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4/05
- 帖子
- 65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众所周知,中医在中国已经衰落了,不管你承认与不承认,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本来是一块无价之宝,却要丢失了,想一想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悲凉。悲凉之余我欣喜地发现,有很多行内行外的人,包括名人也有普通人,他们并不甘心于中医的式微,他们相信,中医是祖先高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他们怀着强烈的希望,有朝一日中医能复兴,并且,有很多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医的复兴做着不懈的努力。
那么中医为什么会衰落呢,我觉得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现代中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几乎都偏重于西方的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也已经西化,儒释道被抛在一边(这一令人心痛的改变追究起来应该是始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固然有可取的一面,但是副作用也难以估量,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将五千年传统文化一刀斩断,还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悲哉),少得可怜的传统文化教育顶多是学几篇唐宋以后的古诗文而已,四书五经绝少涉猎,老庄更不用提了。轻描淡写,浮光掠影,几乎谈不上继承。而中医恰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一听传统文化就会想起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其实这些已经是末梢或者说皮毛,中华传统文化真正的核心与精髓不是这些,而是“道”,是阴阳五行,是天人合一思想。
中医的理论立足点主要是《内经》,而《内经》就是建立在这个核心之上的。由于西方文化充斥了大脑,现代人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来源,人们更多地注重技术技巧,做事更加功利,更多的时候都是向身心之外去驰求,缺少人文思考,缺少对生命内里、心性深处的探究,缺少人天关系的证悟。再明白点说,就是缺少修行。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中医的不解,对中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传统文化的不解-太抽象,太玄妙了。某些从事中医的人也片面地把中医当做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思想。曾经见过某中医起居无常,烟酒无度,吃喝嫖赌,似这般人如何有领悟中医精髓的可能。
谈到修养,谈到证悟及对心性深处的探究,谈到修行,不能不提到一个敏感的词:气功。其实我本不愿用这个词,但又找不到更合适更让人容易明白的词,如果硬要找,那就勉强叫修行、修炼、修养的方法吧。其实气功是华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就和个人修养紧密结合,是一个整体,没有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修养,也没有独立于修养之外的文化,儒家做学问为什么要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这半日静坐的秘密就是要把从书上得来的东西化作个人思想上行动上能想得通做得到的修养。《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定、静、安、虑、得,说的可不是泛泛的学理,而是实实在在的法,也就是静坐的功夫和境界。理法圆融,学养和修养才能真正上身,光靠听几堂课几场报告,动动耳朵就提高修养和道德,是靠不住的,有人一辈子两袖清风最后还贪污受贿晚节不保,说明自律他律都不是修养,都靠不住,只有发自本性的自觉才是修养,这种修养光靠读书听课是得不来的,得来也是三分钟热血(就如同常人戒烟戒酒一样,明知道嗜好不好,就是戒不掉)。它还需要另一条腿,就是静坐,在静中反省,在静中加深感受,在静中改变身心,道德修养才会提高。现在的人只知读书,把静坐的功夫丢了,所以大都光有知识,难有修养,说得到,难做到。
我说的气功主要不是指那种类似五禽戏之类的导引术,而指的是打坐入静,这是个不为人重视的大秘密,是个关键,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是达到道境界的唯一方法,可以说非此不足以成为圣贤,老庄孔孟释迦都精于此道。
通过打坐入静,只要功夫到了,人的身心会起变化,首先是任督二脉贯通,其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打开(这种打开和平常状态人体经脉的通畅的状态、感觉、功用是不一样的),这时人会变得很平和,淡泊,想做的事就会去做,不拖沓不勉强,内心不会有挣扎,有矛盾,而且会豁然开朗很多事,你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与天地同呼吸,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阴阳,为什么说人体乃小宇宙。这是全身心的真切感受,并非学理的字面理解和思考。内视的话你还会看到内气,看到经络,看到五脏,五脏的五行气色和古人说的毫无二致。经络和古人描述的毫无二致。还有很多你从前不曾体会到的,难以细说。
这时再读《内经》,就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以说,那就是你的内经。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时,把气功这一重要的部分丢了,或者主动地扬弃了,而这恰恰是精华。可以说气功就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人体,了解阴阳五行,了解内经,了解庄子、老子、孔子乃至孟子的钥匙、利器,而且没有第二把。可悲的是现代人通常把它当做迷信和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修养文化,修行文化,中医当然不能例外,而修养或者说修行就要做到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或内经所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就是气功,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它是接近道、感悟天地、感悟阴阳、了解人体的不二法门,没有它你就无法真正彻底领悟中医的精深内涵,无法直接体察经络,感受经络,经络学说这一中医最关键的内容就永远是纸面上的理论,对经络的研究,永远只能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气功和中医是一体的,又同属于具有整体性、全息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它们是让人体的状态趋向平衡,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工具,合于自然合于道,人就不容易得病,得病了也会好。而且能够感悟到世界的真谛。因此要做个好中医,要把中医发扬光大,就要把它当作一种修养和文化,在这种高度上学习研究发展它,决不能把它和气功剥离开,离开气功的中医会变得越来越无助,越来越无能,变得又聋又瞎,类似目前的状况。
打坐练气功吧,而且要练好,否则奢谈光复中医,很难。
很多人说中医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玄,这就对了。就智商而论,中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掌握的,不玄就不是中医。
普通人只要信就够了。
那么中医为什么会衰落呢,我觉得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现代中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几乎都偏重于西方的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也已经西化,儒释道被抛在一边(这一令人心痛的改变追究起来应该是始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固然有可取的一面,但是副作用也难以估量,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将五千年传统文化一刀斩断,还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悲哉),少得可怜的传统文化教育顶多是学几篇唐宋以后的古诗文而已,四书五经绝少涉猎,老庄更不用提了。轻描淡写,浮光掠影,几乎谈不上继承。而中医恰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一听传统文化就会想起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其实这些已经是末梢或者说皮毛,中华传统文化真正的核心与精髓不是这些,而是“道”,是阴阳五行,是天人合一思想。
中医的理论立足点主要是《内经》,而《内经》就是建立在这个核心之上的。由于西方文化充斥了大脑,现代人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来源,人们更多地注重技术技巧,做事更加功利,更多的时候都是向身心之外去驰求,缺少人文思考,缺少对生命内里、心性深处的探究,缺少人天关系的证悟。再明白点说,就是缺少修行。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中医的不解,对中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传统文化的不解-太抽象,太玄妙了。某些从事中医的人也片面地把中医当做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思想。曾经见过某中医起居无常,烟酒无度,吃喝嫖赌,似这般人如何有领悟中医精髓的可能。
谈到修养,谈到证悟及对心性深处的探究,谈到修行,不能不提到一个敏感的词:气功。其实我本不愿用这个词,但又找不到更合适更让人容易明白的词,如果硬要找,那就勉强叫修行、修炼、修养的方法吧。其实气功是华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就和个人修养紧密结合,是一个整体,没有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修养,也没有独立于修养之外的文化,儒家做学问为什么要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这半日静坐的秘密就是要把从书上得来的东西化作个人思想上行动上能想得通做得到的修养。《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定、静、安、虑、得,说的可不是泛泛的学理,而是实实在在的法,也就是静坐的功夫和境界。理法圆融,学养和修养才能真正上身,光靠听几堂课几场报告,动动耳朵就提高修养和道德,是靠不住的,有人一辈子两袖清风最后还贪污受贿晚节不保,说明自律他律都不是修养,都靠不住,只有发自本性的自觉才是修养,这种修养光靠读书听课是得不来的,得来也是三分钟热血(就如同常人戒烟戒酒一样,明知道嗜好不好,就是戒不掉)。它还需要另一条腿,就是静坐,在静中反省,在静中加深感受,在静中改变身心,道德修养才会提高。现在的人只知读书,把静坐的功夫丢了,所以大都光有知识,难有修养,说得到,难做到。
我说的气功主要不是指那种类似五禽戏之类的导引术,而指的是打坐入静,这是个不为人重视的大秘密,是个关键,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是达到道境界的唯一方法,可以说非此不足以成为圣贤,老庄孔孟释迦都精于此道。
通过打坐入静,只要功夫到了,人的身心会起变化,首先是任督二脉贯通,其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打开(这种打开和平常状态人体经脉的通畅的状态、感觉、功用是不一样的),这时人会变得很平和,淡泊,想做的事就会去做,不拖沓不勉强,内心不会有挣扎,有矛盾,而且会豁然开朗很多事,你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与天地同呼吸,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阴阳,为什么说人体乃小宇宙。这是全身心的真切感受,并非学理的字面理解和思考。内视的话你还会看到内气,看到经络,看到五脏,五脏的五行气色和古人说的毫无二致。经络和古人描述的毫无二致。还有很多你从前不曾体会到的,难以细说。
这时再读《内经》,就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以说,那就是你的内经。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时,把气功这一重要的部分丢了,或者主动地扬弃了,而这恰恰是精华。可以说气功就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人体,了解阴阳五行,了解内经,了解庄子、老子、孔子乃至孟子的钥匙、利器,而且没有第二把。可悲的是现代人通常把它当做迷信和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修养文化,修行文化,中医当然不能例外,而修养或者说修行就要做到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或内经所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就是气功,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它是接近道、感悟天地、感悟阴阳、了解人体的不二法门,没有它你就无法真正彻底领悟中医的精深内涵,无法直接体察经络,感受经络,经络学说这一中医最关键的内容就永远是纸面上的理论,对经络的研究,永远只能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气功和中医是一体的,又同属于具有整体性、全息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它们是让人体的状态趋向平衡,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工具,合于自然合于道,人就不容易得病,得病了也会好。而且能够感悟到世界的真谛。因此要做个好中医,要把中医发扬光大,就要把它当作一种修养和文化,在这种高度上学习研究发展它,决不能把它和气功剥离开,离开气功的中医会变得越来越无助,越来越无能,变得又聋又瞎,类似目前的状况。
打坐练气功吧,而且要练好,否则奢谈光复中医,很难。
很多人说中医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玄,这就对了。就智商而论,中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掌握的,不玄就不是中医。
普通人只要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