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有非医学专业自学成才的吗? 问一些问题

老熊猫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2/20
帖子
1094
获得点赞
7
声望
38
年龄
45
这两天在不停的转论坛, 看帖子. 也一直在看书. 但心里总有些疑惑, 希望非科班过来人能给些经验.

1. 因为非科班, 所以当理论熟悉到一定程度后, 如果只有很少的实践的话, 会遇到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2. 是否需要自己从药店买些药来常备? 是否可以起到熟悉药性的作用? 配药时可以方便一些?


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觉得学习理论不成问题. 但是因为我平时工作也很忙, 实践还真是个问题. 也许车到山前必有路. 但路没出现时, 不免有些疑惑.

对于第二个问题, 因为身在城市, 不能上山采药, 熟悉的机会大大减少. 我们老家那里草药还是非常多的. 山也多. 可惜一工作之后就很多事情非常不方便. 可有好方法解决这个矛盾?
 
第一个问题:一般会遇到两个麻烦,一个是手痒,觉得自己水平不错了,老想找些病来试试。二是无法认识到临床的复杂性,有时候我们看书看得很成熟了,对某个病也研究不少了(书本上研究),但是真的自己接手后发现无论是在认证还是用药上,多少都会有问题。
第二个问题:可以起到熟悉药性的作用,经常自己生嚼些生药,体会一下这个药是苦是甜,是寒是温,看看这些药材的饮片长什么样子的,我觉得对于以后使用时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一些猛药(书上所说的猛药),能做到敢用。
 
1. 因为非科班, 所以当理论熟悉到一定程度后, 如果只有很少的实践的话, 会遇到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答:会遇到好象全懂(只是略知皮毛),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其实细致知识不懂)等等问题。临床实践一段时间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自己也能发现问题。
引孙思邈一句话就是:“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第一:没"才"可说,记性又不好,理论也不熟悉,敢于接触临床(无非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之类的)学辨证,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以自己的思路翻阅此案例的所有有关资料,定治法先不去死记硬背
第二: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急性疾患,如烧伤,外伤出血,医用胶带,纱布等,常自费配药以供备需
我也身在城市,可一有时间我就骑单车出去到郊外,看那些花草,让他们也认识认识我cd小草,呵呵
 
工作之余找个中医诊所免费打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两个问题都能解决。
 
关键是多实践,历史上那么多的名医有三分之一都是自学成才的
 
这个主意不错,可以一试。
 
谢谢大家的回答。 看来药是必须要熟悉的了。
实践问题吗, 不太好解决。 因为不是医生,毕竟能生病或者亲人朋友生病的时候也不多, 况且亲人还可以试验, 朋友也不一定能足够信任。 HEHE 。。

我觉得可以用医案来解决一部分实践的问题。 毕竟前人的医案, 就是最好的实践结果。 可以多参考。
 
呵呵 亲朋好友患病的时候是不多,这就要你去用心的体察身边的事物,听到谁说哪里不舒服,简单的给他解释一下如何用药. 如果难度大的可先记在心里,翻阅资料以后,把病症诊断准确,再立方(有很多时候会不了了之,但在无形中可加深自己的临症实践)
 
给亲朋好友治病,也是很不错的临床机会,因为一般会知道服药后的效果,所以治疗一例就有一例的价值.门诊看病虽然多,但不一定都会有反馈.
 
我是自学中医15年,不知道读过多少不眠的夜晚,做了不知道多少的弯路,原来伤寒论才是真正的经典,看会他就好了,抄写研究应用,立竿见影的疗效,让人佩服,不必了解药性,没有用的。
 

不会这么极端吧,<伤寒论>还没读过呢
 
结论有些偏激,但是相信是实在话。
 
11# 初入医道
我倒觉得先生说得有点偏激了.学习之道,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病有百病,因人而异,若不明药性,不知其所以然.安能随证加减,应用自如?
 
你会慢慢发现很多著作都很经典的.
 
学而时习之不也悦呼!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中医不论方法方式,不论过程,只注重结果!
不论是科班也好,自学也好,跟师傅学也好,能治好病让病人满意,就是好医生,就学的好。
一些看法与同学共勉!
 
学百本经典 交千个师友 疗万个病人 成才就比较接近了

注:不是什么书都可以称经典的 如此类推
 
很多都是经典, 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称为经典。 不矛盾。

大家列举一下读过的经典吧。
 

我知道的医经只有几本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黄帝明堂经》《十一脉灸经》《难经》《甲乙经》《伤寒杂病论》

相关:《易经》《五行大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