善用则攻即是补,不善用则补亦杀人;”其实质皆因急病、慢病,体质、年龄不同、营养生活方式、环境等诸多不同,而需个体化、个性化(辩证)治疗和健康管理。
C反之追求千人一面“灵丹妙药”“特异方技”之虚妄,或妄想以一人之力不适时宜地改变时、地、人、病…之综合结果,岂不有悖于位当之精髓。古人言:“治大国犹如烹小鲜”,上医治国、用药犹如用兵,岂可离开位当?中医众多治疗原则,如三因制宜、以平为期、因势利导、衰其大半即止、背反相谐、补而不腻、贵在适中……其实质俱是位当原则之体现。
⑷和-系统和谐。整体系统的和谐有序是系统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与生命共处于全息、开放、非线性、非平衡的和谐有序状态。所谓“得其和为正,失其和为邪。”人体失其和则病,得其和则无病。
国家是一个大系统,人体是小宇宙,系统控制的最基本原则在于‘和谐有序’,现代系统控制科学的诸多基本原理方法在中医理论中讨论,几乎无一不与贯彻系统和谐有序有关。如:原整体原理、非加和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自组织原理……(不作展开),神是最高系统质、气是内在系统质、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系统质、藏象是生命活动内在过程与外在表现统一的系统质、中医辩证施治实质就是为了系统和谐有序而对系统质病变从整体功能上和系统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考察、调理,从状态上把握系统和谐的调理效应。
中华医道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稳定、自调节、自控制、自组织的自和谐,‘和’是自然及其生命过程的运变机枢,东方优秀文化的传统精神。
⑸中-中庸。“一阴一阳为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太极元气为一,不偏不倚为中”,“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中一之道,通天彻地”,任何偏于一方失整体系统平衡和谐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元·李道纯词云:“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这种浸润于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和谐思想,贯串于全部中医理论和实践。
系统把握全局(整体“一”),一碗水端平,‘外行’方能够领导‘内行’明理得道之‘外行’尤胜胶柱鼓瑟之内行。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关键在于明理。(必须注意的是,隔行如隔山,具体‘术’必须依靠内行。)系统全局考虑问题的肚量是其‘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标志。
凡事有利必有弊、利者自有黄婆卖瓜,弊者必须不耻下问请教内行,而且还得‘兼听则明,’一碗水端平,全局综合考虑、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系统和谐领导者必须有的素质(皇者之才‘大智慧’,有‘中’方有‘和’)。
同理管理身体、治疗疾病也必须有‘中’之智慧,与皇者不能大权旁落一样,自己的身体必须自己负责,必须有皇者之才(亲友、医生只是您的参谋;医者、患者同理,做西医之附庸也不行。注:可参见《医生向左,病人向右》一书)不可位置颠倒!先战略上选正确道路,再战术上依靠内行(医生)。作为一个好医生更应有全局之智,权衡各种方法之利弊、运筹帷幄帮助病人选择正确方法,本是医生义不容辞责职所在,所谓‘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这才是谋取走向系统和谐的正确途径。
故《易·三统历》曰:“德莫大于和,而道莫美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老子更加精辟:“多言数穷,不若守中。”若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则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之于中庸而止矣。”
河工(水利、民生)
水利者古代农业之命脉,国家、百姓民生之根本。系统和谐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是让系统的每一个细胞(平民百姓)具有生存的环境(安居乐业),对照于中医治疗,人体气血津液通畅的‘水利’建设调理则是人体各部组织、细胞赖以生存之前提。
漕运(经济)、
漕运者古代帝王之经济命脉,治国御敌之粮饷。系统和谐治理国家的充分条件是国富民强、类似于上述‘育-有’,对照于中医治疗,人体气血津液的充盈则是人体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三藩(政治)、
三藩者政治时态,维持国家政治经济平衡的权宜之计。为了整体系统的和谐,在力量不够的条件下,常常允许与某种政治势力共处,以求相对整体和谐平衡,是上述‘中’之具体写照,对照于中医治疗,类似于谋取带病生存的相对阴阳平衡。
(上述原则、治国者从左到右,治医者从右到左。)
系统和谐的五行及一般规律
中华文化的“五行”一词,最早记载于《尚书》中的周书/洪范/九畴篇,是周朝武王以箕子作《洪范》,立天地之大法之九畴中的第一范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由此可推五行概念并不仅是五种基本物质,乃是五种行为性质(五种基本程序---巨系统下的五个子系统程序)。因而有人说‘行’本就有‘运动’之含义,五行即是五种强大力量(五个子系统)围绕一个整体不停循环的运动。同时,五种强大力量(五个子系统)围绕一个整体不停循环的运动的过程周期又形成了一个描述整体事物--系统周期过程变化的相对对应坐标系。一种开放系统生命周期描述:“木-初生(生)、火-上升(王)、土-转折(休)、金-下降(囚)、水-衰亡(死)。”

以下是整体系统和谐、五行调控、整合的模型图:









图3
五行生克乘侮其是反映其构成多极反馈调节,闭环自动化控制网络模型。(援物类比)
控制和反馈流程图、多级交叉控制形成自稳调节系统。(反馈控制)五行互藏其是揭示无限多层次和无穷可分特点的人体局部和整体关系(整体系统多层次观)
五行休旺(休、旺、生、死、囚)其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周期变化)
五行的逻辑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言:“系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统一的与中医学相一致的系统思维,阴阳五行本质上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朴素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
其正视为河图结构,侧视为洛书结构,俯视为顺序结构;一个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简单优美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稳态模型。就人体而言,其又是一个多形态、多结构、多信息、多功能和多重子系统、广泛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一个复杂的稳态应变体。即客观事物对象本身的模糊性和生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诊疗过程中的相对模糊概念(存在灰色地带)很难精确。显然阴阳五行系统模型的建立,则为古人运用类似于今天“混沌学、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大数法则”思想方法解决模糊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五行的网络属性:(摘自《〈黄帝内经〉理论与方》邢玉瑞 陕西科学出版社)
网络的整体性: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网络整体的变化。(见下)

②网络联系的多重交叉性:

五行网络在其内部构成了多条、多级、多种反馈回路,一个要素分别要和四个要素,发生二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生、克、乘、侮)
网络内反馈的中介性:网络内两要素,没有直接反馈回路存在,必须通过一个以上的中介,由于这种中介的存在,每条反馈回路变成不同种联系的组合。(气血津液)
网络作用联系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生克乘侮,隔山打虎(有方向性,不可逆)。

网络的开放特色:
生物、自然环境、时间、心理、社会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人三才医学)
网络要素的状态描述:一整套模糊定量如:盛、强、隆、虚、衰、极、生、长、息、上、消、杀、伤、损、下、亡、竭、绝、平、胜……
五行平衡的本质在整个中医理论中的其重中之重是五行权衡(动态和谐),然而,这一平衡既不是习惯思维上如同机械或化学的平衡概念,也不是现代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头脑中的阴阳力量的对比和调和,而是系统和谐,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一种服从于皇权的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它是中国古代有机论哲学宏观思维。《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位育)《淮南子·汜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其实质即系统的动态和谐。“夫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整个中医学理论: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辩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围绕此中和位育―系统和谐思想来展开,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为中医学内在本质的“核心”和“灵魂”。

五行在中医实践中的涵义

五行藏象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贝塔朗菲(荷兰生物学家,系统论谛造者)所说的组合性复合体,把五行藏象体系中的各要素代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中的联立微分方程,发现任何一脏的功能状态量Qí(í=肺、肾、心、肝、脾)的变化,必然是所有五行功能状态量Q(肝、心、脾、肺、肾)的函数;反之,任何一脏功能状态量Qí的变化,必然承担着所有其它各脏功能状量态的变化,因此中医应用五行藏象理论来进行辩证时,往往是从多脏关系来考虑的。(生克乘侮,隔山打虎),而不是就脏论脏地“病情”和其它脏割裂开来单独看待,在论治时,往往是既治病脏,又治它脏,甚至是不治病脏,先治它脏,从而达到治病脏的最终目的。《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所谓“调水源头”之术,既不是早发现、早治疗,也并非现代中基教材中五行脏腑辩证的一个个孤立之“证”。打个比方,好比一团乱线最有效的方法应该从周边未乱的线头解起。
当代广东名医邓铁涛称此为“五脏相关”,并指出,中医五行脏腑理论并非哲学之五行,五脏是超结构的人体功能系统,它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病症现象的整体概括,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的现代系统控制内容。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皇帝),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宰相、总理),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武装部、军机处),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司法部),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卫戍区、外交部、),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财政部),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交通部),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资源部/税务部)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工程部),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利部),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地方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世医读此大多从五脏六腑功能诠释,但稍作留意便见其皇恩浩荡、中和位育的系统和谐思想毕现。

系统和谐运气学
中医学上的运气是指五运(在地为五行,在天为五运,其是利用五行相生克并配合天干地支之阴阳,以形成风、热、湿、燥、寒五种气候)和六气(在天为阴阳之多少,在地为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的总称,其由主气、客气、客主加临组成),亦可泛指在空间、时间和其它因素范围内所产生的病(因、机)和病(证)在空间、时间和其他因素范围内所处的位置。
(以下图表意):









图4
说明:
X、Y、Z、M、M′:坐标轴线
Q:病(证)
a、b、c、d、e:相应的致病因素
《黄帝内经》言:“不知年之所加(运气学说),不可以为工(医)”说的是如不懂运气学是不能当医生的,这与近年来学系统控制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运气学说并非是一种孤立的辩证方法,它同五行藏腑学说相互相成,共同有机构成中医整体系统和谐理论。如果说五行脏腑学说是描绘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五个空间坐标系(系统控制模型),那么运气学说则是描绘将此五个空间坐标系串联起来的时间坐标系(周期变化模型),尤如五个糖葫芦需一根小棒串起来方成一串冰糖葫芦。五行藏腑学说偏重于生物意义,得到运气学说滋润(加上时间、环境、气候、数理等参数)则上升为类似现代医学所追求的“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大融合的宇宙医学。《内经》“究天人之际---谋天人合德”。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天人合一,万物合德的宇宙医学模式(广义多层次的系统和谐)。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空间只有以时间为基础,才能考察和测定,相反时间只有以空间为基准,才能考察和测定。就是说,时间的空间或空间的时间,不管它是否存在于人们的思考中,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然而,这种现代时空混同的思维模式,早在中国的《黄帝内经》中就将其在五行六运中论述得淋漓尽致:
五行: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平和。
运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故古医工须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纲纪”。“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的知识。这种古代时空混同思维模式,其实质是将治病调理(对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研究)不囿于人体本身,而置于自然环境(空间、时间)中考察研究,从人和事物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分析把握,谋“天人合德”—多层次系统和谐。
若把两者的联系分割孤立,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辩证方法,专事运气学说者,由于失其空间基准,以空论变,最终难免进入机械论,唯心论的怪圈中去。对此古人早有批判曰:“《内经》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必’殊不知五运六气者虚位也,岁有是气则算,无是气则不算。”反之,如废运气存五行,则会导致五行脏腑辩证时,往往失其有机联系,成为一个个孤立的“证”,其系统和谐宗旨顿失,其流毒贻害至今。
前人对于运气学说的总体评价“取其大者,略其烦碎,弃其纰缪,而时时体验于人事是善读书者耳”。已跃然纸上,已知不仅运气学说与脏腑辩证一样,皆为系统和谐而设,而且其它辩证方法也皆为系统和谐而设,系统和谐是中医辩证施治调理的神髓,魂之所系,所以,系统和谐乃中医之魂!与其说“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不如说:“不知系统和谐,不足以为医”。
系统和谐的四两拨千斤以上“三工”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系统控制的组织原理,它涉及到四两拨千斤的系统和谐方法,值得一提。中华文化中的四两拨千斤,并非习惯思维上的力量抗衡,而是势能的转换。通常人们通晓在有力可借的条件下,其能借力打力屈人之兵;而却全然不知在无力可借条件下,必大道隐于无痕,深谋远虑,深藏不露,滴水穿石,无为而无不为,休生养息,养精蓄锐。
中医的医理与“四两拨千斤”、“无为而治”相对应,有如下为证:

A.清吴鞠通《温病条辩》言:“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B.中医的“王道者慢病轻治”,常用小剂量的膏、丸、丹、散、药茶、药粥,缓缓图之;“王道无近功”,省力不省功,既是轻治常需“持久战”,以时间换空间,少则3月,多则半年壹年,以养胜去完成细胞的新旧更替和系统组织的更新换代,故百姓有“慢郎中”一说。(七分养,三分治。)

㈦不识‘上工’系统和谐神髓
如果五行藏腑辩证是一种钟表齿轮啮合型的系统管理模型,那么八纲辩证则是一种杠杆天平式的系统管理模型。遗憾的是后世学习运用八纲辩证者,大多为初学中医涉足不深者,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辩证、辩病不知有人身之大宝。久而久之,八纲辩证比五行脏腑辩证更甚,演变为一条条线性机械平衡模式,不仅其简单方便整体系统管理的优势全失,而且将辩“证”沦为辩“症”,常常成为线性对抗思维的方便法门,其顺因自组织演变的顺势而为,变成了不排除主观偏见的恣意枉为。有道是“物无利弊,过则成灾”,不思系统和谐,一味抗衡,焉能不弊端丛生?宋朝医家肖京在《轩歧救正论-跋》中写道:“医人当先医医。救一世医,医在一世;救后世医,医在后世也。”今医界思维尚且如此不正,推向社会,岂有安宁?再加上现代众多药品、保健品生产商、推销商为了商业利润,不懂或不思用正确理念打开百姓心头之症结,正确引导消费,常推波助澜,变本加厉将某些中药、保健品在系统调理过程中的衍生功能,吹嘘成专治某病的特异魔弹,铺天盖地的广告,促销比赛打拼的就是胆大地误导,以讹传讹。俗话说“谎言千遍自成真理。”如此哗众取宠,使保健品市场从理念到产品,“假作真时,真亦假。”不仅信用渐失,而且理念混乱,百姓头脑中原有的一点模糊正确中医理念大都进了瓜哇国都,常常代之以抵触仇视情绪,在众多百姓眼中:“保健品是骗钱的,膏滋药是骗人的,中医调理就是服大碗汤药。”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医药市场的发展。至于良好愿望,打出国门到国际上抢回一块本应属于中医的中药市场,如果不思有改,不懂用中医之长——系统和谐,却用中医之短——还原分析,去和他人之长打拼,焉能有好果子吃?具有嘲讽意义地是:一个名不经传、法违常规、方不正统、财力人力平平的“大道八宝”只因紧紧扣住了中医的理-阴阳五行、系统和谐,却在国门外打下了一方天地(打进了欧盟、美国市场)。中医事业的领导和有识之士,难道不应当有所触动吗?
《伤寒论指归》引《汉书-艺文志》言:“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其充分依赖自身治愈功能,有病不轻易胡乱看医生用药,得到的最终结果,常常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医生的诊疗。“中医之调理没有可以不可以,只有需要不需要,适宜不适宜,其中需要者不一定适宜,适宜者不一定需要,倘若不懂,不知系统和谐,无论贵重不如不用。”其理由如下:

A.不知系统和谐者常“此藏损之,彼藏伤矣”。此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B.模糊管理,矫枉常常过正,难以精确,急病、显病、难治病患者尚愿一受,缓病、潜病、小病患者难以领受,知系统者中医有慢病轻治一法。

C.中病有三:(用药正常反应,当于误治变证、坏证鉴别)而知系统者知之,不知系统者难辩。

CA.药到病除皆大欢喜。(外感病、急病、新病、实证用清泻通诸法多见)。

CB.药后反剧“气冲病灶”以药攻病,托之使然。(内伤、久病、虚中夹实用补托法多见)

CC.变生他病,病被药攻,拒之使然。(与原体质、旧病、潜病有关)

CD、《尚书·说命篇》有武丁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意思说,假如服药后没有感到眩晕,那么厥疾(手脚冰凉、不省人事)就不会痊愈。可见早在商代就已经有药物中病反应之记载。

D.体虚敏感或某些药物常有效期与中毒期近(如晕针,或用呕吐法、泻水法等)有经验者常能险中求胜,反之则束手无策,险象环生。

E.商业误导,正常疗效与患者期望值相差甚远。

F.
庸工,南辕北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读书无眼,病人无命”
G.其次还有《内经》四疏五过,《灵枢》六不治,不一而足。
 
六、温故而知新

不识整体系统,妄传局部技法,焉能不失其真!上古至先秦,古代医方师徒相秘,必得其人才传授。故扁鹊、仓公时,方全称作“禁方”,药全称作“毒药”,为的是使人知道贵重和正确使用,不得轻易传与“非人”妄用误传。所谓得其人者“虽无经世安邦之才,也需有济世救人,融汇贯通之慧根”(系统和谐之智)。
系统订立,纲举目张,医学昌明,传世不昧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立六经为纵,以阴阳多少为横,始创中医辩证施治之系统,定众方(318方)于此经纬之中,公之于天下,医学豁然昌明,面貌为之一变。相传华佗读此后说:“此真活人书也。”

阴阳五行藏腑学说得运气学说如虎添翼,用天干地支规矩方圆,系统有法可依
“天干地支”起于隋而盛于唐,用于百工百业。唐代王冰整理《内经-素问》,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后世称运气七篇补入《素问》。另撰《玄珠》专门对运气学说进行发挥,五运六气学说得以流传。
登堂入室,奥妙无穷;胶柱鼓瑟,刻意神算,走向两极,反失系统之真北宋中期理学兴起,《易经》阴阳八卦盛行,导致北宋末年,政府对运气学说大加提倡,公元1118年政府组织编写《圣济总录》,首论运气学说,宋徽宗赵佶亲自作序宣扬,政府颁布“运历”推论一年四季疾病,并规定了治法和用药。太医局更把运气学说作为医生学医必考科目,运气学说盛行达到极点。当时医界有“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谚语传诵。然对于这种渐将运气学说孤立于医学之上,离开五行辩证,走向理学,也有不少持反对态度者,当时名医扬介认为:“五运六气视其岁而为药石,虽仲景犹病之也”。
以《内经》病机学说为本,活用运气学说,不落俗套金代刘完素对内经十九病机和运气学说有深入研究,认为“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不知运气而求医,而无失者鲜”。专著《运气要旨论》主张以运气学说作为治疗疾病的理论。但不必为之拘泥,认为“运气”有常有变,提出 “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此一时彼一时,反对某年主某气必发某病的机械推算方法。
试图用运气学说将《内经》经络辩证,五行脏腑辩证,伤寒六经辩证,后世八纲辩证统一。明代张介宾号景岳,专门研究《内经》数十年,用三十年著《类经》《类经图翼》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运气学说诠解,却在其著作中感叹运气学说“欲以有限之年辰,概无穷之天道,隐微幽显,诚非易见”。在系统辩证方面,其首倡运用标、本、中气理论解释脏腑经络之间的气化规律,形成了“伤寒论——六经气化学派”。对后世影响甚大;首次提出两纲(阴阳)六变(表里寒热虚实)开八纲辩证之先河;另创“八方十阵”系统调理内伤病。
博极而通,胸中经纬分明,手中信手拈来。清•徐大椿号迥溪老人,博学多才,通天文,水地,工诗文、音律、武艺、医理尤精,学习继承宋元以来诸家学说融会贯通,认为运气学说不可拘,医疗上不拘成法,多有健树。
病机四时五运六气化繁为简重在系统化
A.清-温病流派叶天士倡“卫气营血”辩证。

B.薛雪长于湿温。

C.吴塘创“三焦辩证”,

不仅使温病学系统化,网格化,“以三焦,卫气营血为纲,以‘证’为目”。而且论述与四时六气有关的“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温病证治。

D.王士雄又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雷丰作《时病论》。
贯中学西,海纳百川,以中为纲,以西为目,示范后来。清末民初,中西汇通流派认为“《内经》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气化之五脏(五行)。”不仅揭示中医藏象理论以功能为核心的综合整体观实质,同时点明了四时运气学说从人和自然和人体本身整体(系统信息控制)来研究的方法论实质。更为后来[以辩病定纲;以辩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定位;以外辩四时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内辩七情六欲,饮食,病理(风痰瘀水饮)定性;以辩相对定量-邪正,虚实定势;以综合判断,反照明理辩因、辩机。]的现代辩证思维奠定了基础。
运用非线性复杂思维追求多样化统一势在必行
当今科学界关于复杂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研究方兴未艾。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就是非线性复杂思维的结果。因此,这种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探究方式,不仅能战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隔阂,而且缩小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距离,同样也拉近中西医学之间的距离(中西结合)在思维整合的平台之上,运用非线性复杂思维去追求多样化统一势在必行。
七、搭建系统和谐的整体稳态平台现代中医理论通过强调功能关系和自组演化调节向目标主体适应、以形成系统和谐的整体稳态,其理论同样贯穿于现代系统科学的全部基本原理之中(如元整体原理,非加和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等。)与现代系统控制理论中全部自组织理论-五大定理相吻合:耗散结构-熵、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论和分型混沌理论。

今以系统和谐为宗旨,以阴阳五行脏腑学说为管理坐标系,以运气学说(子午流注)为参照系,以非处方中成药为调理工具,创按五行、分时辰立体交错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系统和谐调理方法,称“中成药系统和谐调理法”。其特色优势:
整体和谐,特色显明紧扣系统和谐宗旨,按藏腑辩证,分时辰,多品种立体交错使用中成药,产生系统交叉调理效应,一改过去中成药用药的点线对抗形式,将原中成药的辩病施治转化为辩证施治,几种以上中成药按藏腑,分时辰(子午流注)交叉使用则上升为辩体施治;系统调理,同时又兼顾了辩证,辩病治疗。使原来一张处方几十味药的不可能(药性抵触失去方向)。由于分时辰立体交叉用药变成了可能,而且集团军式立体交叉火力,又常常具有异常功效。
公共平台,海纳百川理、法、方、药公开透明,全部与传统中医理论吻合,不夸张,不神秘,所用方剂大都为传世几百年有明确疗效的名方、验方,同时也不排斥现代行之有效的经验方、秘方;按五行,分时辰重新排列组合,既遵传统,又有创意,变化无穷、盲区少疗效高;公共透明与传统吻合,又使它能获取最广泛的同盟军,几乎每个有志进入此平台的中医和中医爱好者,都会找到和留下自己的治疗特色和创意,为它锦上添花。
安全可靠,方便廉价

A、所用药物基本上是卫生部规定的非处方中成药,故安全无毒、副作用小。

B.大都为著名大药厂专业品牌,其质量相对可靠有保障。

C.使用中成药不仅与慢病用膏丸丹散的中医传统相吻合,且浓缩提炼效价比高,服用方便可省去煎服大碗汤剂之麻烦和苦恼。

D.卫生部规定的面向广大基层百姓的OTC中成药,一般价格低廉,更符合大众百姓的经济承受力。且在通过排列重合过程中可以找到几乎所有高价保健品,滋补品的影子和替代品。用此自然也就不存在销售保健品的“价格猫腻”了。
受益面广,前途无量几乎适用于所有病种(包括亚健康),所有人群、特别是广大慢性病、疑难病、老年病、系统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患者,通过此法系统调理,不仅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病道路。新的健康大道,且还节约了大量医药开支,它是能使大量上述患者能重新摆脱对中西药物的依赖,重新走向健康的希望之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安全、最经济、最有希望的调理方法之一,受益者无穷,其市场无限、前途无量。
事业发展,趋势吻合医理方面:其向上与千百年来的传统相吻合,横向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西医基础理论相吻合,向下排列组合变化更有利于辩证施治,辩体施治,发挥医生的个性和流派特色,几乎所有的中医流派应该都愿意接纳,且公共平台众人为此添砖加瓦,有朝一日,它所积累地经验财富,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将无语伦比。
用药方面:中药成药化(用药简单化)符合现代用药发展方向。系统平台的建立,系统调理方法的使用,公共平台有效中成药的推介,将培育最大量的中成药用户,它不仅能使几百年来沉淀的传统名立、效方得以重放异彩,而且将使更多的经验方、秘方在系统调理中异军突起,伴随着整个平台,调理方法走向国际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众多中成药走出国门的时候。

本文原为“中成药‘子午流注’交错重叠和谐疗法” 论坛讲演稿其中的一篇,它是在第50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整合医学”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用现代中成药鸡尾酒疗法和对疑难病、慢性病、系统病的特殊保健疗法。因为是中医药疗法,必须追根溯源,综论古今,寻找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渊源,故以“上中下三工”的千古悬案,作为本文的药引子,并加以讨论,所以文章难免会有牵强附会、曲解人意,读来有令人汗颜的正直之感,故请见谅!
本文在撰稿整理和编排时得到了ANU Mr WANG 的指导,使得文章主题和脉络更加清晰流畅,谨此以谢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