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合附子理中汤合枳实芍药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属慢性肠功能紊乱及肠道心身疾患,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其发病率高,可随着生活紧张度的增加而增高。IBS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由于其慢性、反复发作性使得患者承受巨大的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尽管西医学对IBS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但目前尚未有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IBS完全有效,而中医药在IBS治疗上有着较为完整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IBS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中的“肠郁”,散见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门类文献中。枳实芍药散是来源于《金匮要略》的一首经方,组方精简,主治明确,全方由枳实、芍药两味药物组成,以腹痛和腹满为主要症状,主治肠道气血郁滞等证,亦即肠郁。从症状和成因来看,枳实芍药散证与肠易激综合征非常接近。从张仲景遣方加减来看,枳实和芍药又分别是治疗腹满和腹痛的最常用药物。虽然目前对该方的应用与研究较少,但其两味组成药物的研究却比较深入,研究发现枳实煎剂有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的作用,芍药的主要成分芍药甙有较好的舒张平滑肌细胞,延长结肠收缩时间,解痉镇痛的作用等。因此,枳实芍药散治疗IBS有其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此基础上,为探讨枳实芍药散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本课题进行了枳实芍药散调节肠道高敏性的拆方研究。论文共分三部分: 1.文献综述: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以及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述一探讨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诊断及现代医学治疗的研究现状。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是IBS患者症状产生的基础和症状多样化的原因。研究发现,肥大细胞(MC)的高活性状态可维持较长时间,可能是慢性内脏高敏感的生物学基础。MC与神经纤维的关系密切,其中与P物质(SP)的表达密切相关,SP可致MC脱颗粒。综述二探讨了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包括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单味药、中成药、针灸按摩、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方药的实验研究的现代研究进展。 2.理论研究:探讨了枳实芍药散的组方特点及应用、肠易激综合征从肝脾探究的理论依据及调和肝脾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本文在阐明肝脾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腹泻、便秘、腹痛、郁证与肝脾的关系,及现代对肝郁脾虚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探讨,故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肝脾密切相关。枳实芍药散药虽两味,却立法森严,寓意深刻,具有肝脾同调、气血兼顾、刚柔相济的组方配伍特点。肝脾同调或肝脾同治是仲景常用的治法之一,在《伤寒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仲景通过“和肝脾”而达到“和营卫”、“和六经”,并最终落实到“和于阴阳”,集中体现了仲景“和”的医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