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1
补中益气汤之经方新用
中华中西医杂志 作者:梁翠兰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有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治当健脾补气温肾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常获佳效。证属脾气不足,肾元不固,治宜补益脾土,温肾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党参10g,当归10g,车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有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用治中老年人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气淋)泌尿系感染多见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患病率最高。
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为常见症状;前列腺肥大为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尿频、尿急、尿有余沥为主要表现。治疗多以中药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或加用西药抗生素为主。但对长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中老年慢性泌尿系感染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多以尿频、尿有余沥为主症,且劳累后加重。同时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脾胃虚弱症状,此乃素体脾虚,或久病多用苦寒,脾阳受损,下元不固。治当健脾补气温肾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常获佳效。患者,女,71岁,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十多年,每于劳累则诱发,经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平素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经常出汗,舌淡苔白脉细。血常规正常,尿镜检白细胞少许。证属脾气不足,肾元不固,治宜补益脾土,温肾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党参10g,当归10g,车前子10g,萹蓄15g,瞿麦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以上继续服用5剂症状基本消失,后改为补中益气丸二丸口服,每日2次,连服20天,追访1年未复发。
2 糖尿病(消渴)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之三多一少症状,多伴少气懒言,形疲神倦,心悸脘痞,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此乃脾虚不运,湿浊中阻或痼疾已久,久服苦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伤,湿痰中生,血糖无以调节利用而蓄积,尿糖无以固摄而外池,治当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较佳。患者,男,47岁,患乙肝多年,糖尿病3年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平时多饮多尿,自述每晚饮水二暖瓶(约4000~5000ml),夜尿频多,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血糖14.4mmol/L,尿糖(+++)。辨证为消渴,脾肾气虚,中阳不振,痰浊湿冷,津不上呈。治宜温养脾肾,生津止渴。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人参10g,当归12g,升麻6g,柴胡12g,陈皮10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15g,枸杞15g。水煎服,1日1剂。5天后复诊患者口渴多饮明显减轻,每夜饮水减少一半,以上方继服5剂。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夜间睡眠6h可不饮水,复查血糖6.5 mmol/L,尿糖(-)。以上方继服10剂改为补中益气丸加六味地黄丸口服1月,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上药继服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
3 气虚外感 中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感冒反复发作,汗出较多,劳累后加重,伴气短乏力等症,治疗以补气健脾增强抵抗力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患者,女,50岁。近2年来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平时头晕乏力,咳嗽吐痰,口服中西药物后可减轻,但每于劳累后反复发作。近1周来症状加重,虽经消炎退热治疗,病情无好转。查双肺呼吸音粗,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为脾肺气虚,余毒未解。治宜益气扶阳,解毒祛邪,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黄芪15g,防风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5g,党参20g,当归10g,甘草6g,桔梗15g,水煎服,1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唯感咳嗽吐白痰,以上方继服3剂诸症悉除。嘱其每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服补中益气丸4盒以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4 讨论补中益气汤所治方证是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形成的一系列病证。
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使药。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含有生物活性多粘体,对诱生病毒干扰素有促进作用,并能调节增强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1]。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肌体抵抗力,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糖及胆固醇[2]。白术有利尿、降血糖及抗菌作用[3]。诸药相配相得益彰,起到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增强肌体抵抗力等作用。本方临床应用广泛,使用方便易行,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储大同.黄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27.
2 山东中医学院中药方剂研究室.中药方剂学(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623-624.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671-672.
作者单位: 271600 山东肥城,肥城市人民医院
(编辑:张 彦)
中华中西医杂志 作者:梁翠兰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有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治当健脾补气温肾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常获佳效。证属脾气不足,肾元不固,治宜补益脾土,温肾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党参10g,当归10g,车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有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用治中老年人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气淋)泌尿系感染多见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患病率最高。
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为常见症状;前列腺肥大为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尿频、尿急、尿有余沥为主要表现。治疗多以中药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或加用西药抗生素为主。但对长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中老年慢性泌尿系感染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多以尿频、尿有余沥为主症,且劳累后加重。同时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脾胃虚弱症状,此乃素体脾虚,或久病多用苦寒,脾阳受损,下元不固。治当健脾补气温肾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常获佳效。患者,女,71岁,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十多年,每于劳累则诱发,经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平素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经常出汗,舌淡苔白脉细。血常规正常,尿镜检白细胞少许。证属脾气不足,肾元不固,治宜补益脾土,温肾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党参10g,当归10g,车前子10g,萹蓄15g,瞿麦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以上继续服用5剂症状基本消失,后改为补中益气丸二丸口服,每日2次,连服20天,追访1年未复发。
2 糖尿病(消渴)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之三多一少症状,多伴少气懒言,形疲神倦,心悸脘痞,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此乃脾虚不运,湿浊中阻或痼疾已久,久服苦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伤,湿痰中生,血糖无以调节利用而蓄积,尿糖无以固摄而外池,治当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较佳。患者,男,47岁,患乙肝多年,糖尿病3年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平时多饮多尿,自述每晚饮水二暖瓶(约4000~5000ml),夜尿频多,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血糖14.4mmol/L,尿糖(+++)。辨证为消渴,脾肾气虚,中阳不振,痰浊湿冷,津不上呈。治宜温养脾肾,生津止渴。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人参10g,当归12g,升麻6g,柴胡12g,陈皮10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15g,枸杞15g。水煎服,1日1剂。5天后复诊患者口渴多饮明显减轻,每夜饮水减少一半,以上方继服5剂。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夜间睡眠6h可不饮水,复查血糖6.5 mmol/L,尿糖(-)。以上方继服10剂改为补中益气丸加六味地黄丸口服1月,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上药继服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
3 气虚外感 中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感冒反复发作,汗出较多,劳累后加重,伴气短乏力等症,治疗以补气健脾增强抵抗力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患者,女,50岁。近2年来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平时头晕乏力,咳嗽吐痰,口服中西药物后可减轻,但每于劳累后反复发作。近1周来症状加重,虽经消炎退热治疗,病情无好转。查双肺呼吸音粗,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为脾肺气虚,余毒未解。治宜益气扶阳,解毒祛邪,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黄芪15g,防风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5g,党参20g,当归10g,甘草6g,桔梗15g,水煎服,1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唯感咳嗽吐白痰,以上方继服3剂诸症悉除。嘱其每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服补中益气丸4盒以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4 讨论补中益气汤所治方证是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形成的一系列病证。
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使药。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含有生物活性多粘体,对诱生病毒干扰素有促进作用,并能调节增强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1]。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肌体抵抗力,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糖及胆固醇[2]。白术有利尿、降血糖及抗菌作用[3]。诸药相配相得益彰,起到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增强肌体抵抗力等作用。本方临床应用广泛,使用方便易行,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储大同.黄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27.
2 山东中医学院中药方剂研究室.中药方剂学(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623-624.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671-672.
作者单位: 271600 山东肥城,肥城市人民医院
(编辑:张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