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其中“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在很多伤寒论的参考书中,在解释这条的时候,都说这条本该用:桂枝加附子汤.包括后面的三十条,也这样说。但这个说法很值得怀疑和商磋。
桂枝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处用桂枝附子汤因于素体阳虚,故发汗后,更伤阳气,以至于阳不摄阴,而汗下不止;大汗伤津,以至于小便不利,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此处当为太少两感之中风病,故加附子以镇之;此可于伤寒太少两感的麻附辛汤对应。伤寒以阴阳辨证为基础,从此可见一斑。
而29条所述之症如果真的是桂枝附子汤证,那么再次发汗后,阳气更伤,必然直现少阴本证,当以四逆,或者人参四逆以急救之,何以只用甘草干姜汤,轻微之药投之,此非病重药轻乎?以仲景之明,断不会做此药证不符之事,还留书后人,以做垂范!
何以知仲景之意,必不为桂枝加附子汤证,查后可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再误汗复加烧针,此症经此三误,才可用四逆会阳,然仲景此处毕竟不提人参四逆汤,可知即便如此,津液也非大伤。如果为桂枝附子汤证,经此三误,可否延命至此呢?
然究竟当为何证呢?从仲景之文可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与此处可知虽然见于外感,而内里已经先虚。又小便数,可知脾阳不振;心烦、脚挛急,可知肝阴也当不足。检则仲景诸方,用小建中汤,或为中的,诸君以为然否?
后记:近日在孙曼之老师处学习,孙老师于繁忙之诊务中,仍为花开及其子讲授伤寒,以作为基本功课。此期间,反复推敲,再三置疑,向来所觉困惑,逐一而解,诚为心中一大快事也!花开也将陆续讲所学所得所思,陆续整理出来,以共享此大幸。
另:据钱超尘先生考证,30条为唐宋以后才出现之条文,非《伤寒论》原书之旧,此说可信。
其中“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在很多伤寒论的参考书中,在解释这条的时候,都说这条本该用:桂枝加附子汤.包括后面的三十条,也这样说。但这个说法很值得怀疑和商磋。
桂枝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处用桂枝附子汤因于素体阳虚,故发汗后,更伤阳气,以至于阳不摄阴,而汗下不止;大汗伤津,以至于小便不利,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此处当为太少两感之中风病,故加附子以镇之;此可于伤寒太少两感的麻附辛汤对应。伤寒以阴阳辨证为基础,从此可见一斑。
而29条所述之症如果真的是桂枝附子汤证,那么再次发汗后,阳气更伤,必然直现少阴本证,当以四逆,或者人参四逆以急救之,何以只用甘草干姜汤,轻微之药投之,此非病重药轻乎?以仲景之明,断不会做此药证不符之事,还留书后人,以做垂范!
何以知仲景之意,必不为桂枝加附子汤证,查后可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再误汗复加烧针,此症经此三误,才可用四逆会阳,然仲景此处毕竟不提人参四逆汤,可知即便如此,津液也非大伤。如果为桂枝附子汤证,经此三误,可否延命至此呢?
然究竟当为何证呢?从仲景之文可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与此处可知虽然见于外感,而内里已经先虚。又小便数,可知脾阳不振;心烦、脚挛急,可知肝阴也当不足。检则仲景诸方,用小建中汤,或为中的,诸君以为然否?
后记:近日在孙曼之老师处学习,孙老师于繁忙之诊务中,仍为花开及其子讲授伤寒,以作为基本功课。此期间,反复推敲,再三置疑,向来所觉困惑,逐一而解,诚为心中一大快事也!花开也将陆续讲所学所得所思,陆续整理出来,以共享此大幸。
另:据钱超尘先生考证,30条为唐宋以后才出现之条文,非《伤寒论》原书之旧,此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