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消食异常,欢迎讨论

个人认为,脉细濡微数是对的.不过我想说的问题是,患者以前虽日饮食多次,必每次饮食量不多.
 
17# liujianli0371


后期调理至关重要,诚哉斯言!
而此案先要解决的是暴食。
而若单从脉象和形体的“本”去考虑,则可能不会下白虎,则乒乒乓乓地用药,无法急除胃之“强”。
而关于李公对于评析与医案开头脉象描述有出入,窃以为并无混淆之处。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我崇尚"治其本",见效虽慢,日久则功效巨大,感谢您很好的话题,问题讨论的越深入越好.
 
说胃强脾弱,说标热本虚,都说到本质上去了。胃强善消,故能食,而脾弱难化,生化无源故一派虚象。而所说的脉症不符,大抵是指暴食的“症”和细弱的“脉”而言的。
标可急除,本难骤还。因此,以石膏先损有余之火,也无不妥之处。
当然,这个本质辩清了,方法可能有千万种。
各位仍旧可以发表如何处理此“标/本”的看法,方法,方药。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由于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传神”,不似西方讲究的是“精确”,因此,我们所读的书籍中的语句,大多只能体会其“神”。对一个文字书写的案例来讲,中医师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货真价实的患者,同样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方药。这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哈)

就这个案例来讲,看看还有其他治疗方法没?可继续讨论。
 
关于标热本虚的问题,我前面已经谈过了,我再说说胃强脾弱.胃强脾弱见于<伤寒论>的脾约证,用的是麻子仁丸,里面主要大黄子实之类的攻下之品,由此可见,对于虚弱之人是不宜久服的.你在回复此帖子的时候可能没有看到我前面一个帖子,说"患者虽然每日饮食六七次,必然每次饮食不多"这是虚损的表现,塞用是正解,当然,在塞的同时可以佐以凉药,达到既能清热也不伤正,处处护理脾胃是治疗慢性病的总则.
 
22# sunnymann


看16楼转的‘评析’-"脉不洪数反细,脉症不符"
而1楼 的脉象描述---脉细濡微数

仔细看就知道 评析没有“数”怎么能说没有区别呢?
 
回葛优:
方药:石膏30 知母12 白术12 茯苓12 甘草6 粳米30

这个方子,其实已经照顾了脾了。
石膏30克,也只是一小砣,而粳米30克,是一小堆了。缓和了石膏知母的性。再加上白术茯苓键脾。应不算峻猛。

窃以为处方用药简洁明了,比较精当。
 
呵呵,我是干个体的,每天给人称药.堆有多大我清楚.你可知道知母伤胃吗?
 
26# 李建初


在本案中,下12克白术跟下11克白术,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呢?
 
30# liujianli0371




回葛优:
本案是摘自某疑难杂症专集。
上面的“在本案中,下12克白术跟下11克白术,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呢?”是针对李公对“开始写的有微数,而评析中“不见洪数””的长久无法释怀的疑问而言的。

微数,可以不看成数。当然有时候也能看做数。关键那号脉的不是你我啊!

再说,上方中下12可白术跟下11克,是没有本质不同的,料必不会影响效果。
 
你正面回答28楼的问题才能得到我的认可.
 
此案虽出自名家医案,载之于书,论之堂皇,尽弃脉象,舌象而不頋体衰日久,自夸拟白虎汤大凉清经热之方,略加白术,茯苓健脾之味,药下一帖而病愈,我以为应该为病死,纵然侥倖不死,亦是奄奄一息,命即赴黄泉路上.此案处理方法疑点甚多,我以为应进一步讨论,绝不能盲从,任其谬论流传,是要害后学者.好比某些论坛的伤寒专家教授,在网上引经据典,大讲特讲自已对经文经方的运用神妙,可就是给病人开西药打吊针为主,未开过什么中药方?自欺且罢,还要欺人.今质疑,,
一,处方下药真的对吗?
二,阳明有经热,腑热,瘀热,,,,,,经热当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方用白虎汤,,腑热胃家实是也,方用承气辈,麻仁丸.瘀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三,如何对待书刊之言?
借此案引发讨论,明辨是非,做到论坛一席话,胜过瞎读十年书.
 
我把此案的要点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一>病程长,<二>身体消瘦.<三>舌淡.<四>脉细濡微数.
 
金老分析精僻,所言极是。
 
本案例摘自于一本疑难杂症专集。
各位讨论的热情挺高,体现了论坛的研讨气氛浓厚。
眼下,各位对本案的所虚所实似乎已经没有异见,而对治法方药分歧比较大。
可继续讨论,发表见解--

1.本案所列的方药,是否可以迅速摆平此暴食症?

2.本案所列的方药,如若用的不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理论依据?会伤及病人的什么地方?

3.如若诸位面对此案,会处以什么样的方药?思考的切入点?理论依据?

本案例是鄙人摘抄的,如若发现文字上的前言后语不搭,请勿再切切质问(俺拒绝抬杠)。现将整案再列如下:

李某,男,62岁。1980年8月13日诊。五个月前发病,始觉头昏发热,屡治不愈。以后转为
消食善饥,昼夜索食达六七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微腻,脉细濡微数。患者无糖尿病史。
治则:清肃肺胃之热,补益脾胃之气
方药:石膏30 知母12 白术12 茯苓12 甘草6 粳米30 。一剂后,索食减少到一日三餐,已如常人。(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3期)
评析:本案中医称中消,然苔不黄反白,脉不洪数反细,脉症不符。舍脉从症,取白虎汤清肃肺胃之热,佐白术茯苓补肺胃之气,仅一剂而愈。(吕志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