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习伤寒-----对六经配属的思考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3
获得点赞
360
声望
113
年龄
47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觉得《伤寒论》用取类比像的方法来学习应该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很多人觉得这种方法很抽象,其实中医是不允许抽象的。中医有一种思维叫做象数思维,其理论源于《内经》,在内经中言及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极为相似的。故而皇帝在给雷公传授医学方法时强调说:“圣人治病,一定要遵循法度,要善于取类比象,将幽深的医理简单化,不要死守教条,方为学医的至道。”从取类比象一语中,我感受到《伤寒论》就是吸取了《内经》运气学说的理论,是《内经》运气学说的一种演绎,其不愧为一代宗师,对取类比象的手法演绎的出神入化。故而后人大多望尘莫及矣。

《内经》运气七篇可谓《内经》的精髓,其最伟大之处就是用阴阳将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用以阐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亦充分发挥了这种阴阳的变化。故而我认为不真正明了六经(也就是三阴三阳)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六经的配属问题的思考:

六经即是三阴三阳(在对伤寒与六经的思考中我以言及,这里只谈其配属问题),其配属是:太阳--寒水 阳明--燥金

少阳--相火太阴--湿土 少阴--君火 厥阴---风木

太阳为天之太阳,故而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气多古人就用寒水配它,防止其阳气太盛,亦起到制约作用。中国有句话叫做“高处不胜寒”。高的地方也就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很高,却也非常寒冷。在中国西部高原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终年积雪。也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其虽为阳气最多的地方,但它并不是阳气极盛的地方,也并不是最热的地方。阳气极盛的阶段是阳明,也就是最热属于阳明。故有“阳明为合”之说。合者,闭也。也就是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积蓄收藏的状态,这种状态的阳气就可想而知,其热的程度亦可想而知,故而古人用燥金来肃杀它,防其阳热太过也。少阳为初生之阳,其阳气微弱,故用相火来扶持,使其火壮也。太阴为阴气之太甚(太阳为阳气之最多,太阴为阴气之太多。天为阳,地为阴,地者土也)故太阴为土。土喜湿润而不喜干燥,燥则为亢土,湿土可以育化万物,而燥土不能育物也,故取湿土以配之。少阴为阴气少的阶段,故取君火以配之。厥阴为阴气衰少的阶段,也就是“两阴交尽”阳气走到了尽头了。这个时候就取风木来使其重生,否则厥阴就真正的成为死阴了。

有此六经的配属问题,可以看出古人用阴阳将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有效的、紧密的、严格的配属在一起,言阴阳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已经涵盖与其中矣。由此更充分的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关系。其动态平衡关系一旦受到破坏,在自然界则成为灾难,在人体则变身疾病。故而古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只要把握住阴阳的变化,就可以不与人商量了,治疗疾病也就心中有数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对六经配属的一点思考,欢迎大家探讨。
 
六经从六气,毋庸质疑!
 


就是。不过感觉不能单用六气来解释。
 
回复 3# 王家祥


我早年对内经七篇大论很感兴趣,读之又读,疑问很多,疑之又疑,最后告退,疑之自己理解能力不够。近十多年,没对其继续研究,只是对黄元御的解说倍加信服。刘渡舟教授对六气本标中气理论见解很深,可参考。

医之为道,以病愈为准,理论上的事,有用为益。

六经从六气,黄元御已解的很清楚了,可以为准则;方证对应是当前研读伤寒最好的方法,可多读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我认为近代高出柯老者少有。
 


五年前我就看过运气,看的头都大了,这次是选择性的看。主要是对阴阳与五行六气的复习。以期对伤寒的进一步理解。
 
关于六经配六气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一个系统分三个层面。第一是说明本系统功能和状态,第二层是说明本系统容易感受的邪气,第三层是说明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太阳寒水,太阳——表示这一系统的阳气最旺,功能最强。寒--表示这一系统最易感受寒邪。水--表示治疗时不要伤了仅有的一份津液,观桂枝汤麻黄汤方后注可知。阳明燥金,阳明--表示二阳一阴,火最旺含有一分阴液,燥--表示最易化燥而病,金--表示燥火最易伤金损害了阴液的化源。少阳相火,少阳--表示一阳二阴,少火生气,阴是丰富的物质基础。主生发。相火--表示火容易升级造成壮火食气,治疗时注意火的旺衰,保持一阳之火。太阴湿土,太阴--表示阴气盛阳气微,湿--容易湿邪藴滞,土--注意土的运化。微火生土。厥阴风木,厥阴--表示阴的消而阳的长,犹如春天万物发芽生长,风--万物的嫩芽最怕寒风或干热风的损伤,木--治疗时寒热并用要象培育花朵一样。少阴君火,少阴--是含二阴一阳,大量的阴液作为物质基础,有少量的阳气温询即可。又要防止火的升级,还要注意火的减弱。
 


各个经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津液
 
每一个系统都含有阴(津液)和阳(功能),功能直接反映在病变过程中,比较明显,用药时都容易顾及,阴液比较不明显,容易忽略。六经所反映只是主要功能,次要功能都隐藏着。如:少阴君火,反映的是火,其实本经中所含是二阴一阳,和少阳一样都强调其中的一阳,因为二者中更重要的是君火,相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所以分为君火,相火。是因为君火如君,君临天下,有德而无德,况无德乎?是说作为君,有德等到德落实到平民也是所胜无几。所以君火比相火更重要,不容有一点疏忽。
 
《伤寒》六经更像源于《热论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关于各经气血多少在《血气形志篇》中有如下论述: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其隐藏的就是一个“机”的问题。
 
回复 9# 孙洪彪


个人认为, 《内经》的几篇大论为总纲,其余的大多数是围绕这个总纲进行探讨的。要前后相互参看。《热论》是阐述疾病由外而内的规律,个人认为,其伤寒的六经传变就是运气主气的规律的反向行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个人觉得“伤寒”二字堪为法眼。不能单以寒邪来看。热论篇说的也是这个理。伤寒之类也-指的就是六淫之气由寒水之经入内,太阳寒水亦不是一经或是一个地方,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系统。
 


我认为 这个经气应该指的是经络里的经气而言,不同于伤寒的六经之气。
 


太阳寒水不是指足太阳经吗?
 


伤寒六经之气是邪气?运气?
 


在太阳病当中,有心、肺、脾、肾、膀胱的相应症状,故而我认为太阳系统由这几个器官组成。不是单纯的膀胱经。
 


我认为伤寒六经之气就是邪气进入六个系统后的不同转化。其就是运气的一种缩影,以太阳为例:你对比看一下。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
“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欲生,冷气卒至,甚则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冰气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 ”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溢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妄,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瘫肉苛,筋脉不利,甚则浮肿,身后痈。”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黄,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上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写血溢。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必热瞀闷,不治者死。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痿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错郊野,民乃惨凄,寒气以至,反者孕乃死。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帝曰:善。”
 


戊辰、戊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微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湿,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甲戌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
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五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
丙戌天符、丙辰岁天符:
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从以上太阳司天的岁运,看其所化。就是心、肺、脾、肾、膀胱的气化。结合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对比。就可以看出,寒气侵袭人体后,可以转化的。
 
后退
顶部