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19
- 帖子
- 183
- 获得点赞
- 2
- 声望
- 0
-----------
魂与魄
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反思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类经·脏象类》)。
-----------
意与志
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类经·脏象类》)。
志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故曰:“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脏象类》)
意与志均为意会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所谓“志者,专意而不移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即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
-----------
恐与惊
“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气机紊乱。
-----------
气与血
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须依靠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故曰:“盖气,·血之冲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冲和,阴平阳秘,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血液方能正常地不断循环流动,在人体内担负着运输、调节、防御等机能。但阴与阳,则阳主阴从;气与血,则气主血辅。所以,阴阳平衡,气血和谐,阳、气为主,阴、血为辅,则是血液循行的必要条件。
-----------
血与五脏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在脉中正常运行,输送各处。“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人心动则血行诸经” (《医学入门·脏腑》)。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肺主治节,朝百脉,助心行血,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人周身经络,皆根于心,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如树之有根有干有枝。百体内外,一气流通,运行血脉,以相出入”(《医原》)。肝藏血是指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血量亦随之改变。“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肾脏对血液循环的作用主要是对有效血液循环的调节。
-----------
宗气
天气通于肺,口鼻者为气之门户,喉咙是清浊之气呼吸出入升降的要道。吸人肺中的清气在胸中与脾上输的水谷之精气互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一方面温养肺脏自身和喉咙等上呼吸道,以继续维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另一方面由肺人心,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布散周身,内灌脏腑经脉,外濡肌肤腠理。其中清气通过经脉下达于肾,由肾封藏摄纳,使气有所归依,同时也不断地充养了肾气。
-----------
气与五脏
肾主纳气,肺所吸人之清气有赖肾的摄纳,防止呼吸浅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为刚脏而主疏泄,肺为娇脏而主肃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脾主运化,水谷精气由脾上升,与肺的呼吸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脾脏不仅调节气的运行,而且调节气的质量。心主血,血为气之母,气非血不和,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营养。吸人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因为五脏都参与呼吸气机的调节,所以五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异常,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故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
水与五脏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谢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心主血脉,行血而利水运。饮水入胃,中焦之水经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散精于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水为清水,清中之清者经肺气宣发,心脉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代谢谢废物即变为汗液等排出体外;清中之浊者得肺气肃降而输达下焦;归肾之水为浊,浊中之清者复经肾气的蒸腾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参加代谢谢,浊中之浊者经肾气开合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
总之,人体水液代谢谢的全过程,需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的,“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书·肿胀》)。其中肾的气化作用又贯穿于水液代谢谢的始终,并且对脾、肺等脏腑在水液代谢谢方面的功能起着促进作用。如果脾、肺、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使水湿停留于体内,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
精藏于肾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生命之产生
人的生命是由精气形成的,由胚胎而逐渐发育成形体。其具体过程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男女生殖之精称为天癸,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阴阳交媾,胎孕乃成。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的生命机能亦随之产生了。
-----------
气与精、精气
气与精、精气相比较而言,气是无形可征的(指气以散的运动形式存在时),肉跟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言气必影于物,只有通过生命运动现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才能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而精、精气则是有形的,多呈液态,是肉眼可及的极微细的精微物质。也可以认为,精、精气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精气属阴,主静,贵宁谧秘藏而不妄泄。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
人以水谷为本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如初生婴儿,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枯竭而死,可见人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生气血,而人资之以为生。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所以说:“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
宗气的生成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宗气。“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作者注)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待其生成之后,则积于胸中,走息道而行呼吸。肺通过呼吸,排出浊气,摄取清气,生成宗气,以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呼吸微徐,气度以行,“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灵枢·五十营》)。
魂与魄
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反思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类经·脏象类》)。
-----------
意与志
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类经·脏象类》)。
志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故曰:“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脏象类》)
意与志均为意会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所谓“志者,专意而不移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即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
-----------
恐与惊
“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气机紊乱。
-----------
气与血
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须依靠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故曰:“盖气,·血之冲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冲和,阴平阳秘,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血液方能正常地不断循环流动,在人体内担负着运输、调节、防御等机能。但阴与阳,则阳主阴从;气与血,则气主血辅。所以,阴阳平衡,气血和谐,阳、气为主,阴、血为辅,则是血液循行的必要条件。
-----------
血与五脏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在脉中正常运行,输送各处。“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人心动则血行诸经” (《医学入门·脏腑》)。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肺主治节,朝百脉,助心行血,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人周身经络,皆根于心,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如树之有根有干有枝。百体内外,一气流通,运行血脉,以相出入”(《医原》)。肝藏血是指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血量亦随之改变。“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肾脏对血液循环的作用主要是对有效血液循环的调节。
-----------
宗气
天气通于肺,口鼻者为气之门户,喉咙是清浊之气呼吸出入升降的要道。吸人肺中的清气在胸中与脾上输的水谷之精气互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一方面温养肺脏自身和喉咙等上呼吸道,以继续维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另一方面由肺人心,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布散周身,内灌脏腑经脉,外濡肌肤腠理。其中清气通过经脉下达于肾,由肾封藏摄纳,使气有所归依,同时也不断地充养了肾气。
-----------
气与五脏
肾主纳气,肺所吸人之清气有赖肾的摄纳,防止呼吸浅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为刚脏而主疏泄,肺为娇脏而主肃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脾主运化,水谷精气由脾上升,与肺的呼吸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脾脏不仅调节气的运行,而且调节气的质量。心主血,血为气之母,气非血不和,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营养。吸人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因为五脏都参与呼吸气机的调节,所以五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异常,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故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
水与五脏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谢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心主血脉,行血而利水运。饮水入胃,中焦之水经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散精于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水为清水,清中之清者经肺气宣发,心脉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代谢谢废物即变为汗液等排出体外;清中之浊者得肺气肃降而输达下焦;归肾之水为浊,浊中之清者复经肾气的蒸腾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参加代谢谢,浊中之浊者经肾气开合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
总之,人体水液代谢谢的全过程,需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的,“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书·肿胀》)。其中肾的气化作用又贯穿于水液代谢谢的始终,并且对脾、肺等脏腑在水液代谢谢方面的功能起着促进作用。如果脾、肺、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使水湿停留于体内,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
精藏于肾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生命之产生
人的生命是由精气形成的,由胚胎而逐渐发育成形体。其具体过程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男女生殖之精称为天癸,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阴阳交媾,胎孕乃成。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的生命机能亦随之产生了。
-----------
气与精、精气
气与精、精气相比较而言,气是无形可征的(指气以散的运动形式存在时),肉跟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言气必影于物,只有通过生命运动现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才能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而精、精气则是有形的,多呈液态,是肉眼可及的极微细的精微物质。也可以认为,精、精气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精气属阴,主静,贵宁谧秘藏而不妄泄。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
人以水谷为本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如初生婴儿,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枯竭而死,可见人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生气血,而人资之以为生。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所以说:“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
宗气的生成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宗气。“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作者注)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待其生成之后,则积于胸中,走息道而行呼吸。肺通过呼吸,排出浊气,摄取清气,生成宗气,以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呼吸微徐,气度以行,“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灵枢·五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