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31
- 帖子
- 147
- 获得点赞
- 12
- 声望
- 2
- 年龄
- 52
历时一年多,治愈母亲老胃病
我母亲,61周,阳虚体质。从年轻时就有胃病,发作时吐清水很多,过几天就好了。看了不少医生,也没好。在医院做过钡餐,结论:印象一栏:胃炎。后来,母亲在饮食上比较有规律,到老了,发作反而少了,这病和劳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病三分治,七分养还是有道理的。
母亲有时肚子疼,在肚脐左侧有一条带状物,揉一阵能消散,肚子疼也变好了。但这种事以后还会重复,母亲也学会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去年,母亲的肚子总感觉胀,后来在亲戚的带领下,做过一次在背部埋线的治疗,后来肚皮表面的胀感减轻了,内里还是胀,饮食排泄正常。关于肚子内的条带状物究竟是什么,看了不少大夫,竟有三四个说是脊梁骨的.后来母亲来找我想办法(想法治疗或到大医院检查),当时在家吃了饭后经常吐,吐很多水,怕风,见风胃肠不舒服,出门必带口罩,不咳,口部牙疼、牙龈长疙瘩,上火的症状明显,在家用过西药消炎,乏效。不咳,脉迟而有力,舌苔厚,舌质红。我先给母亲服了半夏泻心汤,口部上火症状见好转。仔细分析,病情属实,忽然想起“心下硬,按之痛”乃陷胸汤证,放胆使用陷胸汤证,当时想若是痰病,痰当从下泻,因病位位居下。结果却出乎意料,大量粘痰却上走从肺排出,咳而不爽,颇类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证(但不能用此方),痰很粘,拉成线,难扯断。吐了两三个晚上,腹部的条带状物却消失了。我当时心里有点懵了,这痰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下一步怎么办?我询问了一个亲戚,西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心脏病有时候会痰多,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后来又用了泻心汤、瓜蒌贝母天花粉芦根之类的药,又吐了一些冻子一样的粘块。病减轻了,但增加了咳嗽,虽不重,但一直不好。
这是第一个治疗阶段的情况。
过了数月,母亲又来了,咳嗽久不愈,医院的西药一把把的吃也不见效,咳痰,粘,拉线一尺多长,色白,单从症状看,肺有痰火无疑,试着开了麻杏石甘汤加天花粉半夏,咳痰较爽利(石膏用了15克,没敢用大量),但人精神气力却显不足,谈话中,母亲说心口下感觉有物上顶,我意识到方药用错了:上是假热,下有真寒————这个说法不太好,应是上热下寒,下愈寒,上愈热。记得才看过吴佩衡用肉桂研末吞服能引火归原,而且肉桂降冲的效果书上说很好,单用一味肉桂试服,见效。再服附子理中丸加肉桂,上热反转轻,大便由初头硬后稀转为稀,日四五次,我认为脾家实,湿邪去,是好现象,当无碍。不料,第二天回家,母亲却说一天拉了23次,后来还有好几次没数(中午我没回家),刚在厕所立起来又有便意,接着又拉水,肚子里好像坍塌一样,一块块的哗啦啦的。人竟然没有脱水,精神反而很好,肚子的胀感没了。第三天又拉了五六次,大便后来就正常了,当时身上的肉拉完后不自主跳动(当属暝眩反应一类)。后来还是有点咳嗽,但肚子的胀感没有了。后来我带着母亲到医院做了一次CT,目的是检查肺部是否有实质性病变。检查结果:肺部有几个钙化斑点,无异常。西医大夫建议吃蛇胆川贝液之类,大概西医大夫对症发药,是不讲究辩证的,不足为怪。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对病情的认识和用药的起承转合上欠缺很多,咳嗽还是没有彻底治愈,为什么?虽然我知道这个咳嗽是治胃病引起的,病本不在肺,但究竟怎样治疗,怎样收功,还是乏术。后来因为见附子理中丸有效,让母亲接着吃,目的想健脾,收“脾家实,腐秽去”之效。后来服了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服了四五盒之多,正常人恐半盒也吃不消,我曾因肚寒服了六丸病好后再服就会烧心),告诉母亲如果烧心或胃热就停药。服的时间长了,未见阳气长,反见肉皮热,后来竟发起烧来,用西药退了两次烧才罢。今人网上过度强调扶阳,不辨对象是有失偏颇的,当遵内经“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才是。
母亲好些了,就回家了,在家变重了,还会来,因为我这里毕竟能使病一次比一次见轻。 我终于又迎来了母亲的第三次到来,还是上热下寒。随着时间的消逝和对治疗过程的思考,我还是有了一些对母亲病情的一些认识:病本是脾胃不健运,生湿,阻碍气机化热,在漫长的时间中慢慢的灼液成痰,这才是本病的根结所在。本次上热不太重,起始考虑咳嗽上热下虚,处一小方:枇杷叶10 川贝母6克 苍术10克 茯苓10克,健脾且去痰热,药后又大便变稀,排湿几次,咳嗽减轻,后来用半夏泻心汤加郁金枳壳六付收功,咳嗽消失,胃部无胀感。
经过曲曲折折的治疗过程之后,我终于见到了目的地。说几点体会:1、治病但求辩证不错,才能与人有济。2、陷胸汤所治为痰热互结,痰有形,所以按之硬,比痞病重,二者在病理上有联系,痞即胀满的感觉,属气滞,由湿、热、虚导致。陷胸之陷字因服药后病人有自我感觉心下向里缩的感受。胸与泻心之心字同意,病位为胃肠外的组织。3、下寒可导致上热,不可见热治热,要看是否由下焦引起。4、对病机弄懂是用药的关键。不当之处,请高人指教。
我母亲,61周,阳虚体质。从年轻时就有胃病,发作时吐清水很多,过几天就好了。看了不少医生,也没好。在医院做过钡餐,结论:印象一栏:胃炎。后来,母亲在饮食上比较有规律,到老了,发作反而少了,这病和劳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病三分治,七分养还是有道理的。
母亲有时肚子疼,在肚脐左侧有一条带状物,揉一阵能消散,肚子疼也变好了。但这种事以后还会重复,母亲也学会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去年,母亲的肚子总感觉胀,后来在亲戚的带领下,做过一次在背部埋线的治疗,后来肚皮表面的胀感减轻了,内里还是胀,饮食排泄正常。关于肚子内的条带状物究竟是什么,看了不少大夫,竟有三四个说是脊梁骨的.后来母亲来找我想办法(想法治疗或到大医院检查),当时在家吃了饭后经常吐,吐很多水,怕风,见风胃肠不舒服,出门必带口罩,不咳,口部牙疼、牙龈长疙瘩,上火的症状明显,在家用过西药消炎,乏效。不咳,脉迟而有力,舌苔厚,舌质红。我先给母亲服了半夏泻心汤,口部上火症状见好转。仔细分析,病情属实,忽然想起“心下硬,按之痛”乃陷胸汤证,放胆使用陷胸汤证,当时想若是痰病,痰当从下泻,因病位位居下。结果却出乎意料,大量粘痰却上走从肺排出,咳而不爽,颇类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证(但不能用此方),痰很粘,拉成线,难扯断。吐了两三个晚上,腹部的条带状物却消失了。我当时心里有点懵了,这痰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下一步怎么办?我询问了一个亲戚,西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心脏病有时候会痰多,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后来又用了泻心汤、瓜蒌贝母天花粉芦根之类的药,又吐了一些冻子一样的粘块。病减轻了,但增加了咳嗽,虽不重,但一直不好。
这是第一个治疗阶段的情况。
过了数月,母亲又来了,咳嗽久不愈,医院的西药一把把的吃也不见效,咳痰,粘,拉线一尺多长,色白,单从症状看,肺有痰火无疑,试着开了麻杏石甘汤加天花粉半夏,咳痰较爽利(石膏用了15克,没敢用大量),但人精神气力却显不足,谈话中,母亲说心口下感觉有物上顶,我意识到方药用错了:上是假热,下有真寒————这个说法不太好,应是上热下寒,下愈寒,上愈热。记得才看过吴佩衡用肉桂研末吞服能引火归原,而且肉桂降冲的效果书上说很好,单用一味肉桂试服,见效。再服附子理中丸加肉桂,上热反转轻,大便由初头硬后稀转为稀,日四五次,我认为脾家实,湿邪去,是好现象,当无碍。不料,第二天回家,母亲却说一天拉了23次,后来还有好几次没数(中午我没回家),刚在厕所立起来又有便意,接着又拉水,肚子里好像坍塌一样,一块块的哗啦啦的。人竟然没有脱水,精神反而很好,肚子的胀感没了。第三天又拉了五六次,大便后来就正常了,当时身上的肉拉完后不自主跳动(当属暝眩反应一类)。后来还是有点咳嗽,但肚子的胀感没有了。后来我带着母亲到医院做了一次CT,目的是检查肺部是否有实质性病变。检查结果:肺部有几个钙化斑点,无异常。西医大夫建议吃蛇胆川贝液之类,大概西医大夫对症发药,是不讲究辩证的,不足为怪。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对病情的认识和用药的起承转合上欠缺很多,咳嗽还是没有彻底治愈,为什么?虽然我知道这个咳嗽是治胃病引起的,病本不在肺,但究竟怎样治疗,怎样收功,还是乏术。后来因为见附子理中丸有效,让母亲接着吃,目的想健脾,收“脾家实,腐秽去”之效。后来服了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服了四五盒之多,正常人恐半盒也吃不消,我曾因肚寒服了六丸病好后再服就会烧心),告诉母亲如果烧心或胃热就停药。服的时间长了,未见阳气长,反见肉皮热,后来竟发起烧来,用西药退了两次烧才罢。今人网上过度强调扶阳,不辨对象是有失偏颇的,当遵内经“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才是。
母亲好些了,就回家了,在家变重了,还会来,因为我这里毕竟能使病一次比一次见轻。 我终于又迎来了母亲的第三次到来,还是上热下寒。随着时间的消逝和对治疗过程的思考,我还是有了一些对母亲病情的一些认识:病本是脾胃不健运,生湿,阻碍气机化热,在漫长的时间中慢慢的灼液成痰,这才是本病的根结所在。本次上热不太重,起始考虑咳嗽上热下虚,处一小方:枇杷叶10 川贝母6克 苍术10克 茯苓10克,健脾且去痰热,药后又大便变稀,排湿几次,咳嗽减轻,后来用半夏泻心汤加郁金枳壳六付收功,咳嗽消失,胃部无胀感。
经过曲曲折折的治疗过程之后,我终于见到了目的地。说几点体会:1、治病但求辩证不错,才能与人有济。2、陷胸汤所治为痰热互结,痰有形,所以按之硬,比痞病重,二者在病理上有联系,痞即胀满的感觉,属气滞,由湿、热、虚导致。陷胸之陷字因服药后病人有自我感觉心下向里缩的感受。胸与泻心之心字同意,病位为胃肠外的组织。3、下寒可导致上热,不可见热治热,要看是否由下焦引起。4、对病机弄懂是用药的关键。不当之处,请高人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