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46319
- 获得点赞
- 52
- 声望
- 36
内容简介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作者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相关著作,对《伤寒论》原文以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细解析,并在各种病证下补充了针灸疗法。《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内容丰富,论述精辟,适合于中医师、中医药研究者、《伤寒论》研究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是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承淡安(1899~1957年),江苏江阴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出生于世医家庭,少随父学针灸及儿科,后又师从同邑名医瞿简庄,通内、外、儿各科,尤以针灸见长。1929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通函研究科,广征社员,予以指导。1934年秋,为振兴针灸绝学,东渡日本,在历时八个月的游学考察中,以学生般的谦逊投身其中,探得其详。回国后创办了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学讲习所”。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全国,办学育人。解放后,他的针灸教育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
承淡安历任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博览医籍,整理研究针灸学文献,造诣颇深,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针灸菁华》等。另译述日本医书《针灸真髓》、《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等,对普及和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和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计一条至四十六条 附小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计四十七条至一三三条 附小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计一三四条至一九三条 附小结)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计一九四条至二七六条 附小结)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计二七七条至二八六条 附小结)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计二八七条至二九四条 附小结)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计二九五条至三三九条 附小结)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计三四。条至三九七条 附小结)
附:全书总结
参考文献
序言
张仲景先师是我们祖国伟大的医学家。他居尝慨叹日:“凡要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营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他是穷究医理,博览群籍,不满当时的医家。在自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一种粗枝大叶的诊断,贻误病家。深深地感到草菅人命之可痛。他虽在后汉干戈扰攘和政治腐败黑暗的时候,能以毕生的精力,结合实践工作中累积的经验,描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创建了中医在辨证论治上的基本规律。
现存《伤寒论》是永嘉之乱文物丧失后的残本。自晋·王叔和编次后,虽经历代名家注释,各家各说,编次亦各不相同。金·成无己注本为最先,惟屡经翻刻,错简甚多。金以后注《伤寒论》者,在明时已有五十余家。今则百余家了。大多各秉己意,互有改易。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与原编次尚合。宋版林亿、高保衡校定本,国内已成稀世之宝。近代国内注《伤寒论》的也有数家,陆渊雷的《伤寒今释》较为著名,
读书旨在明理。固然应该有信心的去读,但鉴于庞杂的说法,没有判断力是得不到什么的。因此,秦伯未先生说:“读古医书难矣。非眼高于巅,心细如发不可。更无霹雳手、斗大胆不可。”就是要辨别孰明、孰昧、孰是、孰非,非具有大公无私的裁判能力不可。譬如《伤寒论》上的六经与《内经》上的六经,是否渊源一辙?当时作者用的什么思想方法?他的居处和气候地理,以及社会环境如何?这些问题都应该研究明白,才能明了仲景之所以有这样伟大的贡献。
古代科学未倡明,人所周知的。古代有“格物致知”的理论,亦是人所共晓的。《大学》上说:“致知在格物。”元·朱震亭有《格致余论》一卷,其自序说:“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书。”“格物致知”是用区分或分析的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由不知到知的意义。朱熹在《大学》上注:“格,至也;物,犹事。穷究事物之理,而推极其知识也。”仲景就是用的这个思想方法,以各种证候,凭经络领域,区分为六个症候群,作为施治用药的标准。他是河南南阳人,北人和南人的体质是都了解的。从前有《江南无正伤寒》之说,不合事实的。再说《伤寒论》的经方不能治南人的病,更是荒谬。当时的社会,疾病的流行,人民经济的困难,可想而知。假使没有辨证和处方的确当,决不能医名大振的。
文摘
本条为“太阳病”脉与病之总提纲。
解日:外感病初起,病在人身最外一层,日病在“太阳”;其为病之证象,脉搏见浮;本身之自觉,则见头项强痛,身发热而恶寒。故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虽无发热之说,但从脉浮上观察,必有发热之症状。因发热非“太阳病”所独有,是以简略而不述。
据吉益南涯氏释日:“太者,大甚也。阳气盛于表位,谓之‘太阳’。脉浮,头项强痛,此其候也。气盛而血窘窒于,故致强痛。发出则不项强,不恶寒,发热汗出矣。经过日时。则迄于内。盖表位,气之末也。末气常乏。今气盛甚于其末者,阳气太之状也,因名之日‘太阳’。”
程郊倩日:“按‘六经’之设,是从人身划下疆界,辖定病之所在,无容假冒,无容越径。故一经有一经之主脉;一经有一经之主证;稍有假冒,以经核之,可以据此验彼;若有越径,以经核之,可以从彼执此。即以‘太阳’一经而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自是‘太阳’之为病,固无与他经事。何以‘阳明’亦有‘太阳’?‘少阳’亦有‘太阳’?‘三阴’中亦有‘太阳’?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符合处耳。又有‘太阳病’竞不能作‘太阳病’处治者,亦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参差处耳。名日‘六经’,其实为‘表里府藏’四字各与之地方界限。有地方界限,可以行保甲,此仲景之‘六经’也。因地方界限,以之作驿递,此众人之‘六经’也。”
由此观之,“太阳”二字,是仲景根据《内经》经络领域,证候表现,而定出“伤寒六经”分类。故清季以前注《伤寒论》者近百家,每谓“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太阳”,实非无理。第仲景复以病态及病灶之领域所在,结合寒、热、虚、实、表、里,而分立六经辨证,便于审证及治疗上之便利,特别立一系统耳。
仲景日:“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病之称为阳证者,皆属热,皆属实;病之称为阴证者,皆属寒,皆属虚。即西医称病之属于进行性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为阴;生理功能亢盛者为阳,生理功能减退者为阴是也。《伤寒论》一书,称“太阳“少阳”“阳明”证者,大多为热证、实证,即功能亢进之证是也;称为“太阴”“少阴”“厥阴”证者,大多为寒证、虚证,即功能减退之证是也。
https://www.amazon.cn/mn/detailApp/...iveASIN=B004H8GH7Q&adid=0KV14MKC9583WDG78549&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作者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相关著作,对《伤寒论》原文以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细解析,并在各种病证下补充了针灸疗法。《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内容丰富,论述精辟,适合于中医师、中医药研究者、《伤寒论》研究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是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承淡安(1899~1957年),江苏江阴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出生于世医家庭,少随父学针灸及儿科,后又师从同邑名医瞿简庄,通内、外、儿各科,尤以针灸见长。1929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通函研究科,广征社员,予以指导。1934年秋,为振兴针灸绝学,东渡日本,在历时八个月的游学考察中,以学生般的谦逊投身其中,探得其详。回国后创办了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学讲习所”。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全国,办学育人。解放后,他的针灸教育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
承淡安历任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博览医籍,整理研究针灸学文献,造诣颇深,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针灸菁华》等。另译述日本医书《针灸真髓》、《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等,对普及和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和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计一条至四十六条 附小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计四十七条至一三三条 附小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计一三四条至一九三条 附小结)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计一九四条至二七六条 附小结)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计二七七条至二八六条 附小结)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计二八七条至二九四条 附小结)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计二九五条至三三九条 附小结)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计三四。条至三九七条 附小结)
附:全书总结
参考文献
序言
张仲景先师是我们祖国伟大的医学家。他居尝慨叹日:“凡要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营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他是穷究医理,博览群籍,不满当时的医家。在自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一种粗枝大叶的诊断,贻误病家。深深地感到草菅人命之可痛。他虽在后汉干戈扰攘和政治腐败黑暗的时候,能以毕生的精力,结合实践工作中累积的经验,描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创建了中医在辨证论治上的基本规律。
现存《伤寒论》是永嘉之乱文物丧失后的残本。自晋·王叔和编次后,虽经历代名家注释,各家各说,编次亦各不相同。金·成无己注本为最先,惟屡经翻刻,错简甚多。金以后注《伤寒论》者,在明时已有五十余家。今则百余家了。大多各秉己意,互有改易。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与原编次尚合。宋版林亿、高保衡校定本,国内已成稀世之宝。近代国内注《伤寒论》的也有数家,陆渊雷的《伤寒今释》较为著名,
读书旨在明理。固然应该有信心的去读,但鉴于庞杂的说法,没有判断力是得不到什么的。因此,秦伯未先生说:“读古医书难矣。非眼高于巅,心细如发不可。更无霹雳手、斗大胆不可。”就是要辨别孰明、孰昧、孰是、孰非,非具有大公无私的裁判能力不可。譬如《伤寒论》上的六经与《内经》上的六经,是否渊源一辙?当时作者用的什么思想方法?他的居处和气候地理,以及社会环境如何?这些问题都应该研究明白,才能明了仲景之所以有这样伟大的贡献。
古代科学未倡明,人所周知的。古代有“格物致知”的理论,亦是人所共晓的。《大学》上说:“致知在格物。”元·朱震亭有《格致余论》一卷,其自序说:“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书。”“格物致知”是用区分或分析的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由不知到知的意义。朱熹在《大学》上注:“格,至也;物,犹事。穷究事物之理,而推极其知识也。”仲景就是用的这个思想方法,以各种证候,凭经络领域,区分为六个症候群,作为施治用药的标准。他是河南南阳人,北人和南人的体质是都了解的。从前有《江南无正伤寒》之说,不合事实的。再说《伤寒论》的经方不能治南人的病,更是荒谬。当时的社会,疾病的流行,人民经济的困难,可想而知。假使没有辨证和处方的确当,决不能医名大振的。
文摘
本条为“太阳病”脉与病之总提纲。
解日:外感病初起,病在人身最外一层,日病在“太阳”;其为病之证象,脉搏见浮;本身之自觉,则见头项强痛,身发热而恶寒。故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虽无发热之说,但从脉浮上观察,必有发热之症状。因发热非“太阳病”所独有,是以简略而不述。
据吉益南涯氏释日:“太者,大甚也。阳气盛于表位,谓之‘太阳’。脉浮,头项强痛,此其候也。气盛而血窘窒于,故致强痛。发出则不项强,不恶寒,发热汗出矣。经过日时。则迄于内。盖表位,气之末也。末气常乏。今气盛甚于其末者,阳气太之状也,因名之日‘太阳’。”
程郊倩日:“按‘六经’之设,是从人身划下疆界,辖定病之所在,无容假冒,无容越径。故一经有一经之主脉;一经有一经之主证;稍有假冒,以经核之,可以据此验彼;若有越径,以经核之,可以从彼执此。即以‘太阳’一经而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自是‘太阳’之为病,固无与他经事。何以‘阳明’亦有‘太阳’?‘少阳’亦有‘太阳’?‘三阴’中亦有‘太阳’?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符合处耳。又有‘太阳病’竞不能作‘太阳病’处治者,亦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参差处耳。名日‘六经’,其实为‘表里府藏’四字各与之地方界限。有地方界限,可以行保甲,此仲景之‘六经’也。因地方界限,以之作驿递,此众人之‘六经’也。”
由此观之,“太阳”二字,是仲景根据《内经》经络领域,证候表现,而定出“伤寒六经”分类。故清季以前注《伤寒论》者近百家,每谓“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太阳”,实非无理。第仲景复以病态及病灶之领域所在,结合寒、热、虚、实、表、里,而分立六经辨证,便于审证及治疗上之便利,特别立一系统耳。
仲景日:“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病之称为阳证者,皆属热,皆属实;病之称为阴证者,皆属寒,皆属虚。即西医称病之属于进行性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为阴;生理功能亢盛者为阳,生理功能减退者为阴是也。《伤寒论》一书,称“太阳“少阳”“阳明”证者,大多为热证、实证,即功能亢进之证是也;称为“太阴”“少阴”“厥阴”证者,大多为寒证、虚证,即功能减退之证是也。
https://www.amazon.cn/mn/detailApp/...iveASIN=B004H8GH7Q&adid=0KV14MKC9583WDG78549&
附件
-
2.2 KB 查看: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