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雷少逸临证医案研读

回复 20# 白头翁


此案,没有过多可说的。前医的误治,就算是现在也比比皆是,原因不外是,经验主义、想当然.害人匪浅哦
 
风温误补致死


范某,得风温,药治无效,请雷丰治疗。
刻见:形容憔悴,舌苔尖白根黄,脉来左弱右强,发热缠绵不已,咳嗽勤甚,痰中偶有鲜血。
治疗:用‘以银翘散,去荆芥、桔、豉,加川贝、兜、蝉’先治其标,邪去再固其本。


此治虽无大误,但从症状看患者之证当属现代肺炎之类,银翘散加减难免病重药轻
 
回复 22# 白头翁


病者信补不服,复请原医,仍用滋阴凉血补肺之方,另服人参、燕窝。不知温邪得补,益不能解,日累日深,竟成不起。

至此更是南辕北辙,一误再误..不起者,死矣 这里想到一个让中医们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题,若有现代的抗生素也许救治更易,医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治愈疾患,中、西互相诋毁者,都是见识浅薄之辈!!
 
风温夹湿案

梅某,六七十岁,平时身体健康少疾,偶然感受外邪,有轻微的发热、咳嗽,并未在意,又赶上农忙之时,劳碌加上淋雨,突发高热,咳嗽加重,口渴身痛,大便泄泻。有的医生诊断为春温,有的诊断为漏底伤寒,用药不效,求雷丰诊治。

脉:濡数;舌苔黄腻。除前述症状外还有胸闷、尿黄的表现。

诊断:风温夹湿

用药:薄荷、蝉蜕、前胡、淡豆豉、牛蒡子、葛根、苍术、神曲、陈皮
2剂 身痛、腹泻止,还有发热咳嗽、口渴喜凉饮。

客湿已解,温热未清
薄荷、蝉蜕、前胡、淡豆豉、牛蒡子、绍贝、天花粉、芦根、甘草
三剂,咳嗽、发热渐减

又复诊数次愈。
 
濡者,迟滞之意。《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

【濒湖脉诀】
体状诗
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对于一个中医,脉象是相对客观的一个诊断依据,与临床诊治至关重要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各自对各种脉象的体会差异,记录上就会出现‘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这样难以理解的描述所以我们在阅读医案时要结合其他记述来全面体会。

此案,除脉象外,诊为夹湿的几点依据还有:淋雨、便泄、苔腻、胸闷

不晓得其他地区情况如何,但就我所见,因现代人膏粱厚味,夹湿的越来越多.治疗时值得多加注意
 
胃虚温病

海昌张某,于暮春之初,突然壮热而渴,曾延医治,胥未中机。邀丰诊之,脉驶而躁,舌黑而焦,述服柴葛解肌及银翘散,毫无应验。推其脉证,温病显然,刻今热势炎炎,津液被劫,神识模糊,似有逆传之局,急用石膏、知母,以祛其热;麦冬、鲜斛,以保其津;连翘、竹叶,以清其心;甘草、粳米,以调其中。服之虽有微汗,然其体热未衰,神识略清,舌苔稍润,无如又加呃逆,脉转来盛去衰,斯温邪未清,胃气又虚竭矣。照前方增入东洋参、刀豆壳,服下似不龃龉,遍体微微有汗,热势渐轻,呃逆亦疏,脉形稍缓。继以原法,服一煎诸恙遂退,后用金匮麦门冬汤为主,调理匝月而安。

胃实温病

山阴沈某,发热经旬,口渴喜冷,脉来洪大之象,舌苔黄燥而焦。丰曰∶此温病也。由伏气自内而出,宜用清凉透邪法,去淡豉、竹叶、绿豆衣,加杏仁、蒌壳、花粉、甘草治之。服一剂,未中肯綮,更加谵语神昏,脉转实大有力,此温邪炽盛,胃有燥屎昭然,改用润下救津法,加杏霜、枳壳治之。午前服下,至薄暮腹内微疼,先得矢气数下,交子夜始得更衣,有坚燥黑屎十数枚,继下溏粪,色如败酱,臭不可近,少顷遂熟寐矣,鼾声如昔,肤热渐平,至次日辰牌方醒,醒来腹内觉饥,啜薄粥一碗。复脉转为小软,舌苔已化,津液亦生。丰曰∶病全愈矣,当进清养胃阴之药。服数剂,精神日复耳。

程曦曰∶斯二症皆是温病,见证似乎相仿,一得人参之力,一得承气之勋,可见学医宜参脉证。一加呃逆,脉转洪形,便知其为胃气之虚;一加谵语,脉转实大,便知其为胃气之实。论其常证,相去不远,见其变证,虚实攸分,临证之秋,苟不审其孰虚孰实,焉能迎刃而解耶!


什么叫辨证论治?读案至此,可有所悟乎?
 
辨证论治几乎成了中医的口头禅,人人都会说,真得其中味的又有几人?欲就高明而无应对者,甚觉遗憾。。


临证之秋,苟不审其孰虚孰实,焉能迎刃而解耶!
 
有孕发斑案

孙某之妻,怀孕5个月,得温毒,有用辛温发散,有用补养安胎,毒热更盛,以致发斑色紫,求雷丰诊治。

辛温助热,补养留邪,壅滞于肌肉之间,则发斑。

用:石膏、芦根透阳明之热;黄芩、鲜地清受灼之胎;佐连翘、甘草解毒,荷叶升提。

服一剂,身热稍清,斑色退淡,只是依然见数脉,舌苔黄而干焦,上方加麦冬、少加参叶。又两剂,各种症状消失。

用清补之法善后,母子平安。
 
参叶

【别名】人参苗、参叶

【出处】出自《增订伪药条辨》

【性味】味苦;微甘;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解暑清热;生津止渴。主暑热口渴;热病伤津;胃阴不足;消渴;肺燥干咳;虚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煎汤,3-10g。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百草本性,大率补者多在根,叶则枝节之余气,不可以言补也。参叶虽禀参之余气,究其力,止能行皮毛四肢,性带表散,与参力远甚,惟可施于生津润燥,益肺和肝之用。今一概用作培补元气,起废救危,何不察之甚。
2.《药性考》:清肺,生津,止渴。
3.《纲目拾遗》: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醉后食之,解酲。
 
温毒发疹


古越胡某之郎,年方舞象,忽患热渴咳闭,已半月矣,前医罔效,病势日加沉重。遣人延丰延医,诣其寓所,先看服过三方,皆是沙参、麦冬、桑皮、地骨,清金止咳等药。审其得病之时,始则发热咳嗽,今更加之胸闭矣。诊其脉,两寸俱盛,此明系温热之毒,盘踞于上,初失宣气透邪之法,顿使心火内炽,肺金受刑,盖肺主皮毛,恐温毒外聚肤腠而发为疹,遂令解衣阅之,果见淡红隐隐,乘此将发未透之际,恰好轻清透剂以治之,宜以辛凉解表法,去蒌壳,加荷叶、绿豆衣、西河柳叶。服下遂鲜红起粒,再服渐淡渐疏,而热亦减,咳亦平。继以清肃肺金之方,未及一旬,遂全瘥耳。

驱邪外出当有通道,或汗、或吐、或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喉痹急证


城东陈某之室,偶沾温毒而成喉痹,来邀延医,见其颈肿牙闭,不能纳食,惟汤水略为可咽,脉象浮中不着,沉分极数。丰曰∶此温毒之证,过服寒凉,则温毒被压,益不能化,索前方一阅果然,据愚意理当先用温宣,解其寒凉药气,俟牙松肿减,而后以凉剂收功。满座皆曰∶然。遂以谷精、紫菀开其喉痹;薄荷、荆芥宣散风邪;橘红快膈化痰;甘草泻火解毒;桔梗载诸药之性在上,仍能开畅咽喉;细辛治喉痹有功,且足少阴本药,以少阴之脉,循喉咙也。速令煎尝,另用玉钥匙,即马牙硝钱半,蓬砂五分,僵蚕三分,大泥冰片一分,擂细吹喉,令涎多出。自日晡进药,至二更时候,牙关略展,忽作咳嗽连声。次日复邀诊视,告以病情。丰曰∶有生机也。脉形稍起,苔色纯黄,此温毒透达之象。改以元参、细地、绍贝、牛蒡、参叶、射干、大洞果、金果榄等药。迭进三剂,颈肿尽消,咽喉畅利,咳嗽亦渐愈矣。
 
或问曰∶观先生数案,皆用法而不用汤。尝见古人治斑疹颐喉,皆不出吴氏举斑汤、钱氏升葛汤、活人玄参升麻汤、东垣普济消毒饮等方,方内皆用升麻。窃思斑疹赖其透发,颐喉借其升提,今先生舍而不用者,是何意也?答曰∶吴淮阴云∶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提,说者谓其引经,亦愚甚矣。诚哉非谬也!丰深有味乎斯言。即遇当升透之病,莫如荷叶、桔梗为稳。升麻升散力速,他病为宜,于斑疹颐喉,究难用耳。
 
喉证,古有专科,可见急重者凶险异常,性命攸关。现在抗生素的普遍应用,险症虽少,亦可偶见,曾遇一人,咽喉肿痛,高热,输液2天效果欠佳,查咽喉部脓肿形成,穿刺引流后渐愈为医者,当心中有数,治病应多种手段
 
伏气晚发

若耶赵某,颇知医理,偶觉头痛发热,时或恶风,自以为感冒风邪,用辛温散剂,热势增重。来迓于丰,脉象洪滑而数,舌根苔黄,时欲烦躁,口不甚渴。丰曰∶此晚发证也。不当辛散,宜乎清解之方。病者莞然而笑,即谓∶晚发在乎秋令,春时有此病乎?见其几上有医书数种,内有叶香岩《医效秘传》,随手翻出使阅,阅之而增愧色,遂请赐方,以辛凉解表法,加芦根、豆卷治之。连服三煎,一如雪污拔刺,诸恙咸瘳。
 
晚发
“伏气温病”的别称。指春秋季末期所发生的里热证候较重的温热病。但“晚发”一词,现已少用。
病名。伏气温病的别称。①冬令受寒,邪伏至清明后始发的温热病。《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之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 ②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亦称伏暑晚发。《伤寒指掌》:“晚发者,夏受暑湿之邪,留伏于里,至秋新邪引动而发也。”《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参见伏暑、伏暑晚发条。
 
按伏气理论,冬季伤于寒,到春季会随时令的升发之气发为 温病 ,有些到春季末才发病的,就称为晚发,实际还是温病,发病时间延后而已。治疗上与温病同。

《时病论》第一卷(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所载病案结束,接下来可以做个小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