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46319
- 获得点赞
- 52
- 声望
- 36
内容简介
《全注全译伤寒论》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著。它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全书共分十卷二十二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保留了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并治、及诸可诸不可等篇,从而使读者能以赵开美摹刻的宋本《伤寒论》为底本了解《伤寒论》全貌。
编辑推荐
《全注全译伤寒论》编译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尊重原典,注释详细,译文精准,并在每一药方后附有临床应用,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研究查阅。
作者简介
作者:(东汉)张仲景 编者:张景明 陈震霖
目录
《伤寒论》研究述评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参考文献
方剂索引
序言
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系列丛书主要选择了能体现中医学理论构架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范例的七本典籍。这七本主要典籍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温病条辨》。通过对这七本医学经典名著的全注全译,使这些奠定中医学基础的名著以通俗易懂的面目展现在热爱中医中药的广大民众面前而被认同。凡被民众认同的学科知识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如果把发生于古代的经典医著永远尘封在神秘面纱之下,永远是“阳春白雪”,只让少数人读懂,那么这样的经典也只能束之高阁,为了使其从真正意义上发扬光大,永远传扬,这便是我们勤勉译注这些经典名著的缘由和动因。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提升学科品质的必要方法;是丰富学科的科学内涵,强化学科生命力的核心;是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学科学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以及技术层面应用问题的必须的手段。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实现,所以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链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链环,是解决学科存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技术力量的贮备。无论是学科的学术理论或技术应用,都需要有相应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予以实施。可见,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独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学科的科学普及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科的科学研究既可以争取到政府或研究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一经发表或者通过鉴定可以得到奖励,晋升职称也就有了资本,一言以蔽之日“有名
文摘
小柴胡汤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讲述了少阳病的证治,文字大部分描述了少阳病的症状,这正体现了张仲景的整体性辨证思维。少阳经包括手、足少阳二经,而手、足少阳经又分别由肝胆、三焦等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起来而形成一个整体,故每一经病变时,构成该经的脏腑器官因为相互联系都会受到影响,只是受累程度不同。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寒热交替出现。因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故见胸胁苦满,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脾胃,故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则心烦,胃失和降则喜呕。以上病症均由于少阳之为病而引发,故治疗应以和解少阳为基础,再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综上所述,整体性原则是准确辨证治疗的基础。在临床上,遇到的疾病无论是单一还是复杂,都必须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它将为我们提供一条进行辨证的系统“线索”。3.疾病预测的整体观《伤寒论》第198条:“阳明病,但头痛,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本条讲阳明病中风邪热上扰证,张仲景在此本着整体性原则,根据咳与不咳来预测有无咽痛。邪热犯肺致咳,咽喉为呼吸之门户,与肺胃互应,肺受热扰,必影响及咽至其痛,若不咳则说明肺胃未受邪,那么咽喉也不会受邪,故不痛。
https://www.amazon.cn/mn/detailApp/...iveASIN=B0044VHA6S&adid=1YGNGFXF9K6DP0QTNFZ3&
《全注全译伤寒论》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著。它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全书共分十卷二十二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保留了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并治、及诸可诸不可等篇,从而使读者能以赵开美摹刻的宋本《伤寒论》为底本了解《伤寒论》全貌。
编辑推荐
《全注全译伤寒论》编译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尊重原典,注释详细,译文精准,并在每一药方后附有临床应用,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研究查阅。
作者简介
作者:(东汉)张仲景 编者:张景明 陈震霖
目录
《伤寒论》研究述评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参考文献
方剂索引
序言
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系列丛书主要选择了能体现中医学理论构架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范例的七本典籍。这七本主要典籍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温病条辨》。通过对这七本医学经典名著的全注全译,使这些奠定中医学基础的名著以通俗易懂的面目展现在热爱中医中药的广大民众面前而被认同。凡被民众认同的学科知识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如果把发生于古代的经典医著永远尘封在神秘面纱之下,永远是“阳春白雪”,只让少数人读懂,那么这样的经典也只能束之高阁,为了使其从真正意义上发扬光大,永远传扬,这便是我们勤勉译注这些经典名著的缘由和动因。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提升学科品质的必要方法;是丰富学科的科学内涵,强化学科生命力的核心;是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学科学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以及技术层面应用问题的必须的手段。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实现,所以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链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链环,是解决学科存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技术力量的贮备。无论是学科的学术理论或技术应用,都需要有相应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予以实施。可见,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独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学科的科学普及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科的科学研究既可以争取到政府或研究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一经发表或者通过鉴定可以得到奖励,晋升职称也就有了资本,一言以蔽之日“有名
文摘
小柴胡汤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讲述了少阳病的证治,文字大部分描述了少阳病的症状,这正体现了张仲景的整体性辨证思维。少阳经包括手、足少阳二经,而手、足少阳经又分别由肝胆、三焦等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起来而形成一个整体,故每一经病变时,构成该经的脏腑器官因为相互联系都会受到影响,只是受累程度不同。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寒热交替出现。因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故见胸胁苦满,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脾胃,故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则心烦,胃失和降则喜呕。以上病症均由于少阳之为病而引发,故治疗应以和解少阳为基础,再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综上所述,整体性原则是准确辨证治疗的基础。在临床上,遇到的疾病无论是单一还是复杂,都必须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它将为我们提供一条进行辨证的系统“线索”。3.疾病预测的整体观《伤寒论》第198条:“阳明病,但头痛,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本条讲阳明病中风邪热上扰证,张仲景在此本着整体性原则,根据咳与不咳来预测有无咽痛。邪热犯肺致咳,咽喉为呼吸之门户,与肺胃互应,肺受热扰,必影响及咽至其痛,若不咳则说明肺胃未受邪,那么咽喉也不会受邪,故不痛。
https://www.amazon.cn/mn/detailApp/...iveASIN=B0044VHA6S&adid=1YGNGFXF9K6DP0QTNFZ3&
附件
-
2.2 KB 查看: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