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消食异常,欢迎讨论

此案虽摘自名家医案但对此案的诊断及治疗用药疑点颇多
1、五个月前发病当时的舌、脉如何,屡治不愈,用过什么药,服了多少副也不清楚。为什么以后转为消食善饥更不得而知。
2、医者用白虎汤加味治疗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舍舌脉,难道患者的舌脉体征都是假的吗?这些舌脉、体征说明了什么?医者的辩证依据究竟是什么?是用的什么辩证方法?
3、患者昼夜索食六七次,量多大?渴否?喜热、喜凉。饮多饮少?二便如何?。。漏洞如此之多的病案出自名家之手,可信否?
根据患者的舌脉体征及发病的经过和治疗谈谈我对本案的一点粗浅见识,望各位老师给予点评。
患者前期患头晕发热,我猜想应是补中益气汤证,但前医未识此证,见有头晕就用平肝潜阳,见有发热就用苦寒清热。因药证不符所以屡治不愈。长期的苦寒清热使原本就虚寒的中焦更加虚寒,甚至出现了中气下陷,虚阳浮越的情况。所谓的“消食善饥”我认为是胃阴大衰的表现。这种“消食善饥”其实就是那种时时想吃但又吃不多。并非是那种真正的胃热所出现的消食善饥。因此白虎汤并非其适应证。刻下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脉细充分反映了患者气血阴阳皆虚,苔白微腻,脉细濡是有湿的表现。因患者机体虚极,治疗此等疾病要从小剂量开始慢慢调理中焦脾胃入手。并非一剂就能治愈。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愚见,望各位老师指教。
 
31# sunnymann

昨天晚上掉线了 刚刚上班才回来!看了金老后面的评论我也就没将昨天写的东西放上来了!
通过对此贴的学习。我深感学习中医容易,用中医治疗却是个细致货,切不可我行我素!尽管帖子所载是经典医案,此经典仅仅以有效或如金老所言是暂时有效而已(当然)我是认为有效的。唯一认为不妥帖的是“舍脉从征”。这个也是我近来对疑难病患者的脉象学习的一点收获。
至于先生用1,2之别来比脉象的差别,说服不了我,同时我想从医的中医人之怕不会苟同的!
 
中医治病不是做作业
-谈谈我的理解

中医治病,绝不能等同于学生作习题。老师出好了习题,学生做,完事后由老师公布标准答案。

中医若走上了这种模式,将会僵化。

中医四诊,最难的是脉诊。而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若非师徒手把手的代代教授,是很难保证不走样的。

具体到一个具体的患者,甲可能认为是滑脉,乙可能认为是濡脉。

有意思的是,甲乙不同的看法,却极有可能并不影响他们都能正确的治疗。

这是因为,二人的脉学可能都是自学的(当前大部分人如此),而由于二人的文化程度、领悟力、临床所见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二人对同一脉象的判断不同。

不可否认,中医师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一个临床中医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后,往往会形成自己固定的一套方法,也就是说摸到这样的脉、看到这样的舌,他就要用某一个方,而且有效。尽管他的脉、舌的描述不一定符合书本上的规定。

我这样说,也许有的朋友感情上难以接受,会认为我给中医抹黑了。但现实如此,不容否认。
当下流行的伤寒辩方证的方法,不也就是“这个证、这个脉就用这个方”嘛。

所以,未见到具体患者而根据别人的描述轻易的处方,是很冒险的呦。也许他的描述不准,也许你的感悟不对,更可能你们二人的体会不一致。那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是各执一词、永远也没有个定论。

若真想考校大家的水平,服药后的疗效说明一切。

以上观点,纯属一家观点,欢迎论坛的各位好朋友赐教、指正。
 
关于脉的问题,李版有些拘泥了
窃以为liu版所言切中要害,无论当时效否,此患者最终预后值得研究。
 
论病机为湿热,观原案用方,以热胜于湿立法,用白虎加苓术,一剂获效未必不可,然liu版所疑甚是。
 
谢谢各位的指点 , 我终于解脱啦
 
48# 李建初
解脱是什么意思
 
从牛角尖中解脱出来了 不算是解脱 吗
 
学医者,首先把自己当成患者,设身处地地想就好多了.
 
我对您的看法不敢苟同,原因嘛,不管是师徒传授或者是自学,把滑脉当做濡脉其实是什么都不懂.
 
52# liujianli0371

很愿意向您学习

我的意思是,所谓"脉"的名字,也不过是人为规定的。同一个脉,甲可以认为是这样的,乙也可以认为是那样的,但在他们自己的经验框架里,都会对这个脉有自己的理解和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有可能会都有效。

不知道我是否表述清楚了自己的意思

也请您继续多多指点。我的脉诊是很糟糕的。
 
53# 杏李园主人 客气了,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多是是而非的脉象,似弦非弦,似紧非紧.
 
这个医案用白虎稍加一点健脾的药,我是不敢苟同的.这种完全放弃脉、舌、面色,不顾患者病史的治疗方法.虽然取效迅速,也是不足师法的.希望能通过此贴的讨论,让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能有些回归.
 
杏兄所说的"经验框架",大致是可以理解为一名中医师成熟的诊断治疗思路、甚至风格这些意思吧?
 
是啊,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您说的比我自己的更准确清晰了。
 
中虚胃热,胃中有火,故而善饥,人参白虎汤加味.
顺便发一点建议:病案讨论最好是有结果的.否则公说购有理,婆说婆有理,他人不易学习.
 
不好意思,未注意后面.看了第一页就发议论,向楼主致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