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2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一、
温之幼孩,癸亥二月二十九日六十日
痉已二十余日,现下脉不数,额上凉汗,并无外感可知,乃杂药乱投,致伤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痉,俗所谓慢脾风。议护中焦,乃实土制风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义也。
明天麻(三钱)干姜(二钱)茯苓(五钱)广木香(五分)炙甘草(三钱)生苡仁(五钱)焦于术(钱半)煨肉果(一钱)煨姜(一片)甘澜水五茶杯,煎成两茶杯,小儿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前。
三月初一日,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脉迟凉汗,舌苔白滑而浓,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寒。
按∶痉必因于湿,古所谓柔痉是也。议从中治。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症全无风火之象,纯然虚寒,乳中之湿不化,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见穷蹴矣。
人参(四分)广皮炭(三分)广木香(五分)生于术(一钱)焦白芍(一钱)煨肉果(五分)炙甘草(钱)明天麻(三钱)生苡仁(一钱)
初二日风湿相搏,有汗为柔痉。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阳,俯视目珠向下者,病在阳明,以阳明为目下纲也。今久病为杂药困伤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为湿多风少,痉时俯时多,为病在阳明。故此症以脾胃为主,议补中益气法,渗湿下行,内用风药,领邪外出。
人参(三分)桂枝(二分)茯苓块(三钱)白术(一钱)葛根(二分)山药(一钱)炙甘草(五分)生苡仁(钱半)焦白芍(一钱)
初三日寒湿柔痉,昨用升阳益气法,从阳明提出太阳,兹精神倍昔,颜色生动,舌上白浊化净,大便已实,甚为可喜,但痉家有炙疮者难治。
人参(三分)茯苓块(一钱)嫩桂枝(三分)生于术(一钱)焦杭白芍(一钱)葛根(二分)广皮炭(二分)莲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生苡仁(一钱)炙甘草(五分)
初四日痉家自汗,有炙疮者难治。刻下且住脾胃,从脾胃中立以条连四肢,是久痉一定之至理。若镂治其痉,是速之也。
人参(三分)广皮(三分)桂枝(二分)茯苓块(一钱)焦于术(八分)煨肉果(三分)生苡仁(一钱)炙甘草(八分)诃子肉(五分,煨)茅术炭(六分)
初五日痉家为苦寒所伤,脾阳下陷,又有炙疮,其痉万万不能即愈。议护中阳,勿致虚脱为要,非深读钱仲阳、陈文仲、薛立斋、叶天士之书者,不知此恙。
人参(四分)诃子肉(六分,煨)白芍(二钱)于术(一钱,炒)桂枝(三分)广木香(四分)茯苓(一钱)煨肉果(六分)广皮炭(三钱)炙甘草(八分)苡仁(钱半)浓煎。
初七日脉仍不数,大便犹溏,但舌苔微黄,神气渐复,不似前虚寒太甚之象,宜退刚药,少进柔药。医经谓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此之谓也。
人参(三分)麦冬(一钱,米炒)茯苓(一钱)整莲子(一钱)于术(一钱,炒)白芍(一钱,炒)炙甘草(七分)陈皮(四分,盐炒黑)
初九日诸证渐退,神气亦佳,但舌上复起重浊之白苔,乳湿之过,暂停参药,且用疏补法。
生苡仁(钱半)整莲子(一钱)麦冬(一钱,带心)浓朴(五分)茯苓(一钱)焦神曲(八分)木香(四分)广皮炭(五分)
温之幼孩,癸亥二月二十九日六十日
痉已二十余日,现下脉不数,额上凉汗,并无外感可知,乃杂药乱投,致伤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痉,俗所谓慢脾风。议护中焦,乃实土制风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义也。
明天麻(三钱)干姜(二钱)茯苓(五钱)广木香(五分)炙甘草(三钱)生苡仁(五钱)焦于术(钱半)煨肉果(一钱)煨姜(一片)甘澜水五茶杯,煎成两茶杯,小儿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前。
三月初一日,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脉迟凉汗,舌苔白滑而浓,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寒。
按∶痉必因于湿,古所谓柔痉是也。议从中治。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症全无风火之象,纯然虚寒,乳中之湿不化,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见穷蹴矣。
人参(四分)广皮炭(三分)广木香(五分)生于术(一钱)焦白芍(一钱)煨肉果(五分)炙甘草(钱)明天麻(三钱)生苡仁(一钱)
初二日风湿相搏,有汗为柔痉。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阳,俯视目珠向下者,病在阳明,以阳明为目下纲也。今久病为杂药困伤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为湿多风少,痉时俯时多,为病在阳明。故此症以脾胃为主,议补中益气法,渗湿下行,内用风药,领邪外出。
人参(三分)桂枝(二分)茯苓块(三钱)白术(一钱)葛根(二分)山药(一钱)炙甘草(五分)生苡仁(钱半)焦白芍(一钱)
初三日寒湿柔痉,昨用升阳益气法,从阳明提出太阳,兹精神倍昔,颜色生动,舌上白浊化净,大便已实,甚为可喜,但痉家有炙疮者难治。
人参(三分)茯苓块(一钱)嫩桂枝(三分)生于术(一钱)焦杭白芍(一钱)葛根(二分)广皮炭(二分)莲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生苡仁(一钱)炙甘草(五分)
初四日痉家自汗,有炙疮者难治。刻下且住脾胃,从脾胃中立以条连四肢,是久痉一定之至理。若镂治其痉,是速之也。
人参(三分)广皮(三分)桂枝(二分)茯苓块(一钱)焦于术(八分)煨肉果(三分)生苡仁(一钱)炙甘草(八分)诃子肉(五分,煨)茅术炭(六分)
初五日痉家为苦寒所伤,脾阳下陷,又有炙疮,其痉万万不能即愈。议护中阳,勿致虚脱为要,非深读钱仲阳、陈文仲、薛立斋、叶天士之书者,不知此恙。
人参(四分)诃子肉(六分,煨)白芍(二钱)于术(一钱,炒)桂枝(三分)广木香(四分)茯苓(一钱)煨肉果(六分)广皮炭(三钱)炙甘草(八分)苡仁(钱半)浓煎。
初七日脉仍不数,大便犹溏,但舌苔微黄,神气渐复,不似前虚寒太甚之象,宜退刚药,少进柔药。医经谓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此之谓也。
人参(三分)麦冬(一钱,米炒)茯苓(一钱)整莲子(一钱)于术(一钱,炒)白芍(一钱,炒)炙甘草(七分)陈皮(四分,盐炒黑)
初九日诸证渐退,神气亦佳,但舌上复起重浊之白苔,乳湿之过,暂停参药,且用疏补法。
生苡仁(钱半)整莲子(一钱)麦冬(一钱,带心)浓朴(五分)茯苓(一钱)焦神曲(八分)木香(四分)广皮炭(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